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用小鼠肠袢试验对1982年度太原儿童医院从722例急性婴幼儿腹泻病例分离的369株大肠杆菌作了肠毒素研究,检出产毒大肠杆菌(ETEC) 194株,经统计学校正,检出阳性率为56.6%。据ETEC的毒素类型研究表明,太原地区流行的ETEC,以LT型大肠杆菌为主,占ETEC总数的65.6%,ST-LT型大肠杆菌次之,占22.0%,ST型大肠杆菌较少,仅占12.4%。据1982年度194例ETEC性
【机 构】
:
山西省控制小儿腹泻研究协作组;山西省太原儿童医院,山西省控制小儿腹泻研究协作组;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小鼠肠袢试验对1982年度太原儿童医院从722例急性婴幼儿腹泻病例分离的369株大肠杆菌作了肠毒素研究,检出产毒大肠杆菌(ETEC) 194株,经统计学校正,检出阳性率为56.6%。据ETEC的毒素类型研究表明,太原地区流行的ETEC,以LT型大肠杆菌为主,占ETEC总数的65.6%,ST-LT型大肠杆菌次之,占22.0%,ST型大肠杆菌较少,仅占12.4%。据1982年度194例ETEC性婴幼儿腹泻病例的全年分布情况,初步看出太原地区ETEC性婴幼儿腹泻,在头年的12月至次年的4月期间为低发期,7 ~10月的夏秋季节为高发期。
其他文献
小鼠、豚鼠腹腔渗出巨噬细胞(Mφ)体外单层伸展后,可用低浓度甲醛诱导产生巨噬细胞质膜小泡(MφV)。该过程表现了对温度、时间及离子的依赖性。Mφ的活性、密度和伸展程度对Mφ发泡也有明显影响。Mφ伸展程度与发泡量间呈高度正相关(r=0.926)。收获的MφV可被PHA、ConA等外源凝集素凝集,可形成MφV-胸腺细胞花环,说明该小泡具有Mφ质膜活性。Mφ发泡后仍有吞噬能力,并能形成胸腺细胞花环,证明
我们用济南株狂犬街毒(CTN-S1)连续通过小鼠脑内,获得一株狂犬病鼠脑固定毒(CTN)。该株与原街毒株相比,潜伏期已由原来的11~14天缩短为3~6天,皮下致病力也由原来的log4.2/0.2ml减弱为log1.5/0.2ml。由于仍含脑组织成分,我们又转种人二倍体细胞株(KMB-17)反复多次传代获得了一株二倍体细胞狂犬病毒适应株(CTN-1),该株与适应前CTN株相比,对小鼠和家兔的致病力又
作者单位之一,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合成的MDP具有很好的佐剂活性,在水溶液中不但可提高抗体的产生,且可促进细胞免疫应答,甚至口服仍有效。MDP除含有热原质外,对小鼠几乎无毒性,其注射局部反应较氢氧化铝或其它常用免疫佐剂显著为轻,很少引起化脓等不良反应。可能是较为理想的人工免疫佐剂。
综合利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痘苗病毒感染后,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痘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证实痘斑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痘苗病毒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最初感染部位向四周传播而引起外胚层、内胚层细胞逐步增生、肿胀、坏死;中胚层炎症浸润逐步加剧而造成的。
本文研究了影响ELISA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体的有关因素,并应用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测定59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儿的双份血清中RSV抗体。结果发现,以HeLa细胞制备的细胞内抗原滴度最高。缩短血清孵育时间可使血清与正常细胞抗原非特异显色降低。对59例病儿双份血清平行地做了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恢复期血清两法均有4倍以上抗体增长者22例,无4倍增长30例。符合率为88.13%。补体
Q热在临床上极易误诊。我们选择热性传染病、有肝炎症状和体征病人以及其他非热性病患者血清共196份作ELISA试验,证明Q热Ⅱ相IgG抗体在血清稀释1∶200时的阳性率达70.9%。阳性率高低随病人临床表现而有显著差异。OD值≥1.0者全部为 "伤寒" 、发热待诊及肝炎病人血清。经ELISA及其他血清学试验证实这些病人中有11例为Q热现症患者。ELISA IgG与IFA IgG及MA和CF抗体滴度之
从病人新分离的三株福氏1,2型痢疾杆菌,经诱变后获得半胱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亮氨酸和色氨酸营养缺陷突变体。用这些突变体作受体分别和供体大肠杆菌作接合试验。测定了5种选择标记的重组率和乳糖等5种非选择标记的转移率。从获得的重组子中任选400株重组子,共26种基因型,进行了抗原的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带有Lac+标记的痢疾菌重组子97.9%失去型抗原,群抗原保留不变。不带有乳糖标记的重组子,不论那一
本文就自然干扰素(nIFN-αco. β)与基因工程干扰素(rIFN-α1.β1)对我国分离的几种重要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抑制活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nIFN-αco.β和rI FN-α1.β1对腺病毒7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繁殖抑制活性基本相似;(2)nIFN与rIFN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繁殖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rIFN的活性仅为nIFN的1/1000左右;(3)α、β干扰素
我们建立了一种以去污染的瑞士小白鼠为模型的福氏Ⅱa痢菌D14株R因子体内消除试验方法。其可能的机理是利用口服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对小鼠肠道进行去污染,以造成小鼠肠道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缺失,同时杀伤专性厌氧菌,降低肠道对外袭菌的定居阻力,促使痢菌在肠道中能定居繁殖,然后利用小鼠肠道菌群重建的间隙,进行R因子消除试验。结果表明,黄连素、溴化乙锭对D14菌株R因子在体内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