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虢叔钟,又名『虢叔大林和钟』,西周晚期编钟,原为八枚,前四枚,器形较大,为大钟样式,铭文各为九十一字,后四枚,器形渐小,为小钟样式,其铭文为分段合篇,即将九十一字铭文分配到四小钟上,各钟字数不一,然四钟合之,则文贯意连。
清乾嘉时期,虢叔钟在陕西长安出土,相传仅得五枚。过去一直以收藏家来命名与区分,大钟依器形从大到小,分别是『阮元藏器』『张廷济藏器』『伊秉绶藏器』『端方藏器』,另有小钟一枚,唯『陈介祺藏器』,铭文为二十六字。若依其编钟音律排序,上述五钟应属原套之第一、二、四、六、七钟,现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钟)、日本书道博物馆(第二钟)、上海博物馆(第四钟)、日本泉屋博物馆(第六钟)、山东博物馆(第七钟)。
大钟钟钲(注:钟正面上部日『钲』,下部日『鼓』)有铭文四行,左鼓有铭文六行,共计九十一字。铭文从钲部向左鼓开始顺读,其文曰:
虢叔旅曰:『丕显皇考惠叔穆穆,秉元明德,御于乃辟,得纯亡愍。旅敢启师,型皇考威仪,宠御于天子。乃天子多赐旅休。』旅对天予鲁休扬,用作朕皇考惠叔大林和钟。皇考严上,翼在下,恺恺能能,降旅多福,旅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所见虢叔钟全形拓本,多为大钟拓本,著名者又多集中在『阮元藏器』和『张廷济藏本』之上,『伊秉绶藏器』较为少见,『端方藏器』则多为剜洗后之拓本。
阮元藏器本
《虢叔钟全形拓本》杨铎藏本
此本为阮恩高(阮元之孙)全形拓本,属于『阮兀藏器本』,钤有『阮氏家庙藏器』『恩高所拓金石』『函青阁』『石卿欣赏』『度心香室珍藏』等印章,为杨铎(石卿)藏本。
阮恩高(一八三一-一八九O),字景岑,又字沂农,阮元之孙。国学生,候补县丞,领五品衔。工书画,精篆刻。
卷轴上方存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九月汪根兰隶书题端,卷轴下方过录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三《虢叔大林钟》题记全文(兹不赘录),虽未署过录者姓名,但出于杨铎手笔可能极大。卷轴装,拓片宽57.5cm,高106.6cm,下方题记宽57.5cm,高3lcm。馆藏号:22286。
杨铎,又名杨奕铎,字石卿,号石道人,河南商城人。生卒年不详,活跃在晚清民国间,嗜金石之学,善书画,隶书尤佳。著有《函青阁金石记》《中州金石目录》《三十树梅花书屋诗草》《盐渎唱和诗草》等。
《虢叔钟铭文拓本》王仁俊跋本
《虢叔钟铭文拓本》,上方为钲间铭文拓本,下方为鼓左铭文拓本,系拓I阮元藏器,笔者将其名之为『阮元藏器本』。此本为阮恩高拓赠徐芝岫(剑庵)者,皆有王仁俊题记。卷轴装,画芯宽32cm,高103cm,馆藏号:21104。
『阮元藏器本』,是《虢叔钟》四枚大钟中文字最清晰者,其区别与其他三枚大钟之处在于‘‘钲部铭文第三行『旅敢启师型皇考威仪』之『师』右下角有近似菱形四边形的残损,左鼓铭文第二行最后一字,即『用作朕皇考惠叔大林和钟』之『皇』字,为凸出锈斑所掩。以上两处特征最为明显,且为它器所无。
王仁俊题记:
虢叔大林钟,阮文达藏器。此西虢也,在风翔。旅训为众,风翔以东,诸小水入雍,象众也。据《鬲攸比鼎》此虢叔旅,盖当穆五时大林者硕钟也。
芝岫道兄鉴,弟仁俊。
