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难与毕业生对实习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总量的逐年增加,出现了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情况。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从宏观上讲,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不匹配;从微观上讲,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也是其自身的就业能力不适合市场需求所致。因此,如何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成为了高校需要着力加强的工作。
为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应对就业难问题,很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有不少学校还推出了各种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发展 2006 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及比例分别为:就业专题讲座占51.16%,就业指导课程占46.99%,就业法律政策专业指导占26.39%,就业心理辅导占22.63%,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只占21.01%。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满意或很满意的合计只占7.63%,而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合计达到了42.92%。其中,大学生对学校提供最多的就业专题讲座最不感兴趣,只有10.82%的学生认同这种方式,而最感兴趣的方式分别是“提前进入企业入职培训体系学习和训练”,占53.99%;“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沟通”,占51.74%。
因此,为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促进他们顺利就业,高校应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和改进就业指导方式,尤其是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实习的指导和管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认识就业实习对于就业的重要作用,分析目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改进工作以满足毕业生的需要。
实习对于就业的重要作用
所谓就业实习(以下简称实习),是指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前到实际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专业性,即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或一定的专业技能,学生能在实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工作,同时能够了解实际的专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程度;二是目的性,实习是为就业做准备,而非只为获取短期报酬的勤工俭学;三是学习性,即在工作内容上,由于时间短,且不是实习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所以,一般需要正式工作人员指导,或者承担辅助性工作,带有很多学习的性质;四是准就业状态,即虽然学生到单位工作,但与实习单位之间尚未形成正式的工作关系,不能签订劳动合同。
实习是通过作用于“人职匹配”过程,来促进毕业生作出正确职业决策,顺利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人职匹配理论也称特性与素质理论,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首先提出,经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威廉逊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是用于指导人们进行职业选择和咨询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种职业对于个人的特性与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职业选择就是根据人的个性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相匹配。在具体运用时,一般分为三步:一是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二是分析职业对人的特性要求;三是进行人职匹配。人职匹配,简单地说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知己知彼”方能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尽管职业指导理论后来又有很多新的发展,但人职匹配仍是被职业指导专家们广泛认同的最基本的理论。结合该理论,可以恰当地说明实习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1.实习能够促进毕业生正确了解自己并提升工作能力
求职者对自身的了解是实现人职匹配的首要条件。在对人的特性分析方面,专家们创制了各种测试量表,将人的特性具体化为一些指标,为人们了解自己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复杂性,人的个性品质是很难完全客观地测量出来的,这使人职匹配理论的运用受到一定的批评和限制。因此,职业咨询专家除了上述测试方法以外,还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观察、谈话和问卷等),力图对个人的特质有比较具体准确的描述。
对我国高校毕业生而言,目前还缺少专门的测评机构提供就业的个人测评。虽然,就业指导部门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自我测评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测评。但是,这种测评目前在我国只处于借鉴国外成果进行尝试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运用模式,加上理论自身的局限性,还只能作为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一种参考,而不可能作为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方法。相比而言,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是毕业生了解自己的最有效办法。
一方面,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程度,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实习是学生了解自己工作能力和性格特点的一面镜子,通过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性格类型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更喜欢和更适合哪一类工作。
2.实习能促进毕业生对职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了解
在对行业和职业了解方面,一些专家和专业机构对各种职业进行了一定的分类和分析,形成了一些专门介绍行业和职业的书面资料,为毕业生了解行业和职业情况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报纸等现代媒体,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职业信息。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校园信息栏或就业网站上张贴大量的就业信息,邀请有关的用人单位举行宣讲会的方式介绍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的有关情况,或者邀请校友介绍职业感受等。这些都能对毕业生了解职业、行业和用人单位情况提供一定帮助。
但是,由于这些渠道一般只能提供一些概况,且对于毕业生来说只是间接经验,因此,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于了解职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除了理论上和一般性的职业知识的了解,毕业生还需要对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职业的具体特点、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以及单位的用人标准等进行具体了解,需要亲身参加有关的职业实践。因此,实习十分重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初步职业意向进行的实习,能够促进毕业生对职业和行业形成比较完整、深入和具体的了解。
3.实习能促进毕业生作出正确的就业决策,实现人职匹配
在学生进行就业决策时,仅有职业决策理论的指导是不够的,更需要依据个人的实践体验来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可以说,实习是正确的职业决策试金石。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所实习的岗位、职业甚至行业形成直接、客观的认识,可以置身其中感受其与自己的适配程度。这些实际的工作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完整、全面地认识具体职业,修正他们的职业想象,并对不同职业选择的利弊进行更为切实的分析比较。具体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实习的职业感到十分满意,认为这项(或这类)职业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志向,则在就业时可以更加坚定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更理想的结果是,如果实习单位也对该生在实习中的各方面表现十分满意,认为是符合本单位需要的人才,则还有可能确定该毕业生为最终招聘的对象,直接促成学生的就业。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实习的工作感到很不满意,认为与自己的最初想象完全不同,不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则可以明确地从其就业选项中排除,避免就业决策的失败。
