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北京艺门画廊的创始人及艺术总监马芝安在这一年格外忙碌,因为艺门画廊通过法国雕塑家保罗·朗多夫斯基的后人获得了孙中山铜像代理权,希望能为这尊融合历史意义和传奇性的雕塑找到合适的中国藏家。在马芝安看来,这尊雕像见证了一个特殊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偶然与必然,一位伟大的法国雕塑艺术家与素未谋面的中国伟人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不同年代的相遇都体现于这件艺术品,进入一个共同书写的历史片断。
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由南向北依山势而起。建筑群的最顶端是陵寝的祭堂,祭堂里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这尊雕像高4.6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孙中山先生的坐像,他身着长袍马褂,正襟危坐,深邃的目光凝视前方。膝上陈放着一部摊开的长卷。下半部分的底座,雕刻有六幅展现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精美浮雕。这座雕像的形象为中国民众熟知,但很少有人知晓雕塑的创作者——雕塑大师保罗·朗多夫斯基。
马芝安,出生于美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位资深律师。北京最早的中国当代艺术推介机构四合苑画廊,是当时中国先锋艺术家面向西方客户的一个窗口,马芝安正是它的创立者之一。2005年她在北京创建了艺门画廊,专注于中西艺术家的交流和推介。谈到朗多夫斯基,马芝安爽朗地笑了:“名字可能陌生,但提起他的作品人人都知道的,巴西山顶上那个大大的耶稣像啊!”里约热内卢科科瓦多山顶上的耶稣雕像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诞生于1931年。就在此前一年,朗多夫斯基完成了孙中山的雕像。
时光定格一:1912年3月10日,南京
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不久,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看到南麓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他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辞世。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仍以归葬南京紫金山嘱咐家属及侍疾者。孙先生并留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其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国民党成立了葬事筹备委员会,开始在南京紫金山修建陵寝。值得一提的是,陵寝的设计方案是通过悬奖征求而来的,建筑师吕彦直的方案最终得标。筹备委员会又认为,在中山陵祭堂里应该安放一座孙中山的雕像,供人们凭吊瞻仰。
后来有媒体披露细节:筹备委员会曾聘请几位雕刻家进行试雕,包括留法美术家王济远、上海雕刻家李金发,以及后来陵墓墓室的孙中山卧像雕刻者、捷克雕塑家高崎。但试雕的石膏小样模型都没有得到委员会的最终认可。孙科与宋庆龄商量后,决定效仿陵寝设计的方法,向全球征集雕像方案。
1925年12月,征集启事在上海申报以及日本、苏联等国的美术杂志上刊登,写明“头奖二千元,二奖一千元,三奖五百元”,期限是6个月。然而6个月过去后,应征者寥寥无几。委员会决定将招标期限延长半年。1926年12月招标结束后,共有14位中外雕塑家投标,送来的石膏或铜质模型总共有17件,却依然没有遇到合意之作,雕像的工作只得搁置。
担任陵墓设计图案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留学的雕塑家李金发向委员会推荐了他的师长朗多夫斯基。
李金发之所以推荐朗多夫斯基,是因为朗多夫斯基以其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著称,尤为擅长人像的雕刻。
时光定格二:1928年6月 巴黎
孙科带着父亲的生活纪录片,和几十张照片来到巴黎,与艺术家朗多夫斯基沟通。据说,他还带去了几十张自己不同角度的照片,只是他身材较高与孙先生差异较大,因此他又补了一些姑姑孙妙茜的坐姿照片,因为孙妙茜身材与孙中山相仿,供朗多夫斯基参考。朗多夫斯基看完资料后,又邀请孙科每天下午到他家端坐,以便他仔细观察,从中描摹中山先生的神态。
保罗·朗多夫斯基1893年进入朱利安学院雕塑艺术专业学习,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他认为精于解剖学是雕塑艺术的基础,这也是他擅长人像雕刻的秘诀所在。
1901年到1906年五年间,保罗·朗多夫斯基居住意大利,游历了意大利和北非的突尼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艺术作品深刻地启迪了他,使他迫切地渴望在作品里注入一股力量,一股象征人类从蒙昧的过去走向明媚未来的力量,一股展现人类荣耀的力量。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火花就此长留在了保罗·朗多夫斯基的创作激情中。面对着古罗马最为宏大的建筑——万神庙,保罗·朗多夫斯基决定以展示人类理性文明为创造宗旨。