注:周朝姬姓诸侯国,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为别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所封的东虢国,称西虢。西虢国的国都最初为虢(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后因规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袭扰,迁至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地跨黄河两岸。
仪征徐君剑庵于庚午辛未间(一八七〇-一八七一)读书文选楼,与文达曾孙名引传者为同砚友,此四幅系景岑先生恩膏所赠,剑庵长于吏治,又喜金石刻画,知得力者深矣。感莼居士。
王仁俊(一八六六*一九一三),一名人俊,字捍郑、干臣,江苏吴县人。清代辑佚家,史学家,金石学家。俞樾之弟子,张之洞门人,曾任宜昌知府、苏州存古学堂教务长,后任学部图书局副局长兼京师大学堂教习。
《虢叔钟全形拓本》金邠跋本
此本全形拓,属于『阮元藏器本』,钤有『阮氏家庙藏器』『药庵』等印章,另有清同治、光绪年间金邠(邠居)隶书题端,并过录《阮氏积古斋款识释文》。卷轴装,画芯宽56.5cm,高112cm,馆藏号:21638。
金邠,字嘉采,号药庵、导庵、邠居,江苏长洲人,擅长金石之学,著有《泉志校误》。
《虢叔钟全形拓本》六舟拓本
此本全形拓,为六舟和尚拓本,属于『阮元藏器本』,钤有『阮氏家庙藏器』『六舟所拓金石』『熙年所得金石』。此本较寻常所见阮元藏器拓本,多拓出『阮元宝用』篆书四字,此四字或镌刻在钟腹内,寻常拓本均漏拓之。拓本后归赵士策(熙年),无名家题跋。卷轴装,画芯宽60cm,高120cm,馆藏号: 22164。
张廷济藏器本
此枚虢叔钟,旧为阳湖孙星衍(渊如)所藏,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转归张廷济(叔未)收藏。不久,即转归张廷济外甥蒋光煦(生沐)。咸丰十年(一八六〇),蒋光煦卒,此钟归蒋光煦之子蒋学勤(苕伯),光绪年间,最终转归沈秉成(耦园)收藏。
笔者有幸得见『张廷济拓本』『蒋光煦拓本』『蒋学勤拓本』『沈秉成拓本』。
『张廷济藏器本』之铭文特征为:钲部铭文第一行『丕显皇考惠叔』之『显』字右半部有黄豆大小残损;『惠』字泐损不可见。三行『师井』、四行『子乃』四字笔画较粗,或系剜粗。『张廷济藏器本』铭文的清晰程度,虽逊于『阮元藏器本』,但较之于其他两枚大钟,仍属于清晰可辨者。
《虢叔钟全形拓本》徐同柏藏本
此为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张廷济藏器初拓本,笔者名之日『张廷济藏器本』,系全形拓本,存有徐同柏(张廷济外甥)题记与释文,另有张开福题跋,二人题跋时间在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至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间。 徐同柏书法酷似其舅张廷济,若不见题记落款,必误为叔未先生手笔。或云徐氏曾为张廷济代笔,信然,此轴可以为凭。卷轴装,画芯宽60.5cm,高132cm,馆藏号:21432。
拓本上方,有徐同柏(籀庄)题跋:
