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神秘藏豚,
辞职到深山创业
刘慧彬出生在兰州市一个工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从高中到大学都是三好生,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毕业后他顺利进入甘肃电视台工作。
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美丽贤淑的妻子,一年后迎来天使般可爱的女儿。然而2006年5月,他却突然提出辞职,要去藏区养猪。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消息一传出,就在朋友圈里炸开了锅。令人不解的是,无论父母、妻子等如何轮番劝说,刘慧彬仍态度坚决,一定要去干这件自己认准的“大事”。后来妻子伤心至极,一气之下干脆和他离了婚。爸妈也觉得儿子太不争气,弄得他们在街坊四邻面前抬不起头来。
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能让刘慧彬如此“走火入魔”?原来,他在电视台当记者时,经常来到大山深处的偏远牧区采访,发现这里有很多土特产都是好东西,比如牦牛肉、野蘑菇、奶疙瘩等,因缺少知名度却一直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那时,他就有了到这里来创业帮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念头。
一次,刘慧彬拜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户藏民,热情的主人特意宰了一只小猪来款待他们,他和司机都感到十分好奇,因为在牧区经常吃的是牛羊肉。那天,藏民大叔招待他们的只有一道菜:在火炉上烤得冒油的“野猪肉”颜色焦黄,香味扑鼻。主人刚用盘子端上来,刘慧彬就忍不住夹起来一口咬下,只觉得这种猪肉味道鲜美无比,越嚼越香,回味无穷。“奇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猪肉啊,随便一烤竟能弄出如此绝妙的味道?简直比五星级酒店里的任何一道菜都棒!”
听到这话,主人非常高兴。他告诉刘慧彬,这不是野猪,而是藏豚。刘慧彬通过查资料了解到,藏豚又称蕨麻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是我国最原始也是最独特的一种猪。全世界只有在青藏高原上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才生长这种猪,这里的海拔在3200米以上,最冷达到零下28℃,到处是原始无污染的雪山、草原。这种猪因为长年在草原上拱食地底下生长的蕨麻——就是人们俗称的“人参果”,以及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等当地盛产的野生名贵中草药而得名,当地藏民几百年来都叫它“人参猪”。
这种猪完全野生野长在草原和河谷地带,藏民根本不会用什么猪圈来圈养它,它的奔跑速度比狗还快,一人高的土墙一跃就过去了!3头蕨麻猪就可以抵挡高原狼和雪豹的攻击。在一些古藏文中就记载着,蕨麻猪在吐蕃王朝时就是古代藏族藩王及土司等王室贵族享用的贡品,吐蕃王松赞干布向唐朝请婚时的贡品中就有蕨麻猪。唐太宗许嫁文成公主,然而公主进藏后对高原上粗糙的食物很是不习惯,唯独对“火烧蕨麻猪”大为青睐,好食此肉,并美誉其为“人参肉”。
只是多年来这些藏豚都是在草原上自生自灭,根本没有人专门饲养、管理,最终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稀少,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如再不加以保护的话,这种猪将濒临灭绝,所以,2006年藏豚被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
了解到这些,刘慧彬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如果自己专门在藏区养蕨麻猪,不仅能让城市人品尝到这种在外界很难吃到的草原美味,还能通过科学繁育不断扩大藏豚种群,使这个珍稀品种避免灭绝的厄运。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敏锐地嗅到这个商机后,他才不顾一切地决定辞职到甘南草原创业!
