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巨大挫折,多边贸易体系面临威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日趋盛行,全球化正在经历一段低潮期。相反,中国成为自由贸易的捍卫者,无论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在多个场合都展现出积极推进全球化的姿态。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主动对接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以制度型开放向全球释放红利。这既是中国经济的内在发展需要,也是世界经济的福祉。过去40年,中国发展得益于开放,未来中国发展,也将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惠及世界。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2019年8月,中国宣布在上海浦东设立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在江苏设立自由贸易区。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强调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和功能重构,深化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将长三角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开放城市群。
构建现代产业区域价值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通过产业间、产业内及产品内的国际分工,逐渐融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中。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长三角产业链出现了外移甚至“空心化”的风险。尤其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产业链断裂的风险在增加。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产业链保护,增强产业链韧性对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长期而言,长三角协同开放、改革、制度创新等措施都要围绕产业链拓展功能,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依托长三角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能够吸引更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跨国公司,并将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物流中心、资金中心等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到长三角。从全国范围来看,长三角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更加突出的优势是市场优势。2018年中国人均GDP前十的城市中,长三角有六个,上海、江苏、浙江则在人均GDP全国排名中分列第二、第四和第五,长三角还是中国目前最富裕以及市场潜力最大的地区。长三角须以国内需求为导向,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重新定位,如上海在研发、金融等价值链核心环节进行积极探索;江苏重在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运营和服务环节培育新优势;浙江则依托互联网优势扩大物流和渠道影响;安徽利用要素成本较为低廉的优势承接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同时以上海自贸区为价值链中心,在长三角地区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深度和更加可控的国内区域价值链。
以开放创新为引领,培育国际级科创中心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主要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功能及其产业结构更多通过强化配置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来实现转型升级。美国纽约、日本东京、英国伦敦都因此成为全球科技浪潮的重要发源地。未来国际竞争将是新兴科技产业的竞争,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芯片、人工智能、机器人、航天航空、高档数控机床、激光等领域都属于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中国需要在这些领域争取实现突破,从而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长三角一方面要发挥开放优势,构建国际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最大化改革红利,倒逼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学发现到技术突破”“技术突破到产业进步”的瓶颈环节,把长三角打造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定位为“特殊经济功能区”,更多的是要瞄准下一轮新兴科技产业的竞争,打造与新兴科技产业相兼容的新制度供给体系,培育长三角科创硅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是引领未来的产业,也是上海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依托长三角数据海量、场景丰富、市场巨大等优势,必须实现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重点突破,同时依靠长三角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共同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联动发展中,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不但要引领上海、浙江、安徽自贸区的创新协同,探索实施新一代产业政策和发展政策,还要实施监管协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将新功能片区拓展到长三角其他自贸区。同时,以信息化为事中事后监管核心力量,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核心,推进长三角智慧监管一体化模式,配套建立事后终身追责制,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底线,全面提升新兴产业风险防范水平。
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高地
全球化新形势下,各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争夺国际高端人才,尽可能为国际人才流动提供更加自由便利的政策。长三角地区作为人才高地,不但要以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和环境吸引国际人才,更要以完善的公共服务,优化国际人才环境,留住国际人才。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目前在國际人才便利化方面有很大的政策突破,不仅通过签证、停居留政策,实施更加便利的人才流动政策,而且让境外人士参加中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外国专业人才可以在特殊经济功能区自由执业,并且享受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上海下一步要积极探索城市群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前提,以人才的市场化配置为基础,促进国际人才商业保险互通、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人才优惠政策联动,搭建各类服务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国际人才共享的载体。
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为。争取在长三角自贸区先行先试区域一体化的人才政策,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立高端人才评价互认机制,积极逐步推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资格、职称互认,为区域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形成统一的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
当前,WTO改革迫在眉睫,多边贸易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1世纪的贸易投资新议题包括农业、劳工、环境、政府采购、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原产地标准、国有企业等,不仅覆盖货物贸易,也包括了很多传统规则中回避的服务以及投资等敏感领域。长三角实施的是引领性的高水平开放,就必须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在制度环境方面,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实施更加深入的开放、更加全面的开放、更加系统的开放和更加公平的开放。这也与党中央提出的“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相契合。
长三角要以自贸协定为框架蓝本,对标自贸试验区的标准和政策,在市场准入、标准互认、政策协调、规则对接等方面进行推广复制和先试先行,通过建立与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以开放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通过接轨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企业跨国交易成本;通过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实施国际产业园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管理、国际规范、人文环境、法治社会、诚信体系、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水平。
