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对问题设计的几点认识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l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问题是贯穿整堂课的主线,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问题设计的有效与否直接关乎一个环节是否有效,乃至一堂课是否高效。怎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呢?我从个人授课、听课的实践积累和对比反思中得到了一些比较实在的认识。
  一、让学生有敢回答的自信
  学生不敢回答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答案符不符合教师的问题,换句话说,学生根本不明确教师提这个问题想干什么。如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一课中,我在引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一事件后便提问:“这是一件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事,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设计时感觉并无难度,属于知识性问题,不想教室里却出现了冷场。稍后虽然有一两个胆大的学生起来回答,也是一种试探性的口吻,对自己的答案毫无自信。为什么会这样?反思之后,觉得问题还是出在我身上:我在备课设计此问题时自认为答案呼之欲出,却忽略了一点,只有对香港历史了解的人才会对问题的目的心领神会,可有多少学生了解香港的历史?了解的程度怎样?对此我并不了解。于是在第二个班教学的时候先出示一些有关香港历史的背景资料,再提出这个问题,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举手,而且回答时有理有据,自信满满。看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想当然地和“另一个自己”对话,要联系很多时候并不与你“心灵相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激情。另外,严密的措辞也很有必要,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规范学生的答题,学生就不会无目的、无章法地“漫谈”了。
  二、让学生有想回答的欲望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教师在提问时能抓住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学生的思维便会不可遏制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如潘彩莲老师在上《窗》一课时,开头先以故事的形式概述了病房里两位病人的友好关系,随即提问:有一天其中一位病人生命垂危,如果你是另一位病友,你会怎么办?当学生急切回答“帮助”时潘老师紧接着道:你们很善良,可那位病友却“纹丝不动”,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这个提问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景之间发生了冲突和差异,这种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惊奇和疑问,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带着紧张又兴奋的情绪积极思考,在这样谜一般的问题的刺激下,又有多少人不急于把自己苦苦思考来的“谜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呢?
  三、让学生有收获后的满足
  一堂课的知识如果由于碎问题太多而变得零散杂乱,学生的掌握情况可想而知,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主问题是教师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的能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起牵引作用的问题,它既使教学板块清晰,又使学生的活动更为自主灵活。如芮建民老师在《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课中,果断地从课文标题切入,紧紧围绕“骄傲”这一题眼,设计了一连串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问题:1.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注意到主人公“树”的情感是骄傲)2.有疑问的孩子是真正有潜力的孩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然发问并思考树为什么骄傲)3.划出你印象最深的诗句,反复品读,走进字里行间,你读出这棵树具有哪些精神内涵?(此问是归纳“骄傲”的内涵)4.现在你还认为这棵树仅仅是一棵树吗?如果不是,那么它象征谁呢?(学生由对“树骄傲”的理解升华到对“人骄傲”的感悟)5.但无论多么强大的人、树都会死去,请同学们仿照课文句式续写“假如有一天,我死去”(学生在创作的同时把个人的思想倾入其中,完成了由“人骄傲”到“自己骄傲”的深化)。以上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因“骄傲”而发,问法灵活多变,有的具有互助性,有的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但每一个答案的终点又会落实到“骄傲”上来,使得这堂课教学设计严谨,教学重点突出,既简化了教学头绪,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不仅在读骄傲、品骄傲、写骄傲三大板块得到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还在流畅的知识点的增长中得到了满足。
  有效问题的设计自然不仅仅只有以上几点,还可以体现在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提问时机、把握提问情绪等方面,但不管是从哪个方面努力,都应充分为学生考虑,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学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总之,有效的问题设计,只有立足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
其他文献
生:老师,怎么通过几件事来写一个人呢?  师:一篇文章,可以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爱好等等,也可以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使人物给人的印象更全面、更完整。在咱们学习的文章中,就有多篇用几件事来写一个人的文章,如《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印象深刻的七件事,表现了母亲仁慈、严厉、容忍、刚起等高尚品质。  生:人是复杂的,人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