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各样的天气》是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指向的大概念为: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阴、晴、雨、雪等天气现象,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家园的天气,以及天气变化给地球生命带来的影响;通过举例分析利弊,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从教材安排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知道阴、晴、雨、雪等不同的天气现象;二是说说不同的天气对地球家园的影响。我调查了本校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前概念情况,发现这两部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即使不进行本课教学,学生基本上也都知道。那么,如何基于单元体系指向的科学大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出发,使教学既基于教材,又基于学生原有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呢?
基于实际,让学生学有增量
教材呈现的天气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再重复一遍这样的教学,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所突破,让学生在本课学习后,能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呢?喻伯军老师在某次研讨会上提出: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知、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就是要有增量。如何在本课教学中做到有增量,让学生有所获呢?
增量一:学会看云量的多少判断天气现象
上课伊始,让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情况。通过课前观察,学生能从天气状况、冷热情况和风的大小对天气进行描述。接下来,围绕“你怎样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这一核心问题,观看不同天气现象的微视频。观看视频后,学生交流如何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
对于阴、晴、雨、雪的区分,很多学生主要是通过有没有太阳来判断的。学生认为有太阳就是晴天,没有太阳就是阴天,没有太阳、雨滴落下就是雨天,没有太阳、雪花飘落就是雪天。这种认识具有部分合理性,但是错误和漏洞也很明显。如何引导学生从看太阳向看云量转变呢?在教学时,我适时呈现一张既有太阳,又有很多云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天气,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关注到通过“云量”来判断天气现象。在教学中,学生能对“云量”有所体会即可,对具体的依据云量来区分不同的天氣现象并不做深入探讨。这样教学,用适时、适度的增量,能使学生更加科学地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对后面《天气》单元的学习进行有效铺垫。
增量二:画简单的天气示意图,认识天气符号
在上述教学活动后,我设计了“用简单的图示画不同的天气现象”的活动。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画简图是比较好的记录方法之一。学生根据平时天气预报中看到过的符号、前述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天气现象的区分,大都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简图呈现出来(如图1)。这一活动的增量,指向天气符号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每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没有增量,这是很重要的考量。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原有基础,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上的知识讲一遍,甚至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重复一遍,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这是无视学生基础的一种表现。
有效论辩,让学生有所思
教材第二部分内容是“说说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学生往往会说喜欢晴天、下雪天,不喜欢阴天、雨天等,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要绝对地看待某一件事情。因此,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论辩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晴天有好处,但有时也会带来麻烦;雨天不方便,但也有很多好处。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很自然地将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结合起来,与喜欢的天气现象相应的理由都是对学生有利的因素。如:
生:我最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可以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最喜欢雪天,因为雪天可以堆雪人。
生:我最喜欢雨天,因为雨天会变得凉爽。
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以“雨天”为例,开展学生间的论辩活动:你喜欢雨天,说说你的理由;你不喜欢雨天,也说说你的理由。以下是学生的论辩:
生:我喜欢雨天,因为雨天过后会长出小蘑菇。
生:我不喜欢雨天,因为雨天会把我的衣服和鞋子弄湿。
生:我喜欢雨天,雨后空气会很清新。
生:我不喜欢雨天,雨天不能去外面玩了。
在此环节,学生论辩中所表述的理由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通过论辩,他们认识到天气会对我们的地球家园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理由进行表述,让自己的观点与同学的观点进行碰撞,这样教学,可以培养低年段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多方渗透,让学生有所悟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地球家园”,教学如何指向家园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中观到宏观进行提升,渗透人文情怀,让我们的“教”以“人”为本,“人”以“文”为内质。本课的教学,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渗透。
渗透一:防灾减灾教育
在学生论辩后,让他们观看一段台风的视频,认识台风造成的不利影响,讨论有台风时要注意什么?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教育,传递关爱生命的信息。
接着,出示一张台风在地球上空的路径图,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们的地球家园,观察台风气旋,这与平时学生直接接触到台风所带来的大风、大雨等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渗透二:关爱他人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出示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试着了解天气预报图中的信息,并请他们预报第二天的天气,结合天气情况,给大家提供一些温馨提示。
生:明天雷阵雨,21到27度。同学们出门带好雨伞。
生:老师和同学们明天不要淋雨,防止感冒。
生:雨天时老师开车小心点,注意路滑。
生:老师,明天有雨,温度比较低,注意多穿一件衣服。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前述教学中学生的提醒,就是最好的人文情怀的渗透。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自我关怀,更要关爱他人,要有人文情怀。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315400)?
