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事业单位不断发展与改革,全面预算也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分别对事业单位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事业单位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全面预算的建议,期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全面预算在事业单位中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
一、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的意义
全面预算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生产经营、投融资活动、财务等进行统筹、协调,促使人员、物质、财力等资源优化配置,业务范围不仅包含日常经营生产,还应包括投融资活动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要按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对资金使用做预期的安排,这是其他工作的起源,是对资金短期目标的规划,有利于优化各项资源,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前,事业单位运行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拨款,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全局预算和每项业务的进行有一个系统的掌控,可以依据每项业务的性能和要求制定适当的计划,然后按照需要适当配置的资金,最大程度地规避因欠缺考虑而出现资金损耗或者资金匮乏的状况,尽量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全面预算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成本效益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全面编制预算管理,能更好地协调单位各部门的行动,明确各部门目标,为单位管理者制定重大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脚步,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类事业单位,而其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与一类、二类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有别,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既要搞好公益活动,又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所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应参照企业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并加大监督、考核、评价力度。
三、加强事業单位全面预算的建议
(一)增强预算编制的严密性和适当性。事业单位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必须增强预算编制的严密性和适当性,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熟悉并应用利一学的预算编制方式。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必须依照规定的步骤谨慎实行,通过学习国内外优秀单位的预算编制管理方式,联系自身情况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保证事业单位每项活动数据的整合以及评析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对预算执行工作的监督。完成预算编制后,接下来就是预算的实行。一是对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监督。事业单位对会计部门往来业务的内容严格监督,保证事业单位运营活动的正当性和程序性;二是时刻监督。事业单位的监督部门对预算实行事项要时刻掌控,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三是增强外部监督。相关部门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实行状况进行实时的、系统的监督,推进事业单位的预算实行。
(三)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的预警体制。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因此,要构建全面预算的预警体制,对牵涉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每个地方都要妥善监督与管理。在强化对成本支出以及每项花费的管控时,时刻牢记并贯彻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利一学完备的全面预算管理预警体制,能够明显缩减单位一些不必要活动的支出,防止大范围的经济损耗和浪费。
四、加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建议
(一)规范全面预算管理基础环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应充分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通过“混合式”预算管理方式,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同时规范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环境,可以从预算意识、组织制度、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单位预算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二)增强全面预算执行力度。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要想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必须在全面预算编制完成后,严格按照预算认真组织实施,执行过程中定期分析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差异的成因和大小,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预算内的活动,可简化审批程序,预算外的或超预算的活动应实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时,建立健全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预算执行信息传输及时、畅通、有效。
(三)遵循全面预算的调整原则。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比预算与实际结果,及时发现增长机制或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预算,完善经营目标。调整预算应当符合单位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现实状况,重点放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重要的、非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方面;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客观、合理、可行,在经济上能够实现最优化,调整的频率应予以严格控制,年度调整次数应尽量少。同时预算调整需报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和管理工作机构,经审批后,方可按新的预算执行。
参考文献:
[1]于晶,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8(03):144-145.
[2]黄源艳.浅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完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01):135-136.
[3]李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的探讨[J].纳税.2018(18):32-33+36.
关键词: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
一、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的意义
全面预算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生产经营、投融资活动、财务等进行统筹、协调,促使人员、物质、财力等资源优化配置,业务范围不仅包含日常经营生产,还应包括投融资活动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要按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对资金使用做预期的安排,这是其他工作的起源,是对资金短期目标的规划,有利于优化各项资源,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当前,事业单位运行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拨款,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全局预算和每项业务的进行有一个系统的掌控,可以依据每项业务的性能和要求制定适当的计划,然后按照需要适当配置的资金,最大程度地规避因欠缺考虑而出现资金损耗或者资金匮乏的状况,尽量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全面预算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成本效益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全面编制预算管理,能更好地协调单位各部门的行动,明确各部门目标,为单位管理者制定重大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脚步,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类事业单位,而其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与一类、二类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有别,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既要搞好公益活动,又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价值最大化。所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应参照企业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并加大监督、考核、评价力度。
三、加强事業单位全面预算的建议
(一)增强预算编制的严密性和适当性。事业单位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必须增强预算编制的严密性和适当性,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熟悉并应用利一学的预算编制方式。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必须依照规定的步骤谨慎实行,通过学习国内外优秀单位的预算编制管理方式,联系自身情况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保证事业单位每项活动数据的整合以及评析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加强对预算执行工作的监督。完成预算编制后,接下来就是预算的实行。一是对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监督。事业单位对会计部门往来业务的内容严格监督,保证事业单位运营活动的正当性和程序性;二是时刻监督。事业单位的监督部门对预算实行事项要时刻掌控,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三是增强外部监督。相关部门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实行状况进行实时的、系统的监督,推进事业单位的预算实行。
(三)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的预警体制。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因此,要构建全面预算的预警体制,对牵涉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每个地方都要妥善监督与管理。在强化对成本支出以及每项花费的管控时,时刻牢记并贯彻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利一学完备的全面预算管理预警体制,能够明显缩减单位一些不必要活动的支出,防止大范围的经济损耗和浪费。
四、加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建议
(一)规范全面预算管理基础环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应充分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通过“混合式”预算管理方式,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同时规范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环境,可以从预算意识、组织制度、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全面提升单位预算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二)增强全面预算执行力度。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要想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必须在全面预算编制完成后,严格按照预算认真组织实施,执行过程中定期分析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差异的成因和大小,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预算内的活动,可简化审批程序,预算外的或超预算的活动应实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时,建立健全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预算执行信息传输及时、畅通、有效。
(三)遵循全面预算的调整原则。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比预算与实际结果,及时发现增长机制或纠正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预算,完善经营目标。调整预算应当符合单位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现实状况,重点放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重要的、非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方面;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客观、合理、可行,在经济上能够实现最优化,调整的频率应予以严格控制,年度调整次数应尽量少。同时预算调整需报全面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和管理工作机构,经审批后,方可按新的预算执行。
参考文献:
[1]于晶,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8(03):144-145.
[2]黄源艳.浅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完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01):135-136.
[3]李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的探讨[J].纳税.2018(18):3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