是钟向见二器,一为阮氏积古斋所藏,一为伊氏墨卿秉绶所藏。积古斋一器先是藏司马达夫童,胡氏子西长庚释为太蔟钟,程氏易畴瑶田著《通艺录》曾采其说,及入积古斋乃考订为虢叔大林钟。释文自《积古斋彝器款识》外,有口夭氏侃叔东发、朱氏右甫为弼二家。道光辛卯(一八三一)春日吾舅未翁夫子又得是钟,为次,鄙见拓本后,以备清仪阁著录中采择焉。
以下为释文与铭文字考释,兹不赘录。
拓本右下方,为徐同柏题记:
按:左襄十九年传季武子作林钟,注林钟律名,铸钟声应林钟,因以为名。是钟铭曰『大林和钟』,盖应林钟之律。谓之大者,《尔雅》大钟谓之镛是也。考《周语》景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以覆之其律中林钟也。据此则大林自是应林钟之律,特以其大,谓之大林,如此钟之制之类是也。古铸钟皆应律,然亦大小差就,大之中又有差,《博古图》所载:古钟尺寸皆可覆。按即以今所见林钟言之,叔氏宝林钟两栾高建初尺一尺五寸有奇,以校是钟为缩二寸许,是钟两栾高建初尺一尺七寸有奇,以校积古斋一器为缩一寸许,校伊氏一器又赢一寸许,而要不失其为律中林钟者。则以铣、钲、鼓、舞、甬、衡及旋薄厚侈弇之,不离乎凫氏所云耳。景王惟铸无射而为大林以覆之故,单穆公伶州鸠议其过,制若大林固自有其制,而非单穆公伶州鸠之议之所及矣。然则是钟也,其即《周语》所谓大林欤一伊氏一器,尺寸从拓本校得外,叔氏宝林钟,另一器又兮中大林钟,以拓本校之,叔氏钟尺寸与伊氏一器同,兮中钟尺寸与是钟同一。籀庄徐同柏。
注:栾,即钟口两角。两栾谓之『铣』。
徐同柏(一七七五-一八六O或一八五四),字籀庄,又字寿藏,浙江嘉兴人。得舅氏张廷济指授,精研金石学、文字学,能篆刻。著有《从古堂款识学》《从古堂吟稿》等。
拓本左下方,是张开福题记:
是钟向藏阳湖孙氏,予于嘉庆丁丑(一八一七)春游白下,谒渊如观察于冶城山馆,手拓其文,后十有余年,辗转自邗上归嘉兴清仪阁。籀庄徐君承其舅氏叔未先生意为之考释,于阮氏积古斋外,复释五字,并云虢叔旅即《竹书纪年》所云虢公长父,证『旅』即『吕』字通,非深于诂训之学者不能道。研耘陆兄属石匏张开福跋尾,时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癸巳二月廿有六日。
张开福(一七六三-?,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华归云叟,浙江海盐人。张燕昌之子,克传家法,喜金石之学。
《虢叔钟全形拓本》张鸣珂跋本
此为『张廷济藏器本』,为全形拓本,拓自蒋光煦(生沐)别下斋,笔者又将其名之日『蒋光煦本』。此本存有光绪三十三年(一九O七)张鸣珂题跋,黄山寿篆书题端,钤有蒋光煦『别下斋』印章,为杨晨(蓉初)藏本。卷轴装,画芯宽58cm,高65.5cm,馆藏号Z2285。
蒋光煦(一八一三-一八六O),字日甫、爱苟,号雅山、生沐、放庵,海宁硖石人。清代藏书家,辑刻有《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为艺林所重。著有《东湖丛记》《斟补隅录》《别下斋书画录》等。
杨晨(一八四五-一九一四)字蓉初,号定夫、定甫,晚号定叟,浙江黄岩人。光绪三年进士,授编修。
张鸣珂题跋:
是钟旧为孙渊如观察所藏,后归口天山尊学士、张叔未解元、蒋生沐广文,此系蒋氏别下斋拓本。今钟归沈仲复制军,而拓本亦稀如星风矣。蓉初仁兄出视为识数语,以诩眼福,时光绪丁未冬十月张鸣珂。
