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托”弄脏了患者的心灵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mk07j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托”的存在,给前来求医的病患者又增添了一道心理创伤。患者们怀揣着治病钱,来到哈尔滨,一心奔着疗效好的大医院而来,不料却掉入了“医托”早已编好的“黑医网”。
  
   轮番轰炸患者上当
   8月20日一大早,家住黑龙江漠河的白女士来到哈尔滨医大二院看病。一进门诊大厅,一名30多岁的男子就上前搭讪:“大姐,外地来的吧?看什么病啊?”“来看看风湿。”“那你得先挂号,那个窗口人少。”在这位热心男子的指引下,白女士排到了一个长长的队伍里面。不一会儿,身后一对男女的谈话引起了白女士的注意。
  “听说治风湿的专家今天在中山医药保健研究所看病,你知道地方吗?”一女子问。“知道,我去过一次,效果确实不错,诊费也比这里便宜。”一男子回答。白女士随口问了句:“那里都治什么病啊?”“主要治风湿。”该男子讲,二院的专家们都定期到那个诊所出诊,自己父亲的风湿病就是在那里治好的,才花了几百块钱。
   眼看排到了风湿诊室前,身后那名女子叫住了白女士:“我刚才向那个男的要了地址,要不咱们一起去那家诊所看看?”正当白女士迟疑时,身边又围上来两人,对于既“便宜”、又有“专家”的门诊,她们显得极感兴趣,打听“香坊区中山医药保健研究所”的地址和行车路线。看到她们真诚的样子,白女士此时已深信不疑,认为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好心人”,不知不觉的和这几个人出了医大二院。
   下了公交车,白女士跟着几个人来到香坊区哈平路鸿福街上的中山医药研究所。白女士回忆说,当时诊所里有很多人排队,轮到白女士时,一个自称专治风湿病的“专家”给她把脉,简单问了几句后,给她开了一副草药。“专家”称这是“祖传秘方”,绝对管用。白女士糊里糊涂地花了2180元,拿了五六包草药出门了。出门后,白女士抱着“既然来了再到大医院看看”的想法,又回到了哈医大二院。
  医生看见白女士手中的数包草药产生了疑问,询问之下才知道白女士遇到的并不是什么“好心人”,而是专门在医院骗病人的“医托”。白女士拿的草药是既不治病、也不致命的普通草药。发觉上当的白女士遂向医大二院保卫科报了案。
  经调查取证,8月25日5时,哈医大二院保卫科、哈尔滨市公安局便衣支队联合行动,对医院内“医托”进行清理,并对“中山医药研究所”进行清查。在该研究所里,现场搜查出大量伪造的医院公章、病历和几十麻袋的廉价草药。经查实,“香坊区中山医药保健研究所”并没有行医执照,系非法行医。
  
  医托有组织培训心理课
  “医托有组织,甚至像一个公司。”哈医大二院保卫科姜义科长告诉记者,哈市的“医托”有好多流派,分为河南帮、齐齐哈尔帮、本地帮等,各自有不同的老板。“医托”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托头”与私营诊所谈合作,一种是诊所自己当“托头”,找“医托”为自己诊所招揽生意。一般“托头”对“医托”包吃包住,还专门进行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基本医学知识及心理学。
   据被抓的“医托”交代,他们每人底薪600元。“医托”们一般都是“团队作战”,先是有人与患者搭讪打探病情,然后有人好像无意地介绍诊所,最后几个人装出与患者患同样的病,提出一起去小诊所看病。“医托”们交代,每拉到一个病人,就能从黑诊所里提成诊疗费药品的30%~35%.有时一天能“托”好几个病人,一个月下来,收入非常可观。
  