在艺术的领域之外,保罗·朗多夫斯基从1914年开始就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浓厚兴趣。曾于1917年与一位法国诗人发起了一场关于托洛茨基和俄国革命的辩论。而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先生制定了“联俄联共”的政策,并且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与方法。在法国人保罗·朗多夫斯基眼里,或许孙中山正是一个英雄式的社会主义者,因而对塑像的工作欣然从命。
最先,保罗·朗多夫斯基试着雕了一尊半身石膏像送往中国,可是路途遥远,寄到中国后,石膏像的鼻子和下颚部位都被损坏。即便如此,评审委员依然感到创作者捕捉到了孙先生的精神气质,决定正式将孙中山坐像交由朗多夫斯基来完成。这才有了孙科奔赴巴黎送资料的一幕场景。 拿到资料的朗多夫斯基,每完成一个工作阶段就将照片寄回中国。
1930年初,朗多夫斯基将泥塑定稿后,请法国著名的AlexisRudier工作室铸成铜质模型,等待委员会作最后确认。委员会看后非常满意,雕塑由此定稿。
接到消息后,朗多夫斯基立即着手制作,他选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作为材料,精心雕琢之下,这座4.6米高的坐像终于诞生。1930年1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在中山陵祭堂,举行了隆重的石像揭幕典礼。
时光定格三:1994 年10 月6 日,南京
朗多夫斯基的女儿弗朗索瓦女士站在南京中山陵前,久久凝望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
孙中山坐像完成一年之后,保罗·朗多夫斯基完成了矗立于里约热内卢科科瓦多山顶上的耶稣雕像。1950年,75岁的保罗·朗多夫斯基完成了另一件大作:“宗教改革墙”,包括四位推动宗教改革的精神领袖形象,这是西方文明从宗教钳制往人文主义迈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每座人物形象高8米,墙面总计200米长。
1961年,保罗·朗多夫斯基在法国去世,一生从未到过中国。
33年后的1994年,朗多夫斯基女儿终于来到南京,不仅参观了雕像,还向陵园捐赠了19幅其父雕塑坐像时留下的历史照片,以实现她代父访问中国并向中山陵园捐献有关史料的夙愿。
另有一段插曲是,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后,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命名为“中山博物院”。根据台湾方面的请求,法方按照早前石膏定稿件样式,等比例复制了一尊铜像,安放于“中山博物院”内,它是孙中山坐像的第二个分身。
时光定格四:2016 年10月13 日,北京
坐在艺门画廊办公桌前,马芝安神态安然,身处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的草场地,但她正思考着另一时空的故事。朗多夫斯基的后人如今管理着朗多夫斯基在紧靠巴黎的布格涅·比扬古市(BoulogneBillancourt)纪念馆以及该市“30年代美术馆”收藏的他的作品。马芝安的客户里,有一位法国收藏家Jean-Paul Tchang, 他有部分中国血统,中文名张万申,他夫人的爷爷正是保罗·朗多夫斯基。通过张万申先生,马芝安获得了这尊孙中山雕像的代理权。制作将由保罗·朗多夫斯基家族选定的法国Susse艺术工坊完成。最多不能超过8尊复制,每尊雕像有编号、艺术家和Susse工坊的刻名。
这件作品与其他陈列于草场地的艺术作品是如此不同,除了作者更为知名之外,它浸淫在近一百年历史的余光中,渐渐凝结为一个传奇。马芝安说,她不想让这件作品成为一件几经转手的商品,而是希望它作为一件闪耀着光芒的伟大的艺术品,被欣赏、理解和典藏。
Q=《北京青年》周刊A=马芝安
Q:北京艺门画廊为何要代理这座由保罗·朗多夫斯基创作的孙中山雕像呢?
A:贡布里希认为“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这也是我们画廊的宗旨。在北京甚至在中国内地,我们是成立较早的国际商业画廊之一,可以说目睹、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我们推介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家,希望借助广为人知的作品,唤醒大家对艺术家的关注。
Q:保罗·朗多夫斯基在西方艺术史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A:朗多夫斯基生前最后的艺术岁月是在法国布格涅·比扬古度过,因此他也是布洛涅·比扬古艺术圈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朗多夫斯基的 100 多件作品在他去世后存放于“布格涅·比扬古 30 年代美术馆”,其中就包括他为中国南京中山陵塑造的“孙中山雕像”的最后定稿石膏件。
他的作品多是以写实人物为主的公众雕塑。作为一位法国艺术家,朗多夫斯基并未见过孙中山先生,而且一生都未来过中国,仅是凭借孙科提供的孙中山的生活纪录片和照片,仔细观察揣摩音容神态,他塑造的孙中山先生却是完全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除了艺术家高超的艺术造诣,不得不佩服艺术家非凡的悟性和理解力。
Q:雕像将如何定价?
A:在雕像的定价上我们会听从保罗·朗多夫斯基的后人的要求,因为他们制作雕像需要成本,包括材料、劳务、运输等等。预计售价大概是在12万欧元左右。
Q:在你的心目中,是否对这个作品的藏家有个预设呢?
A:我们不希望这座雕像出现价格炒作和转卖,我们希望买方有真正的收藏意愿。最好是一个美术馆或者博物馆能够在购买后展出。
Q:你对孙中山的了解是怎样的?
