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在小学数学中随处可见,并且贯穿整个小学。因此,学好计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学好计算,就要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收到学生兴趣和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做题时态度不认真,做完了也没有检查,导致了计算正确率偏低。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与同行交流,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3-0057-02
计算是最基本的数学语言,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自身素养的提升,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抓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计算意识,认真答题,提高学习成绩。
1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喜欢计算、乐于计算,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快速并且准确的计算。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小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学习的能力不高,因此,在遇到计算题的时候就可以编一些故事,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比如简单的计算题2+3等于几?教师就可以说成:小明家笼子里面有2只兔子,第二天妈妈又买了3只兔子,现在笼子里一共有几只兔子?又如:7+8=?可以说成是树上有7松鼠,后来又来了8只,现在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利用小学生对于故事的喜爱,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运用故事到计算中,这样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很好的开展计算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 善用简便运算,提高解题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是非常头疼的事情,但是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简单的运算,只要需要经过一些处理,就能快速的得到答案。以结合律为例子,结合律是3个及3个以上的数相加或者相乘运用的,其表达式为:(a+b)+c=a+(b+c)或者ax(b×c)=(a×b)×c。例如:在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几个例题:例1:5.2+2.6+7.4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发现,2.6加上7.4刚好得到整数10,那么就应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
解:原式=5.2+(2.6+7.4)
=5.2+10
=15.2
例2:43×25×4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发现,25和4相乘得整数100,那么就应该先算后面两个数相乘。
解:原式=43×(25×4)
=43×100
=4300
在小学数学中还有很多这样通过结合律、分配率等等通过运算定律可以很快解决的计算题,需要同学们举一反三,只有这样培养了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在计算中游刃有余,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答案,提搞学生的课堂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加强计算,灵活运用
通过课堂上的联系之后,教师一定要马上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布置的作业可以适当加大难度,难易都布置一些。难的题目主要针对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简单的就针对基础比较弱的学生,通过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四年级(1)班有学生48人,五(1)班有学生46人,五(2)班有学生52人,三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解析:遇到这样的题目,首先想到的是加法结合律(a+b)+c=a+(b+c)。那么就把三个班级的人数相加。相加的时候先观察这3个数有没有什么规律,有没有哪两个数相加得整数。
解:S=48+46+52
=(48+52)+46
=100+46
=146(人)
相对容易混淆的题目,例如:753-157-243,在這个题目中,有的同学可能就把概念混淆了,可能会有少部分同学用753-243-157,当然最后也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答案,但是不是最简便的运算,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就要会用这样的方法,使计算更加简单。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是先把后面2个数相加,用753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由此可以得到:解:原式=753-(243+157)
=753-400
=353
学习了这些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率、加法分配率等等这些方法,就要运用到学习中去,通过例题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解题能力,提升自身的解题水平。
4 善于验算和检查
在平时的批改试卷和作业中,不难发现学生犯的很多低级的错误,很多简单的题目因为抄错或者看错题目导致计算不正确,这样就造成了考试丢分多,正确率偏低。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验算和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试或者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做完作业或者试卷一定要回头检查一遍,不能犯那些低级的错误,比如多写或者少写一个零、抄错题目等等,防止被扣冤枉分。养成验算和检查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能更好的发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总而言之,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除了严格要求,课后多加强训练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创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3-0057-02
计算是最基本的数学语言,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自身素养的提升,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抓起,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计算意识,认真答题,提高学习成绩。
1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喜欢计算、乐于计算,只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快速并且准确的计算。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小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学习的能力不高,因此,在遇到计算题的时候就可以编一些故事,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比如简单的计算题2+3等于几?教师就可以说成:小明家笼子里面有2只兔子,第二天妈妈又买了3只兔子,现在笼子里一共有几只兔子?又如:7+8=?可以说成是树上有7松鼠,后来又来了8只,现在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利用小学生对于故事的喜爱,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运用故事到计算中,这样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很好的开展计算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 善用简便运算,提高解题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是非常头疼的事情,但是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简单的运算,只要需要经过一些处理,就能快速的得到答案。以结合律为例子,结合律是3个及3个以上的数相加或者相乘运用的,其表达式为:(a+b)+c=a+(b+c)或者ax(b×c)=(a×b)×c。例如:在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几个例题:例1:5.2+2.6+7.4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发现,2.6加上7.4刚好得到整数10,那么就应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
解:原式=5.2+(2.6+7.4)
=5.2+10
=15.2
例2:43×25×4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发现,25和4相乘得整数100,那么就应该先算后面两个数相乘。
解:原式=43×(25×4)
=43×100
=4300
在小学数学中还有很多这样通过结合律、分配率等等通过运算定律可以很快解决的计算题,需要同学们举一反三,只有这样培养了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在计算中游刃有余,快速准确的计算出正确答案,提搞学生的课堂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加强计算,灵活运用
通过课堂上的联系之后,教师一定要马上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布置的作业可以适当加大难度,难易都布置一些。难的题目主要针对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简单的就针对基础比较弱的学生,通过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四年级(1)班有学生48人,五(1)班有学生46人,五(2)班有学生52人,三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解析:遇到这样的题目,首先想到的是加法结合律(a+b)+c=a+(b+c)。那么就把三个班级的人数相加。相加的时候先观察这3个数有没有什么规律,有没有哪两个数相加得整数。
解:S=48+46+52
=(48+52)+46
=100+46
=146(人)
相对容易混淆的题目,例如:753-157-243,在這个题目中,有的同学可能就把概念混淆了,可能会有少部分同学用753-243-157,当然最后也能得到最终的正确答案,但是不是最简便的运算,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就要会用这样的方法,使计算更加简单。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是先把后面2个数相加,用753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由此可以得到:解:原式=753-(243+157)
=753-400
=353
学习了这些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率、加法分配率等等这些方法,就要运用到学习中去,通过例题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解题能力,提升自身的解题水平。
4 善于验算和检查
在平时的批改试卷和作业中,不难发现学生犯的很多低级的错误,很多简单的题目因为抄错或者看错题目导致计算不正确,这样就造成了考试丢分多,正确率偏低。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验算和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试或者平时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做完作业或者试卷一定要回头检查一遍,不能犯那些低级的错误,比如多写或者少写一个零、抄错题目等等,防止被扣冤枉分。养成验算和检查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能更好的发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总而言之,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除了严格要求,课后多加强训练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创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