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素年锦时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年,我知道安妮出了新书,名叫《素年锦时》。但一直没有去买。有时会对一些美好的新东西没有迫切之心。去商场买下喜欢的衣服,逛小店淘到中意的饰品,带回家会收起来。过了很久之后再拿出来,然后狠狠地穿它,直到破旧。
  就这样,拿到《素年锦时》,已是第二年的夏天。
  
  安妮的文字,最初有着激烈的暴戾。有人说像是黑暗中开出的花,不应被过多的提及。只有我知道自己在失眠的时候,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打开它,然后可以安然入睡。
  翻开这本《素年锦时》,我看到了蜕变之后的安妮。她眼神沉静安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心底是大雨之后的洁净。
  这样的文字,简单,平和,温润,更有来自生命和生活的力度。让我沉思。
  书的最后,安妮讲了一个故事。里面有如她一样美好的女子,终于得到幸福。很希望安妮就是那个重光,某一天等到这样一个男子,仿佛他来到世间,是为她而生。他们可以在一起种花种草,生儿育女,白头偕老。
  她把这些美好记录下来,给了我一个素年锦时。我感到内心得到了想要的安慰。
  中途,我放下书,站起来喝了一杯水,打开电脑看完宫崎骏的《龙猫》,不知道是第几次看了,总之非常喜欢他的动画片。片中有两个可爱的女童。她们遇见了传说中的多多洛。那么多人中,只有她们能看得到它,和它游戏,说话,向它寻求帮助。她们的心,最纯洁无邪。
  一、冬。往事般般应。
  安妮说,童年的食物总是最美味的,偶尔才吃的东西,每次吃到就觉得如同盛宴。
  我也想起小时候的一种吃食,名字叫火烧。用白面粉做饼,里面包了剁得细碎的猪肉,支起一个小炉,放上平底锅,倒一点油,把几个小小圆圆的饼摊在上面,只一会儿就烙出阵阵油腻的香。
  每次早晨去上学,路过,就会迈不动脚步。最后总被拉去吃油条豆浆。生活不是十分的宽裕,所以要学会精打细算。一个火烧卖5角钱,一根油条加一大碗豆浆要3角钱,还能吃的肚饱。小小的火烧,奢侈的火烧,是不被大人所允许的。于是,愈加馋望。记得有一次,独自放学回家,发现路边的火烧摊竟然还未撤走,口袋里刚好有前天大人奖励的5角钱,是用一次好成绩换来的,说要让我自己去买笔和本子。我站在那里,认真地思考了很久,才掏出钱来。那几张纸币已被汗浸得发皱。不记得吃到的香味了,只记得吃下去的匆忙,因为害怕回家会从口中闻出味道来,所以,一路上张着嘴巴哈气。
  工作后,偶然看到有人叫卖火烧,还是那小小圆圆的模样,掏钱买了几个,吃着却没有了彼时的香味。原来,这只是属于童年的食物。留在回忆中的美味。
  看到《池塘》时,仿佛看到童年的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乖顺的女孩,经常和别的孩子打架,不肯轻易认错,有时认定自己是对的,就宁愿挨打,也不向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低头道歉。骨子里有和他一样倔强乖戾的血液。
  我也看到那个年少的安妮,一人在池塘边玩耍,回家时手心里捏着水滴,也不觉得自己孤单。那时的她,就已经很强大。
  多年之后,安妮开始想念父亲,说要真正去爱和尊重我们的父母,需要时间来长大和获得能力。又说到,人的故乡,是他不能再回去的地方。只这一句,我便潸然泪下。感情的落寞,无法回归。当初为什么要离开,只记得那时的自己不快乐,一心只想着远行。于是,故乡日渐疏离,隔山隔水,只能回首相望。
  二、秋。何以忘忧。
  安妮宠溺她的猫。她觉得它是从天上搭路而来的小小顽童。这样的美。
  而年少的时候,我是不喜欢它的。给予它很多疼爱,有时它依然会对我冷淡。唤它的时候显得格外的骄傲。被它几次抓伤。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说喜欢养猫的人,自身有着强大的力量,可以给予所爱的人以温暖而不计回报。喜欢养狗的人,是需要很多爱的人,付出感情就要同等的回报。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以后,应该也会去养一只猫。
  此处,安妮又陆续写了一些篇幅,论及感情的单纯复杂,不长,寥寥几句却直抵我内心深处。
  这么久了,我对爱情日渐灰心。但还是有奢望。觉得可以遇见一个干净健康的男子,成熟朴实,内心且保存着童真。可以安心的把手放进他的手心里,过清淡如水的日子,会一直在一起到老。而遇到他之前,告诉自己:不要害怕受伤害,还可以等待,愿意相信海誓山盟,成为一个美好的女子。
  三、夏。廓而忘言。
  安妮写下与M谈论的内容。
  M的观点很独到。他认为写作的功力级别是四个词:优雅、深刻、开阔、简单。好的文字具备神性。说到两类作品,一类是,它能够说出人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妥帖恰当,让阅读的人对号入座。另一类是,它所展现的东西,超出预料,他根本想不到它会说到那里去,但那里有他隐秘陌生的心思,所以足够令他震惊。
  这都是一些很好的话。是写字的人都想要达到的一个高度,所以很难。