A: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中国的现代化的方向,他是理想主义的人物,他提出了三民主义也就是民族、民主、民生,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他提倡博爱,他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由南向北依山势而起。建筑群的最顶端是陵寝的祭堂,祭堂里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这尊雕像高4.6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孙中山先生的坐像,他身着长袍马褂,正襟危坐,深邃的目光凝视前方。膝上陈放着一部摊开的长卷。下半部分的底座,雕刻有六幅展现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精美浮雕。这座雕像的形象为中国民众熟知,但很少有人知晓雕塑的创作者——雕塑大师保罗·朗多夫斯基。
马芝安,出生于美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一位资深律师。北京最早的中国当代艺术推介机构四合苑画廊,是当时中国先锋艺术家面向西方客户的一个窗口,马芝安正是它的创立者之一。2005年她在北京创建了艺门画廊,专注于中西艺术家的交流和推介。谈到朗多夫斯基,马芝安爽朗地笑了:“名字可能陌生,但提起他的作品人人都知道的,巴西山顶上那个大大的耶稣像啊!”里约热内卢科科瓦多山顶上的耶稣雕像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诞生于1931年。就在此前一年,朗多夫斯基完成了孙中山的雕像。
时光定格一:1912年3月10日,南京
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不久,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看到南麓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他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辞世。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仍以归葬南京紫金山嘱咐家属及侍疾者。孙先生并留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其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国民党成立了葬事筹备委员会,开始在南京紫金山修建陵寝。值得一提的是,陵寝的设计方案是通过悬奖征求而来的,建筑师吕彦直的方案最终得标。筹备委员会又认为,在中山陵祭堂里应该安放一座孙中山的雕像,供人们凭吊瞻仰。
后来有媒体披露细节:筹备委员会曾聘请几位雕刻家进行试雕,包括留法美术家王济远、上海雕刻家李金发,以及后来陵墓墓室的孙中山卧像雕刻者、捷克雕塑家高崎。但试雕的石膏小样模型都没有得到委员会的最终认可。孙科与宋庆龄商量后,决定效仿陵寝设计的方法,向全球征集雕像方案。
1925年12月,征集启事在上海申报以及日本、苏联等国的美术杂志上刊登,写明“头奖二千元,二奖一千元,三奖五百元”,期限是6个月。然而6个月过去后,应征者寥寥无几。委员会决定将招标期限延长半年。1926年12月招标结束后,共有14位中外雕塑家投标,送来的石膏或铜质模型总共有17件,却依然没有遇到合意之作,雕像的工作只得搁置。
担任陵墓设计图案评审顾问、曾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留学的雕塑家李金发向委员会推荐了他的师长朗多夫斯基。
李金发之所以推荐朗多夫斯基,是因为朗多夫斯基以其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著称,尤为擅长人像的雕刻。
时光定格二:1928年6月 巴黎
孙科带着父亲的生活纪录片,和几十张照片来到巴黎,与艺术家朗多夫斯基沟通。据说,他还带去了几十张自己不同角度的照片,只是他身材较高与孙先生差异较大,因此他又补了一些姑姑孙妙茜的坐姿照片,因为孙妙茜身材与孙中山相仿,供朗多夫斯基参考。朗多夫斯基看完资料后,又邀请孙科每天下午到他家端坐,以便他仔细观察,从中描摹中山先生的神态。
保罗·朗多夫斯基1893年进入朱利安学院雕塑艺术专业学习,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他认为精于解剖学是雕塑艺术的基础,这也是他擅长人像雕刻的秘诀所在。
1901年到1906年五年间,保罗·朗多夫斯基居住意大利,游历了意大利和北非的突尼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艺术作品深刻地启迪了他,使他迫切地渴望在作品里注入一股力量,一股象征人类从蒙昧的过去走向明媚未来的力量,一股展现人类荣耀的力量。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火花就此长留在了保罗·朗多夫斯基的创作激情中。面对着古罗马最为宏大的建筑——万神庙,保罗·朗多夫斯基决定以展示人类理性文明为创造宗旨。
在艺术的领域之外,保罗·朗多夫斯基从1914年开始就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浓厚兴趣。曾于1917年与一位法国诗人发起了一场关于托洛茨基和俄国革命的辩论。而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先生制定了“联俄联共”的政策,并且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与方法。在法国人保罗·朗多夫斯基眼里,或许孙中山正是一个英雄式的社会主义者,因而对塑像的工作欣然从命。
