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急诊工作好多年了,遇到的复苏病人可以说不计其数,医院外的、医院内的对于这样的终末事件,竭尽全力的同时,我向来是不报什么希望的!因为作为医生的我,在和生命赛跑的时候老是落后不少,那些焦急的等待时间里,对医疗知识近于无知的家属、心焦火燎的无能为力的家属,救护车狂奔现场的情形屡见不鲜!逝者留给人们的除了家属的悲伤,还有医者的苦痛和无奈!
我知道,在大洋的彼岸,USA,自动除颤器已不是什么高级货,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东西就好像我国的消防栓一样,人人皆知。但现在,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个东西就好像1840年的大炮一样让几乎每个中国人生畏,这不能不说是大大的差距。不过在这一个月来,有几件事,着实让我激动,激动万分!使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普及全民初级心肺复苏技术的重要性!
早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心肺复苏的文章,有的战友问,为什么没有清除口腔分泌物的步骤,说实在话,我的这个心肺复苏的步骤,不是给专业人员看的,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些非医护人员看的!好多专业的步骤我都省掉了!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个期望,只要当终末事件发生时,在患者身边的人能够给予标准的胸外按压,合理的人工呼吸。尽可能的保证患者的循环,给没有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抢救时间就行了!只有这样,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才有可能提高!复苏的过程才不会留有遗憾!
一月前的一天,夜出诊,突接120电话,有一年轻患者在家突然晕倒,需要救治,3分钟之内,急救小组随着救护车警笛的吼叫已飞驰而去!距离不远,市内一小区,途中估计车程6分钟左右,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出诊,对于120的汇报,我没有太在意,年轻人,会有什么事儿?不过是喝酒多了,吵架气晕了之类,没有什么!这只不过是一次简单又平常的出诊,但以防万一,途中我还是打了电话联系了一下家属,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接的电话,哭着说:“我爸爸全身发紫,我妈正在给他按压胸部,做人工呼吸。医生!快来吧!”我心中顿时咯噔一下,不过我还是要确定一下病情,心中顿时惊慌起来,“那你们小区具体在什么位置,几楼,几单元,孩子,你把门打开,不要怕,我们马上就到,你现在去妈妈那里!”我没有再问病情,那样太耽误时间,问到确切位置,就好办了,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
很快车便到了,在黑黑的小区,在哪栋楼!只有六楼的一户在亮着灯,就是它了,好在今天我还带了一个进修医生。加上司机四个人,抢救小组人员充足,这个时候,我已做好了复苏的准备,我命令,带上所有的东西,上楼,跑到六楼,已开始喘气儿!门开着,一进屋,到卧室,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男性躺在地上,口唇青紫,妻子正在给他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没有顾上打招呼,迅速接上除颤仪,打开,室颤,没有等护士建立静脉通路,360J,先除颤一次,心脏示波依然如故!“大姐,你先歇一下,换人,继续复苏!”进修医生和司机大哥迅速上前,一人按压,一人负责球囊面罩呼吸!这时候静脉通路也已建立完毕,肾上腺素针1mg,静脉注射,医嘱如指南!
抢救激烈地展开,看到家属大姐六神无主的样子,我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平静情绪,给我说说到底昏迷前发生了什么,另一个是迅速联系其他家属,我不能保证抢救能够成功!原因清楚了,患者既往体健,34岁,中午和朋友喝了两杯酒,不多,下午感到剑突下疼痛,自以为胃疼,吃药,不见好转,没有在意,晚饭后准备睡觉,躺在床上后突然翻到床下,意识突然消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心梗发生了!
3分钟后,还是室颤,没有自主呼吸,再次除颤,胺碘酮应用,心率没有转复!好在气管插管还算顺利,解决了气道这个棘手问题,气囊辅助呼吸,接下来仍全力抢救,持续胸外按压,除颤……用药……再除颤……用药……。当急救箱中的两支胺碘酮,一支利多卡因,80U的加压素,肾上腺素只剩3只的时候,患者还在室颤,我果断的做出决定,让司机大哥回去拿药,抢救小组变成了3人,继续全力抢救!
很快充足的药品已拿到,这个时候抢救已过去40分钟,第15次除颤!心脏在简短的停搏之后,坚强的跳动起来,颈动脉波动有了,脉搏可以摸到了,自主呼吸来了,血压160/100mmhg,患者开始烦躁不安起来,看到这个结果,我感觉有希望了,至少说患者脑缺氧还不是很重。稳定5分钟,准备转入医院!
这时候患者的亲属早已到达,来的时候,看这情形,都无法接受,比较激动,现在看来情绪好多了,还是人多好,抬病人的人多。很快患者就被抬到了车上,现在已是深夜11点,人们都睡下,万家灯火归于平静,坐在车上,一边是患者,一边是焦急的家属,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消失了,一切都归于了平静,我们几个几乎都已成为雨人,作为一名医生,我想这可能就是职业价值的体现吧!
到达科里,同事们早已准备好,上呼吸机,接监护仪,抽血化验,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虽然很累,但很充实!
接下来的治疗就比较顺利了,诊断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再没有室颤发生,3天后脱机,5天后恢复意识,6天后转神经内科监护室,八天后在家属的要求下送往上级医院!具体情况已不知道!但我想他应该可以恢复过来,逐渐的认识自己的老婆,孩子和家人的!
生命有的时候很脆弱,有的时候很坚强,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在住院期间,我经常给患者的妻子说,大哥要是恢复了,首先要感谢的不是我们。是你啊!没有你,我们就是去了,恐怕也会无功而返!只有在这个时候,她那疲惫的脸上才会露出羞涩的笑容:“这都是跟其他的老师学的,我们上课之余!有时候会讨论怎么做心肺复苏的!”
