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研讨教学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法学法的有效常规活动。教师通力合作,借助课堂观察量表,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定量和定性观察、探索课堂,让观课事半功倍。同时,帮助教师通过自身实践和借鉴他人的教学特长,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观课;课堂观察量表;教师专业成长
引言
有学者强调课堂观察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陈美玉 2007),听课缺乏技巧,便无法做到事半功倍,让自己通过听课真正“成长”起来。借助课堂观察量表,将是有效改善目前这一状况的途径之一。大致流程如下:观课老师课前总体预热课堂活动,课堂上分工合作,多角度探索课堂,课后的给予给授课老师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回馈和中肯的修改的建议,授课老师最后再反思修改。本文将根据一次借助课堂观察量表观察课堂的亲身经历,与传统的观课进行对比分析。
课前准备,运筹帷幄
战士不打无准备的仗。在观课前,我们也倡导观课老师在课前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材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带着明确的观课目的走入课堂。
记得那次公开课,教研组内的所有老师提前了2小时聚集在一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发展与科研部主任的仲丽娟老师,就如何设计课堂观察量表,为我们组织了一个简短高效的培训。观课老师共分成三组,每组根据兴趣,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观察维度里选择一个。在简单介绍了各个维度下的主要问题和视角后,各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执教老师提供的教案合作设计量表,仲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给各个组把关,提出整改意见。二十分钟后,三张量表顺利诞生。
在这个过程中,观课老师在课前就熟悉了整堂课的流程,明确了具体的观察视角,有更多的精力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可以有效避免观课老师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在铃响前的几分钟里匆匆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听一节课的现象。
课中关注,各司其职
在观课的过程中,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笔录。经常可以看见老师们,特别是教龄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奋笔疾书,记录下课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问题,记录下课堂中让自己有感触的一组对话或是一个突发事件,直到下课。没有时间去关注课堂,从而忽略对教师和学生的观察,更没有闲暇去思考教学现象背后的理念,难以在观课中获得顿悟与启迪。但是,如果执教老师在课前给大家准备教案,这些相似度极高的记录到底还有多大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运用课堂观察量表,每个组观察维度不一样,组内各成员分工各异,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观察。眼光从教学环节切换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大主题上来了。同时,分工越细,一些细节也会得到越全面仔细的关注。
以下是其中两组观课老师,在观察牛津英语8B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 第一课时的时候,利用上课前现场设计的观课量表,记录下的宝贵原始数据。表一专注于教师教学,表二专注于课堂文化。
在效果评述方面,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听课者感受制定了三级标准,具体表述如下:
A. 环节设计恰当,结构合理,讲解契合主题,清晰简洁,指导得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及探究的热情,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
B. 环节内容安排较好,讲解明确,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讨论、探究,教学效果尚好;
C. 环节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基本不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听完这堂课,大家一致认为,即使在明确分工的情况下,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还是很忙碌。这确实和平时“悠闲”的观课经历不同,大家深入观察了许多平时经常被忽略的课堂细节。例如,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参与回答问题的次数,课堂上生成的問题的个数,教师的课堂用语,等等。
在观察别人的课堂时,观课教师本身也会自我反省,自己平时的课堂上,在这些方面,自己做得如何。这其实增进了教师对于自己行为的意识,促使其批判性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自主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课堂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课后研讨,多方反馈
平时,在观课结束后,大家会聚在一起,各抒己见,谈谈感想和看法。但角度和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有套路可循。通常以鼓励为主,加上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评价和研讨有它的可取之处。授课老师可观课老师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就整节课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分析、总结,并一起制定后续行动还改进的方案。这样的评课既包括全景式的说明,也会突出重点。以初中英语课堂为例,通常包括,这节课后,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状况,教师各项教学行为是否具有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是否合理,教师语言能力及教态,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等。但是,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如果利用课堂观察量表,我们便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规避这一缺陷。通过各种定量性的观察和统计,让我们的评课更加客观,有理有据。各组代表在评课时,利用收集到的第一手的数据,从本组观察视角出发,对授课者进行了整体评价和细节分析,让大家都耳目一新。
教研活动结束后,各组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说明观察点的选择背景和理由、观察量表的设计说明、结果的展示和分析,并根据量表中反应出的课堂中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最终,各组的分析报告会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下是教师教学维度和课堂文化维度下下观课的小组组长为授课老师给出的分析和指导。
“本课选用的是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英语(牛津译林版)》(初中段)八年级下册教材。本节课内容是8B Unit 4 Reading:Gulliver in Lillput(节选自Gulliver’s Travels)的第一课时。潘老师的课定位清晰,聚焦点集中,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在实际的教学流程中,思路清晰,条理顺畅,讲解响亮清晰。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整堂课中,全班有35人回答各类问题,有13人未回答问题,有1人回答5次(是班级英语成绩倒数3名之内的学生),3人回答3次,仅5人未能作出正确回答,教学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潘老师未能把控好本课教学时间,将一堂40分钟的课上了足足55分钟,尚且未能圆满完成备课时所预设的所有环节。那么从观课角度来看,潘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控好这一点,使本堂课更臻完美呢?
