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方法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它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致可分成展示案例、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在《环境法》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环境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26-01
《环境法》是普通高校环境类专业的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运用环境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借助实际的环境问题案例引入课堂,能有效实现上述目标。
1 案例教学法特色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
首先,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案例教学就不一样了,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再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传统教学方法主要由老师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听懂多少,掌握多少,要到最后考试时才知道,且学到的都是教材中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看到案例后,首先进行吸收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无形中,学生主动地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要经过周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教师应该适时给以引导,促使教师加深学习与思考,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境法课程条文较多,尽管最初立法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但具体在学习时,免不了还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和语言。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采取传统教法,不仅深奥难懂,学生学起来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遇到具体案例时,学生会束手无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结合所讲内容,选取适当案例,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法律现象,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抽象法学条文理解,也开阔学生视野,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实际问题。
2 具体实施过程
2.1 展示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案例。呈现方式有多种,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再现案例效果最佳。
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能把案例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信息更全面、更逼真地呈现给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充分感受案例,为后面做好准备。
例如,笔者在讲授《环境法》中“民事责任”时,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在屏幕上展现出以下的案例:
某甲家住二楼,楼下为一餐厅。该餐厅每天排放大量油烟致使某甲家长期无法开窗户通风,某甲家装在二楼外墙的空调散热器由于长期被油烟熏,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于是向环保部门投诉。经环保部门检测,该餐厅油烟排放没有超过排放标准。环保部门对此纠纷进行调解,但是因餐厅坚决认为自己排放未超过标准不应赔偿而未果。
2.2 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模式的灵魂所在。此时此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和讨论。
针对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1)该餐厅拒绝赔偿的理由成立吗?为什么?(2)你认为,该餐厅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请具体说明。
接下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旁听,或者参加某个小组的讨论。各个小组形成小组意见,由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阐述。
2.3 概括总结
一般说来,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大都会用5~10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教师总结不一定是讲出标准答案。因为有些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关健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当然,在总结时,对于正确的观点要给予积极地肯定,利于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将案例与所涉及的环境法学原理及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来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3.1 案例收集
这是案例教学法良好开端。首先,选择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任何事件都有起因、经过与结果,教师选取的案例若是真人真事,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案例的收集都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环境民事侵权的救济、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等等。
3.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若教师的训练目标不明确,听任学生自主发挥,偏离主题,那么预想结果就会达不到。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环境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当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
3.3 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展开。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理工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法律基础知识较弱,因此,盲目的使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无所适从,最终在讨论阶段会出现冷场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逐步掌握环境法相关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加强了学生对环境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良平.《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探析[J].文教资料,2006(32):50-51.
[2]李宝玉.案例教学:法律教育的新范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5(8):40-44.
[3]曲玉萍.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2):129-131.
关键词:环境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26-01
《环境法》是普通高校环境类专业的选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运用环境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借助实际的环境问题案例引入课堂,能有效实现上述目标。
1 案例教学法特色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创。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
首先,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案例教学就不一样了,一个好的案例,能真正实现案例情景“再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积极分析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次,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传统教学方法主要由老师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听懂多少,掌握多少,要到最后考试时才知道,且学到的都是教材中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看到案例后,首先进行吸收消化,然后查阅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无形中,学生主动地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要经过周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教师应该适时给以引导,促使教师加深学习与思考,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境法课程条文较多,尽管最初立法时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但具体在学习时,免不了还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和语言。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采取传统教法,不仅深奥难懂,学生学起来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遇到具体案例时,学生会束手无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结合所讲内容,选取适当案例,让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法律现象,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抽象法学条文理解,也开阔学生视野,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实际问题。
2 具体实施过程
2.1 展示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案例。呈现方式有多种,笔者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再现案例效果最佳。
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能把案例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信息更全面、更逼真地呈现给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充分感受案例,为后面做好准备。
例如,笔者在讲授《环境法》中“民事责任”时,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在屏幕上展现出以下的案例:
某甲家住二楼,楼下为一餐厅。该餐厅每天排放大量油烟致使某甲家长期无法开窗户通风,某甲家装在二楼外墙的空调散热器由于长期被油烟熏,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于是向环保部门投诉。经环保部门检测,该餐厅油烟排放没有超过排放标准。环保部门对此纠纷进行调解,但是因餐厅坚决认为自己排放未超过标准不应赔偿而未果。
2.2 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模式的灵魂所在。此时此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和讨论。
针对上述案例,笔者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1)该餐厅拒绝赔偿的理由成立吗?为什么?(2)你认为,该餐厅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请具体说明。
接下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旁听,或者参加某个小组的讨论。各个小组形成小组意见,由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阐述。
2.3 概括总结
一般说来,在激烈的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大都会用5~10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教师总结不一定是讲出标准答案。因为有些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关健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当然,在总结时,对于正确的观点要给予积极地肯定,利于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分析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将案例与所涉及的环境法学原理及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来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 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3.1 案例收集
这是案例教学法良好开端。首先,选择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任何事件都有起因、经过与结果,教师选取的案例若是真人真事,通常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案例的收集都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环境民事侵权的救济、环保产业的市场化、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等等。
3.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若教师的训练目标不明确,听任学生自主发挥,偏离主题,那么预想结果就会达不到。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环境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用法律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当好这个“引导者”的角色。
3.3 案例教学要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进度逐步展开。环境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理工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法律基础知识较弱,因此,盲目的使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无所适从,最终在讨论阶段会出现冷场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逐步掌握环境法相关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加强了学生对环境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良平.《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探析[J].文教资料,2006(32):50-51.
[2]李宝玉.案例教学:法律教育的新范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5(8):40-44.
[3]曲玉萍.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