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绍:被誉为“民佣”的晚清廉臣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nIns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姓原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春秋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因为骄奢淫逸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一众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等到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查宋版《百家姓》,石姓排第188位,排名并不靠前,但是历史上石姓名人众多,在岁月的长河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西汉时的石奋,一生侍奉汉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官至太子太傅,所生四子建、甲、乙、慶,皆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号其为“万石君”。两汉魏晋时期,石氏官宦络绎不绝。宋代名臣石公弼,官拜御史中丞,曾上数十章弹劾祸国殃民的权相蔡京,致使蔡京被罢相,万民称颂。元初顺州人石天麟,历仕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以汉人而居官宰辅,屡进忠言,匡救时政,名留青史。明代隆庆朝名臣石茂华,嘉靖23年中进士,历官浚县知县、山西按察副使、河南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隆庆元年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和戚继光、李成梁齐名。有清一代,名臣循吏则以翼城石家绍为著。
  石家绍,字瑶辰,山西翼城人。三岁失怙,父亲去世,赖慈母、难兄得以成人。十八岁入官学,旅食廪餙,依靠官府发放的粮米钱银,刻苦攻读,二十二岁得选拔,朝考二等,中举人,大挑为壶关县教谕。瑶辰公自幼聪慧,但是长相朴素,应童子试,人颇以貌轻之,等到发榜时名列榜首,才声名鹊起。癸酉选拔,有与瑶辰公争名者侮之,石家绍没有去计较,提督学政非常器重石家绍,谓:“他日必成进士”。越己卯,捷于乡,考中举人,周边村社的优秀学子皆从其进学,石家绍授课时循循善诱,对待学生非常用心。
  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瑶辰公获捷南宫,考中进士,钦点即用知县,分发江西,历任龙南、上饶、大虞、新城各县。在江西龙南知县任上,发奸摘伏,政绩卓著,以神明称。历任数县,皆建立文场,创修书院;筑堤以防水患,放赈以济民贫;其它种种善政,殆有难以尽述者。后因考核卓越被调任江西省会南昌知县,首邑繁剧,而尽心民事,理讼尝至夜不辍。到任第一天,不越宿而晓谕出:“署内一切需用,给价与居民等。”以杜绝胥吏渔肉百姓之弊。老百姓有进献蔬菜水果者,一律不收,百姓们从前被腐化的县令折磨怕了,碰到这样一个清廉的县令,私下里纷纷称赞,甚至自发的在城里给石家绍建建生祠。
  江西河网密布,号称鱼米之乡,但是一旦发生暴雨,则极易发生洪灾。不巧当时的江西地区阴雨肆虐,多地被灾,百姓们流离失所,纷纷聚集到省会讨生活。江西巡抚衙门下令在南昌城周边架设粥棚,赈济灾民,而饥民们听说南昌放赈,于是熙熙攘攘的聚集到了省会城外。当时石家绍与新建县令一同负责赈济灾民的工作,但是灾民太多,煮的粥供不应求,当时县衙里负责煮粥的衙役们按照惯例每天按照3千人的口粮煮粥赈灾,但是每天实际来粥棚讨粥喝的灾民人数达到上万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五万人。且由于灾民太多,为了争夺粮食,不断的发生械斗,导致治安环境恶化,巡抚衙门不少幕僚纷纷建议出兵弹压,驱散灾民。据《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循吏三》记载:“值水涨,民乏食,诣抚辕求赈者以万计,势其汹汹,抚宪谋以兵胁。”在这种情况下,石家绍进言日:“以军队弹压饥民,容易激发民变。如果允许赈济灾民,我愿意出城与饥民沟通,让他们退去,稳定秩序。”在得到巡抚的允诺后,石家绍单骑出城,与灾民沟通,谕之曰:“食少人众,短期不能办。汝等姑退,诘朝来,不使一饥民无粥也。”同时鉴于短期内政府却实无力办妥五万多人的口粮,于是由初期的煮粥赈灾改为给灾民发放一些银钱,令灾民各返乡里筹粮自活,同时等候截留漕米再大规模的赈济灾民,并约定了赈期。老百姓们因为平素敬重石家绍的人品与官声,于是纷纷传颂“石爹爹不欺人,原听处置”,遂欢然引去,“爹爹者”,江西民呼父也。
