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认为你的睡眠时间:足够 11.3%,可以 27.4%,不太够 39.2%,很不够 22.1%;
最近的心情:开心 21.9%,不好不坏 15.8%,难过 6.2%,紧张 22.2%,不确定 5.2%;
你对学习的体验:快乐 10.1%,一般 47.8%,枯燥 21.2%,痛苦 7.1%,不清楚 5.7%
……
这是上海浦东对1049名在校青少年生活质量状况做的调查,调查显示,影响浦东在校青少年生活质量的主要负面因素是学习压力大,睡眠时间不够,心情状况不良。同时,师生关系不是十分理想,与教师关系亲近的仅为10.6%……
同时,国内第一本全面展示我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显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具有五大优势与四大问题。五大优势为:关注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乐于参加少先队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四大问题为:部分城市少年儿童很少参加家务劳动;半数左右的少年儿童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少年儿童的闲暇时间过少;在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中还不能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童年是培养人格与个性、渴求知识与成长的年龄,在这个为一生打基础的年龄段,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如何?是何原因造成了种种的不尽人意?六一前夕,我们进行了调查。
现状难如人意
“书包减肥不是梦”,这是太原市一名小学生的一次半命题作文题目。愿望是好的,然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经过几年的减负,现在,小学低年级的作业较以前有所减少,而高年级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负担依然不轻。
广州小学生唐燕就是拉着箱子上学的,在她的书包里,总共有九本书:除了课本外,都是参考书。她皱着眉头说:“书包实在太重了,好在妈妈买了这个可以拉着走的书包给我。”唐燕并不是“另类”,在广州,“拉着箱子上学堂”的小学生不只唐燕一个。事实上,这些“箱子”都是书包,只不过是商家对书包进行了改装,底下装上两个轮子,上面装上拉杆。
与高年级相比,低年级虽然作业较少,但压力却一点也不比高年级的小。
王辉上小学一年级,在班上学习中等。她每天的作业大概有写字,做习题,念课文……一般情况下,王辉1个小时就可做完。按理说,作业量不算大。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完成作业,那考试时肯定不行,因为“功夫在作业外”。拿语文来说,一年级两个学期下来,要写会350个字,认会950个字,这是一个不小的量,要想熟练地认会、写会,仅靠上课和写作业显然不行。因此,王辉每天的实际情况是,写完作业后再认写和阅读半个小时左右,每个周末,再花上半天时间复习一周学过的课文和生字,这样,才能保证跟上进度。
除了学习的压力外,各种各样的特长教育也使孩子们苦不堪言,一些几无价值的等级证书与考试,引诱着家长和学生。这些证书包括小学英语四级证、钢琴二级证、计算机六级证等。天津市的一名小学生,现在已经揣了十余本不同种类的证书了。一本证书一座山,对商家来说,这是金山银山,可对家长和孩子来说,这是爬不动的苦行山。
调查表明,参加各种补习班、提高班、课外兴趣班的孩子,出于自愿的不足四成。被迫学这学那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是较多的压抑和较少的幸福感。在优越的物质生活和无微不至的呵护背后,是孩子在各种压力下的无奈、无聊和无趣。
较低的评价 压抑的自我
人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鼓励和表扬。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感受到最多的,是批评和谴责。
据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调查,小学生在关于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和认定中,家庭、同学和班主任三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在家庭中的自我认定最高,占调查学生数的85%,同学次之,班主任最低,只有8%。这种状况折射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学校受到较大压抑,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感受的是普遍偏低的评价和压抑的自我。
李博洋的铅笔盒刚用了五天就变了形,妈妈发现后问是怎么回事,李博洋说,他上课时玩铅笔盒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二话没说,狠狠地将铅笔盒摔到了地上,所以就变形了。在一些教师眼里,这种“教育方式”也许是最有效的——既能唬住不听话的学生,又能以一儆百;但对学生来讲,这种“教育方式”更可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过度的高压使他变得胆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惩罚他又使他觉得丢了面子,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一项调查表明,73%的被调查学生感受到外来的侵害,其中包括来自学校师生的伤害。“面对伤害,有的孩子回家不敢跟父母说,用回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样就会纵容老师的行为。有的孩子则采取对抗的方式,这样就有可能成为老师的眼中钉。”郝若平博士说,“老师的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给孩子心理个性和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在本该获得基本秩序感与信任感的时期过早遭受伤害,学生们丢失的,将不仅仅是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信任,也将转变为对社会基本信任感的缺失。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
