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教育模式的逐步改革,使得音乐课程教育也不断增加教学项目与内容,其中戏曲作为中华的文化艺术瑰宝,也逐渐融入音乐教学当中,旨在提高音乐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加快促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其次,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当中,在此基础上,就以莆仙戏曲为例,来探讨如何加强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整合与发展。希望能够对莆仙戏曲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多媒体;莆仙戏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32-02
新课程的改革,重点提出在现代教育中,应当提高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其中,音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当逐步转变教学模式,适当融入一些多元化音乐元素,开发特色音乐课程和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进行音乐教学,从而凸显音乐教育的成效。对此,笔者就来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来辅助莆仙戏曲音乐教学,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莆仙戏简介及融入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一)莆仙戏简介
“莆仙戏”作为我国古老的戏剧种类之一,起源于唐朝,经过宋朝和明清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在兴化地区(也就是当今的莆田和仙游地区)进行了传唱与流行,故因地名而命名。其次,随着莆仙戏的传播与发展,使其呈现出了莆仙戏的内涵与特色,于此,在2006年中旬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也因此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学习,成为具有较高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的古老传承戏剧之一。
(二)莆仙戏融入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音乐课程进行了标准和要求的设定,其重点指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知道和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对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逐步融入了多元化音乐元素,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戏曲融入音乐课程,还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戏曲文化和艺术的了解与认同,体会到戏曲当中的精神与内涵,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情怀,更好地促进中国瑰宝——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莆仙戏融入音乐课堂,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此举也是非常可行的。
二、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
(一)合理选择素材与曲目,提高学生莆仙戏曲审美素养
在莆仙戏曲音乐教学当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主要特征,进行莆仙戏曲音乐课程内容及目标的设定,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促进莆仙戏曲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此,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我们首先可以了解莆仙戏曲的曲目。如,莆仙戏曲融合了众多艺术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十音八乐、宋元词曲、佛曲法曲和大曲歌舞等;同时,莆仙戏曲的曲目众多,达到了五千首以上,其所蕴含的曲目范围较广泛,不同的曲目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莆仙戏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合理选择素材和曲目,酌情考虑学生的主体特点,再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莆仙戏曲的审美素养,实现多媒体与莆仙戏曲融合的目的。
例如,我在开课之前,首先来为学生介绍“莆仙戏”的由来和特征,并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旦(花旦、老旦)、青衣、小生和丑的角色,激发学生对莆仙戏曲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莆仙戏艺术的魅力。那么,针对这一点,我在选择素材和曲目的时候,就着重考虑素材的全面性,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戏曲中角色的划分。对此,我就选择了莆仙戏《春草闯堂》的第一场戏,首先通过多媒体来介绍不同人物的面貌及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區分和记忆,之后,再来用多媒体展示莆仙戏剧目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了丑角尚书之子吴独、旦角(花旦)被调戏的丫头,春草和秋花、(老旦)张玉莲以及青衣李半月和生角(小生)薛玫庭,并且通过我的讲解,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融入多媒体课件当中,提高了学生莆仙戏曲的审美素养,有效促进了多媒体与其的有效融合。
(二)实施多元化授课方式,有效推进莆仙戏音乐教学
在莆仙戏曲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优势和特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准掌握,再来利用多媒体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有效推进莆仙戏的音乐教学。针对此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方面资源,在对莆仙戏曲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教学,来促进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另外,在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当中,我们对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整合与发展,应当更加提高重视程度,逐步开发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来推进莆仙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以多媒体授课形式来进行教学和讲授,在促进多媒体与音乐课程结合的基础上满足莆仙戏传承与发展的需求。如,我在进行莆仙戏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安排了课内的戏曲音乐课程,同时,还针对莆仙戏曲音乐的教学与发展开展了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莆仙戏曲音乐,从而促进莆仙戏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传播与传承。比如,在开展莆仙戏曲音乐兴趣小组的过程中,我选用了《我叨宰相青眼看》莆仙戏剧目,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本剧目的特点和曲谱,通过引导学生熟记字谱使其加强莆仙戏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乐谱的练习以及学生不同分声部的分配,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莆仙戏曲音乐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了多媒体与莆仙戏教学的融合与整合,从而更加有利于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
(三)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理解与感悟能力
在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自主能力性,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莆仙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莆仙戏音乐氛围当中,使其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莆仙戏的传承价值,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另外,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莆仙戏音乐教学,还能够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现代科技的实施和应用优势,使莆仙戏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素养更加充分地体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自主挖掘莆仙戏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
例如,我针对莆仙戏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了表演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音乐课堂效率。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取了《春草闯堂》曲目中的第三场《五更子》和《雁儿乐》剧目,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剧目所讲述的内容,并从视频中体会莆仙戏的魅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融入戏曲学习当中。其次,我还根据剧目内容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剧目中角色并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和游戏激发学生莆仙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够通过多媒体,使莆仙戏多层面和多角度地渗透到音乐教学当中,有效提高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莆仙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对此,在音乐教学当中,也应当增加当地戏曲和有传承价值的音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于此,笔者就以莆仙戏曲为例,对互联网模式下,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艺术教学的整合,进行了以上几点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对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多媒体对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有效辅助方面,提供丁点的建议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吴继彬,王艳萍.福建莆仙戏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J].黑河学院学报,2017,8(4):133-134.
