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深处情自浓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语言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很常见的训练,也是教学实践中常被教师忽视的一个方面。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要朗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结构,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本文就当前中专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专语文;朗读;问题;对策
  一、朗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文章表述的是作者感知过的客观环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是使学生头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这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朗读技巧的基础上,真心实意有感情地去读课文。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二)朗读能帮助学生领悟内涵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一定事物、情境的表述,总是要寄托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的,这种思想感情,有的是作者直接揭示,有的则没有明白表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应注意在再现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细读、品读原文,在朗读中投入感情,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升华、认识提高,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轻、重、急、缓、虚、实的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朗读能帮助学生加强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豐富的理解力。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学生的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情味。有些文章文情并茂,描写细腻动人,对这样的文章,要通过朗读、想象来细细品味、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语言美、自然美、人格美。
  二、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专语文在平时考试中朗读被忽视
  我们所知道中专语文教学中,尽管都明确要求中专学生的朗读应达到何种水平,但我们发现在现行的中专语文学科的考试中,对朗读能力的测验却是一点找不到。中专学生从入学以来,随着各种学科的相继出现。不久以后中专教师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中专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蘑视程度就会越来越差。学生们要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技能测试.相对于朗读.立竿见影的词语、背诵、写作等就成为教师和学生重点抓的救命稻草,朗读这一项自然就会被忽视。
  (二)中专教师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现实的中专语文教学大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课堂教学中以析代读。以讲代读,反而成为重点。学生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在语文课堂上是日渐稀少了。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环节也见不到了。另外有部分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欠佳,比如有些教师上课就是用方言,范读这一环就干脆同避吧,而让学生自己读为主了。
  (三)中专语文教学没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在中专的教学中。专业课的学习是学生的重中之重,学生往往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专业上面了,谁还去重视语文学习,有时候语文课就那么一两堂课,初中时的晨读课没有了,语文学科的学习在课堂上就那么几堂,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多用在课文的理解与疏通上,朗读的时间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心得有几分昵。
  三、落实朗读训练的五个结合
  (一)课内外相结合
  朗读训练以课堂为主.扩展到课外活动。这不仅指时间上的扩展.还包括朗读训练的材料由课文扩展为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在训练方式上,由教师选择、播放视听录音到由学生动手,自制配乐朗读音带:朗读能力的迁移和延伸——组织年级的、全校性的演讲比赛、故事会等。为学全创造展示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二)集中教学和零打碎敲相结合
  朗读教学可以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时间进行,也可以选择适于朗读训练的篇目,或以某些精彩的语段重点训练,带动全篇。一堂课可集中进行朗读教学,也可以朗读教学为主,配置其他如讲练法、分析法、评点法、板示法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穿插运用,又有所侧重,使朗读教学贯穿在整个中专语文教学的始终,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三)一般辅导和重点辅导相结合
  教师备课往往是以大部分同学的水平为主要依据的,因而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朗读水平处于两头的学生的需求。课后对这些同学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因材施教,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四)朗读和听、说、写训练相结合
  朗读教学的目的说到底还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包括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在朗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使朗读能力的培养向横向能力延伸和扩展,我对所执教的班级做问卷调查,统计数字表明:95%的学生平时经常朗读课文,86%的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比小学有所增强,100%的学生反映懂得了一些朗读的知识和技巧,9l%的学生认为朗读对学习词语、理解课文有帮助。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经过短短一学期朗读训练,掌握了‘朗读的知识,又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了朗读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朗读兴趣,而兴趣又成为提高朗读水平的内驱力。在调查中,还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因字音咬不准、技巧把握不好而不愿当众朗读。经期终逐个朗读测试,发现少数学生确有差距,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提供了信息和依据。