被呵护重重裹挟 学习与生活脱节
“如果您想毒死您的孩子,给他大剂量地喝您自己的幸福吧,他就会被毒死。”这是前苏联教育专家马卡连柯向父母们提出的忠告。马卡连柯认为,对孩子的爱“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就像奎宁和食物一样,谁也不可能吃下10公斤面包并为自己的好胃口自豪”。爱超过限度就会变成溺爱,而“废品”和“拙劣的人”都是由溺爱造就的。
小韩是天津市一所高校的应届大专毕业生,3月1日上午,他和父亲一起到位于和平区新华路的一家公司应聘,结束时已经是中午了,于是父子俩决定先吃午饭再回家,没想到因为金街上人比较多,没走多远父子俩就走散了,小伙子在金街上转了半天也没找到父亲,想给家里打个电话求助,身上又没有钱,只好找民警帮忙。
站在公用电话亭旁边的小韩戴着眼镜,穿着很讲究,就是说话时神情有些发怯。他说自己身上一分钱都没带,应聘的学历证明和证书也都在父亲手中。小韩能清楚地回答家庭住址,可是当巡警准备给他车钱指点应坐什么车、走哪条路时,小韩的表情一片茫然。和平区巡警无奈之下只得给小韩家打电话,话筒里传来一位男子焦急的声音。原来小韩的父亲发现儿子走散后,想着儿子肯定会给家里打电话求助,所以他急忙回家,没想到刚进家门就接到了巡警打来的电话。在得知儿子已经报警求助后,韩父对巡警一阵感谢,当巡警提出准备把小韩送上车、让他自己回家时,电话那端的韩父着了慌,千恩万谢地请求巡警再帮他多照看一会儿:“您就受累再多等会儿,千万不要让他自己坐车回家,他哪认识路啊,我马上过去接。”
见到韩父后,纳闷的巡警终于弄明白,小韩自小在家人呵护下生活,父母从来都不让他独自出门。上大学后每周回家、返校也都是父亲接送,甚至学校的饭票都是父亲定期去换。虽说马上就要大学毕业,可是他连回家的路都认不全。
过多的呵护除了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过低之外,还给孩子的人格发育构成障碍。郝若平博士说:“目前,家长对孩子更多的关注是单向性的,没有关注双向性和多向性的问题,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合群,缺乏同情心、怜悯心,嫉妒心理比较严重,不会与人相处,缺乏合作精神。孩子的成长需要全方位的教育,缺了什么都不行,缺了哪课都必补无疑,补得越晚,代价越大。”
心灵空虚 榜样迷失
一群五六年级的提高班好学生,在上辅导课时将自己的“墨宝”留在了课桌上,“XXX二五”“XXX是大笨蛋”等粗话随处可见。更令人惊讶的是,桌面上甚至出现了“包二奶”“新鲜人肉包”“变态”“XXX脚踏两只船”“泡妞”等字眼。
这些成绩优秀学生的“墨宝”让我们看到了小学生内心的空虚和书本之外的迷茫。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成绩论成败,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书本之外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吕老师认为,因为这些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更能反映出目前教育观念的缺位,孩子不是成绩好了什么都好,实际上人格的发展更加重要,其中包括道德的完善。
事实上,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里都是老师为别人树立的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经常遇到的,是所接受教育的榜样和所追求的榜样之间的明显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不仅削弱了榜样的教育力量,而且还使很多孩子迷失了方向。
“老师总夸她,说她学习好,叫我们向她学习,其实她可自私呢,她的课外书和学习资料从来不借给人看。”上小学四年级的张彬说。
“榜样是可以仿效的人或事,榜样的范畴应该是很宽泛的。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分追求智育,导致了评价体系偏颇。在学校里,老师一般都肯定学习好的、听话的,这样就弱化了榜样行为和榜样内容,缩小了榜样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有时还会引起一些心理问题。”郝博士说。
这是谁的错?
童年失去了本色,这是谁的错?太原市教育局副局长施永宁说:“家长、老师、学校都卷到一个无形的旋涡中来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不是教育一个部门所能解决得了的,这是个社会问题。”
看不见的旋涡
“按照减负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三四年级是半个小时的作业,五六年级是一个小时的作业,但如果学校真这样做了,家长就不答应,他们认为这是不负责任。到了六年级,要是不补课,家长就会问,别的学校都补课,你们为什么不补课。所以,学校也很难。”太原市五一路小学校长张之平说。
减负减不下去,单纯怪家长也有失偏颇,家长有家长的难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很多家长面临的是不高的工资和昂贵的开销、激烈的竞争和艰难的就业,生存的压力和危机是家长给孩子施压的根本动力。施永宁说:“在这种大环境下,家长非常现实,他们就是希望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级一级地上,不要落下,将来找个好工作,有个稳定的收入。至于孩子的负担沉重,家长也不是没有意识,只是别人的孩子学这学那,你的孩子什么都不学,能行吗?”