张鸣珂(一八二九-一九O八),原名国检,字公束,号玉珊、寒松老人、窳翁,浙江嘉兴人。藏书家、金石书画家。著《寒松阁谈艺琐录》为研究清代艺术史重要参考资料。
《虢叔钟全形拓本》徐定生跋本
此为『张廷济藏器本』,拓本存同治九年(一八七O)徐定生(礼堂)题跋,当时蒋光煦已归道山,此器又传到蒋光煦之子蒋学勤(苕伯)手中,故笔者将此时拓本名之日『蒋学勤本』。卷轴装,画芯宽54.5cm,高68cm,馆藏号:Z1298。
徐定生(礼堂)题跋:
是钟为禾中张叔未解元清仪阁故物,外甥蒋生沐广文以二千金易得之,宝爱甚至自为释文,载《东湖丛记》中。辛壬之乱,负以出走,匿觐乡田舍间,得以无恙。余过甥馆,每欲访求外舅遗以著征文献,苕伯大兄因出此并《颂敦》见示,不禁狂喜,用拓全形,装池成卷,嗟乎!老成徂谢,法物飘零,后生小子于何想望风采,不意于沧桑变故之余,犹能得此吉金,与一门群从摩挲手泽,考证旧文,以想见曩日博闻好古之盛,心岂不重可幸耶。
庚午(一八七O)季秋,定生徐礼堂并题。
『苕伯大兄』即蒋学勤(一八三一-一八七九),字颖伯,号苕虹,又号苕伯,蒋光煦长子。少承家学,善文词,兼擅绘事。著有《辛庐诗词稿》《辛庐杂志》。
《虢叔钟全形拓本》吴昌硕跋本
此本当为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奚氏手拓,是时大钟已归沈秉成(耦园),钤有『奚氏金石』『癸巳吉日』印章。此本或为归耦园之后的初拓本,笔者将其名之日『沈秉成本』,民国间为褚德彝收藏。卷轴装,画芯宽65cm,高133cm,馆藏号:Z15040褚德彝外签:『虢叔大林钟拓本,文彝轩藏,松窗题。』
存有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吴昌硕篆书题端:
虢叔大林钟,向为清仪阁旧藏,今归耦园。仓硕题。
沈秉成(一八一三-一八九五),字仲复,自号耦园主人,浙江归安人。清咸丰六年进士,官至广西、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
《虢叔钟全形拓本》王文焘跋本
此全形拓本为王文涛藏本,拓I张廷济藏器,钤有『石仙手拓』印章。拓本右上方有王文涛题端与钟铭释文,左上方为过录孙诒让《古籀拾遗·虢叔钟考》,拓本下方为节录吴大潋《愙斋集古录·虢叔钟考释》。民国辛酉(一九二一)装裱,卷轴装,画芯宽55cm,高108.5cm-馆藏号:Z1054。
王文焘过录吴愙斋考释:
虢叔钟出长安河蠕土中,旧传三器,一为仪征阮元文达所藏,录入《积古斋款识》,今存阮氏家庙。一为嘉兴张叔未藏器,得之孙氏者,今归归安沈仲复阁学。一为陈受笙所得,后归伊墨卿太守。钲间四行,阮钟最显,鼓左文,伊钟最完。
光绪六年秋间,潘伯寅师又得一钟,文与阮、张、伊三器皆同,唯『严在上』至『永宝用享』一行在铣右下,连鼓右,与它器稍异。
又有一编钟,二十六字,起『皇考』,止『作朕』,闻出土时亦有三钟,山阴胡定生得其一,归诸城刘燕庭,今为潍县陈氏篮斋藏器。以拓本校之,阮钟最大,张次之,伊又次之,潘又次之,陈氏编钟其最小者。以理揆之,当有十二钟,不知馀七钟流落何所矣。
『饮御于天子』,阮释为『御』,亦非陈氏编钟『 』字,较它钟为显,从『酉』,从『水』,从『欠』,其为『饮』字无疑,《诗.六月》『饮御诸友』,《笺》御侍也。饮御于天子,言侍饮于天子也。
右见《愙斋集古录》节录其前后两段。文焘。
王文涛过录孙诒让《古箝拾遗·虢叔钟考》,内容为铭文释读,兹不赘录。
