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为根本目的,大学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能够帮助大学生将体育教学目标与个人发展相联系,在一系列体育教学及竞赛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其良好品格的形成。
1 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不足
当前高校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的项目、课时数较少,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很难有充足的体育课程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大学生体育素质很难得到提升。一是高校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大多以本专业知识与素养为主,对体育、音乐、思政等具有公共性质的课程不够重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分配中过度挤占体育课的时间,有些高校每周开设的大学体育课时甚至不足两个小时。二是高校经费支出上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一直以来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资金支出占学校教研经费的大多数,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不足,部分高校开展多种专业项目的体育教学设备与场地限制较大。
1.2 体育教师对教学的激情不足
受高校在体育教学上的种种客观条件限制,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的激情不足现象非常普遍,虽不至于像初高中阶段那样经常“被生病”,但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一是当前高校开设的体育教学大多是具有群体性的跑步、跳远、篮球基础技巧等项目,每节课面对的常常是数十上百个学生,教学活动常常只能“点到为止”。二是大学体育教学由于要兼顾学生的安全等诸多因素,一些对抗性的教学活动被取消,体育运动本身的激情被人为地减弱,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足,教师教学的激情自然不足。
1.3 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愿不强
与课堂教学相比,当前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对一些公共体育课程的参与度非常低,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课堂上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素质与培养必要的体育精神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前大学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当代大学生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一个群体,过于单一的体育运动形式,缺乏竞技对抗的体育教学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二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体育运动赛事或体育锻炼机会的增多,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在技巧性、对抗性与竞技性上比体育课堂教学更为丰富,而大学体育锻炼场地的扩建,大学生自发性组织的业余运动赛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学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呈不断下降趋势。
2 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
2.1 高校加大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
首先,高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不仅要关注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关心其身心健康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拥有健康体魄的优秀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进而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高校要在教学支持上向大学体育倾斜,综合听取大学体育教师的意见,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基础设施进行改建,选购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等,从硬件上给予大学体育教学足够的支持。
最后,强化大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现有教师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面向社会引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的教师,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2.2 大学体育教师要勇于创新体育教学
首先,大学体育教师要改革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实现大学生多元化发展。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一些操作简单的球类、田径类项目,而是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开设一些能够培养道德情操与体育精神的击剑、花滑、高尔夫等项目,丰富大学生的选择。
其次,大学体育教师要改革创新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采取的是教师对基础理论的简介与基本技巧的演示,大学生可模仿、练习的机会和时间较为有限,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创设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感知并提升个人体育素养。
2.3 鼓励大学生学习体育理论与体育精神
理论学习不扎实与体育精神的匮乏是当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问题,即使是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较为优秀的大学生对该项运动项目的基础理论也不甚了解,更遑论透过理论来学习和领会体育精神。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现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及社会大众开展基础体育理论教学,如当前比较火热的健身类公众号的关注度就非常之高。二是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指导下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广泛参与其中,既能达到促进体育教学及培养体育精神的效果,又能在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等。
3 结语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面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直面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教师与学生中间的对大学体育教学不甚重视的问题,从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体育教学、培养体育精神着手改革,不断增强大学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1 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对大学体育的重视不足
当前高校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的项目、课时数较少,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很难有充足的体育课程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大学生体育素质很难得到提升。一是高校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大多以本专业知识与素养为主,对体育、音乐、思政等具有公共性质的课程不够重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分配中过度挤占体育课的时间,有些高校每周开设的大学体育课时甚至不足两个小时。二是高校经费支出上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一直以来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资金支出占学校教研经费的大多数,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不足,部分高校开展多种专业项目的体育教学设备与场地限制较大。
1.2 体育教师对教学的激情不足
受高校在体育教学上的种种客观条件限制,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的激情不足现象非常普遍,虽不至于像初高中阶段那样经常“被生病”,但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一是当前高校开设的体育教学大多是具有群体性的跑步、跳远、篮球基础技巧等项目,每节课面对的常常是数十上百个学生,教学活动常常只能“点到为止”。二是大学体育教学由于要兼顾学生的安全等诸多因素,一些对抗性的教学活动被取消,体育运动本身的激情被人为地减弱,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足,教师教学的激情自然不足。
1.3 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愿不强
与课堂教学相比,当前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对一些公共体育课程的参与度非常低,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体育教学目标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课堂上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素质与培养必要的体育精神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前大学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当代大学生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一个群体,过于单一的体育运动形式,缺乏竞技对抗的体育教学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二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体育运动赛事或体育锻炼机会的增多,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在技巧性、对抗性与竞技性上比体育课堂教学更为丰富,而大学体育锻炼场地的扩建,大学生自发性组织的业余运动赛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学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呈不断下降趋势。
2 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
2.1 高校加大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
首先,高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不仅要关注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关心其身心健康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拥有健康体魄的优秀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进而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高校要在教学支持上向大学体育倾斜,综合听取大学体育教师的意见,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基础设施进行改建,选购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等,从硬件上给予大学体育教学足够的支持。
最后,强化大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现有教师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面向社会引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的教师,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2.2 大学体育教师要勇于创新体育教学
首先,大学体育教师要改革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实现大学生多元化发展。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一些操作简单的球类、田径类项目,而是应该根据时代发展开设一些能够培养道德情操与体育精神的击剑、花滑、高尔夫等项目,丰富大学生的选择。
其次,大学体育教师要改革创新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采取的是教师对基础理论的简介与基本技巧的演示,大学生可模仿、练习的机会和时间较为有限,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创设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感知并提升个人体育素养。
2.3 鼓励大学生学习体育理论与体育精神
理论学习不扎实与体育精神的匮乏是当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问题,即使是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战术较为优秀的大学生对该项运动项目的基础理论也不甚了解,更遑论透过理论来学习和领会体育精神。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现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及社会大众开展基础体育理论教学,如当前比较火热的健身类公众号的关注度就非常之高。二是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指导下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广泛参与其中,既能达到促进体育教学及培养体育精神的效果,又能在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等。
3 结语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面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须直面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教师与学生中间的对大学体育教学不甚重视的问题,从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体育教学、培养体育精神着手改革,不断增强大学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