  (五)结合情感教育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的目标。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强化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朗读教学需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朗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改深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就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语言规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语感,陶冶思想性情,激发审美情趣,就一定能取得朗读教学的丰硕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合成类名词的语义性质比较丰富,用法特点比较复杂,这给词典释义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挑战。文章讨论“事件·物质”类合成名词,认为该类名词的事件义是独立的,谓词隐含并不能否定这类名词包含事件义解读方式。词语多义和模糊现象的区分直接影响到词典的义项设立。“事件·物质”类合成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多种语义解读的可能性,有的是词语的多义性造成的,有的则属于词义的模糊现象。词语的多义性对应多义项,而词义的模
期刊
摘 要 针对学界对“吐蕃”语源及读音的争鸣,文章从“学者主观对音”“文献客观对音”两方面着重考察藏、汉文历史相关文献,探寻“吐蕃”读音的确切依据;通过藏、汉文献考察对照可见,汉文吐蕃的“蕃”历史上一直读-n韵尾音,并不读bō音;一些学者没有全面系统掌握相关客观对音材料,没弄清“吐蕃”的词语性质,错误地以为“吐蕃”是藏族自称之音译,却不知隋唐之际“吐蕃”本是一个汉语词,初为“吐谷浑蕃国”之简称;更鲜
期刊
苦茶成滋味   我这人虽也粗通文墨,于烟于酒,却都律之以戒,从不问津。唯对茶,尚可“能饮一杯无”。以往所住城市,流行花茶一类,尤以茉莉飘香者为盛,比之南方的龙井清茶,总觉得有喧宾夺主之嫌。我常喝的是翠色可人、微带苦味的绿茶。中国人于“苦”字颇多偏爱,前些年盛行“忆苦思甜”不衰,便是一例。于是我乃效义山“腐鼠成滋味”的诗句,有“苦茶成滋味”的题目“出笼”。  说起苦茶,很容易想到周作人。他在北平八道
期刊
摘 要: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出能够传遍世界却带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故事。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作者的一次利用故事传递中国价值观的典范,电影用严密的逻辑和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愚公移山、故乡情怀等中国价值观。文章主要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论述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简要说明为何《流浪地球》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探析《流浪地球》对普遍故事艺术的继承,以及《流浪地
期刊
摘 要:文章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区别,并简单分析了二者的具象形态。以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为例,文章阐述该作品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在影视剧中的展现方式、该文学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及该影视剧的艺术特征,分析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经典文学作品《简·爱》的改编,向人们展现了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剧;艺术价值;《简·爱》  基本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文字,而
期刊
摘 要 《辞源》第三版注释吐蕃:“音转为土伯特”,并明确标音“吐bō”。文章分析“土伯特”一词的起源和语用演变,明确“土伯特”是清初汉臣根据蒙、满语言对西藏称呼所写音译词,往往特指藏传佛教格鲁派统治的卫藏地方,继承的是元明时“乌思藏”范围而非唐代“吐蕃”。清初“土伯特”与“吐蕃”音义都无联系。辽、元、清诸朝对藏区藏族的称呼既有“吐蕃、西蕃”,也有一批突厥语系发音词“铁不得、土卜惕、土伯特”等。这些
期刊
摘 要: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然都是备受争议的,但却没有人像布歇一样一直处于这种境地,尤其是以狄德罗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更是对布歇进行了很多言过其实的批评。布歇(1703—1770年)在时代和蓬巴杜夫人有形或无形的推动下成为18世纪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画家和装饰设计家。布歇的成功和洛可可风格的盛行其实是法国王宫贵族穷途末路的真实记录,路易十五的荒淫无度和上层贵族的贪图享乐正是使洛可可風格盛行的阳光雨露
期刊
摘要:随着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设计已不仅仅为了追求视觉与功能而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在设计中开启了新的革命,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的近20年间经历了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快速建设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即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正迅速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主导思路。本文论述了有关可持续发展设计与可持续性设计、绿色设计的区别以及
期刊
摘要: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应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平台的巨大作用, 利用网络的特点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网络宣传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可以提高公众关注度,又可以提高国际话语权。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网站存在着独立网站少、形式单一、技术薄弱、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提高认识、建立数字博物馆等手段加强建设。  关键词: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互联网;宣传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抗战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新课改目标,这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获取途径,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以互联网、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们知道,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最直接产生的是眼球效应,以吸引关注来刺激行为,而美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也有着同样的效果,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那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相对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