此外,家家都是一个,家长对孩子过分关注也是因由之一。我国正迈入一个“独生子女时代”。相对过去一家好几个孩子而言,独生子女要优越得多,但 “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福也使独生子女不胜负累。“一家几代人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一个孩子身上,心态多少有些失常。”施永宁说。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老师、学校的压力也非常大。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同,为了和同事、同行竞争,老师和学校都不遗余力。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拿回各种各样的荣誉,以保证自己的名气和生源。这一切,初衷都是为了孩子,但最终却把孩子搞得苦不堪言。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也难免走上歧途。在孩子的学习上,许多家长是严而出格,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在孩子的品质和个性发展上,家长们是严不入格,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纵容孩子的“顶嘴”“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人格发展的缺陷。
挑战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独白式地授课,学生恭恭敬敬地坐在底下听。这种模式有“瑜”但也有“瑕”。首个提出学生课堂权益的上海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校长俞吉祥认为,传统教学更看重老师,例如在绝大多数让其他教师学习的公开课上,所谓的优秀老师拼命地展示自己的授课技巧和功力,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却被忽视,这是不合理的。
“小学阶段是个性、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现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老师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不够,过分要求学生学知识而忽视了对兴趣的培养。”施永宁说。
郝若平博士和山西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邢少颖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少儿生存状态的共性是压抑。这种压抑表现在少儿的天性扼杀较多,创造性思维受压抑,没有机会,没有场所,自身成长训练受到压抑,人格内容培养没有良好空间等等。
蔡元培先生曾十分明确地指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个性的发展对于一个自由和有活力的社会是不可能缺少的。
其次,教师的观念也急需转变。这是所有接受采访者的共识。在谈到教师存在什么问题时,太原市五一路小学校长张之平说:“教师现在需要做的首先是转变观念,转变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念,树立一种服务意识,要仰视学生,要把学生当有血有肉、有灵有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
在越来越注重个性教育的今天,老师需要做到的是“目中有人”,而不仅仅是成绩。如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同时又发展学生,如何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以行为主体的身份投入学习,参与社会生活,这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
“目前主要是通过改革教材入手,改变整个教育模式,通过教师培训,逐步引导教师提高自己的素质,但一切的一切在没有内化为教师的行动之前,都是虚的。”施永宁说。
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贯彻者,又是具体教育行为的出发者。因此,教师的素质关乎民族素质的高低、关乎国家命运的兴衰。
小学生自背起书包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进入了初步的社会生活。而这个初步的社会生活展示给他们的,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首先是女教师偏多。诚然,女教师有着细致耐心的优点。但调查数据表明,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女教师在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三个方面因子的得分明显低于男教师。其次是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山西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邢少颖说,在对山西省中小幼教师做的心理素质调查中,4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焦虑、偏执、敌意、自我认同较低等。“这种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厌教,处理起问题来比较急躁。”邢教授说。
此外,上海华东师大崔允教授等对六百多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业发展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缺乏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知识结构陈旧,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计算机、外语能力差,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差;欠缺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难以开设活动课、选修课;缺乏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年轻教师虽然在计算机与外语、语言表达、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学科专业知识等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在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敬业精神不够,一些师范毕业生不安心教育工作;组织管理班级、团队的能力欠缺;自己编制课件的能力不强;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教育科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南京市的一项针对教师素质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现在好多教师都没有教育工作者的那种神圣感,对学生态度粗暴,对学生家长颐指气使。”施永宁说。据介绍,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大都是中师毕业,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很多都达到了大专学历,但大都是后期学历。而且,很多老师未必就喜欢当老师,很多老师未必就喜欢孩子。对教师这个职业缺乏热爱,缺乏职业角色和职业精神,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
