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概念,并且对如何做好城市生物与景观的多样性结合做了简要阐述,其次就城市地形的选择和利用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 园林;城市;绿化
一、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概念
城市的概念是遵循时代而发展的。而现在更应强调的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
从宏观而言,为了防止城市发展成“摊大饼”,可用隔离绿地加以分隔,而有些城市既想用这种名义,又打算作为建筑预留地用,因此称为绿化隔离带,这样用地性质就不是绿地了。实践下来必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隔离带用地被批准为建设用地,隔离带上再造建筑和街道就无所谓隔离了。防止摊大饼的初衷也就难以实现。若用地定性为隔离绿地,则因不许侵占绿地而将保证隔离功能的实现,大片绿地,甚至一条绿带,都具有这种隔离作用。从微观而言,绿地植物能有效地以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调剂过于平滞和呆板的建筑线条、人工形体、质感、色彩和气氛。从理论上讲是“以素耀艳”。
城市景观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概念“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总纲。战国时的管子早就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概念。现代的东西方文化也在人与自然协调、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上不只有人、人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等概念方面有所统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常遵循“人杰地灵”而且说"景物因人成胜概",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神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人也就在其中了。中国文字“一人为大”、“一大为天”就包含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城市景观最基本的因素是山水形胜。我国60%以上的国土是山地,近山城市都有大水面,诸如惠州与杭州的西湖,宁波的月湖、南宁的南湖等。这些城市水面就面积而言都是今不如昔,都人为地缩小了。填湖造地,人造地面上再盖建筑。只有少数是自然淤积,疏于清淤所致。毁山比破坏水资源更为普遍和严重。一种是采石,古代采去石材留下一个风景区,采石不但不破坏风景反倒美化了景观。如浙江绍兴的东湖就是当时采石创造的风景名胜区。现在则是单纯经济观念主使,劈山头,断坡臂,甚至炸掉整座山,留下惨不忍睹的狼藉。另一种是在有丘陵起伏的用地上,仍然将只适用平原城市的方格道网往上扣。城市干道进入丘陵地仍追求“刚直不阿”,宽、平、直。逢山便开壑口并将山的自然坡面削为平的堤面。建筑用地似乎先把山地削平后才能建筑。环境是城规、建筑和园林创作之源。遇到山水怎能先夷为平地再建筑呢?因山势、就水形就不建筑了吗?传统风景区和园林建筑都善于化整为零,组成建筑组群,大大地减少了平整的面积,得到“因山构室,其趣恒佳”的结论。城市道路也一样,在平原上以平直求便捷.遇到丘陵地带就不能顺应地弯一下吗?保护了山形水势就有了形胜优美的环境,城市景观也就因环境而突出了。这便是“先难而后得”和“景以境出”的道理,城市景观与园林规模不同,理至则一。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是典型的中国台地园。从山麓到山腰,山顶布置了不少建筑和道路、场地。但并不是把自然的山削成一层层的人工平台,而是附属在自然的山形地势上,格外地亲和、妥切,室与山融为一体。另一种破坏就是炸山填江、填海。总感到用地不够,便炸山填水为陆。城市用地哪有个够呢?水陆的比例也是生态环境结构的反映。现在提出要恢复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洞庭湖,而古代洞庭湖的面积为三千多平方公里。违反了水的自然循环就要成灾。管子说:“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广义建筑学要求城规、建筑、园林相互渗透和交融。园林一方面要在城规指导下和明了主体建筑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寻觅自己的位置。也要在城规专家担纲下介入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在建筑师主持下配合室外环境设计。在园林专项中则要担当指挥全局的重任。那些把园林设计只看成是绿化、栽花种树的,往往造成一种不科学的建设序列,即规划带头,建筑紧跟、园林扫尾。有把大量建筑之初就应解决的土方暂待园林处理的,也有做道路不留绿化带和种植坑,最后只得用盆栽的。综合的城市景观建设要求园林设计不仅承担专项,而且要同步进入总体规划。包括城市、城市群、区域和大地景观规划。要实现建设秀美山川的宏愿,园林设汁者责无旁贷。
二、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山林和水泽等生长和繁育。山林包括了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的生态因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绝不是空想,它是发展的方向,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三、城市的形胜和自然地形的利用、改造
