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有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进行了很多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有时甚至还会威胁人的生命。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治理这些自然灾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对初中生物学教师来说将生态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课堂渗透,加深学生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青春期的学生大多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会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在这个时期他们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坚定地做下去。所以在初中时期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物种的起源、进化,以及物种的多样化等方面讲起,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那些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动物的影像,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告诉学生除了自然因素,大部分动物灭绝的原因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很多已经灭绝的动植物都是由于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捕猎偷猎、捕捉它们的主要食物等造成的。这些动植物一旦灭绝,整个生物链、生物网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受影响的还是人类自身。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影像,为学生介绍它们的生活特点、捕食习性、活动区域等相关知识,然后提问:如果要保护这些动物,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举例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渗透生态保护知识,还可以在考试中增加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类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课后行动,环保从当下做起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应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做起。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被破坏,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保护它。但要想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在课外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应该明确告诉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并不是要求他们做什么大事,只是要求他们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用电,倡导家庭成员不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这些行为对保护自然环境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件小事,但如果人人都有環境保护意识,并且都能这么做,那么多年以后这件小事产生的美好结果是可以看得到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废弃的图书报纸、铁制品等,这些垃圾的循环利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生产;有些垃圾是有毒有害的,如果随意丢弃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如废旧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含有很多有害的物质,如果渗透到水源或土壤中,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都是很大的。因此,进行垃圾分类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生态环境。
三、主动出击,积极参加生态实践活动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制造很多垃圾,有些垃圾是可以降解的,有些垃圾是不能降解的,不能降解的垃圾如果随意丢弃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甚至会使动物丧命,土壤酸化长不出植物。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加入到环保公益组织中,参加一些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跟随环保志愿者带上垃圾袋在森林边、小河边收集垃圾并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生态意识落到实处。其实环保行动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比如在食堂或家里吃饭时,吃多少打多少,进行光盘行动;尽可能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都是环保行为。
总之,一个学生只要具有环保意识并且认真践行了,那么他身边的人都会受到影响,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就会使更多的人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地球。初中生物学对于中学生生态意识的渗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去做等问题,生态意识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作者单位 甘肃省秦安县郑川初级中学
一、课堂渗透,加深学生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青春期的学生大多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会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在这个时期他们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坚定地做下去。所以在初中时期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物种的起源、进化,以及物种的多样化等方面讲起,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那些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动物的影像,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告诉学生除了自然因素,大部分动物灭绝的原因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很多已经灭绝的动植物都是由于人类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捕猎偷猎、捕捉它们的主要食物等造成的。这些动植物一旦灭绝,整个生物链、生物网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受影响的还是人类自身。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影像,为学生介绍它们的生活特点、捕食习性、活动区域等相关知识,然后提问:如果要保护这些动物,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举例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渗透生态保护知识,还可以在考试中增加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类考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课后行动,环保从当下做起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应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做起。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被破坏,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保护它。但要想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在课外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应该明确告诉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并不是要求他们做什么大事,只是要求他们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用电,倡导家庭成员不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这些行为对保护自然环境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件小事,但如果人人都有環境保护意识,并且都能这么做,那么多年以后这件小事产生的美好结果是可以看得到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废弃的图书报纸、铁制品等,这些垃圾的循环利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生产;有些垃圾是有毒有害的,如果随意丢弃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如废旧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含有很多有害的物质,如果渗透到水源或土壤中,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都是很大的。因此,进行垃圾分类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生态环境。
三、主动出击,积极参加生态实践活动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制造很多垃圾,有些垃圾是可以降解的,有些垃圾是不能降解的,不能降解的垃圾如果随意丢弃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甚至会使动物丧命,土壤酸化长不出植物。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加入到环保公益组织中,参加一些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跟随环保志愿者带上垃圾袋在森林边、小河边收集垃圾并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生态意识落到实处。其实环保行动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比如在食堂或家里吃饭时,吃多少打多少,进行光盘行动;尽可能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都是环保行为。
总之,一个学生只要具有环保意识并且认真践行了,那么他身边的人都会受到影响,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就会使更多的人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地球。初中生物学对于中学生生态意识的渗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去做等问题,生态意识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作者单位 甘肃省秦安县郑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