此外,教师教育也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认为,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尚主要局限于师范院校,这种相对独立、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缺乏竞争,没有活力;同时由于其专业课程设置较窄、生源总体弱于综合性大学等,不利于教师教育机构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也不利于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和光荣,认识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充实,真正从个人狭隘的选择动机的圈子中升华出来,是师范学校和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体制是“瓶颈”
在很多行业都打破“铁饭碗”的今天,公办学校的教师仍然捧着“铁饭碗”,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这种体制上的不畅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教师的惰性和不良习气。施永宁说:“体制问题是目前所有问题的核心。”
其实,我国早就开始了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种种原因,改革真正到位还有一定难度。就拿太原市来说,虽然早就改上了,也成立了教育人才流动中心,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主要是淘汰下来的教师无法安排。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逐步转变,多年沿袭下来的就业形式和人事制度需要逐步改变,新的机制也需要逐步来推进。”施永宁说。据他介绍,今年,太原市准备启动教师公有制,即教师归教育局所有,改变现在教师归学校所有的状况,教育局以委派的方式对所辖学校的师资进行调配,定期轮换。在目前状态下,这不失为一种尝试。
“这就是社会”
当问及“如何看待少年儿童存在的这些问题”时,张之平校长一语中的:“这就是社会。”是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概莫能外。
小学生应该是天真烂漫而富有感性的,而事实是,现在的小学生更多地倾向于用成人的理性来解读这个世界,于是,他们有关生活的理想、意义和对美好未来的想像逐渐变得残缺与贫乏。据调查,在对理想的诠释方面,60%左右的小学生视做富翁为第一理想,其次是做官和当专业人员。社会的功利与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生。
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确立,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许多心理冲突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的多元并存。从官场上的“数字出官”,到商业贸易中的合同欺诈、金融市场上的伪装上市、财务造假,从文化领域的买卖文凭到体育界的假球黑哨,造假牟利行为触目惊心,这种信用危机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包括老师和家长。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和家长都难免功利,做出一些偏离教育初衷的事情;而我们平常教导的“不能撒谎”也难免与现实脱离,出现成人与孩子的信用断层,引发一些有失童真的事情。
我们的作业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张之平校长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们曾经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先画两个三角形,再画两条线、两个圆,再自己拟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孩子写的是时间等于金钱,有的孩子写的是友谊——人类最宝贵的东西,而有一个孩子则写的是家中的隔阂,他写道,原本幸福的家,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隔阂,两条竖线将他们家分成了两半,他和妈妈在这边,爸爸在那边。
家庭是孩子一生的起点,这个起点给予他的将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他的为人处世乃至他的一生。武汉市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家庭因素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相关度为0.677,远远高于学校、社区,以及同龄交际群体。而在家庭环境中,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又多是一些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而在家庭建设中得到改善的主观因素,其中以父母关系的好坏作用最为突出。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周运清所长指出,与这份调查报告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有为数众多的父母并不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有的家长要么整天忙于生计,要么不注意维护家庭的稳定,对孩子过问甚少或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子女,而一旦出了问题就全部推给学校。殊不知,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家长的亲职教育。
同时,《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课题组通过问卷发现,在当今的少年儿童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温暖的家”。
孩子的心声值得广大父母深思并付诸行动。
欣赏每一个孩子
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研究的郝若平博士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太原市的一所小学在三年级中尝试着开了一堂“优点大爆炸”课,就是让同学们之间互相说优点,结果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下课时,一个平常很少说话的小女孩走上讲台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觉得今天长高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智力发展上最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教师靠什么打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领域,靠的就是欣赏。给孩子一点欣赏,孩子回报给我们的,将比我们预料的多得多。
正如郝若平博士所说:“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家长、同伴、教师对他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会使孩子有一种自信感和成就感。”
让孩子远离“病毒”
童年是极易受各种“病毒”感染的年龄。长期以来,我们满足于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却忽视了对他们心灵的呵护,一些本应该向他们关闭的门没有关上,一些本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事情过早地让他们知道了。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这些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场所一直在或明或暗地向孩子们开放。一些孩子放学后甚至上课时逃学,一头钻进这些地方上网聊天、打游戏,甚至看黄色网站,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了家长呼吁、老师着急的社会问题。此外,一些见利忘义的营利性娱乐场所也把未成年人当成“顾客”来者不拒。同时,在某些少儿读物中,包二奶、养小蜜等这样一些文字垃圾竟也跃然纸上……所有这些,无不污染和侵害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为什么有些天真的孩子转变为成人之后,灵魂反而萎缩,人格反而变矮了呢?是什么让成长失去了童年的本色和纯真,偏离了生命最初的目的和意义?
