坚强生命之10分钟的胜利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急诊工作好多年了,遇到的复苏病人可以说不计其数,医院外的、医院内的对于这样的终末事件,竭尽全力的同时,我向来是不报什么希望的!因为作为医生的我,在和生命赛跑的时候老是落后不少,那些焦急的等待时间里,对医疗知识近于无知的家属、心焦火燎的无能为力的家属,救护车狂奔现场的情形屡见不鲜!逝者留给人们的除了家属的悲伤,还有医者的苦痛和无奈!
  我知道,在大洋的彼岸,USA,自动除颤器已不是什么高级货,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东西就好像我国的消防栓一样,人人皆知。但现在,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个东西就好像1840年的大炮一样让几乎每个中国人生畏,这不能不说是大大的差距。不过在这一个月来,有几件事,着实让我激动,激动万分!使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普及全民初级心肺复苏技术的重要性!
  早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心肺复苏的文章,有的战友问,为什么没有清除口腔分泌物的步骤,说实在话,我的这个心肺复苏的步骤,不是给专业人员看的,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些非医护人员看的!好多专业的步骤我都省掉了!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个期望,只要当终末事件发生时,在患者身边的人能够给予标准的胸外按压,合理的人工呼吸。尽可能的保证患者的循环,给没有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抢救时间就行了!只有这样,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才有可能提高!复苏的过程才不会留有遗憾!
   一月前的一天,夜出诊,突接120电话,有一年轻患者在家突然晕倒,需要救治,3分钟之内,急救小组随着救护车警笛的吼叫已飞驰而去!距离不远,市内一小区,途中估计车程6分钟左右,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出诊,对于120的汇报,我没有太在意,年轻人,会有什么事儿?不过是喝酒多了,吵架气晕了之类,没有什么!这只不过是一次简单又平常的出诊,但以防万一,途中我还是打了电话联系了一下家属,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接的电话,哭着说:“我爸爸全身发紫,我妈正在给他按压胸部,做人工呼吸。医生!快来吧!”我心中顿时咯噔一下,不过我还是要确定一下病情,心中顿时惊慌起来,“那你们小区具体在什么位置,几楼,几单元,孩子,你把门打开,不要怕,我们马上就到,你现在去妈妈那里!”我没有再问病情,那样太耽误时间,问到确切位置,就好办了,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
  很快车便到了,在黑黑的小区,在哪栋楼!只有六楼的一户在亮着灯,就是它了,好在今天我还带了一个进修医生。加上司机四个人,抢救小组人员充足,这个时候,我已做好了复苏的准备,我命令,带上所有的东西,上楼,跑到六楼,已开始喘气儿!门开着,一进屋,到卧室,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男性躺在地上,口唇青紫,妻子正在给他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没有顾上打招呼,迅速接上除颤仪,打开,室颤,没有等护士建立静脉通路,360J,先除颤一次,心脏示波依然如故!“大姐,你先歇一下,换人,继续复苏!”进修医生和司机大哥迅速上前,一人按压,一人负责球囊面罩呼吸!这时候静脉通路也已建立完毕,肾上腺素针1mg,静脉注射,医嘱如指南!
  抢救激烈地展开,看到家属大姐六神无主的样子,我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平静情绪,给我说说到底昏迷前发生了什么,另一个是迅速联系其他家属,我不能保证抢救能够成功!原因清楚了,患者既往体健,34岁,中午和朋友喝了两杯酒,不多,下午感到剑突下疼痛,自以为胃疼,吃药,不见好转,没有在意,晚饭后准备睡觉,躺在床上后突然翻到床下,意识突然消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心梗发生了!
   3分钟后,还是室颤,没有自主呼吸,再次除颤,胺碘酮应用,心率没有转复!好在气管插管还算顺利,解决了气道这个棘手问题,气囊辅助呼吸,接下来仍全力抢救,持续胸外按压,除颤……用药……再除颤……用药……。当急救箱中的两支胺碘酮,一支利多卡因,80U的加压素,肾上腺素只剩3只的时候,患者还在室颤,我果断的做出决定,让司机大哥回去拿药,抢救小组变成了3人,继续全力抢救!
   很快充足的药品已拿到,这个时候抢救已过去40分钟,第15次除颤!心脏在简短的停搏之后,坚强的跳动起来,颈动脉波动有了,脉搏可以摸到了,自主呼吸来了,血压160/100mmhg,患者开始烦躁不安起来,看到这个结果,我感觉有希望了,至少说患者脑缺氧还不是很重。稳定5分钟,准备转入医院!
  这时候患者的亲属早已到达,来的时候,看这情形,都无法接受,比较激动,现在看来情绪好多了,还是人多好,抬病人的人多。很快患者就被抬到了车上,现在已是深夜11点,人们都睡下,万家灯火归于平静,坐在车上,一边是患者,一边是焦急的家属,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消失了,一切都归于了平静,我们几个几乎都已成为雨人,作为一名医生,我想这可能就是职业价值的体现吧!
  到达科里,同事们早已准备好,上呼吸机,接监护仪,抽血化验,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虽然很累,但很充实!
