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人,好像已经活了很久很久了。这是我读完他小说后的一种感觉。这个人,好像从前清或更早以前就已经出世了……他单薄的身影适合在背光的宅院里出现……
我认识他时,他还只有二十出头,这个早熟的天才竟长着一张娃娃脸,但衣服穿得十分老气。他自己认为一个小脑袋长在成人身上是一种荒诞的配制。这个人,他的手指像鹅毛笔一样纤细、白皙,仿佛天生就是握笔杆的料。我第一次上门拜访他,惊讶地发现:他的书房兼卧室竟不到十平米,仅容一张床、一个书架、一张书桌,站在房间中央,一伸手,一抬腿,准可以碰到两边的物件(这个人,你如果给他一栋大房子,他也只会占据一个极小的房间,只要用来写作或冥想他就很满足了)。他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接待我时,显得有些拘谨、木讷,仿佛他仅仅是一个房客,正住在别人的客房中。他的书桌上有一台老式电脑,一旁是一大堆文学书籍,里面还夹杂着几本有关会计学的书。那时我几乎不敢相信,一个写出这等漂亮文字的人竟是在一家公司整天按着计算器过日子的会计。如我所料,他在公司里是一个中规中矩、小心谨慎、而且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他在数字上从未发生过小乱子,这是他写作之外唯一值得称耀的一件事。这个人与数字打交道之后,对待文字竟是那么精打细算。那些文字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计算器里跳出来的。他有时写了一段文字会扳指计算字数,就像我们十七世纪的诗人在计算音步。
这个人,你与他交往多了,就会发现:他是一个纯净的人,一个脱离大众却从来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的人。这个人平常总是低着头走路、说话,他很少像傲慢的马匹那样仰起细长的脖子;他的紧缩的喉结,仿佛一个秘密深藏在喉咙间。是的,他就是喜欢低头的姿势,好像几十年来他都没有抬起头来做人。这个人的眼睛高度近视,从不拿正眼打量这个世界:他对内心似乎关注太多,仿佛外面的世界只有映入心灵的水波他才会瞥上一眼。这个人的声音十分低沉,读他的小说我也有一种相同的感受:仿佛是在一个光线灰暗的房间里听一个人低声倾诉。他的文字一派宁静、安详、不事喧哗。他很少使用惊叹号。文字间很少会跳出高音或不谐音。对白也不多,好像那些主人公通常不会太唠叨。这个人羞于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他是沉默寡言的。他在我们中间如同一池静水,当我们差不多要忘却他的存在时,冷不丁会听到他的几句即兴的妙语,使人微微一惊。因为话不多,所以就让人难忘。这个人,你如果跟他单独相处,就会发现他十分健谈;如果是三人围坐,他会在漫谈的间歇,十分得体地聆听别人的谈话;如果进入五人以上的某个圈子,他的话就显得很经济了,就仿佛一本书的插图,稀少而不乏精致;如果是十人以上围桌谈话,他几乎是完全沉默的。他的目光通常只盯着离自己只有一肘之遥的地方,或者是目光无法企及的地方。他不喜欢用平视的目光看着对方说话,他那些话像是说给自己听的。如果他觉得自己的言谈略嫌傲慢,他就让声音尽量变得谦抑一些。这个人习惯于坐在角落里,或角度偏一点的地方,好像他只是另一个人的投影,很容易被人忽略。有时我们提起过去的一次聚会,他会比我们描述得更细致、精确。因为他一直在我们中间扮演一个静观者的角色。他从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他一辈子都不会成为一个抛头露面的人物。他不适合在广场上朗诵自己的作品,他也不适合在大众面前发表演说。他甚至不适合在太耀眼的阳光下跟人高声谈论。
