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样的文物展对我们认识历史人物的全貌很有帮助。”
——2009年10月,专程驾车和妻子从桃园县前来台北参观两岸故宫雍正大展的小学教师连监民说。
回放
在台北举办的“雍正大展”延续至2010年1月,除了台北故宫的203件藏品,还有借展北京故宫的37件雍正文物。这一展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首度合办,也是分藏于两岸的故宫文物相隔60年再度聚首,加上雍正本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话题皇帝”,因此台湾民众蜂拥而至,每天都有四五千人前来参观。
延伸
2009年是两岸故宫合作的破冰之年。年初,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先后率团登陆、登台互访,这次两岸故宫分隔60年后的首次高层互访,拟出九项交流共识,其中一项是“建立展览交流机制”,“雍正大展”便是首张成绩单。
两岸故宫的前身——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因为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兵分三路南迁,到国共内战时,共有3824箱文物迁到台湾,从此有了“一宫两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两岸故宫有着23年共同的历史,彼此极具互补性。例如文渊阁依然在北京,而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则在台北。台北故宫65万件艺术珍品,宋画收藏达943幅,十分罕见;瓷器中精品更多,宋瓷中的汝窑。清瓷中的古月轩,90%都在台湾。
北京故宫藏品占全国文物藏品六分之一,数量几乎是台北故宫的一倍多,超过100万件珍藏同样无可匹敌。文物迁台时,受条件限制,比如携带以及挑选人的偏好等,使得部分书画、重器物等藏品留在了北京。“雍正大展”,北京故宫借出的27组藏品,仅仅是馆藏与雍正相关题材中的一小部分。最重要的,北京故宫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文物,浓缩了600多年的历史,完整呈现了明清皇室的生活状态。
目前,两岸故宫已提出多项合作设想,如台北故宫希望北京参加2010年举行的南宋展,并希望2011年两岸能举行一个联展,而北京则提出合作举行元代大展、《三希堂法帖》展、《清明上河图》展等,让失散多年的三希堂法帖等珍贵文物能再次相聚。
关联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从过去的敌对状态,到现在的“大三通”,两岸关系经历了前30年的军事对峙,后30年的交流与和解。
2009年两岸关系继续升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009年1月,在首批13个省市居民赴台旅游的基础上,大陆又新增12个省、区作为赴台旅游第二批开放区域。
2009年4月,两岸就定期航班、金融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合作,达成三项协议,让两岸“大三通”得以初步实现。双方还就陆资人合问题发表了共同声明,两岸经贸关系逐步正常化。
2009年5月,大陆推出八项惠台新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鼓励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
2009年6月,针对两岸分别使用简、繁体字的现状,马英九建议可采用“识正(繁体字)书简(简体字)”方式,希望两岸未来在该方面达成协议。在文化保存和推广上,他还建议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引起两岸舆论乃至海外华人社会的关注。
2009年7月,大陆四部门又公布了多项有关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惠合领域继续扩大,如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实施互换学生计划,并相互承认学分,支持两岸业者以版权贸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学技术类期刊等。
2009年10月13日,两岸重量级学者在台北举行题为“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的首次“二轨”对话,两岸共同讨论政治、外交、军事议题。
链接:
2009年的两岸关系也夹杂着不和谐音。2009年8月30日,达赖喇嘛来台参加水灾祈福活动,引起两岸关系紧张,导致台湾旅游业损失数十亿新台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取消赴辽宁丹东出席“台湾周”的行程。
随后,10月登场的“2009高雄电影节”,高雄市府又计划播映有关“疆独头目”热比娅的纪录片,为两岸关系发展增添变数。
评论
对两岸2009年开展的文化交流,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世界华文媒体给予了较高评价。《人民日报海外版》在题为《北京故宫文物台北“探亲”》的文章中说:“两岸故宫相隔60年后重聚首,不能不感谢‘这个老头’(雍正)。”
香港《文汇报》在题为《放宽陆生赴台搭桥两岸和平》的文章中称,马英九提出让大陆大学生到台湾,是其竞选政见之一,因为他想看到更多年轻人跨越台湾海峡;20年后,这些学生可能成为各自社会的领袖,“教育是把两岸带到一起的最好方法。”
台湾《联台报》文章《繁体字与简体字消长两岸情势有变》评价说,真正造成简体字在华人世界的上升趋势,与中文在国际社会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缘自大陆政经实力之上升。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两岸应携手再造中华文化盛世》一文中称,虽然两岸目前的现状,与孙中山当年提出“振兴中华”口号时所期许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总的来说是朝向这个目标前进。