3.1置县、建市都首先要相地
其中形胜便是对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环境优势的概括。地方志大多有形胜的描述。形胜为地理形势优越性之概要。《荀子·强国说》:“其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势也。"
3.2人造自然地形
城市景观概括为人工与自然两大类型。目前是人工化气氛太重而自然环境不足以相应。人造自然的因素本不多,主要是地形地貌和植物种植、置石和假山等。其中最带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是地形。地形给人自然气氛的感染是很浓的。城市用地少有绝对平整的,大多是本有自然起伏,而“三通一平”给平掉了。建设用地未必一定要先平而后建设。城市除了挖方的土源外,矿渣、垃圾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作种植土或人工造山。矿渣和垃圾等废弃物的暴露一则污染空气,二则有塌方的危险。茂名市用油页岩炼油要出大量有害的油渣。他们用以造地形,于其外再填近2m深的种植土,山上种植芒果等树木。数年后监测芒果含毒量递减,而且可望无毒食用,一般树木花草则生长茂盛。城市道路立交后热岛效应更强,但地面高下相衔,也是最好创作自然地形的地方。其间绿地或藉壁延岗,或高下拉坡,得回转处逶迤生姿。没有必要全作成几何模纹花台。有面积大的中心绿岛则更宜在符合安全视距等交通要求的前提下,造土丘曲折起伏以缓解圆形中心岛过于规整的气氛。城市道路进入丘陵地就当山回路转。如果一定要直线穿过,路两旁被破坏了的丘陵地也要进行补偿性的复原修整。既已在路旁,要给些回旋余地,自然地曲折回环,或脊或谷,虚实相生。并在两侧天际线方面大做文章,土山起伏带动了树木花草的俯仰和具有优美旋律和寓于节奏感的树木天际线的变化。人工造土山实际上也是增加城市绿量的手段。因土山的坡面积大于土山所占的底面积,高程隔开以后植物各占不同高程的空间,绿量就增大了。如果有大型公共绿地或单位用地与城市干道四面相衔接。为了隔离交通噪声和扬尘、尾气,可考虑采用降低用地高程,以沉床地形处理,周围以土山范围并大量植树,从干道往旁看土山和树木并不太高,而在用地内则显得四周自然山林环境,在视距小的部分甚至自然山林可以从视觉上全部遮挡城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而忘记自己身居闹市之中。总之以利用和塑造自然地形为手段对于调剂城市景观过于人工化方面有广阔的前途,事实上目前利用得还很不够。
参考文献:
[1]刘正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凌士义,户天顺,魏韵佳.论园林设计对城市景观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2,03:138.
[3]李晓军.刍议城市绿化园林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2,05:129.
【关键词】 园林;城市;绿化
一、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概念
城市的概念是遵循时代而发展的。而现在更应强调的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
从宏观而言,为了防止城市发展成“摊大饼”,可用隔离绿地加以分隔,而有些城市既想用这种名义,又打算作为建筑预留地用,因此称为绿化隔离带,这样用地性质就不是绿地了。实践下来必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隔离带用地被批准为建设用地,隔离带上再造建筑和街道就无所谓隔离了。防止摊大饼的初衷也就难以实现。若用地定性为隔离绿地,则因不许侵占绿地而将保证隔离功能的实现,大片绿地,甚至一条绿带,都具有这种隔离作用。从微观而言,绿地植物能有效地以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调剂过于平滞和呆板的建筑线条、人工形体、质感、色彩和气氛。从理论上讲是“以素耀艳”。
城市景观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概念“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总纲。战国时的管子早就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概念。现代的东西方文化也在人与自然协调、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上不只有人、人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等概念方面有所统一。我国传统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常遵循“人杰地灵”而且说"景物因人成胜概",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神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人也就在其中了。中国文字“一人为大”、“一大为天”就包含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城市景观最基本的因素是山水形胜。我国60%以上的国土是山地,近山城市都有大水面,诸如惠州与杭州的西湖,宁波的月湖、南宁的南湖等。这些城市水面就面积而言都是今不如昔,都人为地缩小了。填湖造地,人造地面上再盖建筑。只有少数是自然淤积,疏于清淤所致。毁山比破坏水资源更为普遍和严重。一种是采石,古代采去石材留下一个风景区,采石不但不破坏风景反倒美化了景观。如浙江绍兴的东湖就是当时采石创造的风景名胜区。现在则是单纯经济观念主使,劈山头,断坡臂,甚至炸掉整座山,留下惨不忍睹的狼藉。