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阮元藏器本』及『张廷济藏器本』两种,其余『伊秉绶藏器本』『端方藏器本』『陈介祺藏器本』概不展开。
清乾嘉时期,虢叔钟在陕西长安出土,相传仅得五枚。过去一直以收藏家来命名与区分,大钟依器形从大到小,分别是『阮元藏器』『张廷济藏器』『伊秉绶藏器』『端方藏器』,另有小钟一枚,唯『陈介祺藏器』,铭文为二十六字。若依其编钟音律排序,上述五钟应属原套之第一、二、四、六、七钟,现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钟)、日本书道博物馆(第二钟)、上海博物馆(第四钟)、日本泉屋博物馆(第六钟)、山东博物馆(第七钟)。
大钟钟钲(注:钟正面上部日『钲』,下部日『鼓』)有铭文四行,左鼓有铭文六行,共计九十一字。铭文从钲部向左鼓开始顺读,其文曰:
虢叔旅曰:『丕显皇考惠叔穆穆,秉元明德,御于乃辟,得纯亡愍。旅敢启师,型皇考威仪,宠御于天子。乃天子多赐旅休。』旅对天予鲁休扬,用作朕皇考惠叔大林和钟。皇考严上,翼在下,恺恺能能,降旅多福,旅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所见虢叔钟全形拓本,多为大钟拓本,著名者又多集中在『阮元藏器』和『张廷济藏本』之上,『伊秉绶藏器』较为少见,『端方藏器』则多为剜洗后之拓本。
阮元藏器本
《虢叔钟全形拓本》杨铎藏本
此本为阮恩高(阮元之孙)全形拓本,属于『阮兀藏器本』,钤有『阮氏家庙藏器』『恩高所拓金石』『函青阁』『石卿欣赏』『度心香室珍藏』等印章,为杨铎(石卿)藏本。
阮恩高(一八三一-一八九O),字景岑,又字沂农,阮元之孙。国学生,候补县丞,领五品衔。工书画,精篆刻。
卷轴上方存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九月汪根兰隶书题端,卷轴下方过录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三《虢叔大林钟》题记全文(兹不赘录),虽未署过录者姓名,但出于杨铎手笔可能极大。卷轴装,拓片宽57.5cm,高106.6cm,下方题记宽57.5cm,高3lcm。馆藏号:22286。
杨铎,又名杨奕铎,字石卿,号石道人,河南商城人。生卒年不详,活跃在晚清民国间,嗜金石之学,善书画,隶书尤佳。著有《函青阁金石记》《中州金石目录》《三十树梅花书屋诗草》《盐渎唱和诗草》等。
《虢叔钟铭文拓本》王仁俊跋本
《虢叔钟铭文拓本》,上方为钲间铭文拓本,下方为鼓左铭文拓本,系拓I阮元藏器,笔者将其名之为『阮元藏器本』。此本为阮恩高拓赠徐芝岫(剑庵)者,皆有王仁俊题记。卷轴装,画芯宽32cm,高103cm,馆藏号:21104。
『阮元藏器本』,是《虢叔钟》四枚大钟中文字最清晰者,其区别与其他三枚大钟之处在于‘‘钲部铭文第三行『旅敢启师型皇考威仪』之『师』右下角有近似菱形四边形的残损,左鼓铭文第二行最后一字,即『用作朕皇考惠叔大林和钟』之『皇』字,为凸出锈斑所掩。以上两处特征最为明显,且为它器所无。
王仁俊题记:
虢叔大林钟,阮文达藏器。此西虢也,在风翔。旅训为众,风翔以东,诸小水入雍,象众也。据《鬲攸比鼎》此虢叔旅,盖当穆五时大林者硕钟也。
芝岫道兄鉴,弟仁俊。