  而身边有这样的人可以坐下来交谈,也是一件难得的事。有时候,一个人空生了寂寞,很久不曾好好的说过话,就也希望有一个男子,容貌端正,心底洁净。可以在一起喝酒聊天,无语的时候,也不觉得尴尬,相对而坐,安静地喝水,吸完一支他放在我唇边的烟。
  在他悲伤的时候,可以抱着他的头给予他需要的安慰。我难过的时候,他会借给我一个肩膀。可以彼此坦然的在一个房间里各自入睡。
  他有了美好的爱人后,我会微笑着消失不见。他亦是这样。始终保持真挚的感情。面对一切,有担当,有感恩且宽悯。
  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的一切美好之处,使自己获得愉悦,如同孩子的游戏。有真实的乐趣。
  四、春。其人如玉。
  看完《月棠记》,只希望那样的幸福是属于像珍宝一样的安妮的。自身美好,或许真的终会成为幸运的女子。安妮让我们等待,在这样的成人童话里,她给了一个美好的预言。
  故事中的重光,在年轻时离开家门,独自走南闯北,感情一直动荡起伏。经常性感觉抑郁。厌倦恋爱。所以,想结婚。
  她和朋友去卜卦,喜欢并记住了那个卜卦人的话:她会遇见一个命中注定的人,她不必做任何努力。
  于是,她开始等待。
  直到八月的一天,重光遇见了宋清祐。彼时,她穿着一件白色小圆领衬衣,绿色布褶裙,一双红绣鞋,缎面上刺绣并蒂莲和鸳鸯,小圆头浅口。没有化妆,头发盘成潦草的发髻。而他,穿着白色短袖衬衣,声音敦重,笑容温和。
  再一次见面聊天的时候,他问她,有想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吗。
  她说想住在空气新鲜有土地的地方,养猫,生孩子,种上庄稼、果树、各种花草,每天需要料理这些生命,让它们成长结果。
  然后,他对她说,他在郊外有一个农场,以后可以来看看。
  他是明了她的。知道最深的水总是寂静无波。
  她也看到了他的好,知道嫁给他的女子,是有福的。
  一次远行之后,他向她表白,只一句:我很愿意照顾你。她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知道,只是我想马上就结婚,我没有力气再谈恋爱,这是我的真心话。
  他点头,赞同了她的话。
  原来真的是有奇迹的。命里有的,就一定会有。只能等待。
  三个月后,她怀孕了。经过最初的呕吐,虚弱,加重抑郁的倾向,她摆脱了不适,身体和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戒掉香烟和烈酒,与他种花养草,一起散步。
  她依旧如同初识他的时候一样,眼睛总是默默跟随和关注着他的身形。这个高大结实的男子,这个温厚纯良的男子。他的双手能够劳动且有担当,她可以把脸躲进他的手心里。
  她缓慢地描写他们的日子。想着以后可以背着孩子一起去旅行。可以在孩子的裙边上亲手刺绣小鸟与花朵。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背农谚,“三月昏。参星夕。杏花盛。桑叶白。河射角。堪夜作。犁星没。水生骨。”或者“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她给孩子取了小名,叫月棠。
  “月上海棠”是一个词牌名,因为它美,所以她一读就记住。此时,他给她的花园里,海棠已开出满树重重叠叠的粉白花朵,如云霞绵延,十分芳香。
  时间就这样过去,平常且美好。
  我相信,这是任何一个繁华褪尽的女子想要的好归宿。因为心底可以这样的宁静安稳,所以产生了向往。
  
  合上书后,我端着水杯走到窗户前。向下看,那是小区的花园。有很多人出来散步。
  一群孩子在互相追逐嬉闹,清脆的笑声轻易的就响起来。一位老人握着暗黄色的蒲扇,与身旁的人琐碎言语。有一位孕妇,身着一件宽大的绿色长裙,兀自一人走着,不急不缓。
  几只摇头摆尾的小狗,在草地上蹦来跳去,被主人唤至脚边时亲昵的撒娇,然后很快又跑开去。各色各样的花,在绿叶草枝间,星星点点地开放。两三只小鸟在低空飞旋,偶尔短促地叫几声。
  此时此刻,一股清风自窗外吹在身上,格外的凉爽,让人心安。■
其他文献
《陕北》杂志创刊至今已近三十年。原名《塞上柳》。当时历经浩劫,数亿人从懵懵懂懂中惊醒,面对精神上的虚空,一度给予文学神圣而不可替代的位置,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作用。在此社会背景下,《塞上柳》走纯文学的路子,在这偏远之地,既是一份精神食粮,又扶持、培养了一批作者。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同全国众多的报刊一样,《塞上柳》随文学而兴,同样又随之冷清。随着市场化的到来,物质追求逐步替代精神生活。文学边缘化了。
期刊
十多年前,谌容写过一篇《人到中年》的小说,后被改拍成更为直观的电影,着重体现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都得倾其身心上下关顾,留给自己的只是忙,落的就是累。    梁实秋在此沿用古人“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情形,换他的话讲,“讣闻不断的来,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经先走一步,同时又会忽然觉得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现。”    张中行则是进入耄耋以后谈论中年的,居高似乎看得更清,《流年碎影》中有
