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沉淀,自繁盛一时的诗词歌赋到流传至今的篆刻书法,自戏台茶坊的京剧曲艺到家家户户的对联年画,无不渗透着传统的气息。而筷子,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寻常的必需品,更是融合了家的味道。
还记得孩提时期,筷子是懵懂无知的我手中的玩具。艰难拿起筷子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大人们熟练使用的筷子,在我稚嫩的小手中却无比笨重。永远夹不住的菜成了那时我心头小小的失落,每每见到家中大人娴熟运用筷子夹起美味佳肴,我总是心生妒恨。
待长大些时,我已能熟练使用筷子,却因顽皮挨了不少责骂。一次无意中将筷子敲打到碗沿上,竟发出了清脆的声响,从那以后,我一度沉溺于这敲击筷子的乐趣中。每次饭桌上我弄出叮咚声响,总是遭到父亲的呵斥,乃至严厉的警告。
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乐趣。厨房里各色各样的调味料如童话中老巫婆手中五彩缤纷的药剂,挑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好奇。每当奶奶离开时,我总爱轻手轻脚地溜进这一直被认为是她的领地的厨房,踮起脚拿着筷子轻轻蘸一下调味料,然后心满意足地嘬上一口。即使有时候被酸得直皱眉头,亦或被辣到吐着舌头说不出话,我也乐在其中。直到有一次被奶奶逮了个现行,我才停止了对厨房的“味觉探险”。
再后来,我因外出求学而离开家人,才逐渐明白书本中频繁出现的“家的味道”是何等令人牵挂。而那双我一直从小用到大的银筷,也成了我对家的寄托,几乎一刻不曾离身。每餐饭再简陋,再不可口,银筷使我想起亲情的温暖和家的独一无二的味道,让我孤身一人在他乡的焦躁之心寻得了片刻安宁。
每年春节回家,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帮父母摆放好满桌碗筷的那一刻,望着冒着热气的饭菜和整齐排列的筷子,心生喜悦。一家人团团围坐,相互恭贺来年顺意,停不下来的一双双筷子将熟悉的味道送入嘴中。这一刻,“家庭”“亲情”“团圆”不再是空洞虚无的词语,而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温暖氛围。
中国人饭桌上代代相传的筷子,有着每个家庭专属的味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亲情的凝结。不同于秦兵马俑、万里长城的宏伟壮丽,不同于八卦、太极的刚柔并济,不同于风筝、剪纸的细腻轻灵,筷子是平淡无奇的,但它却是五千年華夏文明中最根本的、牵动每家每户的文化载体。
这才是中华文化在平凡而繁琐的生活中的“根”,看似寻常却深深扎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尽管筷子在每个人心中所承载的记忆都有差异,却都不曾离开家和亲情的主题。筷尖上家的味道,藏着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时光。
若问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为何物,我必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筷尖上代代相传的家的味道。
还记得孩提时期,筷子是懵懂无知的我手中的玩具。艰难拿起筷子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大人们熟练使用的筷子,在我稚嫩的小手中却无比笨重。永远夹不住的菜成了那时我心头小小的失落,每每见到家中大人娴熟运用筷子夹起美味佳肴,我总是心生妒恨。
待长大些时,我已能熟练使用筷子,却因顽皮挨了不少责骂。一次无意中将筷子敲打到碗沿上,竟发出了清脆的声响,从那以后,我一度沉溺于这敲击筷子的乐趣中。每次饭桌上我弄出叮咚声响,总是遭到父亲的呵斥,乃至严厉的警告。
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乐趣。厨房里各色各样的调味料如童话中老巫婆手中五彩缤纷的药剂,挑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好奇。每当奶奶离开时,我总爱轻手轻脚地溜进这一直被认为是她的领地的厨房,踮起脚拿着筷子轻轻蘸一下调味料,然后心满意足地嘬上一口。即使有时候被酸得直皱眉头,亦或被辣到吐着舌头说不出话,我也乐在其中。直到有一次被奶奶逮了个现行,我才停止了对厨房的“味觉探险”。
再后来,我因外出求学而离开家人,才逐渐明白书本中频繁出现的“家的味道”是何等令人牵挂。而那双我一直从小用到大的银筷,也成了我对家的寄托,几乎一刻不曾离身。每餐饭再简陋,再不可口,银筷使我想起亲情的温暖和家的独一无二的味道,让我孤身一人在他乡的焦躁之心寻得了片刻安宁。
每年春节回家,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帮父母摆放好满桌碗筷的那一刻,望着冒着热气的饭菜和整齐排列的筷子,心生喜悦。一家人团团围坐,相互恭贺来年顺意,停不下来的一双双筷子将熟悉的味道送入嘴中。这一刻,“家庭”“亲情”“团圆”不再是空洞虚无的词语,而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温暖氛围。
中国人饭桌上代代相传的筷子,有着每个家庭专属的味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亲情的凝结。不同于秦兵马俑、万里长城的宏伟壮丽,不同于八卦、太极的刚柔并济,不同于风筝、剪纸的细腻轻灵,筷子是平淡无奇的,但它却是五千年華夏文明中最根本的、牵动每家每户的文化载体。
这才是中华文化在平凡而繁琐的生活中的“根”,看似寻常却深深扎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尽管筷子在每个人心中所承载的记忆都有差异,却都不曾离开家和亲情的主题。筷尖上家的味道,藏着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时光。
若问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为何物,我必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筷尖上代代相传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