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居:上面的房子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83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所以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就称为干栏。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广西是壮族人民最主要的居住地,由于他们生活在南方气候潮湿的丘陵,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广西壮族民居——木构干栏民居,这是广西居住文明的一朵奇葩。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全干栏房是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干栏式楼房都是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成偏厦,屋顶是人字形,在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楼上前边是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史书上把“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称为“干栏”。用壮语来解释,“干”是“上面”,“栏”是“房屋”,合起来便成了“上面的房子”。干栏式居宅,过去主要是为了抵御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但是在楼下圈养牲畜,臭气时不时往上冲,很不卫生。
  
  长期以来聚居在一起的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干栏群落,如从山脚到山腰上下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通常是居住着一大家的几兄弟,称为串联式;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留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这称为并联式。村寨中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早在夏、商、周时期,广西与北方、中原地区,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自秦初开始,北方院落式民居随着北方移民的脚步,走进了广西,从此拉开了院落式民居与木构干栏互相融合的序幕。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现已逐渐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了。
  
  民居代表:
  龙胜归仁洞:归仁洞位于龙胜县城西北独境村堂帽山腰上,始建于1931年。它采取侗族全木构干栏式居家形式,造型轻巧,古朴无华。主要单体建筑采用三开间、木墙板、木楼板、小青瓦构造,建筑尺度、用材与民居别无两样,是一座独树一帜的全木干栏式寺庙。整个建筑随山势而自由组合,高低错落而处处相通,轻盈纯朴,室内外浑然一体,姿态翩然,山洞空间赋人以神秘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