首先,从教学环节设计来看,学生在Skim the story之后尚未进行detailed reading, 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即要求学生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去进行语言的输出,学生难以输出,耗费大量时间,此设计不合理,而且教案中也没有体现,似为突发奇想之举,跟While-reading 后期Describe the pictures with the help of key phrases发生重叠,导致课时严重超出预设时间,未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任务,所以建议直接将这一环节删去。
其次,课堂中潘老师进行各项呈示及指导过程中虽然讲解清晰自然,但是也许正是因为潘老师太希望学生能完全理解清楚老师的意图,所以呈示和指导学生时语速偏慢,甚至在自己的语音中出现词尾/?/的拖音,希望能引起注意,重视这个问题。
授课老师根据这些宝贵的建议,再次修改教案和课件,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从课堂记录资料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提问技巧方面:
1. 潘老师的课堂提问数量适宜,问题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计富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问。问题难易度较适合学生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尤其从学生的听、说能力上下了较大的功夫,能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2. 上课提问时较注重推理性问题的提出,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作答。推理性问题显示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区别,高年级的推理性问题较多,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3. 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问题有一部分,但还不够,大部分问题停留在书本和表面上,较肤浅,对于文本探究的深度有待于提高。
(二)提问行为方面:
潘老师在学生提问后让举手者答居多,十分尊重学生。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时,潘老师也给予了一定的时间停顿,让学生充分准备,创设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回答也饶有兴趣,反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潘老师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应当在改变课堂提问上下功夫,摒弃一些无意义过于简单的问题,重视创造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给出创造性的评价或回答。
(三)课堂教师行为反馈分析
在课堂中,教师的听答行为与态度是影响学生回答的重要因素。英语课较活泼,教师应与学生融成一片,始终与学生的思想接轨,不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此堂课中,潘老师经常以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次奖励、一次目光接触,让学生感到温暖自信,学习情绪稳定高昂,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言语技能的发展肯定有帮助。然而在课中对于某些问题的答案,潘老师有时持不置可否的态度。有时对于不会讲的学生只是让其坐下,未能注意个体差异的培养,下次可以相对改进。”
在学习了各位观课老师观察、分析后给出的各项宝贵的意见后,授课教师反思总结,修改教案和课件。如果有机会,还可以进行再实践。
结论
对于在职英语教师来说,掌握课堂观察技能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不仅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而且改变了对于课堂观察与课后反馈的态度,真正认识到了课堂观察对于个人专业发展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课堂观察的本质是一项技能,一种工具,是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与提高的。
当聚焦课堂教学能力时,具体的教学行为,记录的观察数据反映了教师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可以有针对性的为新一轮实践做准备。而一次次的跟进式观察的反馈结果让教师看到了自己进步,促进了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课堂观察只有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伴互助的课堂观察,简单地说,就是倡导同伴教师以平等为基础,以共同进步为目标,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互相学习,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王永梅,2004:51-54)。课后教师们会根据事实陈述或讨论一些教学细节,以帮助授课教师对自我技能进行专业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供授课教师借鉴。不同于把课堂观察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同伴互助观察不会让授课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真正促进教学和专业成长。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是以反思性的实践为基础,而课堂观察给予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所需要的帮助。如果在教学实践后,教师没有自己的反思并形成假设再实践,课堂行为是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Joyce. B.& Sh owers. B. ( 1982) . The coach ing of teaching.Educat ional Leadership, 40( 1) , 4~ 10.
[2] 陈美玉. 教室观察: 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EB/OL]. http: / /wenku. baidu. com/view/e55808faaef8941ea76e0564. html, 2007.
