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有增量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mf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各样的天气》是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指向的大概念为: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家园的天气,以及天气变化给地球生命带来的影响;通过举例分析利弊,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从教材安排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知道阴、晴、雨、雪等不同的天气现象;二是说说不同的天气对地球家园的影响。我调查了本校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前概念情况,发现这两部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即使不进行本课教学,学生基本上也都知道。那么,如何基于单元体系指向的科学大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出发,使教学既基于教材,又基于学生原有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呢?
  基于实际,让学生学有增量
  教材呈现的天气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再重复一遍这样的教学,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所突破,让学生在本课学习后,能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呢?喻伯军老师在某次研讨会上提出: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知、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就是要有增量。如何在本课教学中做到有增量,让学生有所获呢?
  增量一:学会看云量的多少判断天气现象
  上课伊始,让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情况。通过课前观察,学生能从天气状况、冷热情况和风的大小对天气进行描述。接下来,围绕“你怎样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这一核心问题,观看不同天气现象的微视频。观看视频后,学生交流如何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
  对于阴、晴、雨、雪的区分,很多学生主要是通过有没有太阳来判断的。学生认为有太阳就是晴天,没有太阳就是阴天,没有太阳、雨滴落下就是雨天,没有太阳、雪花飘落就是雪天。这种认识具有部分合理性,但是错误和漏洞也很明显。如何引导学生从看太阳向看云量转变呢?在教学时,我适时呈现一张既有太阳,又有很多云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天气,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关注到通过“云量”来判断天气现象。在教学中,学生能对“云量”有所体会即可,对具体的依据云量来区分不同的天氣现象并不做深入探讨。这样教学,用适时、适度的增量,能使学生更加科学地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对后面《天气》单元的学习进行有效铺垫。
  增量二:画简单的天气示意图,认识天气符号
  在上述教学活动后,我设计了“用简单的图示画不同的天气现象”的活动。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画简图是比较好的记录方法之一。学生根据平时天气预报中看到过的符号、前述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天气现象的区分,大都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简图呈现出来(如图1)。这一活动的增量,指向天气符号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每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没有增量,这是很重要的考量。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原有基础,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上的知识讲一遍,甚至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重复一遍,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这是无视学生基础的一种表现。
  有效论辩,让学生有所思
  教材第二部分内容是“说说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学生往往会说喜欢晴天、下雪天,不喜欢阴天、雨天等,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要绝对地看待某一件事情。因此,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论辩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晴天有好处,但有时也会带来麻烦;雨天不方便,但也有很多好处。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很自然地将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结合起来,与喜欢的天气现象相应的理由都是对学生有利的因素。如:
  生:我最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可以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最喜欢雪天,因为雪天可以堆雪人。
  生:我最喜欢雨天,因为雨天会变得凉爽。
  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以“雨天”为例,开展学生间的论辩活动:你喜欢雨天,说说你的理由;你不喜欢雨天,也说说你的理由。以下是学生的论辩:
  生:我喜欢雨天,因为雨天过后会长出小蘑菇。
  生:我不喜欢雨天,因为雨天会把我的衣服和鞋子弄湿。
  生:我喜欢雨天,雨后空气会很清新。
  生:我不喜欢雨天,雨天不能去外面玩了。
  在此环节,学生论辩中所表述的理由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通过论辩,他们认识到天气会对我们的地球家园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理由进行表述,让自己的观点与同学的观点进行碰撞,这样教学,可以培养低年段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多方渗透,让学生有所悟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地球家园”,教学如何指向家园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中观到宏观进行提升,渗透人文情怀,让我们的“教”以“人”为本,“人”以“文”为内质。本课的教学,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渗透。
  渗透一:防灾减灾教育
  在学生论辩后,让他们观看一段台风的视频,认识台风造成的不利影响,讨论有台风时要注意什么?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教育,传递关爱生命的信息。
  接着,出示一张台风在地球上空的路径图,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们的地球家园,观察台风气旋,这与平时学生直接接触到台风所带来的大风、大雨等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渗透二:关爱他人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出示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试着了解天气预报图中的信息,并请他们预报第二天的天气,结合天气情况,给大家提供一些温馨提示。
  生:明天雷阵雨,21到27度。同学们出门带好雨伞。
  生:老师和同学们明天不要淋雨,防止感冒。
  生:雨天时老师开车小心点,注意路滑。
  生:老师,明天有雨,温度比较低,注意多穿一件衣服。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前述教学中学生的提醒,就是最好的人文情怀的渗透。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自我关怀,更要关爱他人,要有人文情怀。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315400)?