从教材安排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知道阴、晴、雨、雪等不同的天气现象;二是说说不同的天气对地球家园的影响。我调查了本校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前概念情况,发现这两部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即使不进行本课教学,学生基本上也都知道。那么,如何基于单元体系指向的科学大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出发,使教学既基于教材,又基于学生原有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呢?
基于实际,让学生学有增量
教材呈现的天气教学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再重复一遍这样的教学,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所突破,让学生在本课学习后,能在已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呢?喻伯军老师在某次研讨会上提出: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知、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就是要有增量。如何在本课教学中做到有增量,让学生有所获呢?
增量一:学会看云量的多少判断天气现象
上课伊始,让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情况。通过课前观察,学生能从天气状况、冷热情况和风的大小对天气进行描述。接下来,围绕“你怎样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这一核心问题,观看不同天气现象的微视频。观看视频后,学生交流如何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
对于阴、晴、雨、雪的区分,很多学生主要是通过有没有太阳来判断的。学生认为有太阳就是晴天,没有太阳就是阴天,没有太阳、雨滴落下就是雨天,没有太阳、雪花飘落就是雪天。这种认识具有部分合理性,但是错误和漏洞也很明显。如何引导学生从看太阳向看云量转变呢?在教学时,我适时呈现一张既有太阳,又有很多云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天气,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关注到通过“云量”来判断天气现象。在教学中,学生能对“云量”有所体会即可,对具体的依据云量来区分不同的天氣现象并不做深入探讨。这样教学,用适时、适度的增量,能使学生更加科学地区分不同的天气现象,对后面《天气》单元的学习进行有效铺垫。
增量二:画简单的天气示意图,认识天气符号
在上述教学活动后,我设计了“用简单的图示画不同的天气现象”的活动。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画简图是比较好的记录方法之一。学生根据平时天气预报中看到过的符号、前述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天气现象的区分,大都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简图呈现出来(如图1)。这一活动的增量,指向天气符号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每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有没有增量,这是很重要的考量。有些教师不顾学生的原有基础,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上的知识讲一遍,甚至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重复一遍,导致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这是无视学生基础的一种表现。
有效论辩,让学生有所思
教材第二部分内容是“说说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学生往往会说喜欢晴天、下雪天,不喜欢阴天、雨天等,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要绝对地看待某一件事情。因此,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论辩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晴天有好处,但有时也会带来麻烦;雨天不方便,但也有很多好处。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很自然地将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结合起来,与喜欢的天气现象相应的理由都是对学生有利的因素。如:
生:我最喜欢晴天,因为晴天可以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最喜欢雪天,因为雪天可以堆雪人。
生:我最喜欢雨天,因为雨天会变得凉爽。
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有利有弊,我以“雨天”为例,开展学生间的论辩活动:你喜欢雨天,说说你的理由;你不喜欢雨天,也说说你的理由。以下是学生的论辩:
生:我喜欢雨天,因为雨天过后会长出小蘑菇。
生:我不喜欢雨天,因为雨天会把我的衣服和鞋子弄湿。
生:我喜欢雨天,雨后空气会很清新。
生:我不喜欢雨天,雨天不能去外面玩了。
在此环节,学生论辩中所表述的理由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通过论辩,他们认识到天气会对我们的地球家园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理由进行表述,让自己的观点与同学的观点进行碰撞,这样教学,可以培养低年段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多方渗透,让学生有所悟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地球家园”,教学如何指向家园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中观到宏观进行提升,渗透人文情怀,让我们的“教”以“人”为本,“人”以“文”为内质。本课的教学,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渗透。
渗透一:防灾减灾教育
在学生论辩后,让他们观看一段台风的视频,认识台风造成的不利影响,讨论有台风时要注意什么?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教育,传递关爱生命的信息。
接着,出示一张台风在地球上空的路径图,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我们的地球家园,观察台风气旋,这与平时学生直接接触到台风所带来的大风、大雨等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渗透二:关爱他人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出示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试着了解天气预报图中的信息,并请他们预报第二天的天气,结合天气情况,给大家提供一些温馨提示。
生:明天雷阵雨,21到27度。同学们出门带好雨伞。
生:老师和同学们明天不要淋雨,防止感冒。
生:雨天时老师开车小心点,注意路滑。
生:老师,明天有雨,温度比较低,注意多穿一件衣服。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前述教学中学生的提醒,就是最好的人文情怀的渗透。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自我关怀,更要关爱他人,要有人文情怀。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