最先,保罗·朗多夫斯基试着雕了一尊半身石膏像送往中国,可是路途遥远,寄到中国后,石膏像的鼻子和下颚部位都被损坏。即便如此,评审委员依然感到创作者捕捉到了孙先生的精神气质,决定正式将孙中山坐像交由朗多夫斯基来完成。这才有了孙科奔赴巴黎送资料的一幕场景。 拿到资料的朗多夫斯基,每完成一个工作阶段就将照片寄回中国。
1930年初,朗多夫斯基将泥塑定稿后,请法国著名的AlexisRudier工作室铸成铜质模型,等待委员会作最后确认。委员会看后非常满意,雕塑由此定稿。
接到消息后,朗多夫斯基立即着手制作,他选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作为材料,精心雕琢之下,这座4.6米高的坐像终于诞生。1930年11月12日,国民党中央在中山陵祭堂,举行了隆重的石像揭幕典礼。
时光定格三:1994 年10 月6 日,南京
朗多夫斯基的女儿弗朗索瓦女士站在南京中山陵前,久久凝望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
孙中山坐像完成一年之后,保罗·朗多夫斯基完成了矗立于里约热内卢科科瓦多山顶上的耶稣雕像。1950年,75岁的保罗·朗多夫斯基完成了另一件大作:“宗教改革墙”,包括四位推动宗教改革的精神领袖形象,这是西方文明从宗教钳制往人文主义迈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每座人物形象高8米,墙面总计200米长。
1961年,保罗·朗多夫斯基在法国去世,一生从未到过中国。
33年后的1994年,朗多夫斯基女儿终于来到南京,不仅参观了雕像,还向陵园捐赠了19幅其父雕塑坐像时留下的历史照片,以实现她代父访问中国并向中山陵园捐献有关史料的夙愿。
另有一段插曲是,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后,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命名为“中山博物院”。根据台湾方面的请求,法方按照早前石膏定稿件样式,等比例复制了一尊铜像,安放于“中山博物院”内,它是孙中山坐像的第二个分身。
时光定格四:2016 年10月13 日,北京
坐在艺门画廊办公桌前,马芝安神态安然,身处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的草场地,但她正思考着另一时空的故事。朗多夫斯基的后人如今管理着朗多夫斯基在紧靠巴黎的布格涅·比扬古市(BoulogneBillancourt)纪念馆以及该市“30年代美术馆”收藏的他的作品。马芝安的客户里,有一位法国收藏家Jean-Paul Tchang, 他有部分中国血统,中文名张万申,他夫人的爷爷正是保罗·朗多夫斯基。通过张万申先生,马芝安获得了这尊孙中山雕像的代理权。制作将由保罗·朗多夫斯基家族选定的法国Susse艺术工坊完成。最多不能超过8尊复制,每尊雕像有编号、艺术家和Susse工坊的刻名。
这件作品与其他陈列于草场地的艺术作品是如此不同,除了作者更为知名之外,它浸淫在近一百年历史的余光中,渐渐凝结为一个传奇。马芝安说,她不想让这件作品成为一件几经转手的商品,而是希望它作为一件闪耀着光芒的伟大的艺术品,被欣赏、理解和典藏。
Q=《北京青年》周刊A=马芝安
Q:北京艺门画廊为何要代理这座由保罗·朗多夫斯基创作的孙中山雕像呢?
A:贡布里希认为“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这也是我们画廊的宗旨。在北京甚至在中国内地,我们是成立较早的国际商业画廊之一,可以说目睹、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我们推介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家,希望借助广为人知的作品,唤醒大家对艺术家的关注。
Q:保罗·朗多夫斯基在西方艺术史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A:朗多夫斯基生前最后的艺术岁月是在法国布格涅·比扬古度过,因此他也是布洛涅·比扬古艺术圈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朗多夫斯基的 100 多件作品在他去世后存放于“布格涅·比扬古 30 年代美术馆”,其中就包括他为中国南京中山陵塑造的“孙中山雕像”的最后定稿石膏件。
他的作品多是以写实人物为主的公众雕塑。作为一位法国艺术家,朗多夫斯基并未见过孙中山先生,而且一生都未来过中国,仅是凭借孙科提供的孙中山的生活纪录片和照片,仔细观察揣摩音容神态,他塑造的孙中山先生却是完全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除了艺术家高超的艺术造诣,不得不佩服艺术家非凡的悟性和理解力。
Q:雕像将如何定价?
A:在雕像的定价上我们会听从保罗·朗多夫斯基的后人的要求,因为他们制作雕像需要成本,包括材料、劳务、运输等等。预计售价大概是在12万欧元左右。
Q:在你的心目中,是否对这个作品的藏家有个预设呢?
A:我们不希望这座雕像出现价格炒作和转卖,我们希望买方有真正的收藏意愿。最好是一个美术馆或者博物馆能够在购买后展出。
Q:你对孙中山的了解是怎样的?
A: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中国的现代化的方向,他是理想主义的人物,他提出了三民主义也就是民族、民主、民生,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他提倡博爱,他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