期刊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心愿有时候说容易也容易,说难就挺难。有的心愿看起来好像容易,真正要实现起来恐怕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我已经忘记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许过愿了。没有心愿,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如愿或者不如愿,只有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那死去多年的一个远房哥哥。说是哥哥只是算起来我们在一个辈份,其实他比我不知长了多少岁,他应该和我的二爷是同年。我们大概相差有五六十岁吧。  在我的记忆中,我那远
期刊
仕途上混的人,升迁了就荣耀;商海里混的人,发财了就荣耀;情场里混的人,身边能有几个美女追随就荣耀;酒场里混的人,能把别人灌得趴下、自己站着就荣耀……我也有自己的荣耀。  2006年3月上旬,我有幸被米中聘请参加《米中校志》编纂工作,共干了一年多。事情已经过去三年了,现在说起来我还是感到非常的激动和荣耀。  受苦太多的人,在逆境中生存太久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往往潜在了一种能量。  也许是因为我读了几天
期刊
曾得到过一项写几句宣传米脂的话的任务。没承想,动笔了才后悔不该答应去写的。苦苦思索几天,什么也不能写出,地下是揉了一团一团的废纸。  越是觉得写起来艰难,越激发了我写作的冲动。在心里一直盘算,米脂这个陕北高原之上的弹丸小县,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而使世人对她如此痴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米脂这方水土养育的是一代一代的英雄和美人。一位因写陕北而声名鹊起的作家写到米脂时,曾写过这样一句才情横溢的
期刊
半年前,我开始筹备我的唱响文化沙龙,那时正忙着选定地盘,买进设备,招聘人员,办理执照,联系酒水,调试点歌系统。正不亦乐乎中间,有个声音这样问我:  “姨姨,你们谁打起要开KTV的主意的?”这个口气话里有话。“姨姨赋闲休息了很一段时间了,但是人是不能闲下来的,总要做些事情。”“姨姨你没见米脂有多少家歌厅,你开一家新的能吃得开?”听到这里,我回头看看这个好心的后生,笑了。  “你知道咱米脂开第一家舞厅
期刊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得没有一点新意。但它却像座大山一直压着我,压得我觉得呼吸都有些困难。曾经多次动笔,但没有一次写到自己满意,或许自己就不适合写作。只能说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因为我知道自己是用心在讲这个故事。   ——题记    从迈进病房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讨厌那个老女人了。  看上去她是个很讲究的女人,把自己收拾得甚是光鲜,时髦的卷发、时尚的衣服,两道眉毛被纹得像两根黑蜡笔似的立在脸上,浑
期刊
李纪元的诗  □李纪元  罗兀城  谁最早以鱼为生  鱼从谁的面颊上擦过不留一丝儿痕迹  浮在水面上的城堡  与头顶上的云朵接吻  冷峻的石头一次次  把所有的情感冷却  一道道褶皱磁盘一样  刻下那段战事  每一块石头的深处  都有思想的光芒闪动  如果你要叩击就会有火花迸溅  遍布黑色青苔的巨石上  那苍峻的面孔隐约显现  岩缝中汩汩流淌的清泉  以及石缝中长出的一丛丛野花  正灿烂地开满了黄
期刊
从小旅馆出来,秀秀拉着春生走出了那条悠长寂寥的胡同,然后,他们过了一条马路,又经过了一个过街天桥,才在路边挂着横七竖八的站牌下找到了那一路的车站。  车站上已站了不少等车的人。此时已接近下班时间。等车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打发着这短暂而又难熬的时间。无可奈何的等待。有的三两个一起说着一些随便的话题,有的在原地踱着两脚,不时地朝着车来的方向翘首张望。一个穿着红裙子的姑娘,若无旁人地嚼着口香糖,而且
期刊
当我提起正在为2009年《陕北》杂志第四期做米脂的专题时,去过那里的朋友说,你们打算做什么呢?我想都没想就说做“文化米脂”。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没有真正走进米脂,只是作为一个概念来表面地理解,那么米脂无非就只是陕北建筑、乡绅文化、民间文化的集大成所在地。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去过几次米脂以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建筑的外观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感受、米脂婆姨的淳朴感受……然而,今天所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