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罗提诺的美,是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是在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存在,是独立于现象界之外的。而在老子的观念里,“道”和“美”与现实世界从来也未分开过,在宇宙万有里,每一种东西都表示了道,蕴藏了道,每一种东西里都体现了美,蕴含了美。
关键词:普罗提诺 老子 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从3世纪开始,新柏拉图主义一直是希腊—罗马世界的主导哲学,直到公元6世纪,当时的罗马皇帝查士丁一世(Justinian)关闭异教的学园为止。但即使在此后,它仍然不绝如缕,直到642年伊斯兰教入侵亚历山大里亚,普罗提诺在罗马开课授徒。他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且在他的著作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后来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遍及整个罗马帝国,东部尤盛。其主要活动中心,一度在罗马、叙利亚、帕加马,并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有长期持续的影响。新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作为基督教初兴的几个世纪里流行的异教哲学,它最初与基督教的思想和神学对立,但不久却深深地影响了后者。通过基督教神学家们的宣传,普罗提诺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并对长期内欧洲的宗教艺术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支配作用。因此,他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就取决于此。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传说是老子骑青牛出关时,被关令尹喜所阻,被迫留下五千言以过关。这本短短五千言的著作,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行,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而其中所涵括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艺术影响深远。
一 “太一”与“道”
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相对立的思想,在普罗提诺哲学中,是以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普罗提诺的出发点,仍然是肯定理想世界的存在。然而他们的理想世界本身,又分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太一”,它是一切存在的始源,但它又是超越一切存在的。“太一”不仅高于我们这个世界,而且高于“相”或本真存在。“太一”无可名状,不能为思想所把握。因为思想必定是思与所思的合成,所以任何关于“太一”思想的解释,都是不完全的,片面的,不能反映它的真实本性。
老子的“道”在概念指定上,与普罗提诺的“太一”极其相似。老子认为“道”是指形而上的道,《老子》一书开头第一句话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老子在对宇宙万有,生命本源的定义上,有和普罗提诺一样的态度——不可言说。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恰恰相反,它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是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一种状态。在老子看来,“道”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万物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因此老子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由此看来,关于普罗提诺的“太一”与老子“道”的思想,虽然各自产生的时代、文化背境不同,但他们之间的确有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化育万物的本源,都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宇宙万有(包括美与文艺)是“太一”或“道”的外在表现,是形式,“太一”和“道”则是本体,是“质”。
在老子的认识里,并没有把“道”和宇宙万有(物质世界)相对立起来。在《老子》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那就是说,老子虽然认为道是不可见的,但是它的作用却蕴含在万物之间,永远也不会衰竭。它是万物的根本,然而却一点也不露锋芒,但又与万物同在,蕴藏在万物之中,看不到它,但它又确实存在。
那么,在新柏拉图主义来说,理想世界和感性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呢?普罗提诺认为,这是一个“流溢”的过程。原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从“太一”中派生出来,“太一”是完满的,又是充溢的。从太一漫溢出的第二层本体是“神圣理智”,由神圣理智再漫溢向下,产生了第三层本体——“宇宙灵魂”,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导原则。至于具体个人的灵魂和具体万事万物,又是本体进一步漫溢的结果。心智、灵魂和感性世界,就是依次从“太一”中流出的东西,在流溢过程中最晚出现的东西,离开“太一”就最远,也就最低级。“太一”就像是一个发光的太阳,离它愈远,光线愈弱,那“至上的光”在照耀心智和灵魂后,就渐渐暗淡,终于在物质中熄灭。
虽然老子和普罗提诺在宇宙生命本源的认识上这么接近,但他们在本体和本体的起用上,即体和用关系的认识上,却有着质的区别。
二 美是什么(真实和无)
美本身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古今中外多少先哲们都想弄清楚的事情。在他们的研究中,也都各自提出了他们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同样,普罗提诺在《论美》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
美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普罗提诺认为,美主要适应于视觉,但也有一种美为听觉而存在,而且除了感性领域内的美以外,还有理智精神领域中的美。因此,他诘问道:有形事物和无形事物是否各有特殊的美,抑或一切事物的美都源自同一个原则?换句话说,也就是美究竟从何而来?
