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莼羹,一箸秋风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56410029uoyuhao1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北方之后,才开始怀念起杭州的美好。江南的风景、物事皆是浅浅淡淡的,身在其中时很难察觉,待到人已远去,那滋味便会在记忆里慢慢发酵,越来越醇厚。
  生活在杭州,会不自觉地对节气时令敏感。春天是品茶的季节,邀上三五好友,去梅家坞泡一壶龙井,便可打发半日浮生。秋日坐看满觉陇的桂雨,有桂花糕相佐。即便是寒冬里,也不会闲着无事,可以趁着白雪皑皑之际去看断桥残雪,或是在腊八时节上灵隐寺乞一碗腊八粥。
  夏日的杭城虽然酷热难耐,可处处都是清流碧树,晨暮时,云深处传来梵唱,足以让人心凉如水。没有胃口吃饭?那就随意找个小饭馆,点一盆莼菜羹好了。


  莼菜与茭白、鲈鱼一同被称为“江南三大名菜”,这三者皆是水中物,入盘时清白碧绿,让人想起泛舟湖上、头扎蓝印花布的少女。江南属于文人和女子,书卷气和闺秀气并存,风雅而精致,莼菜便有这两种性情。
  思乐泮水 薄采其茆
  晋人张季鹰见秋风起,心生莼羹鲈脍之思,遂挂冠南去。从此,千里莼羹便成了历代文人心中的乡愁。
  西晋另一个吴中人士陆机,也曾对家乡的特产颇为自诩。有一次,他去拜访洛阳侍中王济。王济指着面前羊酪,问他吴中有什么好吃的可与之媲美。陆机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家乡有莼菜羹,不必放盐,就可与之媲美。
  然而,莼菜的历史要比晋代早得多。《诗经》有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其中所说的“茆”便是莼菜。彼时,人们采摘水芹、水藻和莼菜,供奉祭祀。奇怪的是,诗中所说的泮水在曲阜境内。可“诗三百”之后,莼菜仿佛在北方绝了迹,很少可以看到,否则张季鹰也不会挂冠而去了。
  莼菜,又名水葵、马蹄菜、湖菜等,生于湖泽中,叶如睡莲,卷缩成针,被誉为21世纪的生态水生蔬菜。莼菜营养丰富,在日本又有“水中人参”之称。
  作为药用的莼菜,可以益智强身,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效。《本草纲目》中记载:莼,生南方,湖泽中最易生。味甘寒,无毒。其性逐水而滑,柔滑可羹,五月叶稍舒长者名丝莼。


  天然湖山养灵性。水中生长的食材,大多清灵洁净,滋味鲜妙,因此深受文人喜爱,如茨菰、莲蓬之类,都是诗词里的常客,莼菜更是如此。历朝历代都不乏莼菜的拥趸,曾经旅居杭城的白居易、苏东坡、陆游、钱谦益等人都曾作诗咏莼。钱谦益曾作《莼羹歌》,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白居易写:“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一副老饕面孔,丝毫不作掩饰。
  吴越风味,往往是思高于味,境高于色。譬如把春与冬同熬共煮的腌笃鲜,素淡清雅的龙井虾仁,抑或是蜜香盈口的桂花糖藕,皆是如此。江南人家会因着节令安排膳食,清明时节的青团和青梅酒,冬日里温一壶绍兴黄酒,既是时令美食,又是养生之道,与传统一脉相承。
  不过啊,偏爱浓油赤酱、大快朵颐的异乡人,常常难以从这些日常的精致里得到满足。想要体味江南的美妙,首先就要学会细嚼慢咽,未下箸时,先用目光与嗅觉进行一番巡礼。
  一箸秋风味 心有戚戚焉
  清炒莼菜,丝丝缕缕堆砌在盆中,如碧玉妆成。《红楼梦》中有道“椒油莼齑酱”,是将新鲜莼菜焯熟切碎,再拌入盐粒、葱末、姜末、椒油等精心腌制而成。到底是贾府,家常小菜里也流露出富贵气象。
