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方言》音系性质辨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etian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西蜀方言》的音系性质,目前学界的认识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记录的是19世纪末期的成都方言;第二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记录的是成都周边的方言,或包括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片块方言;第三种观点认为《西蜀方言》反映当时成都话的文雅口语音。分歧的焦点在于19世纪末期成都话的入声是否已经完全消失。对比19世纪中晚期成都话相关文献可见,直到清末民初成都话的入声尚未完全消失,《西蜀方言》记录的是19世纪末期相对保守的成都语音。厘清这一问题,对进一步揭示成都话语音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初中体育中的一些教学误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分析:①体育课堂中的娱乐性掩盖了教学中体育动作的规范性,②体育课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变样为放羊式的无秩序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职素描教学进行分析,探讨素描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基础作用.
【摘 要】 中学小说教学形式落后,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小说整体鉴赏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本文以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的《红高粱》(节选)为例,以“民间理论”为基础,从莫言的“民间写作”等方面展开论述,抛弃传统的三要素小说教学法,力图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培养思维能力,达成核心素养。  【关键词】 中学小说教学;《红高粱》;民间理论;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正>一、投稿规范1.发稿方式。本刊只接收电子文本稿件。作者寄发电子稿件时,应以编辑部邮箱或责任编辑个人邮箱为主,每稿选择发送一个邮箱为宜,以免引起编辑回复或采稿时的
刘信甫《活人事证方》《活人事证方后集》存有《全宋诗》失收宋诗26首,这些诗不仅对研究刘信甫其人及其医道、宋代医学、中医史有所帮助,而且有益于宋代文学研究材料的扩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