那么美的来源是什么呢?普罗提诺这样回答说,美完全来自理想世界。他认为尘世间的美和神圣世界的美,确有相似之处,(注意,这里所说的“世界”即是“理念”nous。)但人间事物之所以美,并不是由于它们自身是美的,而是由于它们分有了理念。只有当理念进入事物的时候,它才使原来一团混乱的东西,结合成和谐的整体。因为理念本身是整一的,所以由它所形成的东西也是整一的。于是美就降临到这样形成的统一体上,使它作为一个整体和它的各个部分都得到美。归根结底,在普罗提诺看来,“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它分有了来自神的理性”。
同样,老子既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那么,他把美的最高理想,归于他的中心范畴——“道”,即把道作为美的本体。
道“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是万物存在的条件和根源。因为万物直接由道所生,所以宇宙万有的每一个具体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在这点上,老子和普罗提诺是完全不同的。普罗提诺是“分有说”,如果物体分有了“理性”或“太一”,那么它就是美的,如果没有分有,则是不美的,但普罗提诺并没有说明现实世界的物体是如何分有“理性”的,分有理性的条件是什么?如果没有分有“理性”,那么没有分有的理由是什么?这些在普罗提诺那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在老子那里呢,《老子》第三十四章中说:“大道道兮,其可左右。”也即是说,道如同水一样,四处漫流而无所不至。因此,道与宇宙万有是直接统一而密不可分的。中间并没有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普罗提诺看来,感性事物的美,始终是低级的美,它本身只是理想世界的美的不完全的反映。一个建筑家,当他看到一座建筑物符合于他内心关于建筑物的理想时,就认为它是美的。这是由于内在的观念在外在的物质材料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而在杂多性中,表现出不可分割的整一性。总而言之,感性事物本身,是无美可言的,美完全是由理想世界给予它们的。
与普罗提诺不同,老子主张“无”。他说,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老子》第四章中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在第四十五章中又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在这里,“冲”是空虚,不可见的意思;而“湛”,《说文解字》释:“湛,没也。”也就是无形无象的意思。道虽然无形无象,好像什么也没有,但它却又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而且是那么的渊深,以至于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
因为道无所不包,所以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由此,老子才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无”,是有之无;老子的“有”,是无之有,是一种妙有。而“无”与“有”正是道体的一体之两面,所以才会“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的这种“有”、“无”统一,“虚实”结合的思想,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普罗提诺看来,美来自于神。那么,神和美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普罗提诺的神,就是“太一”,可是他并不称它为“美”。“太一”并不希望自己成为“美”,它是“一切美的精华”、“美上之美”,他把美的地位放得略低于“太一”和“善”,认为善是比美更原初的东西。但是,“太一”、“善”虽然不等于美,却是“原初的美”,即美的最后根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和善是同一的。普罗提诺这样写道:“假如我们愿意在精神世界里指出差别的话,那么理念的领域构成精神世界的美,在这之上的是善,它是美的源泉和原理;或者说善和原初的美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美总是属于彼岸世界。”
美属于彼岸世界,这句话是普罗提诺美学思想的本质。普罗提诺哲学的缺点是只鼓励人去观看内心而不去观看外界,当我们观看内心时,我们看到的便是神明的nous;而当我们观看外界时,我们看到的便是可感觉的世界的种种缺陷。在他看来,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真正的美的,那就只有遁入另一个神秘的世界中去求得满足,这样就走向了通往宗教的道路。
从美学角度来看,普罗提诺把美的本质抽取为这样一个单一、纯粹而又永恒不变的“实在”,显然是过于简单和流于极端,是典型的二元对立论者。相比较而言,老子的“无”更具包容性,是心物一元论,在老子的思想中,美是属于形而下的,站在形而上的高度,则无美可言。普罗提诺和老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除了二者的生存时代不同,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在普罗提诺那里,“太一”和“善”是美的最后的根源,“美”在某种意义上基本上等同于善。那么,老子的美是什么呢?从形而上的角度出发,老子的美就是“道”,“道”是绝对的“大”和“全”,是自然,因此,美就是自自然然的、本来如此的一种无可万言说的状态。总之,普罗提诺的美,是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是在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存在,是独立于现象界之外的。而在老子的观念里,“道”和“美”与现实世界从来也未分开过,在宇宙万有里,每一种东西都表示了道,蕴藏了道,每一样事物里都体现了美,蕴含了美。
三 结语
普罗提诺与老子的思想,是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时代背境下孕育出来的产物,因此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同为早期人类文化思想的结晶,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普罗提诺与老子美学思想的比较,不仅可以探索东西方文化现象、思维方式之异同,而且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中,存在着的终极关怀意识。