为未成年人创造怎样的成长环境,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
在50度下功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知行脱节始终是德育难以走出的误区,以至于许多地方的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水的沸点是100度,可我们的德育往往在50度左右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开始守纪律了,或开始做好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达到了。事实上,只有将孩子的良好行为变为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中国的德育当在50度下功夫。因为只有养成了习惯才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道德建设才会见到实效。
序幕已经拉开
——纲领性文件出台,各部门积极贯彻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作了阐述,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行动起来,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意见》出台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
根据《意见》精神,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通知》,各级各类学校将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系统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必须把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因为他们是教育的主体。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表示,全行业要在原有基础上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各类出版物在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方面迈上新台阶。柳斌杰表示,在加大优秀出版物出版工作的同时,他们还要加大监控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盗版、不健康的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今年,总署将开展对不良广告语言和形象的专项治理,实施游戏、娱乐软件健康忠告工程等,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新《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今秋启用
与高屋建瓴的《意见》相对应,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具体行为规范的新《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于今秋启用。与旧的相比,新《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更加人本,更加注重发挥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更加注重对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公共设施免费为少年儿童开放
3月23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宣布,今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未成年子女免票。
学校尝试改变
上海小学课堂可插嘴睡觉。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却被扶正,“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
西安市为小学生们开辟“涂鸦壁”。西安市西一路小学在六年级三班进行教学新实验,专门开辟了一块让孩子随便涂画的“涂鸦壁”,希望通过这个小平台让孩子们自由说话,尽情发泄。
哈尔滨市鼓励学生“淘气”。康金镇农场小学教师马慧认为,现实中“淘气”的男生往往比“老实”的女生表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所以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淘气”,让他们自由地遐想、活动、创新。
……
虽然一切还都在尝试阶段,虽然很多还有待改善,但我们已经开始,这个可贵的开始让我们看到了朗朗的未来。
鲁迅曾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一个孩子的童年,关乎他一生的发展;而一群孩子的童年,则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还孩子童年本色。因为,我们改造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
最近的心情:开心 21.9%,不好不坏 15.8%,难过 6.2%,紧张 22.2%,不确定 5.2%;
你对学习的体验:快乐 10.1%,一般 47.8%,枯燥 21.2%,痛苦 7.1%,不清楚 5.7%
……
这是上海浦东对1049名在校青少年生活质量状况做的调查,调查显示,影响浦东在校青少年生活质量的主要负面因素是学习压力大,睡眠时间不够,心情状况不良。同时,师生关系不是十分理想,与教师关系亲近的仅为10.6%……
同时,国内第一本全面展示我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显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具有五大优势与四大问题。五大优势为:关注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乐于参加少先队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四大问题为:部分城市少年儿童很少参加家务劳动;半数左右的少年儿童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少年儿童的闲暇时间过少;在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中还不能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童年是培养人格与个性、渴求知识与成长的年龄,在这个为一生打基础的年龄段,少年儿童的生存状态如何?是何原因造成了种种的不尽人意?六一前夕,我们进行了调查。
现状难如人意
“书包减肥不是梦”,这是太原市一名小学生的一次半命题作文题目。愿望是好的,然而,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经过几年的减负,现在,小学低年级的作业较以前有所减少,而高年级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负担依然不轻。
广州小学生唐燕就是拉着箱子上学的,在她的书包里,总共有九本书:除了课本外,都是参考书。她皱着眉头说:“书包实在太重了,好在妈妈买了这个可以拉着走的书包给我。”唐燕并不是“另类”,在广州,“拉着箱子上学堂”的小学生不只唐燕一个。事实上,这些“箱子”都是书包,只不过是商家对书包进行了改装,底下装上两个轮子,上面装上拉杆。
与高年级相比,低年级虽然作业较少,但压力却一点也不比高年级的小。
王辉上小学一年级,在班上学习中等。她每天的作业大概有写字,做习题,念课文……一般情况下,王辉1个小时就可做完。按理说,作业量不算大。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完成作业,那考试时肯定不行,因为“功夫在作业外”。拿语文来说,一年级两个学期下来,要写会350个字,认会950个字,这是一个不小的量,要想熟练地认会、写会,仅靠上课和写作业显然不行。因此,王辉每天的实际情况是,写完作业后再认写和阅读半个小时左右,每个周末,再花上半天时间复习一周学过的课文和生字,这样,才能保证跟上进度。
