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托·夏莫的U理论认为,所有组织和机构的领导必须应对三种类型的复杂性的挑战:动态复杂性、社会复杂性和涌现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增强应对课堂教学复杂性能力的迫切感,勇于担当责任,致力于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科学化,培养和发掘自己发自根源的领导力,着力培育师生们集体接近创造力根源的能力,切实把握高校课堂教学的盲点,才能有效应对三种类型复杂性的挑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U理论;高校课堂教学;动态复杂性;社会复杂性;涌现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50-02
奥托·夏莫(Otto Scharmer)的U理论认为,所有组织和机构的领导都面临着新层次的复杂性和变革。以复杂性生成的起源进行划分,领导者必须应对三种类型的复杂性的挑战:动态复杂性、社会复杂性和涌现复杂性。[1]教师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面临着这三种类型的复杂性的挑战。在中国高校的当下,这三种类型的复杂性各有其表现,同时又呈现出相互交错的态势。但许多教师停留在第一种复杂性的浅层次的分析和关注上,有少数人已关注到结果背后的深层原因,甚至由此而生的社会复杂性,至于涌现复杂性几乎无人问津。面对中国问题产生的动态复杂性、利益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复杂性,以及当下以培养未来的领导者的涌现复杂性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再在常规的工作中沿袭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已经不行了,必须改善思考的质量与他们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深层感知,增强学生们对成长和发展的体验。
一、应对三种类型复杂性能力提升的迫切性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上面临着这三种复杂性。师生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以一定的时间和教师为情境,组成一个传授理论和接受理论的活动过程。课堂的动态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的传授和接受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这可以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来达到。这种引导是从学生的未知的视角或不同于以往的新视角的引导,只有教师在理论面前表现得像面前的学生,才能对理论感同身受,才能把以往的知识变废为宝,成为接受新理论的逻辑起点。课堂的社会复杂性,需要教师在思维上与学生相连接的同时还要在价值判断上与学生同步,在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思考中国问题那样思考自己的前途以及与中国命运和人类命运的连接,着重在小我与大我的连接和良性互动上下功夫。课堂的涌现复杂性,与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教学目的相通,教师应该在知识的探索性和理论的运用性上着力提高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探索引领学生沿着感知、在当下和建立原型的U型路线的路径和方法,开启共同感知的大门,从根源看待一切,与即将涌现的新现实相连,使未来愿景晶透化,建立世界的微型模型,反复试验并生成改进的反馈和建议,使思维、心灵和双手在实践中得到整合,应对和化解生成性复杂性。在中国当代,大学教师的责任是与大学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的功能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实现大学功能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大学的功能也就是教师的责任之所在。大学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合力和过程,各功能各有准确的定位,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大学的最主要功能和教师的最主要责任是培养人才,其他功能和责任都是以不同方式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但培养人才的效果如何,却很难评价。大多数高校以年度工作量为标准。这只是量化指标,而定性指标却形同虚设,或者是沿袭过去的传统。量化指标与定性指标尚未统一下来。在高校大量存在着用课题、论文等不能完全量化的指标来评价一个教师的现象,这往往导致教师忽视他最基础的教学工作,而片面追求论文和课题的数量。对于晋升职称来说,这或许是明智之举,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却并无多大益处。面对涌现复杂性,教师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以适应未来的新需要。当沿着U型图的右侧上行时,人们会发现领导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关键焦点:如何才能提高领导者思考的质量与他们对员工的深层感知,以及如何改善员工的体验。那么,教师们也面临着这样一个新的关键焦点。首先,教师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共同感知和面向未来。其次,以理论为工具与学生一起构建共同学习和探索的场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提高对大学生的深层感知。再次,使学生在理论的学习和感悟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体验理论之花盛开的美丽和智慧之树的累累硕果的奥妙。
二、组织学习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的科学化
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承担着教学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是组织学习的一个常见形式和类型,也是高校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与教学质量有直接的联系。奥托绘制的十二项管理职能的下游、中游、上游的观点,在管理之轮上职能的上有形、下无形、左外向、右内向的分布,下、中、上游在管理之轮由外而内的依次分布,明确地向人们展示了管理的深浅、系统及其内在联系。教师在45或50分钟的课堂上,也要密切关注管理之轮的职能分布及其构成的系统,由下游的目标管理到中游的走动管理,再到上游的在当下管理,由解决动态复杂性的全系统方法转移到解决社会复杂性的多重利益相关者方法,最终转移到解决涌现复杂性的感知和在当下的方法。位于管理之轮中心的是第三个阶段,处理的是与涌现复杂性相关的问题,其特征是职能的整合。虽然每项职能都有不同的通道,但它们实质上会到达同一个地方。那么,在课堂上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教师怎样引领学生接近深刻创新和革新的根源呢?