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昌吉州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研究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建议与结论。提出: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警醒政府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此研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做出分析研究,便于有关人士借鉴。
关键词:昌吉回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一、研究对象
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昌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以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对象,采用文献参考为主,实地考察为辅方式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昌吉州基本概况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北与蒙古国交界;行政区下辖5县3市,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素有“门户要冲,黄金通衡”之美誉。昌吉州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区位优势突出。昌吉州地处新疆率先发展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区域,从东、西、北3面环抱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建有乌拉斯台国家一类口岸和亚中商城国家二类通商口岸;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57条之多,草场面积、地下水储量较大;最后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驰名中外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高山湖泊天池,始建于汉代的西域历史名城北庭都护府遗址,距今3000年历史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原始生殖崇拜岩画,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发掘地,东方最大的古森林化石群及鸣沙山、原始胡杨林等人文和自然奇观,极具开发潜力。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环境优势使昌吉州成为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2.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1)地域性、交融性与多样性。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回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等三十七民族聚居的地域,不同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当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也是别具特色。昌吉州有着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草原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与其他民族和平共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因此,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如,赛马、赛骆驼、马上拾物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一直以来,各个民族间文化、艺术等不断融合、渗透,像赛马、射箭、摔跤这样类似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其他民族的亲睐。文化等的交流,带动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昌吉回族自治州在历史上有过几次人口大迁徙,每个民族由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它所拥有的传统文化各具特点,这其中也包括传统体育方面体现出来的特殊性。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经济的大融合,再结合昌吉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多样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措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的先民创造出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本民族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有效的保护,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一、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像一些具有民间文化、民间游戏类的体育项目,在随着时间流逝,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方式同样也发生这微妙的变化,这就要从根源将其很好的总结、纠正、整理、保存,为的是保护该项目的的原真性。二、挖掘、整理即将濒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制定了相应的竞赛规则,并举办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加以推广、普及。挖掘与整理是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必然选择,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突出民族特色;其次,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最后,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特点,使其能够更好点的发展,甚至可以把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世界。
4.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对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的分析,笔者通过参考和搜集相关的信息,人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1)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昌吉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行头、道具,并没有其它实物,对于表演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多媒体影像进行记录,有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仅是几件道具和行头而已,主要在于记录它实施的一个动态的、真实的过程。这种运用多媒体影像记录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体育项目有形化,展示某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各个瞬间。以多媒体影像的方式记录表演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灵活地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相互转换,也可以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修改、编辑、删除和补充,例如一下表演类项目:达瓦孜、姑娘追、斗羊、斗狗、斗鸡、跑马射箭等;用口述的方式记录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发展和演练的环节,这种记录方式可以使我们知道昌吉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方式、表演方式,所以搜集者们完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提出有关昌吉州传统体育在传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多角度、多层面、多客体地获得相关史料;用文字和图片记述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形成、发展以及体育活动的方式用文字与图片进行描述与记录。总上所述,通过对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多种形途径的的宣传,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其作出规划,对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传统、陈旧观念。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竞技项目:赛马,刁羊,赛骆驼,秋千,射箭等;如表演项目:姑娘追,斗鸡,斗羊等。由于当时先民生产、生活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民族氛围,产生了由:草原、游牧民族体育——渔猎民族体育——农耕民族体育。游牧民族又称畜牧民族:指全民族大部分人都从事游牧生产的民族,其民族体育文化的表现也与日常生活各部分有关,主要项目表现为骑赛类,以及由骑赛所延伸的各种运动项目;如赛马,赛牦牛等。渔猎民族,在保持原生形态萨满教信仰的民族,渔猎活动是他们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项目表现为射箭,射弩等。农耕民族,是逐水草遷徙游牧到围绕绿洲而居,主要表现为以绿洲农业为主的民族,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表现出农耕文化的特征;如二人三足跑,单腿赛跑,撒勒麻等。现如今时代的发展,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生活方式不断丰富,人们对与此类民族体育的重视和开展程度大不如前,甚至有些与此有关的少数民族项目淡出人们的视野,间接或直接地阻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因此,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大势所趋。
(3)推广与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各种途径的宣传,让人们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让部分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新疆地区甚至是周边省市能够更好的开展,让它们进入社区,进入学校,有助于在学校、民间范围内形成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是传播体育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人们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既可以丰富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亦可发展身心健康,实施过程中打破传统空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给少数民族群众一个广阔的娱乐空间,消除群众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以此为昌吉州乃至全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崔书杰,等.新疆通志·体育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7,104.
[3] 赛来西·阿不都拉,王琴琴.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初探[J].当代传播,2007(3).