  最适宜莼菜的做法,当然是做羹汤。莼菜叶背分泌的黏液柔滑如琼脂,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丝氨酸和维生素C,能够美容抗皱纹。将莼菜烹煮成羹后,能保留其原色原味,不破坏其营养成分。琉璃碗呈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这道羹赏心悦目,又有补气养颜之效,因此最宜女儿家食用。
  最简单的是莼菜素羹,洁白如雪的瓷盆底,卧着几块豆腐,汤羹浓稠,层次分明地散布着碧绿的莼菜,像是纷纷落了绿叶,又似夏日的河浦。这样的菜式,光是看着就很舒心了。
  莼羹的滋味,是江南人最引以为傲的鲜。烹调时多以火腿、鸡丝煨汤,慢火细熬,最后加入莼菜,滴几点香油。诸多鲜香滋味丰富叠加,最终熬就一碗西湖莼菜羹。
  苏州太湖的莼菜比西湖更富盛名,又称“水中碧螺春”。《松江府志》中说:“莼菜,出华亭谷及松江,四月生,名雉尾莼,最清美。”太湖三白羹,便是用此乡特产的白鱼、白虾和银鱼熬汤底,再撒入莼丝,甘香鲜美。


  用莼菜做羹汤,最忌搅拌食材,会令汤色混沌,意趣大减。煮莼菜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破坏其滑嫩的口感,颜色也会显老。
  莼菜中胶质丰富,入口之时,软滑如舌,似吴侬软语。食后,那清甜之味不散,在唇齿间回荡,仿佛与越女耳鬓厮磨,难怪古人称她“玉骨丝柔带露香”。从前,人们也往往将之与鱼髓、蟹脂相提并论,不过莼菜的清香隽永,是肉食所不能比的。
  清人左宗棠在杭州任官之时,嗜食莼羹。他被调任去新疆以后,常常怀念此味。于是,胡雪岩便用棉纸和纺绸层层包裹西湖莼菜,以六百里加急快马送达。左宗棠将之烹成羹汤,居然鲜香如初。
  吾辈虽然没有胡雪岩这样的土豪朋友,可好在科技昌明,如今超市中常常可以寻得到真空包装的莼菜,密密麻麻地浮游在水袋里,透明柔软。
  “千里莼丝未下盐,北游谁复话江南。可怜一箸秋风味,错被旁人苦未参。”
  离开杭州的第二年,秋风又起。无意间读到徐似道的这首《莼羹》,不由得心有戚戚焉,有他乡遇故知之感。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风景和味道,如今却成了最深切的想念。
其他文献
优伶,岁月中栖身  世人常以优伶并称,其实在古代二者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上古之时,礼乐制度是社稷的基础。伶是乐官,调丝弄竹,执掌音乐,他们因为自身的音乐造诣而受人尊重。师旷、俞伯牙等人皆是伶工,孔子还曾向师襄学琴。  而优则是供人调笑娱乐之人,他们在史书中频频出没,却只能充当弄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汉代东方朔虽然才气极高,又心怀远志,依旧因俳优身份被轻视。《史记》中记载:“东方朔,好诙谐,
期刊
如不在火车上晃荡一些时间,在“况且况且”的节奏里至少看完一本书,就称不上是一次完整的旅行。怀旧如我,坐着K字头的火车,感受车轮和铁轨摩擦的节奏,在不到一个夜的时间读完了半本书,其间,有位农民大叔帮我把行李举上了行李架,笑容朴实温暖。从一座节奏飞快的大城市到一座偏远的古城,是为着找寻沈从文先生笔下美丽的湘西村镇。从繁忙的柏油马路,踏上青色的石板古道,心中说不出的踏实,用一捧时光,看轻雾笼薄纱的烟雨凤
期刊
从花部乱弹,到人间雅韵  清代中叶以来,昆曲作为雅部正音,屡屡遭受弋阳腔、秦腔等诸多地方戏(花部)的挑战。北京这个大舞台,一时间南腔北调,诸音争鸣。  花雅之争是一场漫长的车轮战,最终结束这场战役的并非哪一个戏种,而是多个戏种通力合作的结果。  乾隆五十五年,扬州“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贺寿。之后的数年里,四大徽班云集京城,风靡一时。自元代开始,北京就是北方的戏曲中心。这片土地能够包容一切,又能改
期刊