其他文献
伴随真实感的理解于2008年编写进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译者注:相当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其意义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各个感官进行具体的、亲身体验的观察、实验,通过调查自然事物和现象及自主地解决问题,得到相关的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学习到有关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作用、规律与真实自然是有关联且对生活是有用的,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理科的意义和实用性,提高学习理科的兴趣。  伴随真实感的
教学案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大家根据我的指令做动作,伸出你们的小手,预备,开始!小手小手拍拍,宝宝的小手拍一拍,小手小手拍拍,宝宝的小手捂眼睛!一、二、三,变!小眼睛露出来了!小手小手拍拍,宝宝的小手拍一拍,小手小手拍拍,宝宝的小手捂耳朵!一、二、三,变!小耳朵露出来了……游戏做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其实是和五位“兄弟”在做游戏,你们知
在科学教学中,无论是《校园里的植物》一课,还是《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中都涉及了认识常见的植物。课程标准生命科学领域学习目标要求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列举当地植物资料,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等。为了解决孩子们遇到植物无法辨识的首要问题,我尝试着让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请教专业人士、查看书籍、识别植物的APP、上网查找等方式,其中最便捷的方法是让孩子们学会使用识别植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引发思维,实验材料的选择、准备,对上好一堂“动起来、动得好”的科学课至关重要。  一、选择生活化的材料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善于观察,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利用的。有些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有些可以做成教具再运用到课堂中。如
编者按:对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来说,2017年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學课程标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了主要概念的重要作用,用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描述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学习进阶的思想,把小学六年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学段。这些要求也使教材编写发生了新变化。  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与教学进度同步、与教材培训同步,适时提供教材编
【摘要】书籍是打开精神世界的钥匙,是游荡于美妙人生的一种体验。读书固然是重要的,但经济、教育等区域性差异又给书籍的普及带来了一定阻碍,“送书下乡”活动便是这种现实环境之下的一种积极举措。“送书下乡”将书籍和知识插上梦想的翅膀,给人们带来精神满足的同时又为人们的发展带来了持久动力。  【关键词】送书下乡;意义;传播温暖  一、书籍是进步的阶梯,是精神的源泉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
【摘要】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入手,对三六三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供需侧进行分析,探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重管理”“稳增长”“补短板”“强服务”四个方面,浅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院档案;开发利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
“顺水推舟”的字面意思是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说话办事。在三十六计中并无此计,如果把“顺水推舟”作为计谋之一,是指顺着对手的思路,利用对手的弱点,在对手认为事情正朝着其想要的方向发展时,突然采取手段,使事情出现其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正是施计者想要的结果。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实施这样的教学策略呢?  生成是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何谓生成?生成和预设是相对应的。可以说,教
人教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今天的气温是多少》一课安排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在最初的教学中,我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气温及其常用的温度单位,指导学生测量气温,然后绘制教材中设计的气温曲线图。在教学中,我感觉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看似“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之后,我决定依据课程标准,再度解读教材和教师用书,大
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我们借鉴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李佩宁老师提供的STEM案例,设计了符合我们学生实际的《悬臂的设计与制作》STEM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悬臂结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课程重点是让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学习,了解并搭建桥梁中的悬臂结构,体会在工程领域中设计、制作、反思与修正的重要性。活动中,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悬臂,了解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