这个人类似于某种具有净化作用的绿色植物,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他能制造一种纯净的氛围。他是“语言的纯洁主义者”,这与他的洁癖有关。他写文章之前通常要洗净双手,就像有些指挥家听音乐之前通常要洗净双耳;他的字很小,一个方格就可以写两个半字,但看上去很整洁、清爽;满满一页稿纸,很少有涂改之处。这个人的文章就像他那个打扮得非常洁净的房间,你读任何一段文字都会为自己眼中藏着一粒肮脏的眼眵而感到惭愧。
尽管我们常说,手指纤细的男人其性格未必细腻纤柔,脚毛粗长的男人其性格未必粗犷豪爽,但有时几乎就是这样的。这个人身上的女性补体似乎比我们都更多一些,因此他的感觉有时纤细得让人吃惊。这个人对日常琐碎事物总是怀有一种特殊的嗜好、一种阴性的敏感。有一回,他去邻县参加文学笔会,途中瞥见一朵野百合夹在草丛间,显得分外落寞,他就随手把它采了过来,回旅馆后,小心翼翼地插进一个细瓷茶杯中。又有一回,他逛书店时发现几个朋友编办的纯文学杂志搁在书橱一隅遭受冷落,他就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两本。这个人喜欢寂寞的文字。他说寂寞是好的。
这个人,让古怪的人觉得他太正常,让正常的人觉得他太古怪。多少年来,他所遇到的挫折,同样也被众多的人所经历。但由于生性敏感,他受到的打击似乎比任何人都要多,他所承受的疼痛似乎也数倍于常人。这个人自称是一个失败的男人,太多的失败让他对来之不易的成功也不屑一顾。这个人太相信宿命。他曾不无隐忧地对身边的朋友说,他每次坐车去上班,常常预感到某一辆车会在某一个时辰突然占据他身上的某一部分血液,因此他走路时,总是像统计数字一样小心谨慎,但由此带来的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恐惧感。据我所知,这个人在二十五岁前从未跨过长江以南。他唯一的一次远游是坐火车到四百公里以外的某个著名风景区,后来他就以呕吐结束了那次旅行。
这个人曾经把自己藏在非常安全的小房间里,打算过长时间的穴居生活——在极端的孤独里,上帝似乎根本没打算从他沉睡的身体中取出一条肋骨。陪伴他的,是一只到了更年期的不再乱叫的母猫。
我认识他时,他还只有二十出头,这个早熟的天才竟长着一张娃娃脸,但衣服穿得十分老气。他自己认为一个小脑袋长在成人身上是一种荒诞的配制。这个人,他的手指像鹅毛笔一样纤细、白皙,仿佛天生就是握笔杆的料。我第一次上门拜访他,惊讶地发现:他的书房兼卧室竟不到十平米,仅容一张床、一个书架、一张书桌,站在房间中央,一伸手,一抬腿,准可以碰到两边的物件(这个人,你如果给他一栋大房子,他也只会占据一个极小的房间,只要用来写作或冥想他就很满足了)。他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接待我时,显得有些拘谨、木讷,仿佛他仅仅是一个房客,正住在别人的客房中。他的书桌上有一台老式电脑,一旁是一大堆文学书籍,里面还夹杂着几本有关会计学的书。那时我几乎不敢相信,一个写出这等漂亮文字的人竟是在一家公司整天按着计算器过日子的会计。如我所料,他在公司里是一个中规中矩、小心谨慎、而且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他在数字上从未发生过小乱子,这是他写作之外唯一值得称耀的一件事。这个人与数字打交道之后,对待文字竟是那么精打细算。那些文字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计算器里跳出来的。他有时写了一段文字会扳指计算字数,就像我们十七世纪的诗人在计算音步。