通过对普罗提诺与老子美学思想的一番探讨和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普罗提诺和老子的思想,在对世界、对宇宙万有的本体论上,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但精微深奥之处,显然还是老子的认识更为深刻。通过这种比对,使我们不仅对西方的部分文化渊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对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感悟,从而了解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并将对我们今后所从事的艺术探索,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首先受其世界观的影响。而艺术家世界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便是受到支配他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类世界观的体现,是人类对宇宙、世界、社会的认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着什么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对于从事艺术创作实践的人来说,深入研究与探讨普罗提诺和老子等先贤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对提高其传统审美文化修养、深化创作思想内涵,有着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汝信、杨宇:《西方美学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张少华,男,1970—,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教学,工作单位:许昌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普罗提诺 老子 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从3世纪开始,新柏拉图主义一直是希腊—罗马世界的主导哲学,直到公元6世纪,当时的罗马皇帝查士丁一世(Justinian)关闭异教的学园为止。但即使在此后,它仍然不绝如缕,直到642年伊斯兰教入侵亚历山大里亚,普罗提诺在罗马开课授徒。他建立了一整套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且在他的著作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后来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遍及整个罗马帝国,东部尤盛。其主要活动中心,一度在罗马、叙利亚、帕加马,并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有长期持续的影响。新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作为基督教初兴的几个世纪里流行的异教哲学,它最初与基督教的思想和神学对立,但不久却深深地影响了后者。通过基督教神学家们的宣传,普罗提诺深刻地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并对长期内欧洲的宗教艺术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支配作用。因此,他在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就取决于此。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传说是老子骑青牛出关时,被关令尹喜所阻,被迫留下五千言以过关。这本短短五千言的著作,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行,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而其中所涵括的美学思想,对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艺术影响深远。
一 “太一”与“道”
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相对立的思想,在普罗提诺哲学中,是以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普罗提诺的出发点,仍然是肯定理想世界的存在。然而他们的理想世界本身,又分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太一”,它是一切存在的始源,但它又是超越一切存在的。“太一”不仅高于我们这个世界,而且高于“相”或本真存在。“太一”无可名状,不能为思想所把握。因为思想必定是思与所思的合成,所以任何关于“太一”思想的解释,都是不完全的,片面的,不能反映它的真实本性。
老子的“道”在概念指定上,与普罗提诺的“太一”极其相似。老子认为“道”是指形而上的道,《老子》一书开头第一句话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老子在对宇宙万有,生命本源的定义上,有和普罗提诺一样的态度——不可言说。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恰恰相反,它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是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一种状态。在老子看来,“道”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万物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因此老子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由此看来,关于普罗提诺的“太一”与老子“道”的思想,虽然各自产生的时代、文化背境不同,但他们之间的确有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化育万物的本源,都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宇宙万有(包括美与文艺)是“太一”或“道”的外在表现,是形式,“太一”和“道”则是本体,是“质”。
在老子的认识里,并没有把“道”和宇宙万有(物质世界)相对立起来。在《老子》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那就是说,老子虽然认为道是不可见的,但是它的作用却蕴含在万物之间,永远也不会衰竭。它是万物的根本,然而却一点也不露锋芒,但又与万物同在,蕴藏在万物之中,看不到它,但它又确实存在。
那么,在新柏拉图主义来说,理想世界和感性世界是怎样产生的呢?普罗提诺认为,这是一个“流溢”的过程。原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从“太一”中派生出来,“太一”是完满的,又是充溢的。从太一漫溢出的第二层本体是“神圣理智”,由神圣理智再漫溢向下,产生了第三层本体——“宇宙灵魂”,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导原则。至于具体个人的灵魂和具体万事万物,又是本体进一步漫溢的结果。心智、灵魂和感性世界,就是依次从“太一”中流出的东西,在流溢过程中最晚出现的东西,离开“太一”就最远,也就最低级。“太一”就像是一个发光的太阳,离它愈远,光线愈弱,那“至上的光”在照耀心智和灵魂后,就渐渐暗淡,终于在物质中熄灭。
虽然老子和普罗提诺在宇宙生命本源的认识上这么接近,但他们在本体和本体的起用上,即体和用关系的认识上,却有着质的区别。
二 美是什么(真实和无)
美本身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古今中外多少先哲们都想弄清楚的事情。在他们的研究中,也都各自提出了他们自己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同样,普罗提诺在《论美》中,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
美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普罗提诺认为,美主要适应于视觉,但也有一种美为听觉而存在,而且除了感性领域内的美以外,还有理智精神领域中的美。因此,他诘问道:有形事物和无形事物是否各有特殊的美,抑或一切事物的美都源自同一个原则?换句话说,也就是美究竟从何而来?