[3] 王永梅. 通過同事互助听课制促进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国外外语教学》(ELFA), 第2期, 2004.
关键词:观课;课堂观察量表;教师专业成长
引言
有学者强调课堂观察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陈美玉 2007),听课缺乏技巧,便无法做到事半功倍,让自己通过听课真正“成长”起来。借助课堂观察量表,将是有效改善目前这一状况的途径之一。大致流程如下:观课老师课前总体预热课堂活动,课堂上分工合作,多角度探索课堂,课后的给予给授课老师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回馈和中肯的修改的建议,授课老师最后再反思修改。本文将根据一次借助课堂观察量表观察课堂的亲身经历,与传统的观课进行对比分析。
课前准备,运筹帷幄
战士不打无准备的仗。在观课前,我们也倡导观课老师在课前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材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带着明确的观课目的走入课堂。
记得那次公开课,教研组内的所有老师提前了2小时聚集在一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发展与科研部主任的仲丽娟老师,就如何设计课堂观察量表,为我们组织了一个简短高效的培训。观课老师共分成三组,每组根据兴趣,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观察维度里选择一个。在简单介绍了各个维度下的主要问题和视角后,各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执教老师提供的教案合作设计量表,仲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给各个组把关,提出整改意见。二十分钟后,三张量表顺利诞生。
在这个过程中,观课老师在课前就熟悉了整堂课的流程,明确了具体的观察视角,有更多的精力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可以有效避免观课老师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在铃响前的几分钟里匆匆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听一节课的现象。
课中关注,各司其职
在观课的过程中,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笔录。经常可以看见老师们,特别是教龄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奋笔疾书,记录下课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问题,记录下课堂中让自己有感触的一组对话或是一个突发事件,直到下课。没有时间去关注课堂,从而忽略对教师和学生的观察,更没有闲暇去思考教学现象背后的理念,难以在观课中获得顿悟与启迪。但是,如果执教老师在课前给大家准备教案,这些相似度极高的记录到底还有多大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运用课堂观察量表,每个组观察维度不一样,组内各成员分工各异,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观察。眼光从教学环节切换到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大主题上来了。同时,分工越细,一些细节也会得到越全面仔细的关注。
以下是其中两组观课老师,在观察牛津英语8B 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 第一课时的时候,利用上课前现场设计的观课量表,记录下的宝贵原始数据。表一专注于教师教学,表二专注于课堂文化。
在效果评述方面,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听课者感受制定了三级标准,具体表述如下:
A. 环节设计恰当,结构合理,讲解契合主题,清晰简洁,指导得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及探究的热情,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
B. 环节内容安排较好,讲解明确,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讨论、探究,教学效果尚好;
C. 环节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基本不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听完这堂课,大家一致认为,即使在明确分工的情况下,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还是很忙碌。这确实和平时“悠闲”的观课经历不同,大家深入观察了许多平时经常被忽略的课堂细节。例如,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参与回答问题的次数,课堂上生成的問题的个数,教师的课堂用语,等等。
在观察别人的课堂时,观课教师本身也会自我反省,自己平时的课堂上,在这些方面,自己做得如何。这其实增进了教师对于自己行为的意识,促使其批判性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自主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课堂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课后研讨,多方反馈
平时,在观课结束后,大家会聚在一起,各抒己见,谈谈感想和看法。但角度和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有套路可循。通常以鼓励为主,加上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评价和研讨有它的可取之处。授课老师可观课老师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就整节课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分析、总结,并一起制定后续行动还改进的方案。这样的评课既包括全景式的说明,也会突出重点。以初中英语课堂为例,通常包括,这节课后,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状况,教师各项教学行为是否具有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是否合理,教师语言能力及教态,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等。但是,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如果利用课堂观察量表,我们便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规避这一缺陷。通过各种定量性的观察和统计,让我们的评课更加客观,有理有据。各组代表在评课时,利用收集到的第一手的数据,从本组观察视角出发,对授课者进行了整体评价和细节分析,让大家都耳目一新。
教研活动结束后,各组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说明观察点的选择背景和理由、观察量表的设计说明、结果的展示和分析,并根据量表中反应出的课堂中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最终,各组的分析报告会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下是教师教学维度和课堂文化维度下下观课的小组组长为授课老师给出的分析和指导。
“本课选用的是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英语(牛津译林版)》(初中段)八年级下册教材。本节课内容是8B Unit 4 Reading:Gulliver in Lillput(节选自Gulliver’s Travels)的第一课时。潘老师的课定位清晰,聚焦点集中,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在实际的教学流程中,思路清晰,条理顺畅,讲解响亮清晰。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整堂课中,全班有35人回答各类问题,有13人未回答问题,有1人回答5次(是班级英语成绩倒数3名之内的学生),3人回答3次,仅5人未能作出正确回答,教学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潘老师未能把控好本课教学时间,将一堂40分钟的课上了足足55分钟,尚且未能圆满完成备课时所预设的所有环节。那么从观课角度来看,潘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控好这一点,使本堂课更臻完美呢?
