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学寄语
学完了第一单元,有不少同学问初初:在预习课文、学习课文时,抓不住课文的重点该怎么办?
初初的回答是:把课文题目当作抓手,以题目为纲,不断追问,纲举目张,重点就一清二楚、昭然若揭了。下面,初初就以七(上)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具体说说这一技巧。
先说《往事依依》。题目是“往事依依”,据此我们可以问:文章写了哪些往事呢?哦,文章主要写了“幼时看画,身历其境”“读《千家诗》,美不胜收”“老师诵诗,镌刻我心”这三件事,还可以加上一件:“谆谆教导,铭刻在心。”再问:作者是怎样写好这些往事的呢?原来,写第一件事时,作者具体描写了自己的联想,并将记叙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写第二件事,作者主要引用了所读的诗句,并适当议论抒情;写第三件事,作者既正面描写了老师诵读时的样子,还侧面描写了学生的反应,并在记叙的同时穿插了一定的议论抒情。再追问:在这里,“依依”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留恋这些往事,难以忘怀呢?哦,因为这些往事让作者明白:青少年时期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这些往事催人奋进,助“我”成功……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课文的重点是不是也就了然于胸了呢?
再如《幼时记趣》。根据题目“幼时记趣”,我们可以这样追问来抓住文章的重点:课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趣”从何来?答:因为作者好奇心强,观察细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趣”外何情?答: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同学们,初初告诉大家的这个“抓重点”的技巧是不是既简单又实用呀?
大家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尽管来问初初,初初随时欢迎哦!
本期主持
蒋光红,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已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首),参编教辅用书12册。
延伸文本
《卖白菜》延伸阅读——
无花果
肖复兴
在我们大院里,景家爱侍弄一些花花草草。有年春天,景家的孩子送来一盆植物,我不认识,半人多高,铺铺展展的大叶子,挺招人。景家屋前有一道宽敞的廊檐。他们家的花花草草,大盆小盆,都摆在廊檐下。那廊檐简直成了一道花廊,春天常有蜂飞蝶舞。唯独这盆植物不开花。
后来,同院的猴子对我说:“知道吗?这叫无花果!不开花,只结果!”——无花果,我听说过,却是第一次见到。果然,暑假过后,景家的无花果,在叶子间像藏着好多小精灵一样,结出了小小的圆嘟嘟的青果子。
景家原是做小买卖的,有两个孩子,都各自成家,一个在外地,一个在北京,偶尔过来看看。现在只住着老两口,这些花花草草,就是老两口的伴儿。
无花果的果子越长越大,在其颜色由青变紫的时候,猴子找到我问:“吃过无花果吗?”我摇摇头,然后问他:“你吃过吗?”他也摇摇头。
“你敢不敢跟着我一起去摘几个无花果吃?”猴子这样问我。我睁大了眼睛,刚说:“这不成偷了吗?我妈该……”他立刻打断我的话:“就知道你不敢!胆子小得像耗子!”他说完转身就跑了。
第二天,在大院门口,猴子得意地对我说:“可好吃了!可惜,你没有尝到,那味道,怎么说呢?特甜,还特别软,里面还有籽儿,特别有嚼劲儿,有股说不出的香味!”说心里话,说得我的心里怪痒痒的,馋虫一下子被勾了出来。
要说小时候真的是馋,神不知,鬼不觉,我当下就跟猴子溜到景家屋前。窗子里的灯光幽暗,廊檐下更是黑乎乎一片。可是,我和猴子猫着腰在廊檐下转了一圈,却没看见那盆无花果。我心想,肯定是昨天猴子没少摘,让景家老两口发现了,把无花果搬进屋里了。
果然,猴子趴在门口,伸手招呼我。我走过去一看,无花果真在景家客厅里。猴子轻轻地对我说:“门没锁,你给我看着点儿,我溜进去,给你摘两个就出来。”说完,他把门推开一条缝儿,像狸猫一样钻了进去——但不知碰到什么东西,就听“哗啦”一声——客厅的灯亮了,我和猴子,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内,灰溜溜地出现在景家老两口惊讶的目光之下。那天晚上,我和猴子都挨了家长一顿鞋底子。