表演者: 郑秀文  流派: 流行  专辑类型: 专辑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13-12-23  自2009年推出获得无尽荣耀的福音专辑《信 Faith》之后,Sammi已有足足四年未正式发行粤语专辑,实际上这张专辑在三年前就已着手进行收歌,数年磨一剑,Sammi与公司对新专辑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如果说当年《信 Faith》的主旨是“分享”,新专辑《LOVE IS LOVE》的主旨就可以
期刊
有些人这样评价东北菜:“雅致难及江浙、精细不如闽广、味浓逊色川湘”,然而亲身地东北一游之后,我这个江南水乡的姑娘却被憨厚朴实的东北菜深深地吸引了。东北菜在各地美食百花齐放的热闹场面里,的确是像足了另类。  用东北黑木耳炒一盘本地品种的矮棵大白菜,少油寡盐,菜味自足;在街头巷尾贩卖朝鲜桔梗、蜇皮的简陋小车上随便买二两咸菜;等酱大棒骨出锅了,牙手并用地撕扯松烂入味的肉,敲开骨头嘬骨髓,吱吱作声。  东
期刊
我是昨天下的飞机,刚到家的时候,妈妈却告诉我爷爷已经入土了。成年后走出家门,漂流四海,而今方觉事业有成,抽出时间回家探亲,却不想返家途中满心欢喜,如今只剩下悲凉酸楚。  也许眼泪已经在职场的拼斗中掩埋得颗粒未剩,未能送爷爷最后一程,却异常冷静。只是待下午时分,一个人坐在家中的老檀木椅上,念及爷爷生前点滴时,眼泪不受控地流下来。有时候会觉得人生正如诗里说的一般,乡愁就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爷爷
期刊
一直在想,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京昆之调,为什么?  对戏剧最初的记忆是家中墙上的一幅画,后来还曾撰文细数过画面上那个女人的美丽:一片被细雨敲打的芭蕉叶生动出一个迷人的黄昏里走来一个眉目凄楚的女人,迷离的眼睛不知看着远方的什么,雪白的衣袂在晚风中轻扬出湘水的韵致,古琴的流水声在裙裾间起伏着香色俱古的愿望。  这一切对走出画面的女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眼睛凝视着的远方。多少年了,也不曾有瞬间的轻转
期刊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书中创作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一个位于山谷高崖处的名叫“香格里拉”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书中这个隐秘的小世界后来便被人们统称为“香格里拉” 。  1937年好莱坞据此改编的电影更是
期刊
看京戏已是很遥远的记忆了。那时世事未通,人情更未勘破,只闻得锣鼓响,台上“咿呀呀”杀声震天,唱念做打却无从品评。倒是脸谱,给人以深切的印象,形如绘作,细处凝神,又极度贴合面部轮廓。  兴许就是那时萌生的印象:蓝脸的窦尔顿、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色彩辨忠奸,纹理知心性,或冷峻或狰狞或威严或嬉笑,唯独不见伤悲。  彼时苦思不得索解,而今恍然惊觉,真正悲伤的,或许是脸谱背后那张遮蔽的面庞
期刊
洗尽古今  红茶温润祛寒,最适寒冬饮用。在众多可以品茗的红茶之中,锡兰高地绝对算得上其中的上品。而关于它如沐花海般的馥郁香味,还有一段可以品味把玩,却又悠雅厚重的历史。  这段历史的开端,还要从红茶的品性说起。如果说绿茶是闲隐山林的居士,淡雅迷香,别有一番清风道骨的韵味;那红茶便是秦淮河畔灯火楼头的花魁,芬芳馥郁之下,招人爱怜,惹人迷醉。红茶的味道,在于如红尘烟花般浓烈的香味,那一抹幽香,没有绿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