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 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 DNA≥105拷贝/ml).结
【机 构】
:
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510630,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 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 DNA≥105拷贝/ml).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BV 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对2008年甘肃省新分离乙脑病毒的PrM和E基因区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明确新分离病毒的基因型别并对E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新分离乙脑病毒的PrM和E基因区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定序列.使用ClustalX2.09、MegAlign和Mega4软件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6株病毒均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并且与2001和2002年越南分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对评价乙肝后肝硬化肾小球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82例血清样本(其中肝硬化患者及健康查体者各91例)Cys C浓度,同时以酶法检测血清尿素(Urea)及肌酐(Cr)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硬化肾小球功能损害患者血清Cys C、Urea及Cr的浓度分别为(1.20±0.42)mg/L、(6.18±2.88)mmoL/L及(70.48±22.
目的 探讨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74例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6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个月后改为苦参素胶囊200 mg,口服,每日 3次,2个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200 mg,口服,每日 3次,3个月.对照组38例,只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用法、用量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
通过对<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5-2008年出版的18期杂志刊出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该杂志所登论文的学术质量能够反映我国医学病毒学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其编辑出版质量在中华医学会组织的例次审读中均获得好评.为研究该杂志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更好地实践优秀学术期刊的使命,特作如下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protein,HBVLP)、HBV-DNA以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探讨HBV-LP对于反映体内乙肝病毒复制的意义.方法 对1886份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LP;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HBV-M含量,PCR实时荧光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乙肝患者大蛋白检测结果与HBV-DNA检测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已被广泛用作基因治疗的载体.本文就提高AAV载体在HSCs中的基因转导效率的策略综述如下。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氧化损伤的情况.方法 75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高于正常上限值(ULN)的CHB患者,按TBIL为ULN的倍数分为A、B、C、D、E五组.测定患者血清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维生素C(V_C)、维生素E(V_E)浓度,并做出统计分析.11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16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为携带者组.结果 各患者组与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属嗜神经性的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二类:Ⅰ型(HSV-1)主要侵犯口咽、扁桃体、眼、皮肤等部位;而Ⅱ型(HSV-2)主要侵犯生殖器部位,都通过上皮细胞传播,通过皮肤的破损,迁移到神经细胞,并在此潜伏.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发病时表现为口周面部的皮肤损害;HSV-2主要潜伏在腰骶神经节.但这两种病毒均可导致口周面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住院及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抽吸物(NPA)及咽拭子(NPS)共64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hMPV M基因,将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同源性和进化分析.结果 642例标本中共检出hMPV阳性扩增产物35份,检出率为5.5%.
目的 探索我国河南省新蔡县既往献血人群中HIV-1病毒流行株env基因V3环顶端四肽多态性和pol基因原发耐药性变异特征.方法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51例确认HIV阳性样本env、pol基因部分区段并测序,PCR产物纯化后克隆,挑选克隆株鉴定为阳性后测序,以MEGA(version 3.0)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env基因V3环顶端四肽主要为GPGR、GPGQ、GP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