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载体,其凝聚力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共青团工作的成效。因此,探索如何更大程度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是共青团工作的主线。
【关键词】团员 团组织 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是组织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组织凝聚力不仅是维持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组织潜能的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组织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共青团是年轻时代的共产党,是党的后备军,其先进程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共青团工作的使命在于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接班人,而团的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能的主要载体,是执行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途径。如何有效地增大团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使团员青年的潜力更好地被挖掘,是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缺乏凝聚力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共青团工作也就面临着新的客观环境和新的挑战。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团组织凝聚力不强。
(一)团员的对自身团员身份的认同感不强,对共青团的认识较浅
学生一般在中学就陆续加入共青团组织,团组织吸收团员的程序和标准不够规范,只要申请,团组织就吸收,缺乏对团员进行共青团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到了高校,团员比例高达95%以上,不少班级团员比例甚至达到100%。班级和团支部的成员是一致的,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样,团员们就没有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团组织的意识也就逐渐淡化。
(二)团支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团支部是高校团组织的最基层组织。团员是团支部中的个人,团员个人组成了团支部。团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员意识淡薄,没有团组织的集体观念,就没有了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没有了“争优创先”的自主性,基本上停留在对上级团组织任务的应付上,从而导致共青团工作没有取得实效。
二.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凝聚力之对策分析
(一)着力增强团员的团员意识
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增强团员意识的根本。团员意识的淡薄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团员们对共青团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到高校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建设上,首先,团员在大学入学的时候应当重新接受共青团的基本知识和光荣传统的教育。由于中学阶段入团,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团支部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共青团的工作中。因此,团员普遍缺乏对共青团的章程、发展历程、地位和作用、团组织的性质和作用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团员们对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所以,有必要在大学入学时对团员青年重新启动基本知识的学习。
其次,创新理论教育的模式,以各团支部日常民主生活会的为平台,深入学习党的各种理论知识,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形式单一,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某个理论或者问题的讨论上,或者集体学习,然后写写心得等等。这也是目前共青团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努力创新团支部民主生活会的活动形式,以团员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出来,才能够激发团员们学习的乐趣和热情。
(二)着重培养共青团干部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实践证明,一个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与领导的组织力和号召力是分不开的。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团员意识淡漠,也同样普遍存在共青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没有认识,将班集体与团支部的工作混为一体,团支部书记基本上是在协助班长管理班上日常事务。这种没有共青团干部身份意识的干部是不可能领导好团组织,更别说在增强团组织凝聚力上发挥作用。
因此,除了加大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加大力度增强共青团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除了深入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更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团员干部培训活动,不仅从理论上、制度上厘清班级行政干部和团支部团员干部的基本职责,更要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指导,增强与上级团组织干部之间的交流。只有从根本上使团员干部深入认识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职责及深刻意义,才能充分发挥团员干部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只有团员干部自身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得以增强,共青团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三)建立健全共青团的工作制度
共青团的工作制度包括: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共青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团员吸收制度,团费缴纳制度,共青团员的权利和义务,考核制度等。只有明确的工作制度,将共青团工作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一样常态化,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团组织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王秀华:《新形势下增强团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途径探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关键词】团员 团组织 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是组织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组织凝聚力不仅是维持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组织潜能的发挥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组织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共青团是年轻时代的共产党,是党的后备军,其先进程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共青团工作的使命在于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接班人,而团的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能的主要载体,是执行共青团工作的基本途径。如何有效地增大团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使团员青年的潜力更好地被挖掘,是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缺乏凝聚力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共青团工作也就面临着新的客观环境和新的挑战。目前,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团组织凝聚力不强。
(一)团员的对自身团员身份的认同感不强,对共青团的认识较浅
学生一般在中学就陆续加入共青团组织,团组织吸收团员的程序和标准不够规范,只要申请,团组织就吸收,缺乏对团员进行共青团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到了高校,团员比例高达95%以上,不少班级团员比例甚至达到100%。班级和团支部的成员是一致的,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样,团员们就没有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团组织的意识也就逐渐淡化。
(二)团支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团支部是高校团组织的最基层组织。团员是团支部中的个人,团员个人组成了团支部。团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员意识淡薄,没有团组织的集体观念,就没有了工作上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没有了“争优创先”的自主性,基本上停留在对上级团组织任务的应付上,从而导致共青团工作没有取得实效。
二.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凝聚力之对策分析
(一)着力增强团员的团员意识
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增强团员意识的根本。团员意识的淡薄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团员们对共青团的认识不够深刻。具体到高校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建设上,首先,团员在大学入学的时候应当重新接受共青团的基本知识和光荣传统的教育。由于中学阶段入团,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团支部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共青团的工作中。因此,团员普遍缺乏对共青团的章程、发展历程、地位和作用、团组织的性质和作用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团员们对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所以,有必要在大学入学时对团员青年重新启动基本知识的学习。
其次,创新理论教育的模式,以各团支部日常民主生活会的为平台,深入学习党的各种理论知识,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形式单一,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某个理论或者问题的讨论上,或者集体学习,然后写写心得等等。这也是目前共青团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努力创新团支部民主生活会的活动形式,以团员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出来,才能够激发团员们学习的乐趣和热情。
(二)着重培养共青团干部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实践证明,一个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与领导的组织力和号召力是分不开的。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团员意识淡漠,也同样普遍存在共青团干部对共青团工作没有认识,将班集体与团支部的工作混为一体,团支部书记基本上是在协助班长管理班上日常事务。这种没有共青团干部身份意识的干部是不可能领导好团组织,更别说在增强团组织凝聚力上发挥作用。
因此,除了加大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加大力度增强共青团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除了深入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更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团员干部培训活动,不仅从理论上、制度上厘清班级行政干部和团支部团员干部的基本职责,更要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指导,增强与上级团组织干部之间的交流。只有从根本上使团员干部深入认识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职责及深刻意义,才能充分发挥团员干部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只有团员干部自身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才能得以增强,共青团的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三)建立健全共青团的工作制度
共青团的工作制度包括: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共青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团员吸收制度,团费缴纳制度,共青团员的权利和义务,考核制度等。只有明确的工作制度,将共青团工作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一样常态化,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团组织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王秀华:《新形势下增强团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途径探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