注:周朝姬姓诸侯国,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为别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所封的东虢国,称西虢。西虢国的国都最初为虢(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后因规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袭扰,迁至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地跨黄河两岸。
仪征徐君剑庵于庚午辛未间(一八七〇-一八七一)读书文选楼,与文达曾孙名引传者为同砚友,此四幅系景岑先生恩膏所赠,剑庵长于吏治,又喜金石刻画,知得力者深矣。感莼居士。
王仁俊(一八六六*一九一三),一名人俊,字捍郑、干臣,江苏吴县人。清代辑佚家,史学家,金石学家。俞樾之弟子,张之洞门人,曾任宜昌知府、苏州存古学堂教务长,后任学部图书局副局长兼京师大学堂教习。
《虢叔钟全形拓本》金邠跋本
此本全形拓,属于『阮元藏器本』,钤有『阮氏家庙藏器』『药庵』等印章,另有清同治、光绪年间金邠(邠居)隶书题端,并过录《阮氏积古斋款识释文》。卷轴装,画芯宽56.5cm,高112cm,馆藏号:21638。
金邠,字嘉采,号药庵、导庵、邠居,江苏长洲人,擅长金石之学,著有《泉志校误》。
《虢叔钟全形拓本》六舟拓本
此本全形拓,为六舟和尚拓本,属于『阮元藏器本』,钤有『阮氏家庙藏器』『六舟所拓金石』『熙年所得金石』。此本较寻常所见阮元藏器拓本,多拓出『阮元宝用』篆书四字,此四字或镌刻在钟腹内,寻常拓本均漏拓之。拓本后归赵士策(熙年),无名家题跋。卷轴装,画芯宽60cm,高120cm,馆藏号: 22164。
张廷济藏器本
此枚虢叔钟,旧为阳湖孙星衍(渊如)所藏,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转归张廷济(叔未)收藏。不久,即转归张廷济外甥蒋光煦(生沐)。咸丰十年(一八六〇),蒋光煦卒,此钟归蒋光煦之子蒋学勤(苕伯),光绪年间,最终转归沈秉成(耦园)收藏。
笔者有幸得见『张廷济拓本』『蒋光煦拓本』『蒋学勤拓本』『沈秉成拓本』。
『张廷济藏器本』之铭文特征为:钲部铭文第一行『丕显皇考惠叔』之『显』字右半部有黄豆大小残损;『惠』字泐损不可见。三行『师井』、四行『子乃』四字笔画较粗,或系剜粗。『张廷济藏器本』铭文的清晰程度,虽逊于『阮元藏器本』,但较之于其他两枚大钟,仍属于清晰可辨者。
《虢叔钟全形拓本》徐同柏藏本
此为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张廷济藏器初拓本,笔者名之日『张廷济藏器本』,系全形拓本,存有徐同柏(张廷济外甥)题记与释文,另有张开福题跋,二人题跋时间在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至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间。 徐同柏书法酷似其舅张廷济,若不见题记落款,必误为叔未先生手笔。或云徐氏曾为张廷济代笔,信然,此轴可以为凭。卷轴装,画芯宽60.5cm,高132cm,馆藏号:21432。
拓本上方,有徐同柏(籀庄)题跋:
是钟向见二器,一为阮氏积古斋所藏,一为伊氏墨卿秉绶所藏。积古斋一器先是藏司马达夫童,胡氏子西长庚释为太蔟钟,程氏易畴瑶田著《通艺录》曾采其说,及入积古斋乃考订为虢叔大林钟。释文自《积古斋彝器款识》外,有口夭氏侃叔东发、朱氏右甫为弼二家。道光辛卯(一八三一)春日吾舅未翁夫子又得是钟,为次,鄙见拓本后,以备清仪阁著录中采择焉。