那么美的来源是什么呢?普罗提诺这样回答说,美完全来自理想世界。他认为尘世间的美和神圣世界的美,确有相似之处,(注意,这里所说的“世界”即是“理念”nous。)但人间事物之所以美,并不是由于它们自身是美的,而是由于它们分有了理念。只有当理念进入事物的时候,它才使原来一团混乱的东西,结合成和谐的整体。因为理念本身是整一的,所以由它所形成的东西也是整一的。于是美就降临到这样形成的统一体上,使它作为一个整体和它的各个部分都得到美。归根结底,在普罗提诺看来,“物体之所以美,是由于它分有了来自神的理性”。
同样,老子既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那么,他把美的最高理想,归于他的中心范畴——“道”,即把道作为美的本体。
道“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是万物存在的条件和根源。因为万物直接由道所生,所以宇宙万有的每一个具体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在这点上,老子和普罗提诺是完全不同的。普罗提诺是“分有说”,如果物体分有了“理性”或“太一”,那么它就是美的,如果没有分有,则是不美的,但普罗提诺并没有说明现实世界的物体是如何分有“理性”的,分有理性的条件是什么?如果没有分有“理性”,那么没有分有的理由是什么?这些在普罗提诺那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在老子那里呢,《老子》第三十四章中说:“大道道兮,其可左右。”也即是说,道如同水一样,四处漫流而无所不至。因此,道与宇宙万有是直接统一而密不可分的。中间并没有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普罗提诺看来,感性事物的美,始终是低级的美,它本身只是理想世界的美的不完全的反映。一个建筑家,当他看到一座建筑物符合于他内心关于建筑物的理想时,就认为它是美的。这是由于内在的观念在外在的物质材料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而在杂多性中,表现出不可分割的整一性。总而言之,感性事物本身,是无美可言的,美完全是由理想世界给予它们的。
与普罗提诺不同,老子主张“无”。他说,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老子》第四章中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在第四十五章中又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在这里,“冲”是空虚,不可见的意思;而“湛”,《说文解字》释:“湛,没也。”也就是无形无象的意思。道虽然无形无象,好像什么也没有,但它却又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而且是那么的渊深,以至于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
因为道无所不包,所以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由此,老子才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无”,是有之无;老子的“有”,是无之有,是一种妙有。而“无”与“有”正是道体的一体之两面,所以才会“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的这种“有”、“无”统一,“虚实”结合的思想,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普罗提诺看来,美来自于神。那么,神和美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普罗提诺的神,就是“太一”,可是他并不称它为“美”。“太一”并不希望自己成为“美”,它是“一切美的精华”、“美上之美”,他把美的地位放得略低于“太一”和“善”,认为善是比美更原初的东西。但是,“太一”、“善”虽然不等于美,却是“原初的美”,即美的最后根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和善是同一的。普罗提诺这样写道:“假如我们愿意在精神世界里指出差别的话,那么理念的领域构成精神世界的美,在这之上的是善,它是美的源泉和原理;或者说善和原初的美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美总是属于彼岸世界。”
美属于彼岸世界,这句话是普罗提诺美学思想的本质。普罗提诺哲学的缺点是只鼓励人去观看内心而不去观看外界,当我们观看内心时,我们看到的便是神明的nous;而当我们观看外界时,我们看到的便是可感觉的世界的种种缺陷。在他看来,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真正的美的,那就只有遁入另一个神秘的世界中去求得满足,这样就走向了通往宗教的道路。
从美学角度来看,普罗提诺把美的本质抽取为这样一个单一、纯粹而又永恒不变的“实在”,显然是过于简单和流于极端,是典型的二元对立论者。相比较而言,老子的“无”更具包容性,是心物一元论,在老子的思想中,美是属于形而下的,站在形而上的高度,则无美可言。普罗提诺和老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除了二者的生存时代不同,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在普罗提诺那里,“太一”和“善”是美的最后的根源,“美”在某种意义上基本上等同于善。那么,老子的美是什么呢?从形而上的角度出发,老子的美就是“道”,“道”是绝对的“大”和“全”,是自然,因此,美就是自自然然的、本来如此的一种无可万言说的状态。总之,普罗提诺的美,是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是在现实世界之外的独立存在,是独立于现象界之外的。而在老子的观念里,“道”和“美”与现实世界从来也未分开过,在宇宙万有里,每一种东西都表示了道,蕴藏了道,每一样事物里都体现了美,蕴含了美。
三 结语
普罗提诺与老子的思想,是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时代背境下孕育出来的产物,因此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同为早期人类文化思想的结晶,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普罗提诺与老子美学思想的比较,不仅可以探索东西方文化现象、思维方式之异同,而且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中,存在着的终极关怀意识。
通过对普罗提诺与老子美学思想的一番探讨和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普罗提诺和老子的思想,在对世界、对宇宙万有的本体论上,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但精微深奥之处,显然还是老子的认识更为深刻。通过这种比对,使我们不仅对西方的部分文化渊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对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感悟,从而了解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并将对我们今后所从事的艺术探索,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首先受其世界观的影响。而艺术家世界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便是受到支配他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类世界观的体现,是人类对宇宙、世界、社会的认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着什么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对于从事艺术创作实践的人来说,深入研究与探讨普罗提诺和老子等先贤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对提高其传统审美文化修养、深化创作思想内涵,有着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汝信、杨宇:《西方美学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张少华,男,1970—,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教学,工作单位:许昌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