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要“以人为本”,它是把教育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上,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尽力扩大知识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维性、多元性和自主性。
一、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观”和“知识质量观”的转换为核心内容。
所谓学生观,主要涉及教育者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对学生智能状况的基本估价,如学生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学生的人格、主体性是否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自由。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主宰着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只能盲从教师、教材。权威化的教学态度、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统一呆板的教学模式,都出自于这种传统的、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陈旧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观冲破了“师道尊严”的藩篱,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诸如对教学科目的主动选择,对教学内容的能动理解、消化和吸引,对学习专题的主动钻研、质疑,对教材、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动超越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主观能动性是成功教育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活动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学生观转换的核心是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
提倡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抹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对教师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同于无上权威的主宰作用;相反,教师仅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仅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应该理智地认识到,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曲折人生道路上,教师只是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的火把而已,而不是真理的化身。
知识质量观的转换也是确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知识质量观,主要涉及如何看待学校传授的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问题。传统的教育把知识作为既定的、永恒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被动地记忆、机械地模仿,并以既定知识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最终标准。以人为本新教学理念下的知识质量观提出了新的见解。
以人为本的知识质量观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现成结论的记忆。从知识的形态区分,我们可把知识分为既定的知识和形成中的知识两大类。前者表现为一系列既定的概念、命题、法则、定理等,后者着眼于对获得知识的机制、规律的探索。既定知识的传授在学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任何人的认知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没有对由前人知识和旁人知识构成的社会文明的把握,也不会具备发现新知识的能力。然而,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应更加关注形成中知识的教育,即应更加关注学生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智力教育。智力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知识质量观的主题,它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相应地,评定学生质量的标准也在于学生应用和拓宽知识的能力,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然,这种知识质量观的确立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的。
二、 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这就是教育上的民主作风(或称“教育民主化”)。民主体现着对人的尊重,教育的民主化则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
首先,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挥离不开教育的民主化。学生的主体性养成于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唯有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实践,在教育活动中有施展自身才能、发挥自身主动性的机会,隐藏在学生中的主体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掘,学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其主体性才能从不自觉上升到自觉,从朦胧变为清晰。教育民主化追求的目标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以人格平等为前提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于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师生人格的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不把自己看做高于学生一等的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作学术思想的平等切磋,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吸取学生的有益思想,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甚至鼓励学生否定自己的意见;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虚心向学生的长处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以达到师生的彼此真情理解。
再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也源于教育的民主化。创新是一种个体思维素质的体现。如教师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自由空间,不鼓励学生思维的自由驰骋,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努力构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掘内在潜力。
总之,教育民主化关系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系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关系到创新思维品格的养成,一句话,关系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三、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理念、民主的教学作风最终必须落实于恰当的教学手段。因而,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学民主作风的最重要环节。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是区别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已在不同程度上试验过,已见成效的、能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有:
1. 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1)要努力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诸如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问题,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需的研究素材,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步骤,提供评判解决问题方案的原则和标准等。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即在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教学。(2)要努力创设一种活泼而宽容的教学气氛。为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并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任何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都值得鼓励。(3)要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活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尽力倡导轻松活泼的气氛。
2.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即研究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学者布鲁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1)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们从事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观察和实践;(2)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3)引导学生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4)重视寻找导致结论的理由或论据。发现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并养成学生的学术兴趣,促进其探求未知的热忱,强化其创新动机。发现式教学法已在我国一些学校做过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
3. 吸引教学法
吸引教学法即努力把学习场所(如课堂)构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并以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所谓“吸引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和负责的,所有人都有未开发的潜能,旨在探索发掘人的潜能的激励机制;强调教学的民主化,认为教育应该是使用、配合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吸引的方式(如开放的、自由的、平等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愿,而非强迫命令。吸引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环节有:培育良好的教育环境,制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设计吸引人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提倡尊重和关怀行为,以吸引、召唤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与实现。
4. 强化、改革哲学类课程
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哲学类课程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由哲学固有的精神所决定的。哲学是对智慧的追寻,它作为一种质疑的艺术,其根本特征是批判、反思和超越。无论是对现成问题的质疑,还是对超经验理想的追求,或是对客体深层次本质的挖掘,都体现出创新的精神。卓越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需要哲学素养;科学所需要的多方面品格和素养,如热情、敏感、惊异、好奇、善于发现问题等,都与哲学素养有关。离开哲学就没有创新。哲学教学不是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智慧的培养。因而,创新教育无疑是哲学教学的本意。然而,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哲学的理性思维训练功能一直未能得以充分重视。要改变哲学教育的现状,首先必须全面认识哲学课程的功能,并从根本上改革陈旧的、满堂灌的哲学理论教育模式和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建构有助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的、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邰学群.可持续发展、主体性培养与教育民主化[J].人大复印资
料(教育学).2000(5).
[2]李均.论学习自由[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8).