以后好几年,我几乎都忘了无花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秋天,我到南方大串联回来。猴子找到我,递给我几个乒乓球大小的青中带紫的圆果子,对我说:“知道这是什么吗?”我认出来了,是无花果,问他哪儿弄来的。他得意地说:“甭问哪儿来的,特意给你留的,尝尝吧!”我一口气吃了俩,里面有籽儿,但特别小,哪里像他说的那么香,还特别有嚼劲儿?那时,我才知道,其实猴子和我一样,小时候也没吃过无花果,直到这时才第一次吃。
我不知道的是,就在我去大串联的时候,猴子跟着一帮红卫兵抄了景家的家。真的有些匪夷所思,他去抄景家的家,就是为了吃人家的无花果。那天半夜里,我闹肚子,上吐下泻,我爸把我送到医院看急诊。
不知道为什么,从那以后,我只要一吃无花果,一准儿闹肚子。有一次,已经是三十多年以后了,在新疆库车的集市上,看到卖无花果的。那无花果又大又甜,我禁不住诱惑,吃了两个,夜里就开始上吐下泻,而且发起烧来。
后来,读美国植物学家迈克尔·波伦所著的《植物的欲望》一书。我惊讶地看到他说,植物与我们人类有一种亲密互惠关系,我们人类也是植物物种的设计和欲望的对应物。这实在是大自然的神奇,也是命运对于人类惩戒的象征。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吃无花果。
(选自2015年12月7日《今晚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莫言先生的《卖白菜》回忆了小时候一段痛苦而难忘的经历,也是他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一课,肖复兴先生的这篇《无花果》同样如此。题目“无花果”,既是全文的线索,也是记叙的对象。和《卖白菜》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开门见山、直奔正题,一波三折、娓娓道来,收尾简洁、发人深省。小小的无花果,却在那贫穷、荒诞的岁月里,折射出了人性的“假”“丑”“恶”:没吃过却撒谎说吃过;自己想偷吃,还要约个“伴儿”;小孩嘴馋是正常,偷无花果则行为不端;留无花果给“我”是情谊,为了吃无花果抄人家的家则是暴行!“我”一吃无花果就上吐下泻,甚至会发烧,与其说是“大自然的神奇”,倒不如说是“命运对于人类惩戒的象征”。
学完了第一单元,有不少同学问初初:在预习课文、学习课文时,抓不住课文的重点该怎么办?
初初的回答是:把课文题目当作抓手,以题目为纲,不断追问,纲举目张,重点就一清二楚、昭然若揭了。下面,初初就以七(上)第二单元的课文为例,具体说说这一技巧。
先说《往事依依》。题目是“往事依依”,据此我们可以问:文章写了哪些往事呢?哦,文章主要写了“幼时看画,身历其境”“读《千家诗》,美不胜收”“老师诵诗,镌刻我心”这三件事,还可以加上一件:“谆谆教导,铭刻在心。”再问:作者是怎样写好这些往事的呢?原来,写第一件事时,作者具体描写了自己的联想,并将记叙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写第二件事,作者主要引用了所读的诗句,并适当议论抒情;写第三件事,作者既正面描写了老师诵读时的样子,还侧面描写了学生的反应,并在记叙的同时穿插了一定的议论抒情。再追问:在这里,“依依”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留恋这些往事,难以忘怀呢?哦,因为这些往事让作者明白:青少年时期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这些往事催人奋进,助“我”成功……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课文的重点是不是也就了然于胸了呢?
再如《幼时记趣》。根据题目“幼时记趣”,我们可以这样追问来抓住文章的重点:课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趣”从何来?答:因为作者好奇心强,观察细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趣”外何情?答: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同学们,初初告诉大家的这个“抓重点”的技巧是不是既简单又实用呀?
大家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尽管来问初初,初初随时欢迎哦!