[4] 王国元,张玉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特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25(3):87-89.
关键词:昌吉回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一、研究对象
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昌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以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对象,采用文献参考为主,实地考察为辅方式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昌吉州基本概况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北与蒙古国交界;行政区下辖5县3市,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素有“门户要冲,黄金通衡”之美誉。昌吉州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区位优势突出。昌吉州地处新疆率先发展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区域,从东、西、北3面环抱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建有乌拉斯台国家一类口岸和亚中商城国家二类通商口岸;其次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57条之多,草场面积、地下水储量较大;最后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驰名中外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高山湖泊天池,始建于汉代的西域历史名城北庭都护府遗址,距今3000年历史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原始生殖崇拜岩画,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发掘地,东方最大的古森林化石群及鸣沙山、原始胡杨林等人文和自然奇观,极具开发潜力。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环境优势使昌吉州成为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
2.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1)地域性、交融性与多样性。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回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等三十七民族聚居的地域,不同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当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也是别具特色。昌吉州有着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草原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与其他民族和平共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因此,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如,赛马、赛骆驼、马上拾物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一直以来,各个民族间文化、艺术等不断融合、渗透,像赛马、射箭、摔跤这样类似的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其他民族的亲睐。文化等的交流,带动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昌吉回族自治州在历史上有过几次人口大迁徙,每个民族由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它所拥有的传统文化各具特点,这其中也包括传统体育方面体现出来的特殊性。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经济的大融合,再结合昌吉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多样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措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民族的先民创造出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本民族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有效的保护,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一、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像一些具有民间文化、民间游戏类的体育项目,在随着时间流逝,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方式同样也发生这微妙的变化,这就要从根源将其很好的总结、纠正、整理、保存,为的是保护该项目的的原真性。二、挖掘、整理即将濒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制定了相应的竞赛规则,并举办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加以推广、普及。挖掘与整理是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必然选择,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突出民族特色;其次,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最后,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特点,使其能够更好点的发展,甚至可以把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世界。
4.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
对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的分析,笔者通过参考和搜集相关的信息,人为应做到一下几点:
(1)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昌吉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行头、道具,并没有其它实物,对于表演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用多媒体影像进行记录,有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仅是几件道具和行头而已,主要在于记录它实施的一个动态的、真实的过程。这种运用多媒体影像记录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体育项目有形化,展示某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各个瞬间。以多媒体影像的方式记录表演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灵活地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相互转换,也可以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修改、编辑、删除和补充,例如一下表演类项目:达瓦孜、姑娘追、斗羊、斗狗、斗鸡、跑马射箭等;用口述的方式记录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发展和演练的环节,这种记录方式可以使我们知道昌吉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方式、表演方式,所以搜集者们完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提出有关昌吉州传统体育在传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多角度、多层面、多客体地获得相关史料;用文字和图片记述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形成、发展以及体育活动的方式用文字与图片进行描述与记录。总上所述,通过对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多种形途径的的宣传,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其作出规划,对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传统、陈旧观念。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竞技项目:赛马,刁羊,赛骆驼,秋千,射箭等;如表演项目:姑娘追,斗鸡,斗羊等。由于当时先民生产、生活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民族氛围,产生了由:草原、游牧民族体育——渔猎民族体育——农耕民族体育。游牧民族又称畜牧民族:指全民族大部分人都从事游牧生产的民族,其民族体育文化的表现也与日常生活各部分有关,主要项目表现为骑赛类,以及由骑赛所延伸的各种运动项目;如赛马,赛牦牛等。渔猎民族,在保持原生形态萨满教信仰的民族,渔猎活动是他们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项目表现为射箭,射弩等。农耕民族,是逐水草遷徙游牧到围绕绿洲而居,主要表现为以绿洲农业为主的民族,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表现出农耕文化的特征;如二人三足跑,单腿赛跑,撒勒麻等。现如今时代的发展,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生活方式不断丰富,人们对与此类民族体育的重视和开展程度大不如前,甚至有些与此有关的少数民族项目淡出人们的视野,间接或直接地阻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因此,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大势所趋。
(3)推广与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各种途径的宣传,让人们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让部分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新疆地区甚至是周边省市能够更好的开展,让它们进入社区,进入学校,有助于在学校、民间范围内形成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是传播体育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人们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既可以丰富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亦可发展身心健康,实施过程中打破传统空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给少数民族群众一个广阔的娱乐空间,消除群众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以此为昌吉州乃至全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崔书杰,等.新疆通志·体育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17,104.
[3] 赛来西·阿不都拉,王琴琴.新疆地区的多元文化传播初探[J].当代传播,2007(3).
[4] 王国元,张玉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特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25(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