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推进,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心理素质则是其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体魄,更是要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等。本文通过对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有效建议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素质;训练方法;中学生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与立足点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这就要求学生步入社會后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体育活动有利于锻炼体质,而竞技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这将是得益于一生的。由此可见,各大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状态,将心理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一、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
(一)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激烈竞争,家长更是“望子成龙”,造成学生心理负担重、抗压能力低等问题,对此,各大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将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培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属于实践类教学,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使身心都得到放松,起到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参与体育竞技中学生能更加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应对困难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随着当前社会节奏加快,学生沉迷网游、网络借贷、甚至压力过大自杀等负面事件屡屡发生,我们必须正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新课改中已经明确将心理素质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尤其是要与身体素质教育相结合,然而部分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的紧迫性,究其原因包括:一方面,从学生自身而言,为了回应家长的满心期待,很多学生过于追求应试教育与分数,不愿意将时间用于体育课程中,忽视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体质弱、体能差等问题,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产生抵触心理,如此造成了“恶性循环”,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在资金投入、场地规模、体育器材等方面出现紧缺,无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体育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思维,教学方式过于死板,还存在“模仿”教学等,使得学生缺乏兴趣无法积极参与进来,此外,缺乏对心理教育的研究,使得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状况关注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只有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达到磨炼身心的目的。
(一)转变思维,强化认识
从学校层面而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教学方面的培训,加大对体育课程的投入力度,更新拓展体育设施器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从家庭而言家长要转变思维,不要“唯分论”,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中来,不断磨练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转变模式,延伸教学
体育教学不应仅限于狭义的课程教学,还应该包括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如果仅仅依赖45分钟课上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学校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延伸教学途径。一方面,鼓励体育类社团的开展,定期组织体育竞技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参与度,以兴趣促进学生身心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如在教授篮球技能时不仅要对动作进行详细讲解,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遇到学生无法掌握动作出现自卑心理时要及时指导,避免出现抵触情绪。此外,要将心理素质培养延伸到课外,利用互联网方式建立沟通渠道,鼓励学生日常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转变方式,分类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同时要分类施教、因地制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摸底调查,结合课堂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个性孤僻的学生应多鼓励其参与体育团队活动中,如篮球、足球、网球等项目中,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不断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针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应鼓励参与太极、慢跑等体育项目,不断磨练其毅力与耐性;针对自卑自艾的学生应以鼓励教学为主,通过一对一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不断培养自信心。此外,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如开展学生上讲台活动,让学生模拟教练的方式互教互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自信,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为培养良好心理状态营造氛围。
三、结束语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学校转变思维,加大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着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通过丰富课堂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利用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顽强自信等优良品质,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加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比重,将心理教育延伸到课堂外,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石玉.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6):15-17.
[2]左雄伟.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1):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17):21-22.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素质;训练方法;中学生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与立足点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这就要求学生步入社會后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体育活动有利于锻炼体质,而竞技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这将是得益于一生的。由此可见,各大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状态,将心理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一、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
(一)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激烈竞争,家长更是“望子成龙”,造成学生心理负担重、抗压能力低等问题,对此,各大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将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心理培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属于实践类教学,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使身心都得到放松,起到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参与体育竞技中学生能更加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应对困难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随着当前社会节奏加快,学生沉迷网游、网络借贷、甚至压力过大自杀等负面事件屡屡发生,我们必须正视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新课改中已经明确将心理素质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尤其是要与身体素质教育相结合,然而部分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培养的紧迫性,究其原因包括:一方面,从学生自身而言,为了回应家长的满心期待,很多学生过于追求应试教育与分数,不愿意将时间用于体育课程中,忽视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体质弱、体能差等问题,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产生抵触心理,如此造成了“恶性循环”,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在资金投入、场地规模、体育器材等方面出现紧缺,无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体育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思维,教学方式过于死板,还存在“模仿”教学等,使得学生缺乏兴趣无法积极参与进来,此外,缺乏对心理教育的研究,使得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状况关注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只有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达到磨炼身心的目的。
(一)转变思维,强化认识
从学校层面而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教学方面的培训,加大对体育课程的投入力度,更新拓展体育设施器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从家庭而言家长要转变思维,不要“唯分论”,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中来,不断磨练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转变模式,延伸教学
体育教学不应仅限于狭义的课程教学,还应该包括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如果仅仅依赖45分钟课上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这就需要学校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延伸教学途径。一方面,鼓励体育类社团的开展,定期组织体育竞技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参与度,以兴趣促进学生身心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如在教授篮球技能时不仅要对动作进行详细讲解,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遇到学生无法掌握动作出现自卑心理时要及时指导,避免出现抵触情绪。此外,要将心理素质培养延伸到课外,利用互联网方式建立沟通渠道,鼓励学生日常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转变方式,分类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同时要分类施教、因地制宜,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摸底调查,结合课堂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个性孤僻的学生应多鼓励其参与体育团队活动中,如篮球、足球、网球等项目中,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不断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针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应鼓励参与太极、慢跑等体育项目,不断磨练其毅力与耐性;针对自卑自艾的学生应以鼓励教学为主,通过一对一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不断培养自信心。此外,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如开展学生上讲台活动,让学生模拟教练的方式互教互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加自信,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为培养良好心理状态营造氛围。
三、结束语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学校转变思维,加大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着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通过丰富课堂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材施教,利用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顽强自信等优良品质,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加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比重,将心理教育延伸到课堂外,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石玉.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6):15-17.
[2]左雄伟.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11):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1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