  因为妥善处理了数万名群情汹汹的灾民围城事件,巡抚认为石家绍是个干吏,便于道光十三年保奏石家绍升任瑞州府铜鼓营同知。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石家绍到铜鼓赴任之时,正赶上三年荒旱,公筹度赈济,井井有条,除公费之外,三年养廉银,尽行捐赈,治下百姓多被其恩。道光十六年冬入都觐见皇帝,十七年六月回任。引见回任时,告假居籍,三月至家。没有携带复杂的仪仗,于家乡老宅内,只带一个老仆人,拜亲友,通庆吊,辄乘赢马,从一田奴而往。至则代主款客,俨然亲友中一乡老,不作贵介气。道光十七年八月,奉旨署理饶州府知府。公事之暇,骑马巡乡间,课稼嫱,民或相争,望见公来,即跪诉曲直,立为判断,如家人父子然。尝有兄弟析产,争一佳桌,公命匠依样仿做,即成,精工无异,令各取其一,皆感悟不取而去,饶有虞芮质成之遗意焉。性好施,昏施烛,暑施笠,水施船,荒施谷,皆捐廉为之,故所莅之境,概呼之为“石青天”。道光十八年九月,改署赣州府知府。在官不废书,恒秉烛彻夜,倦极稍瞑目,辄复豁然,即使外出在驿馆休息,这个习惯也没有丝毫改变。其购书十余万卷,无不遍阅,尤熟于十七省通志。了解石家绍的人都说:“瑶辰公之志不在俗吏,圣天子求辅相才,执此以往可也。”在知府任上全心为公,清廉自守,所有前人未了之案,不辞劳苦,俱以清厘。每于公余辄以史记为务,稍有所疑,即行参考正订南越、东越、西岳各列传。治理地方,深得民心。石家绍待人宽,持己正,菩萨心肠,士人传统,布政使、巡抚,都视石家绍为循吏。由于全心全意忙于公务,原本就体弱多病的石家绍劳累不已,精神渐损。在处理完一件棘手的命案之后,因为石家绍亲自参与开棺验尸,沾染了疾疫,进而一病不起。道光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石家绍病重,将老母、幼子托付给从学的学生兼幕僚张子勉,二十八日午刻,石家绍病逝。其学生张子勉奉师命料理丧事,事毕即护送石家绍的灵柩返回山西,七月初十日行至安徽庐陵界,石家绍的遗孀又趁从人不备,跳进湖中殉节而死,石家绍与其夫人殁时皆为四十八岁,可谓英年早逝。由于石家绍居官清廉,俸禄及养廉银都用在了当地百姓身上,导致宦囊羞涩,以至于石家绍的灵柩都没有钱运回家乡。一直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依靠同科进士好友们的资助,石家绍夫妇的棺材才返回故土,令人唏嘘不已。
  石家绍外表木讷,不善言辞,然心系百姓,爱民如子,自封疆、僚友、缙绅、士民、卒隶无不称为循吏,顾自视欲然。尝曰:“吏而良,民父母也;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乎!”道光十九年,石家绍以理冤狱一案过劳而卒,远近无不泣下。逝世之后,其之前任职过的江西五县皆祀名宦,南昌民尤德之,建祠于百花洲。《石家绍墓志铭》全称为:赐进士出身、皇清诰授奉政大夫、署江西赣州府知府、瑞州府铜鼓营同知瑶辰石公暨元配诰封宜人曹宜人合葬墓志铭。由秀才张子勉撰文,太学生刘钟彦篆盖,秀才缌服甥书丹,原文得见于清光绪《翼城县志》卷二十八“艺文志”。《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循吏三》列有石家绍的传记。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均遭惨败,被迫割地赔款,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众多的不平等条约,百年耻辱由此肇始。而清政府之所以战败,官场的腐败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清人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所述,当时的满清官场,大小官吏不学无术,贿赂公行,政由贿成。整个满清官场,腐败透顶,时人说道“千里做官只为财”,不为钱而做官者,清廉如石家绍之属,端是罕见。或许是官场过于黑暗,清廉的官员总是特别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谨以此文,纪念翼城石姓族属中这位深为百姓信服,一心为民,竭诚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佣”——廉吏典范石家绍。
其他文献
对于知识的力量,古人的体验或许比今天的我们更深,所以,才会有“映雪凿光”之类的励志故事流傳至今。在东汉以来清谈逐渐成风的时代,博学更被人推崇,还真有不少学子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以至于连做饭都不专心……可见古人也知道,精神食粮远比物质食粮重要。
期刊
吴启雷:教师,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东方财经频道书画节目主讲人。  著有《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画中有话》《琢墨》等宋史、美术史作品。  《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谁?其描绘的帝王形象是否属实?作者创作此画的意图是什么?诸多问题,在欣赏这幅中国早期人物画杰作时,不妨思量一番。  唐代画家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一幅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
期刊