另一种是在有丘陵起伏的用地上,仍然将只适用平原城市的方格道网往上扣。城市干道进入丘陵地仍追求“刚直不阿”,宽、平、直。逢山便开壑口并将山的自然坡面削为平的堤面。建筑用地似乎先把山地削平后才能建筑。环境是城规、建筑和园林创作之源。遇到山水怎能先夷为平地再建筑呢?因山势、就水形就不建筑了吗?传统风景区和园林建筑都善于化整为零,组成建筑组群,大大地减少了平整的面积,得到“因山构室,其趣恒佳”的结论。城市道路也一样,在平原上以平直求便捷.遇到丘陵地带就不能顺应地弯一下吗?保护了山形水势就有了形胜优美的环境,城市景观也就因环境而突出了。这便是“先难而后得”和“景以境出”的道理,城市景观与园林规模不同,理至则一。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是典型的中国台地园。从山麓到山腰,山顶布置了不少建筑和道路、场地。但并不是把自然的山削成一层层的人工平台,而是附属在自然的山形地势上,格外地亲和、妥切,室与山融为一体。另一种破坏就是炸山填江、填海。总感到用地不够,便炸山填水为陆。城市用地哪有个够呢?水陆的比例也是生态环境结构的反映。现在提出要恢复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洞庭湖,而古代洞庭湖的面积为三千多平方公里。违反了水的自然循环就要成灾。管子说:“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广义建筑学要求城规、建筑、园林相互渗透和交融。园林一方面要在城规指导下和明了主体建筑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寻觅自己的位置。也要在城规专家担纲下介入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在建筑师主持下配合室外环境设计。在园林专项中则要担当指挥全局的重任。那些把园林设计只看成是绿化、栽花种树的,往往造成一种不科学的建设序列,即规划带头,建筑紧跟、园林扫尾。有把大量建筑之初就应解决的土方暂待园林处理的,也有做道路不留绿化带和种植坑,最后只得用盆栽的。综合的城市景观建设要求园林设计不仅承担专项,而且要同步进入总体规划。包括城市、城市群、区域和大地景观规划。要实现建设秀美山川的宏愿,园林设汁者责无旁贷。
二、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山林和水泽等生长和繁育。山林包括了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的生态因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绝不是空想,它是发展的方向,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三、城市的形胜和自然地形的利用、改造
3.1置县、建市都首先要相地
其中形胜便是对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环境优势的概括。地方志大多有形胜的描述。形胜为地理形势优越性之概要。《荀子·强国说》:“其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势也。"
3.2人造自然地形
城市景观概括为人工与自然两大类型。目前是人工化气氛太重而自然环境不足以相应。人造自然的因素本不多,主要是地形地貌和植物种植、置石和假山等。其中最带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是地形。地形给人自然气氛的感染是很浓的。城市用地少有绝对平整的,大多是本有自然起伏,而“三通一平”给平掉了。建设用地未必一定要先平而后建设。城市除了挖方的土源外,矿渣、垃圾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作种植土或人工造山。矿渣和垃圾等废弃物的暴露一则污染空气,二则有塌方的危险。茂名市用油页岩炼油要出大量有害的油渣。他们用以造地形,于其外再填近2m深的种植土,山上种植芒果等树木。数年后监测芒果含毒量递减,而且可望无毒食用,一般树木花草则生长茂盛。城市道路立交后热岛效应更强,但地面高下相衔,也是最好创作自然地形的地方。其间绿地或藉壁延岗,或高下拉坡,得回转处逶迤生姿。没有必要全作成几何模纹花台。有面积大的中心绿岛则更宜在符合安全视距等交通要求的前提下,造土丘曲折起伏以缓解圆形中心岛过于规整的气氛。城市道路进入丘陵地就当山回路转。如果一定要直线穿过,路两旁被破坏了的丘陵地也要进行补偿性的复原修整。既已在路旁,要给些回旋余地,自然地曲折回环,或脊或谷,虚实相生。并在两侧天际线方面大做文章,土山起伏带动了树木花草的俯仰和具有优美旋律和寓于节奏感的树木天际线的变化。人工造土山实际上也是增加城市绿量的手段。因土山的坡面积大于土山所占的底面积,高程隔开以后植物各占不同高程的空间,绿量就增大了。如果有大型公共绿地或单位用地与城市干道四面相衔接。为了隔离交通噪声和扬尘、尾气,可考虑采用降低用地高程,以沉床地形处理,周围以土山范围并大量植树,从干道往旁看土山和树木并不太高,而在用地内则显得四周自然山林环境,在视距小的部分甚至自然山林可以从视觉上全部遮挡城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而忘记自己身居闹市之中。总之以利用和塑造自然地形为手段对于调剂城市景观过于人工化方面有广阔的前途,事实上目前利用得还很不够。
参考文献:
[1]刘正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凌士义,户天顺,魏韵佳.论园林设计对城市景观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2,03:138.
[3]李晓军.刍议城市绿化园林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2,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