  假扮老乡专“钓”老实人
  “医托”一般都是从假扮老乡开始,以拉近与病人的感情。
  哈医大二院副院长于凯江告诉记者,大医院是医托们最爱去的场所,因为这些医院病人多、挂号难,直接为“医托”们创造了可乘之机。他们专门寻找那些操外地口音、老实、急于求诊的人。“医托”打听好病人的病情,到了那些小医院后,就将打探到的情况先私下告诉医生。这样,当病人被引来时,该医生就显得“很神”,只要病人一开口,医生就知道他的症状,使病人对医生深信不疑。一服十几二十元的药,他们能开出一百甚至几百元的药价,一个疗程得花几千元。对于摸不准的病情,他们就将一些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的中药配进去。
  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认为,“医托”问题一直是困扰大中型医院的难题。如果医院导诊制度完善,患者上当受骗的几率也会相应减少。医大二院将借此次惩治“医托”之机,加强门诊形象建设的力度,净化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确保就诊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他文献
案例:75岁的严大爷日前和其所住的养老院打了一场官司,原因是养老院对其进行了严重的人身损害。原来,严大爷喜好喝酒,经常是酒后言行失常。去年3月的一天,出外酗酒归来的严大爷追打服务人员并辱骂其他老人,养老院为此将他强行绑在床上,结果导致严大爷双手手腕及背部软组织挫伤。法院认为,虽然严大爷外出酗酒,但养老院应当采取妥善的方式避免严大爷发生意外,不应该用粗暴的捆绑方式限制严大爷人身自由,从而造成其受伤的
期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健康之道。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万承奎教授的精彩“健康语录”,令众人受益匪浅。     对老人 做个80岁的老少年  21世纪是长寿时代,这是安南曾在1999年向全世界宣布的。目前,全世界平均年龄66岁,中国平均71.8岁,北京平均79.07岁,上海前几年平均79.66岁,日本去年年底平均年龄81.9岁。现在海外说“百岁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摇篮里”。
期刊
一般认为汉代时我国肯定已有食醋。最初醋的制法是用麦曲使小麦发酵,生成酒精,再利用醋酸菌的作用将酒精氧化成醋酸,所以醋在古代还被称为“苦酒”。  北魏时期科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23种醋及其制法。造醋的原料有小米、高粱、糯米、大麦、小麦及黄豆等。用谷物固体发酵酿醋,是我国制醋的特点,由于曲中微生物种类多,醋中除醋酸外,还有乳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使醋的味道更好。  历史上酿醋的方法很
期刊
案例:60岁出头的王大爷丧偶多年,3年前经人介绍与来自四川的中年妇女李某相识,不久,二人就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并举行了结婚仪式。此后,二人常因一些琐事争吵。前年国庆节,王大爷从外边回家,发现李某失踪了,家中近两万元的存款也不见了。李某从此再也没有露面。万般无奈下,王大爷于去年7月到法院起诉,要求与李某解除婚姻关系。法院两次向李某的老家四川寄去应诉通知书都被退了回来,原因是邮政部门证实当地“查无此人
期刊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至今都难以解释的谜一样的巧合。    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恰与《史记》中所载的中国炎帝、黄帝同时代。两者都是东西方文化始源。  二、中国孔子与印度释迦牟尼生于同时代,两人年龄只差14岁。一个开创了延续3000余年的东方传统文化——儒学,一个创建了世界最大宗教之一 —— 佛教。   三、公元632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统一全中国,建立大唐帝
期刊
在兰州滨河路老年公园里,有一个中老年人交谊舞乐园。68岁的蔡志云曾经拜师学习拉丁舞,至今仍然为当年没有受到英国皇家舞蹈协会老师的亲传而遗憾,但因为生活的快乐,每天早上,上百名中老年人在公园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他和老人们共同享受拉丁舞的激情和难得的快乐……   兰州最早推动拉丁舞的李志刚是蔡志云的启蒙老师,是他点燃了蔡志云对拉丁舞的激情。    每天早上8时30分,一位面容清癯、身材高挑的老人,会准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
期刊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跟我告别,说为了给男友庆祝生日,你要提前赶回学校,给他挑选合适的礼物。我只不过回了一句,你怎么从来不记得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呢,你便生了气,说,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从来没主动向孩子索取过礼物呢?他们疼自己孩子还来不及呢,哪像你一样,时时抱怨?况且,爱情怎能拿来与亲情相比呢?  孩子,你或许现在还无法明白,一个母亲,如果不是心里真的有委屈在,是不会抱怨给孩子听的,她宁肯独自一人默默承受
期刊
登东山  文/刘林彬      登上东山乐趣悠,风光旖旎眼帘收。    怡沁园边山水秀,崇莲寺里烛香稠。    青松翠竹迎宾客,暮鼓晨钟伴比丘。    遥望奇峰天际接,非凡胜景笔难周。    常德古城有怀  文/张公才     常德建成周赧王,武陵一郡古今扬。    湘西扼住称门户,历代兵家抢夺忙。    兴衰自古难期料,受苦人民哪个帮。    可喜今朝时势变,万民齐颂党恩长。    改革开放三十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