——2009年10月,专程驾车和妻子从桃园县前来台北参观两岸故宫雍正大展的小学教师连监民说。
回放
在台北举办的“雍正大展”延续至2010年1月,除了台北故宫的203件藏品,还有借展北京故宫的37件雍正文物。这一展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首度合办,也是分藏于两岸的故宫文物相隔60年再度聚首,加上雍正本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话题皇帝”,因此台湾民众蜂拥而至,每天都有四五千人前来参观。
延伸
2009年是两岸故宫合作的破冰之年。年初,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先后率团登陆、登台互访,这次两岸故宫分隔60年后的首次高层互访,拟出九项交流共识,其中一项是“建立展览交流机制”,“雍正大展”便是首张成绩单。
两岸故宫的前身——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因为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兵分三路南迁,到国共内战时,共有3824箱文物迁到台湾,从此有了“一宫两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两岸故宫有着23年共同的历史,彼此极具互补性。例如文渊阁依然在北京,而文渊阁的《四库全书》则在台北。台北故宫65万件艺术珍品,宋画收藏达943幅,十分罕见;瓷器中精品更多,宋瓷中的汝窑。清瓷中的古月轩,90%都在台湾。
北京故宫藏品占全国文物藏品六分之一,数量几乎是台北故宫的一倍多,超过100万件珍藏同样无可匹敌。文物迁台时,受条件限制,比如携带以及挑选人的偏好等,使得部分书画、重器物等藏品留在了北京。“雍正大展”,北京故宫借出的27组藏品,仅仅是馆藏与雍正相关题材中的一小部分。最重要的,北京故宫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文物,浓缩了600多年的历史,完整呈现了明清皇室的生活状态。
目前,两岸故宫已提出多项合作设想,如台北故宫希望北京参加2010年举行的南宋展,并希望2011年两岸能举行一个联展,而北京则提出合作举行元代大展、《三希堂法帖》展、《清明上河图》展等,让失散多年的三希堂法帖等珍贵文物能再次相聚。
关联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从过去的敌对状态,到现在的“大三通”,两岸关系经历了前30年的军事对峙,后30年的交流与和解。
2009年两岸关系继续升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009年1月,在首批13个省市居民赴台旅游的基础上,大陆又新增12个省、区作为赴台旅游第二批开放区域。
2009年4月,两岸就定期航班、金融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合作,达成三项协议,让两岸“大三通”得以初步实现。双方还就陆资人合问题发表了共同声明,两岸经贸关系逐步正常化。
2009年5月,大陆推出八项惠台新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鼓励台资企业拓展大陆市场、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
2009年6月,针对两岸分别使用简、繁体字的现状,马英九建议可采用“识正(繁体字)书简(简体字)”方式,希望两岸未来在该方面达成协议。在文化保存和推广上,他还建议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引起两岸舆论乃至海外华人社会的关注。
2009年7月,大陆四部门又公布了多项有关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惠合领域继续扩大,如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实施互换学生计划,并相互承认学分,支持两岸业者以版权贸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学技术类期刊等。
2009年10月13日,两岸重量级学者在台北举行题为“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的首次“二轨”对话,两岸共同讨论政治、外交、军事议题。
链接:
2009年的两岸关系也夹杂着不和谐音。2009年8月30日,达赖喇嘛来台参加水灾祈福活动,引起两岸关系紧张,导致台湾旅游业损失数十亿新台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取消赴辽宁丹东出席“台湾周”的行程。
随后,10月登场的“2009高雄电影节”,高雄市府又计划播映有关“疆独头目”热比娅的纪录片,为两岸关系发展增添变数。
评论
对两岸2009年开展的文化交流,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世界华文媒体给予了较高评价。《人民日报海外版》在题为《北京故宫文物台北“探亲”》的文章中说:“两岸故宫相隔60年后重聚首,不能不感谢‘这个老头’(雍正)。”
香港《文汇报》在题为《放宽陆生赴台搭桥两岸和平》的文章中称,马英九提出让大陆大学生到台湾,是其竞选政见之一,因为他想看到更多年轻人跨越台湾海峡;20年后,这些学生可能成为各自社会的领袖,“教育是把两岸带到一起的最好方法。”
台湾《联台报》文章《繁体字与简体字消长两岸情势有变》评价说,真正造成简体字在华人世界的上升趋势,与中文在国际社会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缘自大陆政经实力之上升。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两岸应携手再造中华文化盛世》一文中称,虽然两岸目前的现状,与孙中山当年提出“振兴中华”口号时所期许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总的来说是朝向这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