除了学习的压力外,各种各样的特长教育也使孩子们苦不堪言,一些几无价值的等级证书与考试,引诱着家长和学生。这些证书包括小学英语四级证、钢琴二级证、计算机六级证等。天津市的一名小学生,现在已经揣了十余本不同种类的证书了。一本证书一座山,对商家来说,这是金山银山,可对家长和孩子来说,这是爬不动的苦行山。
调查表明,参加各种补习班、提高班、课外兴趣班的孩子,出于自愿的不足四成。被迫学这学那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是较多的压抑和较少的幸福感。在优越的物质生活和无微不至的呵护背后,是孩子在各种压力下的无奈、无聊和无趣。
较低的评价 压抑的自我
人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鼓励和表扬。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感受到最多的,是批评和谴责。
据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调查,小学生在关于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和认定中,家庭、同学和班主任三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在家庭中的自我认定最高,占调查学生数的85%,同学次之,班主任最低,只有8%。这种状况折射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学校受到较大压抑,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感受的是普遍偏低的评价和压抑的自我。
李博洋的铅笔盒刚用了五天就变了形,妈妈发现后问是怎么回事,李博洋说,他上课时玩铅笔盒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二话没说,狠狠地将铅笔盒摔到了地上,所以就变形了。在一些教师眼里,这种“教育方式”也许是最有效的——既能唬住不听话的学生,又能以一儆百;但对学生来讲,这种“教育方式”更可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过度的高压使他变得胆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惩罚他又使他觉得丢了面子,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一项调查表明,73%的被调查学生感受到外来的侵害,其中包括来自学校师生的伤害。“面对伤害,有的孩子回家不敢跟父母说,用回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样就会纵容老师的行为。有的孩子则采取对抗的方式,这样就有可能成为老师的眼中钉。”郝若平博士说,“老师的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给孩子心理个性和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在本该获得基本秩序感与信任感的时期过早遭受伤害,学生们丢失的,将不仅仅是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信任,也将转变为对社会基本信任感的缺失。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
被呵护重重裹挟 学习与生活脱节
“如果您想毒死您的孩子,给他大剂量地喝您自己的幸福吧,他就会被毒死。”这是前苏联教育专家马卡连柯向父母们提出的忠告。马卡连柯认为,对孩子的爱“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就像奎宁和食物一样,谁也不可能吃下10公斤面包并为自己的好胃口自豪”。爱超过限度就会变成溺爱,而“废品”和“拙劣的人”都是由溺爱造就的。
小韩是天津市一所高校的应届大专毕业生,3月1日上午,他和父亲一起到位于和平区新华路的一家公司应聘,结束时已经是中午了,于是父子俩决定先吃午饭再回家,没想到因为金街上人比较多,没走多远父子俩就走散了,小伙子在金街上转了半天也没找到父亲,想给家里打个电话求助,身上又没有钱,只好找民警帮忙。
站在公用电话亭旁边的小韩戴着眼镜,穿着很讲究,就是说话时神情有些发怯。他说自己身上一分钱都没带,应聘的学历证明和证书也都在父亲手中。小韩能清楚地回答家庭住址,可是当巡警准备给他车钱指点应坐什么车、走哪条路时,小韩的表情一片茫然。和平区巡警无奈之下只得给小韩家打电话,话筒里传来一位男子焦急的声音。原来小韩的父亲发现儿子走散后,想着儿子肯定会给家里打电话求助,所以他急忙回家,没想到刚进家门就接到了巡警打来的电话。在得知儿子已经报警求助后,韩父对巡警一阵感谢,当巡警提出准备把小韩送上车、让他自己回家时,电话那端的韩父着了慌,千恩万谢地请求巡警再帮他多照看一会儿:“您就受累再多等会儿,千万不要让他自己坐车回家,他哪认识路啊,我马上过去接。”
见到韩父后,纳闷的巡警终于弄明白,小韩自小在家人呵护下生活,父母从来都不让他独自出门。上大学后每周回家、返校也都是父亲接送,甚至学校的饭票都是父亲定期去换。虽说马上就要大学毕业,可是他连回家的路都认不全。
过多的呵护除了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过低之外,还给孩子的人格发育构成障碍。郝若平博士说:“目前,家长对孩子更多的关注是单向性的,没有关注双向性和多向性的问题,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合群,缺乏同情心、怜悯心,嫉妒心理比较严重,不会与人相处,缺乏合作精神。孩子的成长需要全方位的教育,缺了什么都不行,缺了哪课都必补无疑,补得越晚,代价越大。”
心灵空虚 榜样迷失
一群五六年级的提高班好学生,在上辅导课时将自己的“墨宝”留在了课桌上,“XXX二五”“XXX是大笨蛋”等粗话随处可见。更令人惊讶的是,桌面上甚至出现了“包二奶”“新鲜人肉包”“变态”“XXX脚踏两只船”“泡妞”等字眼。
这些成绩优秀学生的“墨宝”让我们看到了小学生内心的空虚和书本之外的迷茫。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成绩论成败,以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书本之外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吕老师认为,因为这些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以更能反映出目前教育观念的缺位,孩子不是成绩好了什么都好,实际上人格的发展更加重要,其中包括道德的完善。
事实上,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里都是老师为别人树立的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经常遇到的,是所接受教育的榜样和所追求的榜样之间的明显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不仅削弱了榜样的教育力量,而且还使很多孩子迷失了方向。
“老师总夸她,说她学习好,叫我们向她学习,其实她可自私呢,她的课外书和学习资料从来不借给人看。”上小学四年级的张彬说。
“榜样是可以仿效的人或事,榜样的范畴应该是很宽泛的。我们现在的教育过分追求智育,导致了评价体系偏颇。在学校里,老师一般都肯定学习好的、听话的,这样就弱化了榜样行为和榜样内容,缩小了榜样的内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有时还会引起一些心理问题。”郝博士说。
这是谁的错?
童年失去了本色,这是谁的错?太原市教育局副局长施永宁说:“家长、老师、学校都卷到一个无形的旋涡中来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不是教育一个部门所能解决得了的,这是个社会问题。”
看不见的旋涡
“按照减负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三四年级是半个小时的作业,五六年级是一个小时的作业,但如果学校真这样做了,家长就不答应,他们认为这是不负责任。到了六年级,要是不补课,家长就会问,别的学校都补课,你们为什么不补课。所以,学校也很难。”太原市五一路小学校长张之平说。
减负减不下去,单纯怪家长也有失偏颇,家长有家长的难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很多家长面临的是不高的工资和昂贵的开销、激烈的竞争和艰难的就业,生存的压力和危机是家长给孩子施压的根本动力。施永宁说:“在这种大环境下,家长非常现实,他们就是希望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级一级地上,不要落下,将来找个好工作,有个稳定的收入。至于孩子的负担沉重,家长也不是没有意识,只是别人的孩子学这学那,你的孩子什么都不学,能行吗?”