韩信乃楚汉之际一位风云人物,他有许多的故事,也有许多的谜团,比如他的老师是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兵仙”的军事家,在史书中找不到一点关于其师承伺方的记载,难不战他是天生奇才会打仗?这当然不可能。坊间有传说,他的老师是尉缭。两个尉缭  尉缭也是一个谜。  因为,史书中有两个尉缭。  一个活动于战国魏惠王时期,一个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  魏惠王乃戰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
期刊
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我们或许可以扶隋朝粮仓的建立与管理翩度中找翻一点端倪。引子:一桩旧事,一则谎言  唐贞观二年(628年)的一天,年轻的唐太宗又一次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探讨隋朝灭亡的教训。对他来说,一个萦绕在自己和整个唐王朝心头的重大历史问题便是:结束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分裂,文治武功一度达到鼎盛的大隋王朝,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二世而亡
期刊
2018年11月26日,意大利知名导演贝伯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因病去世,终年77岁。贝托鲁奇于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1972年,他执导的爱情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1981年,执导剧情片《一个可笑人物的悲剧》,该片获得第3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1987年,他执导了传记片《末代皇帝》,该片是历史上
期刊
家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  这里的终极追问,并非从哲学意义、生命意义这两个高度提出,而仅仅是从具体的家谱出发,使我们知其来处,以鉴将来。所谓慎终追远,要在莫忘根基,踵其祖武,使家族后人,不再混沌莫名。  由此,便催生了当下的修谱热。  就我有限的观察,这一轮民间修谱热来势甚猛,且并非高门世家所独致,一般人家也在同宗同姓之间联系搜罗。基于此而催生的修谱生意,让一些有点传统文化底子的
期刊
《詩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枚先秦的月亮,照在男人的身上,撩起了男人对美丽女子的思慕之情;照见历史的河流,撩开了中国诗歌意象里最为五彩斑斓的涟漪。从那以后,这枚月亮在人类的诗情画意里一直存在至今。你挂月来我登楼  建安三曹,操诗雄浑,丕诗练达,植诗微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在枭雄曹操的眼里,是囊中物。匆匆的足迹里刻满了酸甜苦
期刊
国人自古就有“兰花情结”,从孔子的《猗兰操》、属原的《离骚》《九歌》开始,文人雅士就与兰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兰为题的诗、文、曲、画,不可胜数。自古至今,“兰”作为君子淡雅高洁之德的象征物,其文化内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有趣的是,扶兰草到兰花,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兰”都代表着君子之德。“当为王者香”:从孔子到唐太宗  古人和兰花的故事,较早的一个是孔子作《猗兰操》。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期刊
宜宾赵氏是蜀南望族,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其五世孙赵唪中三甲第二百三十三名进士起,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世孙赵增琦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止,历时八朝一百八十九年,七代人中共出了六个进士、四个翰林、二十九个举人、一百余个秀才,有“一门六进士、三代四翰林”美誉。  是什么样的家风家教,致宜宾赵氏“子孙繁衍,科第络绎为蜀南之冠”,并且贤名远扬?  优良的家风家教是齐家良方,一般家族多会在族
期刊
《家谱》乃一家之史,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目的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1位,人口较多。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数据,全国庞姓人口约有310万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以封地庞乡为姓氏  现有庞姓多数为毕公高之后,庞姓人均称其为得姓始祖。毕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