以下为释文与铭文字考释,兹不赘录。
拓本右下方,为徐同柏题记:
按:左襄十九年传季武子作林钟,注林钟律名,铸钟声应林钟,因以为名。是钟铭曰『大林和钟』,盖应林钟之律。谓之大者,《尔雅》大钟谓之镛是也。考《周语》景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以覆之其律中林钟也。据此则大林自是应林钟之律,特以其大,谓之大林,如此钟之制之类是也。古铸钟皆应律,然亦大小差就,大之中又有差,《博古图》所载:古钟尺寸皆可覆。按即以今所见林钟言之,叔氏宝林钟两栾高建初尺一尺五寸有奇,以校是钟为缩二寸许,是钟两栾高建初尺一尺七寸有奇,以校积古斋一器为缩一寸许,校伊氏一器又赢一寸许,而要不失其为律中林钟者。则以铣、钲、鼓、舞、甬、衡及旋薄厚侈弇之,不离乎凫氏所云耳。景王惟铸无射而为大林以覆之故,单穆公伶州鸠议其过,制若大林固自有其制,而非单穆公伶州鸠之议之所及矣。然则是钟也,其即《周语》所谓大林欤一伊氏一器,尺寸从拓本校得外,叔氏宝林钟,另一器又兮中大林钟,以拓本校之,叔氏钟尺寸与伊氏一器同,兮中钟尺寸与是钟同一。籀庄徐同柏。
注:栾,即钟口两角。两栾谓之『铣』。
徐同柏(一七七五-一八六O或一八五四),字籀庄,又字寿藏,浙江嘉兴人。得舅氏张廷济指授,精研金石学、文字学,能篆刻。著有《从古堂款识学》《从古堂吟稿》等。
拓本左下方,是张开福题记:
是钟向藏阳湖孙氏,予于嘉庆丁丑(一八一七)春游白下,谒渊如观察于冶城山馆,手拓其文,后十有余年,辗转自邗上归嘉兴清仪阁。籀庄徐君承其舅氏叔未先生意为之考释,于阮氏积古斋外,复释五字,并云虢叔旅即《竹书纪年》所云虢公长父,证『旅』即『吕』字通,非深于诂训之学者不能道。研耘陆兄属石匏张开福跋尾,时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癸巳二月廿有六日。
张开福(一七六三-?,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华归云叟,浙江海盐人。张燕昌之子,克传家法,喜金石之学。
《虢叔钟全形拓本》张鸣珂跋本
此为『张廷济藏器本』,为全形拓本,拓自蒋光煦(生沐)别下斋,笔者又将其名之日『蒋光煦本』。此本存有光绪三十三年(一九O七)张鸣珂题跋,黄山寿篆书题端,钤有蒋光煦『别下斋』印章,为杨晨(蓉初)藏本。卷轴装,画芯宽58cm,高65.5cm,馆藏号Z2285。
蒋光煦(一八一三-一八六O),字日甫、爱苟,号雅山、生沐、放庵,海宁硖石人。清代藏书家,辑刻有《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为艺林所重。著有《东湖丛记》《斟补隅录》《别下斋书画录》等。
杨晨(一八四五-一九一四)字蓉初,号定夫、定甫,晚号定叟,浙江黄岩人。光绪三年进士,授编修。
张鸣珂题跋:
是钟旧为孙渊如观察所藏,后归口天山尊学士、张叔未解元、蒋生沐广文,此系蒋氏别下斋拓本。今钟归沈仲复制军,而拓本亦稀如星风矣。蓉初仁兄出视为识数语,以诩眼福,时光绪丁未冬十月张鸣珂。
张鸣珂(一八二九-一九O八),原名国检,字公束,号玉珊、寒松老人、窳翁,浙江嘉兴人。藏书家、金石书画家。著《寒松阁谈艺琐录》为研究清代艺术史重要参考资料。
《虢叔钟全形拓本》徐定生跋本