此外,家家都是一个,家长对孩子过分关注也是因由之一。我国正迈入一个“独生子女时代”。相对过去一家好几个孩子而言,独生子女要优越得多,但 “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福也使独生子女不胜负累。“一家几代人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一个孩子身上,心态多少有些失常。”施永宁说。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老师、学校的压力也非常大。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同,为了和同事、同行竞争,老师和学校都不遗余力。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拿回各种各样的荣誉,以保证自己的名气和生源。这一切,初衷都是为了孩子,但最终却把孩子搞得苦不堪言。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也难免走上歧途。在孩子的学习上,许多家长是严而出格,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在孩子的品质和个性发展上,家长们是严不入格,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纵容孩子的“顶嘴”“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人格发展的缺陷。
挑战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独白式地授课,学生恭恭敬敬地坐在底下听。这种模式有“瑜”但也有“瑕”。首个提出学生课堂权益的上海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校长俞吉祥认为,传统教学更看重老师,例如在绝大多数让其他教师学习的公开课上,所谓的优秀老师拼命地展示自己的授课技巧和功力,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却被忽视,这是不合理的。
“小学阶段是个性、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现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老师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不够,过分要求学生学知识而忽视了对兴趣的培养。”施永宁说。
郝若平博士和山西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邢少颖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少儿生存状态的共性是压抑。这种压抑表现在少儿的天性扼杀较多,创造性思维受压抑,没有机会,没有场所,自身成长训练受到压抑,人格内容培养没有良好空间等等。
蔡元培先生曾十分明确地指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个性的发展对于一个自由和有活力的社会是不可能缺少的。
其次,教师的观念也急需转变。这是所有接受采访者的共识。在谈到教师存在什么问题时,太原市五一路小学校长张之平说:“教师现在需要做的首先是转变观念,转变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念,树立一种服务意识,要仰视学生,要把学生当有血有肉、有灵有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
在越来越注重个性教育的今天,老师需要做到的是“目中有人”,而不仅仅是成绩。如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同时又发展学生,如何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以行为主体的身份投入学习,参与社会生活,这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
“目前主要是通过改革教材入手,改变整个教育模式,通过教师培训,逐步引导教师提高自己的素质,但一切的一切在没有内化为教师的行动之前,都是虚的。”施永宁说。
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贯彻者,又是具体教育行为的出发者。因此,教师的素质关乎民族素质的高低、关乎国家命运的兴衰。
小学生自背起书包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进入了初步的社会生活。而这个初步的社会生活展示给他们的,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首先是女教师偏多。诚然,女教师有着细致耐心的优点。但调查数据表明,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差。女教师在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三个方面因子的得分明显低于男教师。其次是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山西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邢少颖说,在对山西省中小幼教师做的心理素质调查中,4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焦虑、偏执、敌意、自我认同较低等。“这种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厌教,处理起问题来比较急躁。”邢教授说。
此外,上海华东师大崔允教授等对六百多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业发展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缺乏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知识结构陈旧,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计算机、外语能力差,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差;欠缺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难以开设活动课、选修课;缺乏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年轻教师虽然在计算机与外语、语言表达、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学科专业知识等五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在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敬业精神不够,一些师范毕业生不安心教育工作;组织管理班级、团队的能力欠缺;自己编制课件的能力不强;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教育科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南京市的一项针对教师素质的研究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现在好多教师都没有教育工作者的那种神圣感,对学生态度粗暴,对学生家长颐指气使。”施永宁说。据介绍,目前,我国小学教师大都是中师毕业,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很多都达到了大专学历,但大都是后期学历。而且,很多老师未必就喜欢当老师,很多老师未必就喜欢孩子。对教师这个职业缺乏热爱,缺乏职业角色和职业精神,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
此外,教师教育也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认为,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尚主要局限于师范院校,这种相对独立、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缺乏竞争,没有活力;同时由于其专业课程设置较窄、生源总体弱于综合性大学等,不利于教师教育机构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也不利于教师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和光荣,认识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充实,真正从个人狭隘的选择动机的圈子中升华出来,是师范学校和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体制是“瓶颈”
在很多行业都打破“铁饭碗”的今天,公办学校的教师仍然捧着“铁饭碗”,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这种体制上的不畅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教师的惰性和不良习气。施永宁说:“体制问题是目前所有问题的核心。”
其实,我国早就开始了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种种原因,改革真正到位还有一定难度。就拿太原市来说,虽然早就改上了,也成立了教育人才流动中心,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主要是淘汰下来的教师无法安排。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逐步转变,多年沿袭下来的就业形式和人事制度需要逐步改变,新的机制也需要逐步来推进。”施永宁说。据他介绍,今年,太原市准备启动教师公有制,即教师归教育局所有,改变现在教师归学校所有的状况,教育局以委派的方式对所辖学校的师资进行调配,定期轮换。在目前状态下,这不失为一种尝试。
“这就是社会”
当问及“如何看待少年儿童存在的这些问题”时,张之平校长一语中的:“这就是社会。”是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概莫能外。
小学生应该是天真烂漫而富有感性的,而事实是,现在的小学生更多地倾向于用成人的理性来解读这个世界,于是,他们有关生活的理想、意义和对美好未来的想像逐渐变得残缺与贫乏。据调查,在对理想的诠释方面,60%左右的小学生视做富翁为第一理想,其次是做官和当专业人员。社会的功利与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生。