花160万元收购的蕨麻猪,
因一场山洪逃得精光
刘慧彬最初计划自己大规模养殖藏豚,首先需要到牧区买种猪,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兰州驾车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后,草原上没有公路,崎岖狭窄的小道两边是悬崖峭壁。这是去牧场的必经之路,一路上危险重重,有时甚至还会遇到山体滑坡。可跋山涉水跑了整整一天,刘慧彬只是在沿途草原上见到很多牦牛,连一只蕨麻猪也没有看到。
他又向山里走,到第二天中午,终于看到一户牧民的帐篷。本以为找到牧民就可以找到蕨麻猪,没想到的是,一见到生人,那个藏族姑娘就很害羞地冲出帐篷撒腿往山上跑,这可把他搞蒙了。后来才知道,在这个地方,平时男人们都到草原上放牧去了,家里只留下姑娘媳妇打理。在这种情况下,女子是不能和陌生男人随便接触的,以免被别人或自家丈夫误会。
了解到当地的一些风俗后,刘慧彬也不敢随便往牧民帐篷里闯,这样就很难打听到哪里有藏豚的消息。2006年6月,他感觉自己像无头苍蝇那样四处乱撞很难买到种猪,同时因为语言不通,还容易和藏民造成误会,于是便联系对当地很熟悉的牧民,让对方骑着马带他进草原寻找蕨麻猪。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刘慧彬几乎走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却很难见到藏豚的踪影。原来,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饲料缺乏,藏豚只能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在夏季,只有在深山里的牧场才能找到。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一群正在拱食绿色植物的小家伙,有十五六只。脑袋尖尖的有点像刺猬,黑色的毛显得有些稀疏,别看个头小,但个个野性十足。
藏豚生长极为缓慢,一年仅能长到30斤左右。据有关专家介绍,这种猪之所以濒临灭绝,主要原因还是与当地牧民的传统养殖习惯有关。因为他们平时主要养的是牦牛和羊,藏豚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所以,牧民自然很难认识到这种稀缺资源的潜在价值。
那么,藏民以流放方式散养的这些蕨麻猪,由于每天都任其漫山遍野地乱窜,最终会不会因失控变成真正的“野猪”,怎样才能捉到它们呢?好玩的是,人家还真有一套。为了有效控制藏豚,平时牧民就在自己住的帐篷附近,定期撒些青稞面、燕麦及盐巴之类的东西,有了这些美味的诱惑,慢慢地蕨麻猪就习惯经常回“家”了。
性格豪爽的刘慧彬经常带着好酒和茶叶等到当地人家里做客,很快就和很多藏民成了好朋友,接下来收购蕨麻猪就顺利多了。
刘慧彬在藏区收上来的蕨麻猪一天比一天多,一切都向他设想的方向发展。2006年9月,他在甘肃定西市岷县投资7万元,建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保种场。眼看惊人的财富正向自己招手时,不幸却发生了。一天早上,刘慧彬和朋友冯岷川两人,开着一辆货车把在草原收上来的宝贝运往岷县的保种场,当时车上装着花了160万元收购来的120多头种猪。没想到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暴雨,一场意外随之发生。
辞职到深山创业
刘慧彬出生在兰州市一个工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从高中到大学都是三好生,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毕业后他顺利进入甘肃电视台工作。
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美丽贤淑的妻子,一年后迎来天使般可爱的女儿。然而2006年5月,他却突然提出辞职,要去藏区养猪。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消息一传出,就在朋友圈里炸开了锅。令人不解的是,无论父母、妻子等如何轮番劝说,刘慧彬仍态度坚决,一定要去干这件自己认准的“大事”。后来妻子伤心至极,一气之下干脆和他离了婚。爸妈也觉得儿子太不争气,弄得他们在街坊四邻面前抬不起头来。
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业,能让刘慧彬如此“走火入魔”?原来,他在电视台当记者时,经常来到大山深处的偏远牧区采访,发现这里有很多土特产都是好东西,比如牦牛肉、野蘑菇、奶疙瘩等,因缺少知名度却一直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那时,他就有了到这里来创业帮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念头。
一次,刘慧彬拜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户藏民,热情的主人特意宰了一只小猪来款待他们,他和司机都感到十分好奇,因为在牧区经常吃的是牛羊肉。那天,藏民大叔招待他们的只有一道菜:在火炉上烤得冒油的“野猪肉”颜色焦黄,香味扑鼻。主人刚用盘子端上来,刘慧彬就忍不住夹起来一口咬下,只觉得这种猪肉味道鲜美无比,越嚼越香,回味无穷。“奇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猪肉啊,随便一烤竟能弄出如此绝妙的味道?简直比五星级酒店里的任何一道菜都棒!”