目前实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实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國高校学生当前的实习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其中,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用人单位的问题。在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实习只是作为勤工俭学,或者作为完成规定的学分而被动完成的事项,所以,做事情比较被动,没有留心学习更多的东西,甚至只是找个并未实习的单位提供一张实习证明了事。在用人单位方面,很多单位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他们认为,实习生到单位的时间短,能够真正从事的工作有限,还需要花费人力给予指导,感觉招收实习生没必要。所以,愿意接纳实习生的单位比较少,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远远满足不了毕业生实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高校作为连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应该加大对实习工作的推动力度。
目前,我国高校实习工作发展十分不平衡,有的学校的部分专业开展得好,而有的则开展得并不理想。概括起来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对实习的定位认识不够清楚,缺乏整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
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习对于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价值,还没有将学生实习完全纳入管理工作之中,尚未形成整体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在管理上,有的高校是放在教务部门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管理;有的高校则是交给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实习管理松散,缺乏统一的制度和规范,工作的实际效果与毕业生的实际需要还相差很远。
2.实习岗位来源少,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由于愿意提供实习岗位的单位比较少,而高校学生总量很大,绝大多数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整体的实习安排。所以,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得到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而其他学生则主要靠自己找机会实习,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找到实习单位。
3.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目标等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他们需要实习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而很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毕业实习组织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学生实习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知道應该在实习中学习什么又怎样实习,遇到一些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处理。个别学生在实习中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安心从事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直接影响了实习效果。
对加强和改进实习工作的建议
1.充分认识实习对就业的重要作用,建立合理的实习管理机制
在认识上,学校应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充分认识实习对于促进就业和保证就业质量的重要作用,将实习作为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及院系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去。
在管理上,学校应明确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管理办法。鉴于实习与就业工作的密切联系,学校应将实习工作归入就业指导部门进行管理。由该部门负责管理规则的制定和实习鉴定工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制定实习规划,指导他们解决一些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管理并非意味着学校要负责全部学生的实习安排。由于学校的学生规模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就业倾向的差异也比较大,加之能够提供大规模实习岗位的单位数量有限,整体性的实习安排是不现实的,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而且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求职训练,所以寻找实习机会的任务应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来承担。
2.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
很多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学生介绍职业选择和发展的一些理论和测评工具,对于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受到了学生的肯定。由于这些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尝试,如果将实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起来,就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和适用性,促使学生用理论指导实习,进而运用于毕业时的择业,促进就业。
就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首先,要选择好实习单位。帮助学生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确定将来可能要选择的职业或行业方向,然后选择相关类型的单位联系实习。其次,要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不是越早实习就越好,建议学生在大部分学分已经修满,并且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有了基本掌握以后进行实习,要以不影响在校学习为限。比如,大学本科三年级下学期结束后的暑假,研究生二年级暑假等。再次,要学会如何联系实习、如何在实习中尽可能多地学到东西,增长职业经验。
3.与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为毕业生搭建实习平台或创建实习基地
目前,愿意接纳实习生的单位数量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招聘实习生的信息也非常分散,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并非一件易事。学校或院系可以与一些单位建立比较固定的联系,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既可以为该实习单位提供一定的辅助人力资源,又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还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规范对学生实习的指导,了解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评价。
近几年,有些地区建设了多种形式的就业实习基地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就业实习基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就业管理机构为主体,就业管理机构与企业或高校联合举办,如“武汉市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第二类是以企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与高校联合举办,如“郑州市高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第三类是以单个高校为主体,与人事局或企业合作举办,如上海交通大学与苏州市人事局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这些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各高校可依据实际情况加以借鉴,以多种方式建设实习基地,促进实习的开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王成]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总量的逐年增加,出现了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情况。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更是受到广泛关注。从宏观上讲,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不匹配;从微观上讲,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也是其自身的就业能力不适合市场需求所致。因此,如何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成为了高校需要着力加强的工作。