《外商投资法》2020年1月正式实施,长三角作为中国利用外资最为集中的地区,要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保护、公平竞争等广泛领域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提升外商投资中国信心。同时,依靠长三角现有的基础,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顺应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通过高水平开放,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将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开放城市群以及中国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2019年8月,中国宣布在上海浦东设立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在江苏设立自由贸易区。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强调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和功能重构,深化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将长三角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开放城市群。
构建现代产业区域价值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通过产业间、产业内及产品内的国际分工,逐渐融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中。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长三角产业链出现了外移甚至“空心化”的风险。尤其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产业链断裂的风险在增加。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产业链保护,增强产业链韧性对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长期而言,长三角协同开放、改革、制度创新等措施都要围绕产业链拓展功能,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依托长三角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能够吸引更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跨国公司,并将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物流中心、资金中心等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到长三角。从全国范围来看,长三角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更加突出的优势是市场优势。2018年中国人均GDP前十的城市中,长三角有六个,上海、江苏、浙江则在人均GDP全国排名中分列第二、第四和第五,长三角还是中国目前最富裕以及市场潜力最大的地区。长三角须以国内需求为导向,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重新定位,如上海在研发、金融等价值链核心环节进行积极探索;江苏重在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运营和服务环节培育新优势;浙江则依托互联网优势扩大物流和渠道影响;安徽利用要素成本较为低廉的优势承接价值链的生产环节;同时以上海自贸区为价值链中心,在长三角地区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深度和更加可控的国内区域价值链。
以开放创新为引领,培育国际级科创中心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主要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功能及其产业结构更多通过强化配置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来实现转型升级。美国纽约、日本东京、英国伦敦都因此成为全球科技浪潮的重要发源地。未来国际竞争将是新兴科技产业的竞争,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芯片、人工智能、机器人、航天航空、高档数控机床、激光等领域都属于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中国需要在这些领域争取实现突破,从而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长三角一方面要发挥开放优势,构建国际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最大化改革红利,倒逼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学发现到技术突破”“技术突破到产业进步”的瓶颈环节,把长三角打造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定位为“特殊经济功能区”,更多的是要瞄准下一轮新兴科技产业的竞争,打造与新兴科技产业相兼容的新制度供给体系,培育长三角科创硅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是引领未来的产业,也是上海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依托长三角数据海量、场景丰富、市场巨大等优势,必须实现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重点突破,同时依靠长三角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共同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联动发展中,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不但要引领上海、浙江、安徽自贸区的创新协同,探索实施新一代产业政策和发展政策,还要实施监管协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将新功能片区拓展到长三角其他自贸区。同时,以信息化为事中事后监管核心力量,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为核心,推进长三角智慧监管一体化模式,配套建立事后终身追责制,坚持以风险防控为底线,全面提升新兴产业风险防范水平。
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高地
全球化新形势下,各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争夺国际高端人才,尽可能为国际人才流动提供更加自由便利的政策。长三角地区作为人才高地,不但要以更加开放的引才政策和环境吸引国际人才,更要以完善的公共服务,优化国际人才环境,留住国际人才。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目前在國际人才便利化方面有很大的政策突破,不仅通过签证、停居留政策,实施更加便利的人才流动政策,而且让境外人士参加中国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外国专业人才可以在特殊经济功能区自由执业,并且享受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上海下一步要积极探索城市群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前提,以人才的市场化配置为基础,促进国际人才商业保险互通、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人才优惠政策联动,搭建各类服务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国际人才共享的载体。
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为。争取在长三角自贸区先行先试区域一体化的人才政策,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立高端人才评价互认机制,积极逐步推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资格、职称互认,为区域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形成统一的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
当前,WTO改革迫在眉睫,多边贸易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1世纪的贸易投资新议题包括农业、劳工、环境、政府采购、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原产地标准、国有企业等,不仅覆盖货物贸易,也包括了很多传统规则中回避的服务以及投资等敏感领域。长三角实施的是引领性的高水平开放,就必须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在制度环境方面,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实施更加深入的开放、更加全面的开放、更加系统的开放和更加公平的开放。这也与党中央提出的“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相契合。
长三角要以自贸协定为框架蓝本,对标自贸试验区的标准和政策,在市场准入、标准互认、政策协调、规则对接等方面进行推广复制和先试先行,通过建立与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以开放倒逼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通过接轨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企业跨国交易成本;通过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实施国际产业园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管理、国际规范、人文环境、法治社会、诚信体系、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化水平。
《外商投资法》2020年1月正式实施,长三角作为中国利用外资最为集中的地区,要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保护、公平竞争等广泛领域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提升外商投资中国信心。同时,依靠长三角现有的基础,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顺应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通过高水平开放,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将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开放城市群以及中国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