(河南省卫生学校)
一、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观”和“知识质量观”的转换为核心内容。
所谓学生观,主要涉及教育者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对学生智能状况的基本估价,如学生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学生的人格、主体性是否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自由。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往往主宰着一切教育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只能盲从教师、教材。权威化的教学态度、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统一呆板的教学模式,都出自于这种传统的、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陈旧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观冲破了“师道尊严”的藩篱,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诸如对教学科目的主动选择,对教学内容的能动理解、消化和吸引,对学习专题的主动钻研、质疑,对教材、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动超越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主观能动性是成功教育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活动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学生观转换的核心是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
提倡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抹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对教师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等同于无上权威的主宰作用;相反,教师仅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仅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应该理智地认识到,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曲折人生道路上,教师只是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的火把而已,而不是真理的化身。
知识质量观的转换也是确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知识质量观,主要涉及如何看待学校传授的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质量问题。传统的教育把知识作为既定的、永恒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被动地记忆、机械地模仿,并以既定知识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最终标准。以人为本新教学理念下的知识质量观提出了新的见解。
以人为本的知识质量观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现成结论的记忆。从知识的形态区分,我们可把知识分为既定的知识和形成中的知识两大类。前者表现为一系列既定的概念、命题、法则、定理等,后者着眼于对获得知识的机制、规律的探索。既定知识的传授在学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任何人的认知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没有对由前人知识和旁人知识构成的社会文明的把握,也不会具备发现新知识的能力。然而,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应更加关注形成中知识的教育,即应更加关注学生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智力教育。智力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知识质量观的主题,它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相应地,评定学生质量的标准也在于学生应用和拓宽知识的能力,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显然,这种知识质量观的确立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的。
二、 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需要发扬以人为本的教学作风,这就是教育上的民主作风(或称“教育民主化”)。民主体现着对人的尊重,教育的民主化则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
首先,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挥离不开教育的民主化。学生的主体性养成于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唯有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实践,在教育活动中有施展自身才能、发挥自身主动性的机会,隐藏在学生中的主体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掘,学生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其主体性才能从不自觉上升到自觉,从朦胧变为清晰。教育民主化追求的目标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以人格平等为前提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于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师生人格的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不把自己看做高于学生一等的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作学术思想的平等切磋,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吸取学生的有益思想,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甚至鼓励学生否定自己的意见;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虚心向学生的长处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以达到师生的彼此真情理解。
再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也源于教育的民主化。创新是一种个体思维素质的体现。如教师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自由空间,不鼓励学生思维的自由驰骋,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努力构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掘内在潜力。
总之,教育民主化关系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系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关系到创新思维品格的养成,一句话,关系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落实。
三、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理念、民主的教学作风最终必须落实于恰当的教学手段。因而,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学民主作风的最重要环节。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是区别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根据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已在不同程度上试验过,已见成效的、能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手段有:
1. 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1)要努力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诸如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的问题,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需的研究素材,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步骤,提供评判解决问题方案的原则和标准等。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即在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教学。(2)要努力创设一种活泼而宽容的教学气氛。为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并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任何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都值得鼓励。(3)要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活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尽力倡导轻松活泼的气氛。
2. 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即研究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学者布鲁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发现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1)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们从事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观察和实践;(2)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3)引导学生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4)重视寻找导致结论的理由或论据。发现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并养成学生的学术兴趣,促进其探求未知的热忱,强化其创新动机。发现式教学法已在我国一些学校做过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
3. 吸引教学法
吸引教学法即努力把学习场所(如课堂)构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并以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所谓“吸引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和负责的,所有人都有未开发的潜能,旨在探索发掘人的潜能的激励机制;强调教学的民主化,认为教育应该是使用、配合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吸引的方式(如开放的、自由的、平等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愿,而非强迫命令。吸引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环节有:培育良好的教育环境,制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设计吸引人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提倡尊重和关怀行为,以吸引、召唤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与实现。
4. 强化、改革哲学类课程
在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哲学类课程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由哲学固有的精神所决定的。哲学是对智慧的追寻,它作为一种质疑的艺术,其根本特征是批判、反思和超越。无论是对现成问题的质疑,还是对超经验理想的追求,或是对客体深层次本质的挖掘,都体现出创新的精神。卓越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需要哲学素养;科学所需要的多方面品格和素养,如热情、敏感、惊异、好奇、善于发现问题等,都与哲学素养有关。离开哲学就没有创新。哲学教学不是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智慧的培养。因而,创新教育无疑是哲学教学的本意。然而,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哲学的理性思维训练功能一直未能得以充分重视。要改变哲学教育的现状,首先必须全面认识哲学课程的功能,并从根本上改革陈旧的、满堂灌的哲学理论教育模式和标准化的考核方式,建构有助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的、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邰学群.可持续发展、主体性培养与教育民主化[J].人大复印资
料(教育学).2000(5).
[2]李均.论学习自由[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8).
(河南省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