这个人,你与他交往多了,就会发现:他是一个纯净的人,一个脱离大众却从来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的人。这个人平常总是低着头走路、说话,他很少像傲慢的马匹那样仰起细长的脖子;他的紧缩的喉结,仿佛一个秘密深藏在喉咙间。是的,他就是喜欢低头的姿势,好像几十年来他都没有抬起头来做人。这个人的眼睛高度近视,从不拿正眼打量这个世界:他对内心似乎关注太多,仿佛外面的世界只有映入心灵的水波他才会瞥上一眼。这个人的声音十分低沉,读他的小说我也有一种相同的感受:仿佛是在一个光线灰暗的房间里听一个人低声倾诉。他的文字一派宁静、安详、不事喧哗。他很少使用惊叹号。文字间很少会跳出高音或不谐音。对白也不多,好像那些主人公通常不会太唠叨。这个人羞于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他是沉默寡言的。他在我们中间如同一池静水,当我们差不多要忘却他的存在时,冷不丁会听到他的几句即兴的妙语,使人微微一惊。因为话不多,所以就让人难忘。这个人,你如果跟他单独相处,就会发现他十分健谈;如果是三人围坐,他会在漫谈的间歇,十分得体地聆听别人的谈话;如果进入五人以上的某个圈子,他的话就显得很经济了,就仿佛一本书的插图,稀少而不乏精致;如果是十人以上围桌谈话,他几乎是完全沉默的。他的目光通常只盯着离自己只有一肘之遥的地方,或者是目光无法企及的地方。他不喜欢用平视的目光看着对方说话,他那些话像是说给自己听的。如果他觉得自己的言谈略嫌傲慢,他就让声音尽量变得谦抑一些。这个人习惯于坐在角落里,或角度偏一点的地方,好像他只是另一个人的投影,很容易被人忽略。有时我们提起过去的一次聚会,他会比我们描述得更细致、精确。因为他一直在我们中间扮演一个静观者的角色。他从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他一辈子都不会成为一个抛头露面的人物。他不适合在广场上朗诵自己的作品,他也不适合在大众面前发表演说。他甚至不适合在太耀眼的阳光下跟人高声谈论。
这个人类似于某种具有净化作用的绿色植物,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他能制造一种纯净的氛围。他是“语言的纯洁主义者”,这与他的洁癖有关。他写文章之前通常要洗净双手,就像有些指挥家听音乐之前通常要洗净双耳;他的字很小,一个方格就可以写两个半字,但看上去很整洁、清爽;满满一页稿纸,很少有涂改之处。这个人的文章就像他那个打扮得非常洁净的房间,你读任何一段文字都会为自己眼中藏着一粒肮脏的眼眵而感到惭愧。
尽管我们常说,手指纤细的男人其性格未必细腻纤柔,脚毛粗长的男人其性格未必粗犷豪爽,但有时几乎就是这样的。这个人身上的女性补体似乎比我们都更多一些,因此他的感觉有时纤细得让人吃惊。这个人对日常琐碎事物总是怀有一种特殊的嗜好、一种阴性的敏感。有一回,他去邻县参加文学笔会,途中瞥见一朵野百合夹在草丛间,显得分外落寞,他就随手把它采了过来,回旅馆后,小心翼翼地插进一个细瓷茶杯中。又有一回,他逛书店时发现几个朋友编办的纯文学杂志搁在书橱一隅遭受冷落,他就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两本。这个人喜欢寂寞的文字。他说寂寞是好的。
这个人,让古怪的人觉得他太正常,让正常的人觉得他太古怪。多少年来,他所遇到的挫折,同样也被众多的人所经历。但由于生性敏感,他受到的打击似乎比任何人都要多,他所承受的疼痛似乎也数倍于常人。这个人自称是一个失败的男人,太多的失败让他对来之不易的成功也不屑一顾。这个人太相信宿命。他曾不无隐忧地对身边的朋友说,他每次坐车去上班,常常预感到某一辆车会在某一个时辰突然占据他身上的某一部分血液,因此他走路时,总是像统计数字一样小心谨慎,但由此带来的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恐惧感。据我所知,这个人在二十五岁前从未跨过长江以南。他唯一的一次远游是坐火车到四百公里以外的某个著名风景区,后来他就以呕吐结束了那次旅行。
这个人曾经把自己藏在非常安全的小房间里,打算过长时间的穴居生活——在极端的孤独里,上帝似乎根本没打算从他沉睡的身体中取出一条肋骨。陪伴他的,是一只到了更年期的不再乱叫的母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