为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应对就业难问题,很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有不少学校还推出了各种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发展 2006 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及比例分别为:就业专题讲座占51.16%,就业指导课程占46.99%,就业法律政策专业指导占26.39%,就业心理辅导占22.63%,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只占21.01%。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表示满意或很满意的合计只占7.63%,而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合计达到了42.92%。其中,大学生对学校提供最多的就业专题讲座最不感兴趣,只有10.82%的学生认同这种方式,而最感兴趣的方式分别是“提前进入企业入职培训体系学习和训练”,占53.99%;“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沟通”,占51.74%。
因此,为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促进他们顺利就业,高校应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和改进就业指导方式,尤其是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实习的指导和管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认识就业实习对于就业的重要作用,分析目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改进工作以满足毕业生的需要。
实习对于就业的重要作用
所谓就业实习(以下简称实习),是指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前到实际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专业性,即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背景或一定的专业技能,学生能在实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工作,同时能够了解实际的专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程度;二是目的性,实习是为就业做准备,而非只为获取短期报酬的勤工俭学;三是学习性,即在工作内容上,由于时间短,且不是实习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所以,一般需要正式工作人员指导,或者承担辅助性工作,带有很多学习的性质;四是准就业状态,即虽然学生到单位工作,但与实习单位之间尚未形成正式的工作关系,不能签订劳动合同。
实习是通过作用于“人职匹配”过程,来促进毕业生作出正确职业决策,顺利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人职匹配理论也称特性与素质理论,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首先提出,经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威廉逊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是用于指导人们进行职业选择和咨询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种职业对于个人的特性与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职业选择就是根据人的个性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相匹配。在具体运用时,一般分为三步:一是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二是分析职业对人的特性要求;三是进行人职匹配。人职匹配,简单地说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知己知彼”方能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和成功就业。尽管职业指导理论后来又有很多新的发展,但人职匹配仍是被职业指导专家们广泛认同的最基本的理论。结合该理论,可以恰当地说明实习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1.实习能够促进毕业生正确了解自己并提升工作能力
求职者对自身的了解是实现人职匹配的首要条件。在对人的特性分析方面,专家们创制了各种测试量表,将人的特性具体化为一些指标,为人们了解自己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由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复杂性,人的个性品质是很难完全客观地测量出来的,这使人职匹配理论的运用受到一定的批评和限制。因此,职业咨询专家除了上述测试方法以外,还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观察、谈话和问卷等),力图对个人的特质有比较具体准确的描述。
对我国高校毕业生而言,目前还缺少专门的测评机构提供就业的个人测评。虽然,就业指导部门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自我测评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测评。但是,这种测评目前在我国只处于借鉴国外成果进行尝试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运用模式,加上理论自身的局限性,还只能作为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一种参考,而不可能作为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方法。相比而言,到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是毕业生了解自己的最有效办法。
一方面,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程度,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实习是学生了解自己工作能力和性格特点的一面镜子,通过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性格类型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更喜欢和更适合哪一类工作。
2.实习能促进毕业生对职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了解
在对行业和职业了解方面,一些专家和专业机构对各种职业进行了一定的分类和分析,形成了一些专门介绍行业和职业的书面资料,为毕业生了解行业和职业情况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报纸等现代媒体,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职业信息。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校园信息栏或就业网站上张贴大量的就业信息,邀请有关的用人单位举行宣讲会的方式介绍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的有关情况,或者邀请校友介绍职业感受等。这些都能对毕业生了解职业、行业和用人单位情况提供一定帮助。
但是,由于这些渠道一般只能提供一些概况,且对于毕业生来说只是间接经验,因此,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于了解职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除了理论上和一般性的职业知识的了解,毕业生还需要对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职业的具体特点、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以及单位的用人标准等进行具体了解,需要亲身参加有关的职业实践。因此,实习十分重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初步职业意向进行的实习,能够促进毕业生对职业和行业形成比较完整、深入和具体的了解。
3.实习能促进毕业生作出正确的就业决策,实现人职匹配