[2]郑喜燕.莆仙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黑河教育,2014(12):72.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多媒体;莆仙戏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232-02
新课程的改革,重点提出在现代教育中,应当提高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其中,音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当逐步转变教学模式,适当融入一些多元化音乐元素,开发特色音乐课程和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进行音乐教学,从而凸显音乐教育的成效。对此,笔者就来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来辅助莆仙戏曲音乐教学,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莆仙戏简介及融入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一)莆仙戏简介
“莆仙戏”作为我国古老的戏剧种类之一,起源于唐朝,经过宋朝和明清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在兴化地区(也就是当今的莆田和仙游地区)进行了传唱与流行,故因地名而命名。其次,随着莆仙戏的传播与发展,使其呈现出了莆仙戏的内涵与特色,于此,在2006年中旬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也因此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学习,成为具有较高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的古老传承戏剧之一。
(二)莆仙戏融入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音乐课程进行了标准和要求的设定,其重点指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知道和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对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逐步融入了多元化音乐元素,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戏曲融入音乐课程,还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戏曲文化和艺术的了解与认同,体会到戏曲当中的精神与内涵,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情怀,更好地促进中国瑰宝——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莆仙戏融入音乐课堂,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此举也是非常可行的。
二、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
(一)合理选择素材与曲目,提高学生莆仙戏曲审美素养
在莆仙戏曲音乐教学当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主要特征,进行莆仙戏曲音乐课程内容及目标的设定,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同时,促进莆仙戏曲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此,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我们首先可以了解莆仙戏曲的曲目。如,莆仙戏曲融合了众多艺术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十音八乐、宋元词曲、佛曲法曲和大曲歌舞等;同时,莆仙戏曲的曲目众多,达到了五千首以上,其所蕴含的曲目范围较广泛,不同的曲目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以及唱腔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莆仙戏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合理选择素材和曲目,酌情考虑学生的主体特点,再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莆仙戏曲的审美素养,实现多媒体与莆仙戏曲融合的目的。
例如,我在开课之前,首先来为学生介绍“莆仙戏”的由来和特征,并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旦(花旦、老旦)、青衣、小生和丑的角色,激发学生对莆仙戏曲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莆仙戏艺术的魅力。那么,针对这一点,我在选择素材和曲目的时候,就着重考虑素材的全面性,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戏曲中角色的划分。对此,我就选择了莆仙戏《春草闯堂》的第一场戏,首先通过多媒体来介绍不同人物的面貌及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區分和记忆,之后,再来用多媒体展示莆仙戏剧目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了丑角尚书之子吴独、旦角(花旦)被调戏的丫头,春草和秋花、(老旦)张玉莲以及青衣李半月和生角(小生)薛玫庭,并且通过我的讲解,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融入多媒体课件当中,提高了学生莆仙戏曲的审美素养,有效促进了多媒体与其的有效融合。
(二)实施多元化授课方式,有效推进莆仙戏音乐教学
在莆仙戏曲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优势和特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准掌握,再来利用多媒体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有效推进莆仙戏的音乐教学。针对此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方面资源,在对莆仙戏曲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教学,来促进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另外,在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当中,我们对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整合与发展,应当更加提高重视程度,逐步开发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来推进莆仙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以多媒体授课形式来进行教学和讲授,在促进多媒体与音乐课程结合的基础上满足莆仙戏传承与发展的需求。如,我在进行莆仙戏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安排了课内的戏曲音乐课程,同时,还针对莆仙戏曲音乐的教学与发展开展了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莆仙戏曲音乐,从而促进莆仙戏在音乐课堂中,更好地传播与传承。比如,在开展莆仙戏曲音乐兴趣小组的过程中,我选用了《我叨宰相青眼看》莆仙戏剧目,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本剧目的特点和曲谱,通过引导学生熟记字谱使其加强莆仙戏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乐谱的练习以及学生不同分声部的分配,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莆仙戏曲音乐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了多媒体与莆仙戏教学的融合与整合,从而更加有利于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
(三)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理解与感悟能力
在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自主能力性,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莆仙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莆仙戏音乐氛围当中,使其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莆仙戏的传承价值,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另外,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莆仙戏音乐教学,还能够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现代科技的实施和应用优势,使莆仙戏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素养更加充分地体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自主挖掘莆仙戏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
例如,我针对莆仙戏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了表演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音乐课堂效率。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取了《春草闯堂》曲目中的第三场《五更子》和《雁儿乐》剧目,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剧目所讲述的内容,并从视频中体会莆仙戏的魅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融入戏曲学习当中。其次,我还根据剧目内容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剧目中角色并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和游戏激发学生莆仙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够通过多媒体,使莆仙戏多层面和多角度地渗透到音乐教学当中,有效提高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莆仙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备受关注和重视,对此,在音乐教学当中,也应当增加当地戏曲和有传承价值的音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于此,笔者就以莆仙戏曲为例,对互联网模式下,多媒体与莆仙戏曲音乐艺术教学的整合,进行了以上几点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对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多媒体对莆仙戏曲音乐教学的有效辅助方面,提供丁点的建议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吴继彬,王艳萍.福建莆仙戏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J].黑河学院学报,2017,8(4):133-134.
[2]郑喜燕.莆仙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黑河教育,2014(12):72.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