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布了中国商业银行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以约54.6亿美元的金额收购非洲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短短一年间,工行启动了三次海外收购,此前还将印尼哈林银行90%的股份、澳门诚兴银行近80%的股份都收归囊中。以工行为领头羊,到10月底,今年中资银行共完成了六笔海外并购项目,交易额达到107亿美元,并购频率之高和金额之巨前所未有。
人们或许仍对两年前开始的中资银行一系列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戏记忆犹新。为了学习成熟银行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经验,十余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引资热潮,工行也是积极响应者之一。而今,昔日渴求帮助的本土银行摇身一变,成为怀揣大笔资金,到更为新兴的境外市场寻找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一切仿佛时空转换。
那么,引进了外资的中资银行,到底能收获什么?
答案也许在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案例中可见一斑。除了认购10%旧股、10%新股的设计之外,《收购协议》还考虑了保证标准银行股权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认购时限、收购议案表决、管理层或员工股权激励等诸多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违约作了预处理;《关系协议》里则列出了双方的具体合作方式。种种周密详实的考虑当中,隐约看得到两年前中资银行引资模式的影子。
回头再想工行昔日的战略引资,才发觉其中的意味深长:在别的银行纷纷引进同业投资者的时候,工行却避开了擅长商业银行业务的股东——德国安联、投行高盛、美国运通,除了业务与工行互补,新股东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是全球市场上的并购老手。
不妨作一个大胆的推断:与其说中资银行在吸引境外资深玩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熟的¾营¾验和管理模式,不如说在一次次的引资中,向对方学会了怎样做一个老到的收购者。
在中资银行引入境外股东的过程中,包括“国有资产贱卖论”等的反对观点也曾一度盛行,其忧虑在于:中国本土银行在精明强干的国际大行面前本来就显得稚嫩无力,引资的过程更是相当于主动向对手袒露自己“柔弱的心脏”。试图用诱人的价格去跟外资金融机构们交换¾验,是否值得?面对全球化,新兴的本土银行该怎样应对这些老谋深算、知己知彼的国际玩家,才能守得住?
今天,工行用漂亮利落的扩张回应了市场的担心: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与国际大佬的竞争未必限于中国主场,中资银行已经开始在比中国更为新兴的境外市场上,实践学到的技能,应该买什么、怎样开价、什么该坚持、什么可以妥Ð、怎样预估并防范风险、怎样实现利益最大化。工行的雄心是,未来海外收入比重将从目前的3%—4%提高至10%。
而且,中资学生们似乎比外资老师们更为进取。南非是非洲¾济最发达的国家,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开放程度高,金融监管体系成熟。在《合作Ð议》里,工行与标准银行共同设立投资金属、石油与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讨论已经见诸纸端。
宣布收购标准银行之后几天,工行在俄罗斯、印尼成立子银行的消息又连续传出,其在纽约、多哈、迪拜、莫斯科和悉尼等城市设分支机构的动作也在顺利推进。最新的消息是,深陷信用与资金双重危机的英国第五大贷款抵押行北岩银行,也已向包括工行在内的中资银行发出了竞购邀请。
工行下一个实践场所会在哪里?值得期待。
(作者系媒体从业人员,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短短一年间,工行启动了三次海外收购,此前还将印尼哈林银行90%的股份、澳门诚兴银行近80%的股份都收归囊中。以工行为领头羊,到10月底,今年中资银行共完成了六笔海外并购项目,交易额达到107亿美元,并购频率之高和金额之巨前所未有。
人们或许仍对两年前开始的中资银行一系列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大戏记忆犹新。为了学习成熟银行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经验,十余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引资热潮,工行也是积极响应者之一。而今,昔日渴求帮助的本土银行摇身一变,成为怀揣大笔资金,到更为新兴的境外市场寻找项目的战略投资者,一切仿佛时空转换。
那么,引进了外资的中资银行,到底能收获什么?
答案也许在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案例中可见一斑。除了认购10%旧股、10%新股的设计之外,《收购协议》还考虑了保证标准银行股权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认购时限、收购议案表决、管理层或员工股权激励等诸多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违约作了预处理;《关系协议》里则列出了双方的具体合作方式。种种周密详实的考虑当中,隐约看得到两年前中资银行引资模式的影子。
回头再想工行昔日的战略引资,才发觉其中的意味深长:在别的银行纷纷引进同业投资者的时候,工行却避开了擅长商业银行业务的股东——德国安联、投行高盛、美国运通,除了业务与工行互补,新股东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是全球市场上的并购老手。
不妨作一个大胆的推断:与其说中资银行在吸引境外资深玩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熟的¾营¾验和管理模式,不如说在一次次的引资中,向对方学会了怎样做一个老到的收购者。
在中资银行引入境外股东的过程中,包括“国有资产贱卖论”等的反对观点也曾一度盛行,其忧虑在于:中国本土银行在精明强干的国际大行面前本来就显得稚嫩无力,引资的过程更是相当于主动向对手袒露自己“柔弱的心脏”。试图用诱人的价格去跟外资金融机构们交换¾验,是否值得?面对全球化,新兴的本土银行该怎样应对这些老谋深算、知己知彼的国际玩家,才能守得住?
今天,工行用漂亮利落的扩张回应了市场的担心: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与国际大佬的竞争未必限于中国主场,中资银行已经开始在比中国更为新兴的境外市场上,实践学到的技能,应该买什么、怎样开价、什么该坚持、什么可以妥Ð、怎样预估并防范风险、怎样实现利益最大化。工行的雄心是,未来海外收入比重将从目前的3%—4%提高至10%。
而且,中资学生们似乎比外资老师们更为进取。南非是非洲¾济最发达的国家,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开放程度高,金融监管体系成熟。在《合作Ð议》里,工行与标准银行共同设立投资金属、石油与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讨论已经见诸纸端。
宣布收购标准银行之后几天,工行在俄罗斯、印尼成立子银行的消息又连续传出,其在纽约、多哈、迪拜、莫斯科和悉尼等城市设分支机构的动作也在顺利推进。最新的消息是,深陷信用与资金双重危机的英国第五大贷款抵押行北岩银行,也已向包括工行在内的中资银行发出了竞购邀请。
工行下一个实践场所会在哪里?值得期待。
(作者系媒体从业人员,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