在学生进行就业决策时,仅有职业决策理论的指导是不够的,更需要依据个人的实践体验来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可以说,实习是正确的职业决策试金石。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所实习的岗位、职业甚至行业形成直接、客观的认识,可以置身其中感受其与自己的适配程度。这些实际的工作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完整、全面地认识具体职业,修正他们的职业想象,并对不同职业选择的利弊进行更为切实的分析比较。具体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实习的职业感到十分满意,认为这项(或这类)职业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志向,则在就业时可以更加坚定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更理想的结果是,如果实习单位也对该生在实习中的各方面表现十分满意,认为是符合本单位需要的人才,则还有可能确定该毕业生为最终招聘的对象,直接促成学生的就业。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实习的工作感到很不满意,认为与自己的最初想象完全不同,不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则可以明确地从其就业选项中排除,避免就业决策的失败。
目前实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实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國高校学生当前的实习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其中,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用人单位的问题。在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实习只是作为勤工俭学,或者作为完成规定的学分而被动完成的事项,所以,做事情比较被动,没有留心学习更多的东西,甚至只是找个并未实习的单位提供一张实习证明了事。在用人单位方面,很多单位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他们认为,实习生到单位的时间短,能够真正从事的工作有限,还需要花费人力给予指导,感觉招收实习生没必要。所以,愿意接纳实习生的单位比较少,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远远满足不了毕业生实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高校作为连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应该加大对实习工作的推动力度。
目前,我国高校实习工作发展十分不平衡,有的学校的部分专业开展得好,而有的则开展得并不理想。概括起来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对实习的定位认识不够清楚,缺乏整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
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习对于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价值,还没有将学生实习完全纳入管理工作之中,尚未形成整体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在管理上,有的高校是放在教务部门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管理;有的高校则是交给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实习管理松散,缺乏统一的制度和规范,工作的实际效果与毕业生的实际需要还相差很远。
2.实习岗位来源少,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由于愿意提供实习岗位的单位比较少,而高校学生总量很大,绝大多数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整体的实习安排。所以,只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得到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而其他学生则主要靠自己找机会实习,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找到实习单位。
3.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目标等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他们需要实习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而很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毕业实习组织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学生实习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知道應该在实习中学习什么又怎样实习,遇到一些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处理。个别学生在实习中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安心从事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直接影响了实习效果。
对加强和改进实习工作的建议
1.充分认识实习对就业的重要作用,建立合理的实习管理机制
在认识上,学校应高度重视实习工作,充分认识实习对于促进就业和保证就业质量的重要作用,将实习作为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及院系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去。
在管理上,学校应明确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管理办法。鉴于实习与就业工作的密切联系,学校应将实习工作归入就业指导部门进行管理。由该部门负责管理规则的制定和实习鉴定工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制定实习规划,指导他们解决一些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管理并非意味着学校要负责全部学生的实习安排。由于学校的学生规模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就业倾向的差异也比较大,加之能够提供大规模实习岗位的单位数量有限,整体性的实习安排是不现实的,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而且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求职训练,所以寻找实习机会的任务应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来承担。
2.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
很多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学生介绍职业选择和发展的一些理论和测评工具,对于学生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受到了学生的肯定。由于这些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尝试,如果将实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起来,就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和适用性,促使学生用理论指导实习,进而运用于毕业时的择业,促进就业。
就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首先,要选择好实习单位。帮助学生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确定将来可能要选择的职业或行业方向,然后选择相关类型的单位联系实习。其次,要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不是越早实习就越好,建议学生在大部分学分已经修满,并且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有了基本掌握以后进行实习,要以不影响在校学习为限。比如,大学本科三年级下学期结束后的暑假,研究生二年级暑假等。再次,要学会如何联系实习、如何在实习中尽可能多地学到东西,增长职业经验。
3.与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为毕业生搭建实习平台或创建实习基地
目前,愿意接纳实习生的单位数量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招聘实习生的信息也非常分散,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并非一件易事。学校或院系可以与一些单位建立比较固定的联系,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既可以为该实习单位提供一定的辅助人力资源,又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还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规范对学生实习的指导,了解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评价。
近几年,有些地区建设了多种形式的就业实习基地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就业实习基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就业管理机构为主体,就业管理机构与企业或高校联合举办,如“武汉市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第二类是以企业服务中心为主体,与高校联合举办,如“郑州市高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第三类是以单个高校为主体,与人事局或企业合作举办,如上海交通大学与苏州市人事局合作的就业实习基地。这些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各高校可依据实际情况加以借鉴,以多种方式建设实习基地,促进实习的开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