管理之轮好像是一种有机的呼吸动态过程,对组织肌体的健康和完整起决定性作用。吸气的过程是把焦点从外在的结果转移到执行以及注意力和意图的根源(U型左侧,由上而下或由外而内),而呼气是把从根源处涌现的未来逐步展开和实施(U型右侧,由下而上或由内而外)。这是把领导和组织的整个场景设想为一个生命体,它植根于注意力和意图的基础之上并不断更新。组织或场境的全体有赖于其所有组成部分及其部分之间的关系,由此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周边,中心不复存在,反之亦然。教学课堂也是一个有机的呼吸动态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吸气和呼气的奥妙。学生不爱听,教师教课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沉闷,这都是课堂呼吸系统出现故障的现实表现。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把这种焦点的上移比喻为需要经历孕育的三个阶段——受孕、妊娠和分娩。教师们此时要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在哪个阶段花了最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受孕、妊娠还是分娩?在现实世界里大多数教师却把太多时间耗费在产房等待诞生的奇迹。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9个月前的某些活动,诞生的奇迹就不可能出现。这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另一种解释。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可见的部分可能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而成绩和学习过程背景的不可见部分——学习的动机和根源,却很难把握。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深印象的就是班级越来越大,内容在逐年增加,课时却在减少,在有限的课堂上拥有那么多的学生,留给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就会过分关注“一朝分娩”,至于“十月怀胎”,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三、培养和发掘自己发自根源的领导力
教师要想获得高绩效必须把注意力的焦点从过程转移到根源,就像艺术家站在空白的画布之前一样。他们必须帮助学生接近激发灵感、直觉和想象的根源,培养一种新的能力,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感知并清楚地描绘正在涌现中的未来。教学不同于演讲,但也有与演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其中像讲故事那样吸引人就是两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特征。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独特的观察空间。演讲之后有4分钟的寂静。在这里,教师可以接近“空画布”并在“空画布”前,同时他还邀请学生和他一起成为共同创造者。他们带着自己的意图、经验和观念来解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于是,在“空画布”面前,领导的真正技能在于平衡作为和不作为两个方面。它需要寂静,以便引导集体注意力触及根源。如果团队和组织从那个不同的地方运行会怎样呢?是否存在一个他们可以接近的共同空间呢?哪种集体领导能够激活“空画布”前产生的空间呢?柯林斯命名的“第五级领导”具有三个特征:他们善于观察现实,往往表现出无情的现实主义;同时,他们还是无私的;最后,他们愿意承担不良结果的责任却把成功归功于他人。谦恭和无私是集体场向着更高层次前进的前提条件。高校作为创新精神的培育高地,理应学习和借鉴在当下理论,结合中国高校实际,进行试验和尝试,但这在中国高校还未曾听说过。接触过U型理论的教师,虽在教学中尝试过在当下的一些理论和原则,但还不成规模,仍处在自为阶段,更谈不上经验提升和理论抽象了。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上仍然有活动的空间。不同的关系模型需要不同的管理思维模式和关系胜任力,因为它们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观之上。师生们共同生活在当下世界、当下中国、当下高校,眼下和未来职业的共同性、面对涌现复杂性挑战的共振性、社会信息化的共享性,使当代师生具备了在当下的可能。为了应对破坏性的利益相关者局面,师生们必须能够集体接近创造力的根源,并自管理之轮的中心运行。
四、切实把握高校教学实践的盲点
课堂空间没有发生变化,但人数增加,如何把课堂教学演变为连续17个周的讲座?可见的教学课堂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教的教师和学的学生的品格和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思想多样化的当代中国,讲授的又是以共同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理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怎样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金字塔式的师道尊严已为平面式的师生平等关系所取代,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以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对待为前提;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正在被平等的谈话方式所代替;师生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这些看起来是挑战,但如果转变思维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机遇。机构的盲点同时包括领导和结构。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作为领导和教师还没有方法分析和处理涌现复杂性中浮现的关键挑战。我们也不知道,当脚下的土地逐渐消蚀并流失时,站在“空画布”面前,为了进行有效领导,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从结构观点看,盲点关注的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是结果产生和过程运行的根源以及它们所需要的情境,它们是解决大多数机构发展中关键问题的根本。我们只根据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关注度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可能我们也已进行了对学生强调听课重要性的教育,甚至在教学的某个环节进行过开放思维、心灵和意志的尝试,但是,我们还未品尝到成功的甜蜜,还没有发现通向根源之路。
这意味着我们缺乏跨机构的场所。如果要聚集和共同创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为任何给定的生态系统中所有关键的主体创造空间。高校也缺乏跨机构的场所,我们把它称为跨班级的不在场。这种不在场有三种类型:微观层次上的班级里的学困生的不在场;中观层次上的班级之间的交流的不在场;宏观层次上的师生与外界交流的不在场。已经到了我们共同建立新型领导力,呼唤在当下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奥托·夏莫.U型理论:修炼的轨迹——引动潜能的U型理论[M].邱昭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13