工作了好多年,这还是第一例院前家属复苏的病例,真的很兴奋。
我知道,在大洋的彼岸,USA,自动除颤器已不是什么高级货,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东西就好像我国的消防栓一样,人人皆知。但现在,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个东西就好像1840年的大炮一样让几乎每个中国人生畏,这不能不说是大大的差距。不过在这一个月来,有几件事,着实让我激动,激动万分!使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普及全民初级心肺复苏技术的重要性!
早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心肺复苏的文章,有的战友问,为什么没有清除口腔分泌物的步骤,说实在话,我的这个心肺复苏的步骤,不是给专业人员看的,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些非医护人员看的!好多专业的步骤我都省掉了!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个期望,只要当终末事件发生时,在患者身边的人能够给予标准的胸外按压,合理的人工呼吸。尽可能的保证患者的循环,给没有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抢救时间就行了!只有这样,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才有可能提高!复苏的过程才不会留有遗憾!
一月前的一天,夜出诊,突接120电话,有一年轻患者在家突然晕倒,需要救治,3分钟之内,急救小组随着救护车警笛的吼叫已飞驰而去!距离不远,市内一小区,途中估计车程6分钟左右,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出诊,对于120的汇报,我没有太在意,年轻人,会有什么事儿?不过是喝酒多了,吵架气晕了之类,没有什么!这只不过是一次简单又平常的出诊,但以防万一,途中我还是打了电话联系了一下家属,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接的电话,哭着说:“我爸爸全身发紫,我妈正在给他按压胸部,做人工呼吸。医生!快来吧!”我心中顿时咯噔一下,不过我还是要确定一下病情,心中顿时惊慌起来,“那你们小区具体在什么位置,几楼,几单元,孩子,你把门打开,不要怕,我们马上就到,你现在去妈妈那里!”我没有再问病情,那样太耽误时间,问到确切位置,就好办了,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
很快车便到了,在黑黑的小区,在哪栋楼!只有六楼的一户在亮着灯,就是它了,好在今天我还带了一个进修医生。加上司机四个人,抢救小组人员充足,这个时候,我已做好了复苏的准备,我命令,带上所有的东西,上楼,跑到六楼,已开始喘气儿!门开着,一进屋,到卧室,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男性躺在地上,口唇青紫,妻子正在给他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没有顾上打招呼,迅速接上除颤仪,打开,室颤,没有等护士建立静脉通路,360J,先除颤一次,心脏示波依然如故!“大姐,你先歇一下,换人,继续复苏!”进修医生和司机大哥迅速上前,一人按压,一人负责球囊面罩呼吸!这时候静脉通路也已建立完毕,肾上腺素针1mg,静脉注射,医嘱如指南!
抢救激烈地展开,看到家属大姐六神无主的样子,我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平静情绪,给我说说到底昏迷前发生了什么,另一个是迅速联系其他家属,我不能保证抢救能够成功!原因清楚了,患者既往体健,34岁,中午和朋友喝了两杯酒,不多,下午感到剑突下疼痛,自以为胃疼,吃药,不见好转,没有在意,晚饭后准备睡觉,躺在床上后突然翻到床下,意识突然消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心梗发生了!
3分钟后,还是室颤,没有自主呼吸,再次除颤,胺碘酮应用,心率没有转复!好在气管插管还算顺利,解决了气道这个棘手问题,气囊辅助呼吸,接下来仍全力抢救,持续胸外按压,除颤……用药……再除颤……用药……。当急救箱中的两支胺碘酮,一支利多卡因,80U的加压素,肾上腺素只剩3只的时候,患者还在室颤,我果断的做出决定,让司机大哥回去拿药,抢救小组变成了3人,继续全力抢救!
很快充足的药品已拿到,这个时候抢救已过去40分钟,第15次除颤!心脏在简短的停搏之后,坚强的跳动起来,颈动脉波动有了,脉搏可以摸到了,自主呼吸来了,血压160/100mmhg,患者开始烦躁不安起来,看到这个结果,我感觉有希望了,至少说患者脑缺氧还不是很重。稳定5分钟,准备转入医院!
这时候患者的亲属早已到达,来的时候,看这情形,都无法接受,比较激动,现在看来情绪好多了,还是人多好,抬病人的人多。很快患者就被抬到了车上,现在已是深夜11点,人们都睡下,万家灯火归于平静,坐在车上,一边是患者,一边是焦急的家属,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消失了,一切都归于了平静,我们几个几乎都已成为雨人,作为一名医生,我想这可能就是职业价值的体现吧!
到达科里,同事们早已准备好,上呼吸机,接监护仪,抽血化验,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虽然很累,但很充实!
接下来的治疗就比较顺利了,诊断明确:急性心肌梗死,再没有室颤发生,3天后脱机,5天后恢复意识,6天后转神经内科监护室,八天后在家属的要求下送往上级医院!具体情况已不知道!但我想他应该可以恢复过来,逐渐的认识自己的老婆,孩子和家人的!
生命有的时候很脆弱,有的时候很坚强,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在住院期间,我经常给患者的妻子说,大哥要是恢复了,首先要感谢的不是我们。是你啊!没有你,我们就是去了,恐怕也会无功而返!只有在这个时候,她那疲惫的脸上才会露出羞涩的笑容:“这都是跟其他的老师学的,我们上课之余!有时候会讨论怎么做心肺复苏的!”
工作了好多年,这还是第一例院前家属复苏的病例,真的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