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身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爸爸是小学老师,妈妈是工人,他们是“慈母严父”的组合。
我的童年是在弄堂长大的,每天下午6点是最热闹的时候:放学的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打闹,下班的大人们在忙着准备晚餐。而我却不能去玩,因为在我们家,我和爸爸要陪着妈妈做晚饭。
这让我感到很憋屈。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爸爸:“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可以去玩,我们却要陪着妈妈做饭?”爸爸说:“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都有他们自己看重的东西。在我们家,爸爸妈妈都觉得一家人一起做饭、聊天很重要。”
那时,我才上小学二年级,懵懵懂懂地接受了这个答案。
到了小学四年级时,我又长大了一点,但还是特别羡慕伙伴们能够自由玩耍。于是又问了爸爸一次:“为什么在我们家,一起做饭、聊天很重要?” 爸爸说:“因为我和你妈妈都觉得,花时间给爱的人,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家的家庭观。”
这是第一次父母让我明白“家”的含义。但更让我受益的是,之后每次当我问爸爸“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不可以”时,他从来不会去贬低其他孩子,告诉我“他们那么调皮,不好”这类话,而总是说:“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这样的行为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因为……”
这给了我一个非常强大的认知:做一件事不要以别人的方式作为参照物,你的标准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内心。我可以和别人不同,这让我有勇气去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别人也可以和我不同,这也让我一直有很大的包容心去理解他人。
上了初一以后,有一天爸爸把我叫过去,对我说:“爸爸其实不是所有的事都懂,你现在上中学了,会学到很多很多爸爸也许都不懂的知识。所以接下来你遇到了问题,可以自己做决定。当然,如果你需要和我们商量,也可以,但要记住,爸爸说的只能供你参考,因为爸爸真的不是什么都懂。”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是无所不能的,第一次听到爸爸这么说时,我特别震惊。小时候,他特别有原则,给我立的规矩不多,但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在帮我建立心里的“那杆尺”。然而,当他觉得我自己的“尺”立起来后,他又学着退出了,让我学着靠自己心里的“那杆尺”来衡量如何做事,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这也让我清楚地明白,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我需要“先立后破”。立规矩,是为人父母的本分,而懂得“认怂”,更是为人父母的智慧。
高三那年填报大学志愿时,我很紧张,害怕自己不能如愿进入想进的学校和专业。我犹豫着,是不是应该填个稍微差一点的,以求稳妥。
那天放学回家,我征询了爸爸的意见。爸爸问:“你在害怕什么呢?”
我说:“我害怕自己无法进入那个最好的学校,那么我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努力过就不会白费,最怕的是没有全力以赴,然后才会后悔。”爸爸说,“你是怎样的人,不来自于你上一本还是二本的大学,来自于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每个人,无论再怎么成功最终无非都是一天吃三顿,晚上睡在一张床上。真正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不是吃得有多好,睡的床有多贵,而是吃饭时安心,睡觉时舒心。”
再后来,毕业后找工作,我被一个外企录取了。那个公司很出名,但因为公司总部在北京,如果我要去上班,就得离家去北漂。我又犹豫了,一是因为要离开家,二是因为当时手上还有另一个公司的邀请,另一个公司也不错,更主要的是不必离开家乡。
我又去問爸爸了。爸爸回答得很直接:“选你真正喜欢的。”
“那万一我在那边发展得不好,不是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还背井离乡的?”