关键词:U理论;高校课堂教学;动态复杂性;社会复杂性;涌现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50-02
奥托·夏莫(Otto Scharmer)的U理论认为,所有组织和机构的领导都面临着新层次的复杂性和变革。以复杂性生成的起源进行划分,领导者必须应对三种类型的复杂性的挑战:动态复杂性、社会复杂性和涌现复杂性。[1]教师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面临着这三种类型的复杂性的挑战。在中国高校的当下,这三种类型的复杂性各有其表现,同时又呈现出相互交错的态势。但许多教师停留在第一种复杂性的浅层次的分析和关注上,有少数人已关注到结果背后的深层原因,甚至由此而生的社会复杂性,至于涌现复杂性几乎无人问津。面对中国问题产生的动态复杂性、利益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复杂性,以及当下以培养未来的领导者的涌现复杂性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再在常规的工作中沿袭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已经不行了,必须改善思考的质量与他们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深层感知,增强学生们对成长和发展的体验。
一、应对三种类型复杂性能力提升的迫切性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上面临着这三种复杂性。师生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以一定的时间和教师为情境,组成一个传授理论和接受理论的活动过程。课堂的动态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的传授和接受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这可以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来达到。这种引导是从学生的未知的视角或不同于以往的新视角的引导,只有教师在理论面前表现得像面前的学生,才能对理论感同身受,才能把以往的知识变废为宝,成为接受新理论的逻辑起点。课堂的社会复杂性,需要教师在思维上与学生相连接的同时还要在价值判断上与学生同步,在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思考中国问题那样思考自己的前途以及与中国命运和人类命运的连接,着重在小我与大我的连接和良性互动上下功夫。课堂的涌现复杂性,与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教学目的相通,教师应该在知识的探索性和理论的运用性上着力提高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探索引领学生沿着感知、在当下和建立原型的U型路线的路径和方法,开启共同感知的大门,从根源看待一切,与即将涌现的新现实相连,使未来愿景晶透化,建立世界的微型模型,反复试验并生成改进的反馈和建议,使思维、心灵和双手在实践中得到整合,应对和化解生成性复杂性。在中国当代,大学教师的责任是与大学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的功能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实现大学功能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大学的功能也就是教师的责任之所在。大学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合力和过程,各功能各有准确的定位,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大学的最主要功能和教师的最主要责任是培养人才,其他功能和责任都是以不同方式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但培养人才的效果如何,却很难评价。大多数高校以年度工作量为标准。这只是量化指标,而定性指标却形同虚设,或者是沿袭过去的传统。量化指标与定性指标尚未统一下来。在高校大量存在着用课题、论文等不能完全量化的指标来评价一个教师的现象,这往往导致教师忽视他最基础的教学工作,而片面追求论文和课题的数量。对于晋升职称来说,这或许是明智之举,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却并无多大益处。面对涌现复杂性,教师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以适应未来的新需要。当沿着U型图的右侧上行时,人们会发现领导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关键焦点:如何才能提高领导者思考的质量与他们对员工的深层感知,以及如何改善员工的体验。那么,教师们也面临着这样一个新的关键焦点。首先,教师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思考质量,共同感知和面向未来。其次,以理论为工具与学生一起构建共同学习和探索的场境,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提高对大学生的深层感知。再次,使学生在理论的学习和感悟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从中体验理论之花盛开的美丽和智慧之树的累累硕果的奥妙。
二、组织学习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的科学化
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不仅承担着教学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是组织学习的一个常见形式和类型,也是高校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与教学质量有直接的联系。奥托绘制的十二项管理职能的下游、中游、上游的观点,在管理之轮上职能的上有形、下无形、左外向、右内向的分布,下、中、上游在管理之轮由外而内的依次分布,明确地向人们展示了管理的深浅、系统及其内在联系。教师在45或50分钟的课堂上,也要密切关注管理之轮的职能分布及其构成的系统,由下游的目标管理到中游的走动管理,再到上游的在当下管理,由解决动态复杂性的全系统方法转移到解决社会复杂性的多重利益相关者方法,最终转移到解决涌现复杂性的感知和在当下的方法。位于管理之轮中心的是第三个阶段,处理的是与涌现复杂性相关的问题,其特征是职能的整合。虽然每项职能都有不同的通道,但它们实质上会到达同一个地方。那么,在课堂上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教师怎样引领学生接近深刻创新和革新的根源呢?管理之轮好像是一种有机的呼吸动态过程,对组织肌体的健康和完整起决定性作用。吸气的过程是把焦点从外在的结果转移到执行以及注意力和意图的根源(U型左侧,由上而下或由外而内),而呼气是把从根源处涌现的未来逐步展开和实施(U型右侧,由下而上或由内而外)。这是把领导和组织的整个场景设想为一个生命体,它植根于注意力和意图的基础之上并不断更新。