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朝鲜燕行使阅读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几乎整年的清朝塘报,并将认为重要的部分摘录下来且附上评论,编成了三卷本的《环报删节》.该文献现藏于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几乎不为人所知.该文献的大部分内容可以与《清高宗实录》的记录形成对应,又可补《清高宗实录》之缺.朝鲜人编纂该书的目的在于探察清朝局势,给时局判断提供参考.《环报删节》中的记录,不仅可以填补中国史料的缺失,可为清史研究提供新史料,也展示了朝鲜人的对清认识在18世纪中期发生的变化.
【机 构】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50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燕行使阅读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几乎整年的清朝塘报,并将认为重要的部分摘录下来且附上评论,编成了三卷本的《环报删节》.该文献现藏于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几乎不为人所知.该文献的大部分内容可以与《清高宗实录》的记录形成对应,又可补《清高宗实录》之缺.朝鲜人编纂该书的目的在于探察清朝局势,给时局判断提供参考.《环报删节》中的记录,不仅可以填补中国史料的缺失,可为清史研究提供新史料,也展示了朝鲜人的对清认识在18世纪中期发生的变化.
其他文献
无论什么时候,艺术总在回应着时代的变革.rn14世纪以来,随着文艺复兴这场思想文化运动在欧洲轰轰烈烈地展开,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取得话语权.而这,深深影响到欧洲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rn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抢夺更多话语权,当时的统治阶级急需一种讲述性和感染力强烈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在天顶画、教堂还是坟墓的装饰上,统治阶级都希望给观者提供一种戏剧般的视觉刺激,令他们深受感动.
总有些拥有脉搏的歌曲用一种便于传诵的方式,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呱呱坠地、不断壮大、强势崛起的非凡足迹.而歌曲本身,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他,27岁便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2+3”命题,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这一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他,与华罗庚共同提出的研究方法被国际数学界沿用至今;他,在研究之余笔耕不辍,将近现代中国数学文化向世界传播……有人说,他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一块重要的铺路石.rn他,就是王元!
在人类的舌头上画个地图,你能找到“酸”“甜”“苦”“咸”的领土,却偏偏没有“辣”的王国——不属于味觉的辣,偏偏在人类社会影响深远.河南人民用辣椒、胡椒调出辛香四溢的胡辣;西南地区的麻辣“嚣张跋扈”,闻闻味儿便让人口齿生津;西北人民热爱香浓的辣椒油,搭配爽滑的面皮最是一绝……rn辣,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凭何种本领“入侵”人类社会,让一些人神魂颠倒,乃至无辣不欢的呢?
2020年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的彩色飞行图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太空闪耀的五星红旗.这张难得一见的照片是如何拍成的?难道另有一艘飞船跟着“天问一号”,充当它的专职摄影师?rn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聪明的你马上想到:这张照片是“天问一号”自拍得来的.
光绪二十年(1894)夏,孙文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维新的主张.此时中日战争爆发,孙文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始探索新的振兴中华之策.十月(1894年11月24日)孙文在檀香山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兴中会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开展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为宗旨的政治集团.
康熙帝为解决噶尔丹问题,先后三次用兵.用兵期间,清军所需军粮如米、面等,主要由京通仓及杀虎口、古北口、陕西、甘肃等地仓储调拨,构成了清军军粮的主体.为确保军粮供应,清政府还积极开捐和采买牛、羊等肉食,成为清军军粮的重要补充.此外,清政府还通过允许官员和蒙古各部捐献军粮、克敌资己、捕猎等途径补充军粮.清政府采取多种途径筹措军粮,基本确保了军粮的供应.但清军军粮主要依靠仓储调拨、市场采买和开捐等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式,清军自身解决军粮供给的份额较少.同时,康熙帝用兵噶尔丹期间清军军粮的筹备和运输,对此后清政府经略
和亲王弘昼为雍正帝第五子,在昭梿所著《啸亭杂录》中,被描绘为一副性格暴戾、行事乖僻的荒唐形象,《清史稿》将此用作弘昼之传,而学界也广为征引,使其“荒唐王爷”的形象就此形成.然而,档案、文集和实录等官私文献中却展现了一位勤学博文、仁爱谦逊、恬静寡欲的正面亲王形象.这种巨大反差,既与乾隆时期皇权空前强化、王权急剧式微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也与传说附会历史,昭梿对史料的采撷缺乏辨别和细致考证有关,还与昭梿的不幸遭遇及其认识的局限有关.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昭梿笔下的历史人物有了被夸大和渲染的空间.
明初对高级武官的选任并无明确制度,皇帝简任是主要方式,反映出皇权独大.正统之后,兵部的人事权开始扩张,高级武官多由部推,至成化初兵部竟成被抨击对象.会推则被朝臣视为制约兵部权力的手段而得到提倡,经过成化一朝的酝酿,弘治元年(1488)正式确立.随后又根据被推官职的高下区分出会推层级,制度逐渐完善.武官会推与文官会推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演变历程,是考察明代会议制度乃至整个明代制度变迁的一个具体而微的案例.
在清末审计院的筹设过程中,清廷朝野围绕审计院是否应独立,具体以何月为会计年度的预算决算时间,以及在筹设审计院与责任内阁等机构中孰先孰后,满汉候选人中何人为院长,甚至是否应提前成立审计院等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博弈.在这些争议的背后,既夹杂着亲贵的不合,也有各大臣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最后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审计院未能提前成立,其结构仅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