听到这话,主人非常高兴。他告诉刘慧彬,这不是野猪,而是藏豚。刘慧彬通过查资料了解到,藏豚又称蕨麻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是我国最原始也是最独特的一种猪。全世界只有在青藏高原上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才生长这种猪,这里的海拔在3200米以上,最冷达到零下28℃,到处是原始无污染的雪山、草原。这种猪因为长年在草原上拱食地底下生长的蕨麻——就是人们俗称的“人参果”,以及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等当地盛产的野生名贵中草药而得名,当地藏民几百年来都叫它“人参猪”。
这种猪完全野生野长在草原和河谷地带,藏民根本不会用什么猪圈来圈养它,它的奔跑速度比狗还快,一人高的土墙一跃就过去了!3头蕨麻猪就可以抵挡高原狼和雪豹的攻击。在一些古藏文中就记载着,蕨麻猪在吐蕃王朝时就是古代藏族藩王及土司等王室贵族享用的贡品,吐蕃王松赞干布向唐朝请婚时的贡品中就有蕨麻猪。唐太宗许嫁文成公主,然而公主进藏后对高原上粗糙的食物很是不习惯,唯独对“火烧蕨麻猪”大为青睐,好食此肉,并美誉其为“人参肉”。
只是多年来这些藏豚都是在草原上自生自灭,根本没有人专门饲养、管理,最终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稀少,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如再不加以保护的话,这种猪将濒临灭绝,所以,2006年藏豚被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
了解到这些,刘慧彬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如果自己专门在藏区养蕨麻猪,不仅能让城市人品尝到这种在外界很难吃到的草原美味,还能通过科学繁育不断扩大藏豚种群,使这个珍稀品种避免灭绝的厄运。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敏锐地嗅到这个商机后,他才不顾一切地决定辞职到甘南草原创业!
花160万元收购的蕨麻猪,
因一场山洪逃得精光
刘慧彬最初计划自己大规模养殖藏豚,首先需要到牧区买种猪,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兰州驾车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后,草原上没有公路,崎岖狭窄的小道两边是悬崖峭壁。这是去牧场的必经之路,一路上危险重重,有时甚至还会遇到山体滑坡。可跋山涉水跑了整整一天,刘慧彬只是在沿途草原上见到很多牦牛,连一只蕨麻猪也没有看到。
他又向山里走,到第二天中午,终于看到一户牧民的帐篷。本以为找到牧民就可以找到蕨麻猪,没想到的是,一见到生人,那个藏族姑娘就很害羞地冲出帐篷撒腿往山上跑,这可把他搞蒙了。后来才知道,在这个地方,平时男人们都到草原上放牧去了,家里只留下姑娘媳妇打理。在这种情况下,女子是不能和陌生男人随便接触的,以免被别人或自家丈夫误会。
了解到当地的一些风俗后,刘慧彬也不敢随便往牧民帐篷里闯,这样就很难打听到哪里有藏豚的消息。2006年6月,他感觉自己像无头苍蝇那样四处乱撞很难买到种猪,同时因为语言不通,还容易和藏民造成误会,于是便联系对当地很熟悉的牧民,让对方骑着马带他进草原寻找蕨麻猪。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刘慧彬几乎走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草原,却很难见到藏豚的踪影。原来,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饲料缺乏,藏豚只能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在夏季,只有在深山里的牧场才能找到。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一群正在拱食绿色植物的小家伙,有十五六只。脑袋尖尖的有点像刺猬,黑色的毛显得有些稀疏,别看个头小,但个个野性十足。
藏豚生长极为缓慢,一年仅能长到30斤左右。据有关专家介绍,这种猪之所以濒临灭绝,主要原因还是与当地牧民的传统养殖习惯有关。因为他们平时主要养的是牦牛和羊,藏豚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所以,牧民自然很难认识到这种稀缺资源的潜在价值。
那么,藏民以流放方式散养的这些蕨麻猪,由于每天都任其漫山遍野地乱窜,最终会不会因失控变成真正的“野猪”,怎样才能捉到它们呢?好玩的是,人家还真有一套。为了有效控制藏豚,平时牧民就在自己住的帐篷附近,定期撒些青稞面、燕麦及盐巴之类的东西,有了这些美味的诱惑,慢慢地蕨麻猪就习惯经常回“家”了。
性格豪爽的刘慧彬经常带着好酒和茶叶等到当地人家里做客,很快就和很多藏民成了好朋友,接下来收购蕨麻猪就顺利多了。
刘慧彬在藏区收上来的蕨麻猪一天比一天多,一切都向他设想的方向发展。2006年9月,他在甘肃定西市岷县投资7万元,建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保种场。眼看惊人的财富正向自己招手时,不幸却发生了。一天早上,刘慧彬和朋友冯岷川两人,开着一辆货车把在草原收上来的宝贝运往岷县的保种场,当时车上装着花了160万元收购来的120多头种猪。没想到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暴雨,一场意外随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