组织或场境的全体有赖于其所有组成部分及其部分之间的关系,由此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周边,中心不复存在,反之亦然。教学课堂也是一个有机的呼吸动态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吸气和呼气的奥妙。学生不爱听,教师教课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沉闷,这都是课堂呼吸系统出现故障的现实表现。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把这种焦点的上移比喻为需要经历孕育的三个阶段——受孕、妊娠和分娩。教师们此时要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在哪个阶段花了最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受孕、妊娠还是分娩?在现实世界里大多数教师却把太多时间耗费在产房等待诞生的奇迹。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9个月前的某些活动,诞生的奇迹就不可能出现。这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另一种解释。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可见的部分可能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而成绩和学习过程背景的不可见部分——学习的动机和根源,却很难把握。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深印象的就是班级越来越大,内容在逐年增加,课时却在减少,在有限的课堂上拥有那么多的学生,留给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就会过分关注“一朝分娩”,至于“十月怀胎”,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三、培养和发掘自己发自根源的领导力
教师要想获得高绩效必须把注意力的焦点从过程转移到根源,就像艺术家站在空白的画布之前一样。他们必须帮助学生接近激发灵感、直觉和想象的根源,培养一种新的能力,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感知并清楚地描绘正在涌现中的未来。教学不同于演讲,但也有与演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其中像讲故事那样吸引人就是两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特征。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独特的观察空间。演讲之后有4分钟的寂静。在这里,教师可以接近“空画布”并在“空画布”前,同时他还邀请学生和他一起成为共同创造者。他们带着自己的意图、经验和观念来解释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于是,在“空画布”面前,领导的真正技能在于平衡作为和不作为两个方面。它需要寂静,以便引导集体注意力触及根源。如果团队和组织从那个不同的地方运行会怎样呢?是否存在一个他们可以接近的共同空间呢?哪种集体领导能够激活“空画布”前产生的空间呢?柯林斯命名的“第五级领导”具有三个特征:他们善于观察现实,往往表现出无情的现实主义;同时,他们还是无私的;最后,他们愿意承担不良结果的责任却把成功归功于他人。谦恭和无私是集体场向着更高层次前进的前提条件。高校作为创新精神的培育高地,理应学习和借鉴在当下理论,结合中国高校实际,进行试验和尝试,但这在中国高校还未曾听说过。接触过U型理论的教师,虽在教学中尝试过在当下的一些理论和原则,但还不成规模,仍处在自为阶段,更谈不上经验提升和理论抽象了。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上仍然有活动的空间。不同的关系模型需要不同的管理思维模式和关系胜任力,因为它们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观之上。师生们共同生活在当下世界、当下中国、当下高校,眼下和未来职业的共同性、面对涌现复杂性挑战的共振性、社会信息化的共享性,使当代师生具备了在当下的可能。为了应对破坏性的利益相关者局面,师生们必须能够集体接近创造力的根源,并自管理之轮的中心运行。
四、切实把握高校教学实践的盲点
课堂空间没有发生变化,但人数增加,如何把课堂教学演变为连续17个周的讲座?可见的教学课堂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教的教师和学的学生的品格和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思想多样化的当代中国,讲授的又是以共同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理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怎样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金字塔式的师道尊严已为平面式的师生平等关系所取代,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以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对待为前提;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正在被平等的谈话方式所代替;师生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这些看起来是挑战,但如果转变思维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机遇。机构的盲点同时包括领导和结构。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作为领导和教师还没有方法分析和处理涌现复杂性中浮现的关键挑战。我们也不知道,当脚下的土地逐渐消蚀并流失时,站在“空画布”面前,为了进行有效领导,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从结构观点看,盲点关注的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是结果产生和过程运行的根源以及它们所需要的情境,它们是解决大多数机构发展中关键问题的根本。我们只根据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关注度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可能我们也已进行了对学生强调听课重要性的教育,甚至在教学的某个环节进行过开放思维、心灵和意志的尝试,但是,我们还未品尝到成功的甜蜜,还没有发现通向根源之路。
这意味着我们缺乏跨机构的场所。如果要聚集和共同创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为任何给定的生态系统中所有关键的主体创造空间。高校也缺乏跨机构的场所,我们把它称为跨班级的不在场。这种不在场有三种类型:微观层次上的班级里的学困生的不在场;中观层次上的班级之间的交流的不在场;宏观层次上的师生与外界交流的不在场。已经到了我们共同建立新型领导力,呼唤在当下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奥托·夏莫.U型理论:修炼的轨迹——引动潜能的U型理论[M].邱昭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