首先,从教学环节设计来看,学生在Skim the story之后尚未进行detailed reading, 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即要求学生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去进行语言的输出,学生难以输出,耗费大量时间,此设计不合理,而且教案中也没有体现,似为突发奇想之举,跟While-reading 后期Describe the pictures with the help of key phrases发生重叠,导致课时严重超出预设时间,未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任务,所以建议直接将这一环节删去。
其次,课堂中潘老师进行各项呈示及指导过程中虽然讲解清晰自然,但是也许正是因为潘老师太希望学生能完全理解清楚老师的意图,所以呈示和指导学生时语速偏慢,甚至在自己的语音中出现词尾/?/的拖音,希望能引起注意,重视这个问题。
授课老师根据这些宝贵的建议,再次修改教案和课件,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从课堂记录资料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提问技巧方面:
1. 潘老师的课堂提问数量适宜,问题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设计富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问。问题难易度较适合学生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尤其从学生的听、说能力上下了较大的功夫,能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2. 上课提问时较注重推理性问题的提出,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作答。推理性问题显示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区别,高年级的推理性问题较多,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3. 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问题有一部分,但还不够,大部分问题停留在书本和表面上,较肤浅,对于文本探究的深度有待于提高。
(二)提问行为方面:
潘老师在学生提问后让举手者答居多,十分尊重学生。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时,潘老师也给予了一定的时间停顿,让学生充分准备,创设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回答也饶有兴趣,反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潘老师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应当在改变课堂提问上下功夫,摒弃一些无意义过于简单的问题,重视创造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给出创造性的评价或回答。
(三)课堂教师行为反馈分析
在课堂中,教师的听答行为与态度是影响学生回答的重要因素。英语课较活泼,教师应与学生融成一片,始终与学生的思想接轨,不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此堂课中,潘老师经常以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次奖励、一次目光接触,让学生感到温暖自信,学习情绪稳定高昂,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言语技能的发展肯定有帮助。然而在课中对于某些问题的答案,潘老师有时持不置可否的态度。有时对于不会讲的学生只是让其坐下,未能注意个体差异的培养,下次可以相对改进。”
在学习了各位观课老师观察、分析后给出的各项宝贵的意见后,授课教师反思总结,修改教案和课件。如果有机会,还可以进行再实践。
结论
对于在职英语教师来说,掌握课堂观察技能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不仅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而且改变了对于课堂观察与课后反馈的态度,真正认识到了课堂观察对于个人专业发展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课堂观察的本质是一项技能,一种工具,是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与提高的。
当聚焦课堂教学能力时,具体的教学行为,记录的观察数据反映了教师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问题。从问题出发,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可以有针对性的为新一轮实践做准备。而一次次的跟进式观察的反馈结果让教师看到了自己进步,促进了专业成长的良性循环。
课堂观察只有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伴互助的课堂观察,简单地说,就是倡导同伴教师以平等为基础,以共同进步为目标,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互相学习,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王永梅,2004:51-54)。课后教师们会根据事实陈述或讨论一些教学细节,以帮助授课教师对自我技能进行专业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供授课教师借鉴。不同于把课堂观察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同伴互助观察不会让授课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真正促进教学和专业成长。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是以反思性的实践为基础,而课堂观察给予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所需要的帮助。如果在教学实践后,教师没有自己的反思并形成假设再实践,课堂行为是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的。
参考文献:
[1] Joyce. B.& Sh owers. B. ( 1982) . The coach ing of teaching.Educat ional Leadership, 40( 1) , 4~ 10.
[2] 陈美玉. 教室观察: 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EB/OL]. http: / /wenku. baidu. com/view/e55808faaef8941ea76e0564. html, 2007.
[3] 王永梅. 通過同事互助听课制促进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国外外语教学》(ELFA), 第2期,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