  接下来的治疗就比较顺利了,诊断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再没有室颤发生,3天后脱机,5天后恢复意识,6天后转神经内科监护室,八天后在家属的要求下送往上级医院!具体情况已不知道!但我想他应该可以恢复过来,逐渐的认识自己的老婆,孩子和家人的!
  生命有的时候很脆弱,有的时候很坚强,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在住院期间,我经常给患者的妻子说,大哥要是恢复了,首先要感谢的不是我们。是你啊!没有你,我们就是去了,恐怕也会无功而返!只有在这个时候,她那疲惫的脸上才会露出羞涩的笑容:“这都是跟其他的老师学的,我们上课之余!有时候会讨论怎么做心肺复苏的!”
  工作了好多年,这还是第一例院前家属复苏的病例,真的很兴奋。
其他文献
在兰州滨河路老年公园里,有一个中老年人交谊舞乐园。68岁的蔡志云曾经拜师学习拉丁舞,至今仍然为当年没有受到英国皇家舞蹈协会老师的亲传而遗憾,但因为生活的快乐,每天早上,上百名中老年人在公园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和老人们共同享受拉丁舞的激情和难得的快乐……   兰州最早推动拉丁舞的李志刚是蔡志云的启蒙老师,是他点燃了蔡志云对拉丁舞的激情。    每天早上8时30分,一位面容清癯、身材高挑的老人,会准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
期刊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跟我告别,说为了给男友庆祝生日,你要提前赶回学校,给他挑选合适的礼物。我只不过回了一句,你怎么从来不记得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呢,你便生了气,说,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从来没主动向孩子索取过礼物呢?他们疼自己孩子还来不及呢,哪像你一样,时时抱怨?况且,爱情怎能拿来与亲情相比呢?  孩子,你或许现在还无法明白,一个母亲,如果不是心里真的有委屈在,是不会抱怨给孩子听的,她宁肯独自一人默默承受
期刊
登东山  文/刘林彬      登上东山乐趣悠,风光旖旎眼帘收。    怡沁园边山水秀,崇莲寺里烛香稠。    青松翠竹迎宾客,暮鼓晨钟伴比丘。    遥望奇峰天际接,非凡胜景笔难周。    常德古城有怀  文/张公才     常德建成周赧王,武陵一郡古今扬。    湘西扼住称门户,历代兵家抢夺忙。    兴衰自古难期料,受苦人民哪个帮。    可喜今朝时势变,万民齐颂党恩长。    改革开放三十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期刊
“医托”的存在,给前来求医的病患者又增添了一道心理创伤。患者们怀揣着治病钱,来到哈尔滨,一心奔着疗效好的大医院而来,不料却掉入了“医托”早已编好的“黑医网”。     轮番轰炸患者上当   8月20日一大早,家住黑龙江漠河的白女士来到哈尔滨医大二院看病。一进门诊大厅,一名30多岁的男子就上前搭讪:“大姐,外地来的吧?看什么病啊?”“来看看风湿。”“那你得先挂号,那个窗口人少。”在这位热心男子的指引
期刊
我曾作为一名光荣的女兵,为庆祝国庆35周年,走在1984年10月1日通过天安门前的阅兵方队中。  2009年4月6日,我受邀来到了位于京郊的国庆阅兵村的女兵营地,看望正在像我们当年一样训练着的小战友们。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抹不去的记忆,任凭时光流逝,它却永远深藏在心,在阅兵村中,我的思绪飞回到25年前,记忆深处的那段珍藏,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神圣使命从天降    1984年2月的一个
期刊
造就与迷失  刘墉  醉心戏剧的某人,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兴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场。   奇迹出现了,剧场开幕之后,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设,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几年,那个地区竟然发展得非常繁荣,剧场的卖座更是鼎盛。   “看看我们的邻居,一小块地,盖栋楼就能租那么多钱,而你用这么大的地,却只有一点剧场的收入,岂不是太吃亏了吗?”某人的妻子对丈夫抱怨,“我们何不
期刊
几年前,父亲患了一场突发的脑溢血,治愈后,整个人变了很多,不仅行动迟缓手脚不再灵便,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像个孩子。吃饭再也不分时间,常常刚吃完又要吃,母亲耐心地告诉他等等再吃,他就会不高兴,而且中午12点一定要睡觉,不管家里有什么事,耽搁他睡觉是万万不可的,他会发脾气,还会摔东西。有一次哥哥3岁的儿子因为调皮吵了他午休,硬让父亲扯着胳膊关到了阳台上……  父亲是军人出身,在部队度过了半辈子,脾气不太好
期刊
大陆代表团离开,我们这些香港记者,因为航班爆满的原因,只订到了8号离开的航班。于是,朝鲜当局给我们安排了一天半的参观行程,让我们了解朝鲜美好的一面。也就是说,只能在指定参观的地点下车参观拍摄,其他的时间,都是透过车窗来看朝鲜。  所以,这次在朝鲜的几天时间,可以交谈的朝鲜人只有陪同我们的朝鲜外交部新闻官员。就算是在参观地点,如果导游和我们多聊几句,新闻官就会用朝鲜语和导游交谈,然后,导游就不再多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