本期主持
蒋光红,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已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首),参编教辅用书12册。
延伸文本
《卖白菜》延伸阅读——
无花果
肖复兴
在我们大院里,景家爱侍弄一些花花草草。有年春天,景家的孩子送来一盆植物,我不认识,半人多高,铺铺展展的大叶子,挺招人。景家屋前有一道宽敞的廊檐。他们家的花花草草,大盆小盆,都摆在廊檐下。那廊檐简直成了一道花廊,春天常有蜂飞蝶舞。唯独这盆植物不开花。
后来,同院的猴子对我说:“知道吗?这叫无花果!不开花,只结果!”——无花果,我听说过,却是第一次见到。果然,暑假过后,景家的无花果,在叶子间像藏着好多小精灵一样,结出了小小的圆嘟嘟的青果子。
景家原是做小买卖的,有两个孩子,都各自成家,一个在外地,一个在北京,偶尔过来看看。现在只住着老两口,这些花花草草,就是老两口的伴儿。
无花果的果子越长越大,在其颜色由青变紫的时候,猴子找到我问:“吃过无花果吗?”我摇摇头,然后问他:“你吃过吗?”他也摇摇头。
“你敢不敢跟着我一起去摘几个无花果吃?”猴子这样问我。我睁大了眼睛,刚说:“这不成偷了吗?我妈该……”他立刻打断我的话:“就知道你不敢!胆子小得像耗子!”他说完转身就跑了。
第二天,在大院门口,猴子得意地对我说:“可好吃了!可惜,你没有尝到,那味道,怎么说呢?特甜,还特别软,里面还有籽儿,特别有嚼劲儿,有股说不出的香味!”说心里话,说得我的心里怪痒痒的,馋虫一下子被勾了出来。
要说小时候真的是馋,神不知,鬼不觉,我当下就跟猴子溜到景家屋前。窗子里的灯光幽暗,廊檐下更是黑乎乎一片。可是,我和猴子猫着腰在廊檐下转了一圈,却没看见那盆无花果。我心想,肯定是昨天猴子没少摘,让景家老两口发现了,把无花果搬进屋里了。
果然,猴子趴在门口,伸手招呼我。我走过去一看,无花果真在景家客厅里。猴子轻轻地对我说:“门没锁,你给我看着点儿,我溜进去,给你摘两个就出来。”说完,他把门推开一条缝儿,像狸猫一样钻了进去——但不知碰到什么东西,就听“哗啦”一声——客厅的灯亮了,我和猴子,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内,灰溜溜地出现在景家老两口惊讶的目光之下。那天晚上,我和猴子都挨了家长一顿鞋底子。
以后好几年,我几乎都忘了无花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秋天,我到南方大串联回来。猴子找到我,递给我几个乒乓球大小的青中带紫的圆果子,对我说:“知道这是什么吗?”我认出来了,是无花果,问他哪儿弄来的。他得意地说:“甭问哪儿来的,特意给你留的,尝尝吧!”我一口气吃了俩,里面有籽儿,但特别小,哪里像他说的那么香,还特别有嚼劲儿?那时,我才知道,其实猴子和我一样,小时候也没吃过无花果,直到这时才第一次吃。
我不知道的是,就在我去大串联的时候,猴子跟着一帮红卫兵抄了景家的家。真的有些匪夷所思,他去抄景家的家,就是为了吃人家的无花果。那天半夜里,我闹肚子,上吐下泻,我爸把我送到医院看急诊。
不知道为什么,从那以后,我只要一吃无花果,一准儿闹肚子。有一次,已经是三十多年以后了,在新疆库车的集市上,看到卖无花果的。那无花果又大又甜,我禁不住诱惑,吃了两个,夜里就开始上吐下泻,而且发起烧来。
后来,读美国植物学家迈克尔·波伦所著的《植物的欲望》一书。我惊讶地看到他说,植物与我们人类有一种亲密互惠关系,我们人类也是植物物种的设计和欲望的对应物。这实在是大自然的神奇,也是命运对于人类惩戒的象征。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吃无花果。
(选自2015年12月7日《今晚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莫言先生的《卖白菜》回忆了小时候一段痛苦而难忘的经历,也是他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一课,肖复兴先生的这篇《无花果》同样如此。题目“无花果”,既是全文的线索,也是记叙的对象。和《卖白菜》一样,这篇文章也是开门见山、直奔正题,一波三折、娓娓道来,收尾简洁、发人深省。小小的无花果,却在那贫穷、荒诞的岁月里,折射出了人性的“假”“丑”“恶”:没吃过却撒谎说吃过;自己想偷吃,还要约个“伴儿”;小孩嘴馋是正常,偷无花果则行为不端;留无花果给“我”是情谊,为了吃无花果抄人家的家则是暴行!“我”一吃无花果就上吐下泻,甚至会发烧,与其说是“大自然的神奇”,倒不如说是“命运对于人类惩戒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