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确立,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造成了许多心理冲突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的多元并存。从官场上的“数字出官”,到商业贸易中的合同欺诈、金融市场上的伪装上市、财务造假,从文化领域的买卖文凭到体育界的假球黑哨,造假牟利行为触目惊心,这种信用危机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想,包括老师和家长。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和家长都难免功利,做出一些偏离教育初衷的事情;而我们平常教导的“不能撒谎”也难免与现实脱离,出现成人与孩子的信用断层,引发一些有失童真的事情。
我们的作业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张之平校长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们曾经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先画两个三角形,再画两条线、两个圆,再自己拟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孩子写的是时间等于金钱,有的孩子写的是友谊——人类最宝贵的东西,而有一个孩子则写的是家中的隔阂,他写道,原本幸福的家,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隔阂,两条竖线将他们家分成了两半,他和妈妈在这边,爸爸在那边。
家庭是孩子一生的起点,这个起点给予他的将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他的为人处世乃至他的一生。武汉市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家庭因素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相关度为0.677,远远高于学校、社区,以及同龄交际群体。而在家庭环境中,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又多是一些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而在家庭建设中得到改善的主观因素,其中以父母关系的好坏作用最为突出。
武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周运清所长指出,与这份调查报告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有为数众多的父母并不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有的家长要么整天忙于生计,要么不注意维护家庭的稳定,对孩子过问甚少或不知道如何正确教育子女,而一旦出了问题就全部推给学校。殊不知,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家长的亲职教育。
同时,《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课题组通过问卷发现,在当今的少年儿童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温暖的家”。
孩子的心声值得广大父母深思并付诸行动。
欣赏每一个孩子
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研究的郝若平博士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太原市的一所小学在三年级中尝试着开了一堂“优点大爆炸”课,就是让同学们之间互相说优点,结果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下课时,一个平常很少说话的小女孩走上讲台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觉得今天长高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智力发展上最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教师靠什么打开一个人的精神发展领域,靠的就是欣赏。给孩子一点欣赏,孩子回报给我们的,将比我们预料的多得多。
正如郝若平博士所说:“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家长、同伴、教师对他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会使孩子有一种自信感和成就感。”
让孩子远离“病毒”
童年是极易受各种“病毒”感染的年龄。长期以来,我们满足于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却忽视了对他们心灵的呵护,一些本应该向他们关闭的门没有关上,一些本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事情过早地让他们知道了。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这些禁止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场所一直在或明或暗地向孩子们开放。一些孩子放学后甚至上课时逃学,一头钻进这些地方上网聊天、打游戏,甚至看黄色网站,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了家长呼吁、老师着急的社会问题。此外,一些见利忘义的营利性娱乐场所也把未成年人当成“顾客”来者不拒。同时,在某些少儿读物中,包二奶、养小蜜等这样一些文字垃圾竟也跃然纸上……所有这些,无不污染和侵害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为什么有些天真的孩子转变为成人之后,灵魂反而萎缩,人格反而变矮了呢?是什么让成长失去了童年的本色和纯真,偏离了生命最初的目的和意义?
为未成年人创造怎样的成长环境,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努力思考的问题。
在50度下功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知行脱节始终是德育难以走出的误区,以至于许多地方的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水的沸点是100度,可我们的德育往往在50度左右就停了下来。例如,当孩子开始守纪律了,或开始做好事了,人们就以为德育的目的达到了。事实上,只有将孩子的良好行为变为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中国的德育当在50度下功夫。因为只有养成了习惯才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道德建设才会见到实效。
序幕已经拉开
——纲领性文件出台,各部门积极贯彻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等作了阐述,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行动起来,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意见》出台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
根据《意见》精神,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通知》,各级各类学校将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系统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必须把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因为他们是教育的主体。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表示,全行业要在原有基础上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各类出版物在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方面迈上新台阶。柳斌杰表示,在加大优秀出版物出版工作的同时,他们还要加大监控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盗版、不健康的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今年,总署将开展对不良广告语言和形象的专项治理,实施游戏、娱乐软件健康忠告工程等,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新《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今秋启用
与高屋建瓴的《意见》相对应,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具体行为规范的新《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于今秋启用。与旧的相比,新《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更加人本,更加注重发挥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更加注重对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公共设施免费为少年儿童开放
3月23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宣布,今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未成年子女免票。
学校尝试改变
上海小学课堂可插嘴睡觉。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却被扶正,“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
西安市为小学生们开辟“涂鸦壁”。西安市西一路小学在六年级三班进行教学新实验,专门开辟了一块让孩子随便涂画的“涂鸦壁”,希望通过这个小平台让孩子们自由说话,尽情发泄。
哈尔滨市鼓励学生“淘气”。康金镇农场小学教师马慧认为,现实中“淘气”的男生往往比“老实”的女生表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所以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淘气”,让他们自由地遐想、活动、创新。
……
虽然一切还都在尝试阶段,虽然很多还有待改善,但我们已经开始,这个可贵的开始让我们看到了朗朗的未来。
鲁迅曾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一个孩子的童年,关乎他一生的发展;而一群孩子的童年,则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还孩子童年本色。因为,我们改造的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