此为『张廷济藏器本』,拓本存同治九年(一八七O)徐定生(礼堂)题跋,当时蒋光煦已归道山,此器又传到蒋光煦之子蒋学勤(苕伯)手中,故笔者将此时拓本名之日『蒋学勤本』。卷轴装,画芯宽54.5cm,高68cm,馆藏号:Z1298。
徐定生(礼堂)题跋:
是钟为禾中张叔未解元清仪阁故物,外甥蒋生沐广文以二千金易得之,宝爱甚至自为释文,载《东湖丛记》中。辛壬之乱,负以出走,匿觐乡田舍间,得以无恙。余过甥馆,每欲访求外舅遗以著征文献,苕伯大兄因出此并《颂敦》见示,不禁狂喜,用拓全形,装池成卷,嗟乎!老成徂谢,法物飘零,后生小子于何想望风采,不意于沧桑变故之余,犹能得此吉金,与一门群从摩挲手泽,考证旧文,以想见曩日博闻好古之盛,心岂不重可幸耶。
庚午(一八七O)季秋,定生徐礼堂并题。
『苕伯大兄』即蒋学勤(一八三一-一八七九),字颖伯,号苕虹,又号苕伯,蒋光煦长子。少承家学,善文词,兼擅绘事。著有《辛庐诗词稿》《辛庐杂志》。
《虢叔钟全形拓本》吴昌硕跋本
此本当为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奚氏手拓,是时大钟已归沈秉成(耦园),钤有『奚氏金石』『癸巳吉日』印章。此本或为归耦园之后的初拓本,笔者将其名之日『沈秉成本』,民国间为褚德彝收藏。卷轴装,画芯宽65cm,高133cm,馆藏号:Z15040褚德彝外签:『虢叔大林钟拓本,文彝轩藏,松窗题。』
存有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吴昌硕篆书题端:
虢叔大林钟,向为清仪阁旧藏,今归耦园。仓硕题。
沈秉成(一八一三-一八九五),字仲复,自号耦园主人,浙江归安人。清咸丰六年进士,官至广西、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
《虢叔钟全形拓本》王文焘跋本
此全形拓本为王文涛藏本,拓I张廷济藏器,钤有『石仙手拓』印章。拓本右上方有王文涛题端与钟铭释文,左上方为过录孙诒让《古籀拾遗·虢叔钟考》,拓本下方为节录吴大潋《愙斋集古录·虢叔钟考释》。民国辛酉(一九二一)装裱,卷轴装,画芯宽55cm,高108.5cm-馆藏号:Z1054。
王文焘过录吴愙斋考释:
虢叔钟出长安河蠕土中,旧传三器,一为仪征阮元文达所藏,录入《积古斋款识》,今存阮氏家庙。一为嘉兴张叔未藏器,得之孙氏者,今归归安沈仲复阁学。一为陈受笙所得,后归伊墨卿太守。钲间四行,阮钟最显,鼓左文,伊钟最完。
光绪六年秋间,潘伯寅师又得一钟,文与阮、张、伊三器皆同,唯『严在上』至『永宝用享』一行在铣右下,连鼓右,与它器稍异。
又有一编钟,二十六字,起『皇考』,止『作朕』,闻出土时亦有三钟,山阴胡定生得其一,归诸城刘燕庭,今为潍县陈氏篮斋藏器。以拓本校之,阮钟最大,张次之,伊又次之,潘又次之,陈氏编钟其最小者。以理揆之,当有十二钟,不知馀七钟流落何所矣。
『饮御于天子』,阮释为『御』,亦非陈氏编钟『 』字,较它钟为显,从『酉』,从『水』,从『欠』,其为『饮』字无疑,《诗.六月》『饮御诸友』,《笺》御侍也。饮御于天子,言侍饮于天子也。
右见《愙斋集古录》节录其前后两段。文焘。
王文涛过录孙诒让《古箝拾遗·虢叔钟考》,内容为铭文释读,兹不赘录。
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阮元藏器本』及『张廷济藏器本』两种,其余『伊秉绶藏器本』『端方藏器本』『陈介祺藏器本』概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