“爸妈呢,都是工薪阶层,别的靠不上,但如果你真的哪一天混不下去了,记得回家。家里为了你特地加菜是做不到的,但多你一双筷子总是没问题的。”
这两段话一直到现在都会给我很大的力量。
每当我为是否要做某件事而犹豫时,我都会想起爸爸说的:“记得回家,家里多你一双筷子不多。”然后,我就有了放手一搏的底气。
每当我开始权衡利弊时,我都会想起爸爸说的:“每个人无非都是一天吃三顿,睡一张床。”我就知道了比起名利,还有很多更加重要的东西,比如让自己“吃饭时安心,睡觉时舒心”。
独立,并不是时间到了就把孩子推出家门,而是在Ta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里,让Ta感受到很多很多的爱,积攒很多很多的勇气,自己去推开走向社会的大门。这是我爸爸给予我的安全感。
这几个小故事,就是我所理解的“富养”:和金钱、地位无关,而是心里有光,不仅能点亮自己,也能照亮孩子的童年。如今,我也是一位妈妈了,这几个小故事有了延续,我会加上自己的经历,把这份“光明”继续传递给孩子。
“胸中装满深切的爱,生活就会灿烂千阳。内心保持沸腾,世界也为你绽放。”
我的童年是在弄堂长大的,每天下午6点是最热闹的时候:放学的孩子们在巷子里嬉戏打闹,下班的大人们在忙着准备晚餐。而我却不能去玩,因为在我们家,我和爸爸要陪着妈妈做晚饭。
这让我感到很憋屈。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爸爸:“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可以去玩,我们却要陪着妈妈做饭?”爸爸说:“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都有他们自己看重的东西。在我们家,爸爸妈妈都觉得一家人一起做饭、聊天很重要。”
那时,我才上小学二年级,懵懵懂懂地接受了这个答案。
到了小学四年级时,我又长大了一点,但还是特别羡慕伙伴们能够自由玩耍。于是又问了爸爸一次:“为什么在我们家,一起做饭、聊天很重要?” 爸爸说:“因为我和你妈妈都觉得,花时间给爱的人,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家的家庭观。”
这是第一次父母让我明白“家”的含义。但更让我受益的是,之后每次当我问爸爸“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不可以”时,他从来不会去贬低其他孩子,告诉我“他们那么调皮,不好”这类话,而总是说:“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这样的行为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因为……”
这给了我一个非常强大的认知:做一件事不要以别人的方式作为参照物,你的标准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内心。我可以和别人不同,这让我有勇气去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别人也可以和我不同,这也让我一直有很大的包容心去理解他人。
上了初一以后,有一天爸爸把我叫过去,对我说:“爸爸其实不是所有的事都懂,你现在上中学了,会学到很多很多爸爸也许都不懂的知识。所以接下来你遇到了问题,可以自己做决定。当然,如果你需要和我们商量,也可以,但要记住,爸爸说的只能供你参考,因为爸爸真的不是什么都懂。”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是无所不能的,第一次听到爸爸这么说时,我特别震惊。小时候,他特别有原则,给我立的规矩不多,但绝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在帮我建立心里的“那杆尺”。然而,当他觉得我自己的“尺”立起来后,他又学着退出了,让我学着靠自己心里的“那杆尺”来衡量如何做事,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这也让我清楚地明白,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我需要“先立后破”。立规矩,是为人父母的本分,而懂得“认怂”,更是为人父母的智慧。
高三那年填报大学志愿时,我很紧张,害怕自己不能如愿进入想进的学校和专业。我犹豫着,是不是应该填个稍微差一点的,以求稳妥。
那天放学回家,我征询了爸爸的意见。爸爸问:“你在害怕什么呢?”
我说:“我害怕自己无法进入那个最好的学校,那么我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努力过就不会白费,最怕的是没有全力以赴,然后才会后悔。”爸爸说,“你是怎样的人,不来自于你上一本还是二本的大学,来自于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每个人,无论再怎么成功最终无非都是一天吃三顿,晚上睡在一张床上。真正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不是吃得有多好,睡的床有多贵,而是吃饭时安心,睡觉时舒心。”
再后来,毕业后找工作,我被一个外企录取了。那个公司很出名,但因为公司总部在北京,如果我要去上班,就得离家去北漂。我又犹豫了,一是因为要离开家,二是因为当时手上还有另一个公司的邀请,另一个公司也不错,更主要的是不必离开家乡。
我又去問爸爸了。爸爸回答得很直接:“选你真正喜欢的。”
“那万一我在那边发展得不好,不是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还背井离乡的?”
“爸妈呢,都是工薪阶层,别的靠不上,但如果你真的哪一天混不下去了,记得回家。家里为了你特地加菜是做不到的,但多你一双筷子总是没问题的。”
这两段话一直到现在都会给我很大的力量。
每当我为是否要做某件事而犹豫时,我都会想起爸爸说的:“记得回家,家里多你一双筷子不多。”然后,我就有了放手一搏的底气。
每当我开始权衡利弊时,我都会想起爸爸说的:“每个人无非都是一天吃三顿,睡一张床。”我就知道了比起名利,还有很多更加重要的东西,比如让自己“吃饭时安心,睡觉时舒心”。
独立,并不是时间到了就把孩子推出家门,而是在Ta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里,让Ta感受到很多很多的爱,积攒很多很多的勇气,自己去推开走向社会的大门。这是我爸爸给予我的安全感。
这几个小故事,就是我所理解的“富养”:和金钱、地位无关,而是心里有光,不仅能点亮自己,也能照亮孩子的童年。如今,我也是一位妈妈了,这几个小故事有了延续,我会加上自己的经历,把这份“光明”继续传递给孩子。
“胸中装满深切的爱,生活就会灿烂千阳。内心保持沸腾,世界也为你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