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工科”计划、“课程思政”建设等为教学改革等指明了方向,而新冠疫情的暴发迫使高校教师掌握和应用在线教学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后疫情时期,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应融合生物化学思政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课程知识传授和人文关怀融合的全方位育人,推进生物化学教学到达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生物化学;新工科;课程思政;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于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重大。教育部推出的“新工科”计划、“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等学科建设项目,都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课程思政”的要求时刻提醒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
2020年初,“新冠COVID-19”疫情的爆发给全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也给高校的正常运转和课程教学带来了艰巨的挑战。疫情迫使高校教师大范围地掌握和应用在线教学工具,这从客观上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手段向“互联网+”的大幅迈进,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后疫情时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存在专业教师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脱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脱节等现象[1]。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202个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食品、农林类项目群包括南京农业大学等主持的多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重构与实践。教育部食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金征宇教授在《新工科建设及其对食品本科教育的启示》报告中指出,新工科建设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要求: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培育的课程体系,创造批判性学习环境的教方式,实施主动实践,加强通识教育,尽早参与高水平科研,增加海外交流换学习经历,经常与名师交流等[3]。因此,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都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糖类、脂质、蛋白、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与合成和生物学功能。生物化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食品专业很多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多学科理论交叉的特点,涉及营养、医药、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利用生化知识和技术可以解决一些食品、医药工业领域中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食品生物化学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内容枯燥、错综复杂又相互联系,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的重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对该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提供了更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1 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课时有限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和建设,除生化本身的特性外,还需要特别关注食品学科的大前提。食品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本专业学生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也意味着食品生物化学的课时是有限的。不同于生物类、医学类专业,食品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可能也没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化学进行巩固和补充。另外,除了一般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课程教学中还需要补充生物化学在食品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课程思政的内容,使得有限的时间更加宝贵,这对于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1.2 食品生物化学授课内容较陈旧 最新的研究进展很少涉及,生物化学正处于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科进展日新月异。为保证准确性,教课程材所囊括的讲授内容为本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而最新的成果则较少涉及。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有限的课时又决定了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在课堂为学生补充拓展更新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1.3 传统的评价体系比较落后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复杂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有难度;教师多采用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更不易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传统生物化学教学大多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的评分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应付、懒散、考前突击等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4]。建立一个科学的基于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 后疫情时期食品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利用更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提高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2.1 挖掘生物化学思政资源,體现课程知识传授和人文关怀融合的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表明,“立德树人”是我国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是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对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掌握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品德,从全方位育人角度来洞察课程价值,实现课程融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在设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时,教师在确立“课程思政-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包括奉献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并关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创新意识、人文素养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7]。譬如,在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数不尽的国内外杰出科学家,包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克里克、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获得者屠呦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他们的先进事迹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受到科学家们的精神和意志的熏陶和感染,这些都是生化课程教学中优秀的思政素材。 2.2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互联网+教育”不是二者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深度融合,它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思维习惯,又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新信息的跟进。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食品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并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方向,基于互联网的海量的优秀的资料和资源也为教学改革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力的武器。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个性化、自主性、互动式教与学成为可能。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学生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知识和教学改革创新具有积极意义[5]。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解决食品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课时、实验室条件等因素受限制的问题,也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发挥“互联网+”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无限的自我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目前优质网络资源,包括已经被大家广泛利用的MOOCs(如中国大学慕课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微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ilab-x.com)、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https://www.jove.com)、大型专业仪器试剂经销商(如Abcam、Thermo Fischer、Beckman Coulter等)提供的Webinar(如https://www.abcam.cn/tag/webinars)等,进行自我学习;教师可以在宝贵的课堂时间上通过讲授、讨论、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并进行补充拓展。另外,本科生由于还未经历专业训练,搜索专业资料的能力还局限于百度百科等方式,收集的资料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使用专业数据库,提高其信息检索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工作态度。
2.3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在传统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在新体系中需要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咨询和帮助;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者,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动起来、忙起来,增加学习体验,提高知识获得感,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信息加工、知识建构和内化的主体,同时培养良好的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竞争与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6,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其综合能力。例如,将重要知识点制作成10~15min的通俗易懂的“微课程”视频,让同学能够在课前通过在线课程完成快速自学;课堂理论教学在课前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或者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激发学生交流、协作和表达;教师还可以发布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和写作任务,加深其对生物化学的理解,同时锻炼写作能力[8]。例如,在物质代谢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挑战赛的形式研读、讨论肿瘤代谢高引用文献综述“Pavlova NN,Thompson CB. The emerging hallmarks of cancer metabolism. Cell Metabolism,2016,23(1):27-47”,充分认识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代谢途径的意义[9]。另外,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科研并解释实验结果,促进学生达到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10]。
2.4 构建“过程+激励”的评价模式,提升“以评促学”的效果 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为避免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课程评价中,应在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构建、自我思考等环节上提高分数分配比重。传统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学习以及创新学习的体现和侧重,而“互联网+”时代的雨课堂、MOOCs等资源为改革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是在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综合课堂表现,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教师可以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外学习、课堂参与、课程反馈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过提高课程参与的得分比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除课程成绩外,学生在参与线上的MOOCs、Webinar的学习,还可能得到主办方提供的证书、纪念品等实物鼓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考,教师还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最终比赛获奖或者发表学术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构建长效的“过程+激励”的评价模式,最终达到提升“以评促学”的效果。
3 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以及工程认证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发展出更行之有效的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通过融合生物化学思政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激励”的评价模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01:122-124.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金征宇.新工科建设及其对食品本科教育的启示[C].海口:2017.
[4]王海燕.項目教学渗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生物化学》过程性考核的应用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7):154.
[5]高涵,张春晶,郭红艳,等.“互联网+”环境下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0):60-61.
[6]时惠敏.基于雨课堂的生物化学O2O教学模式实施路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43-44.
[7]李玉芹,周蓉,唐裕芳,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30(7):126-128.
[8]邢常瑞,何荣,汪静,等.食品化学全过程学习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05-107.
[9]韩海棠.肿瘤代谢前沿文献在生物化学物质代谢教学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20,40(6):938-942.
[10]郭静,蔡志强,满在伟,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0,48(11):199-200,219.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生物化学;新工科;课程思政;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于服务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意义重大。教育部推出的“新工科”计划、“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等学科建设项目,都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课程思政”的要求时刻提醒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
2020年初,“新冠COVID-19”疫情的爆发给全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也给高校的正常运转和课程教学带来了艰巨的挑战。疫情迫使高校教师大范围地掌握和应用在线教学工具,这从客观上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手段向“互联网+”的大幅迈进,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后疫情时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存在专业教师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脱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脱节等现象[1]。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包括202个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食品、农林类项目群包括南京农业大学等主持的多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重构与实践。教育部食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金征宇教授在《新工科建设及其对食品本科教育的启示》报告中指出,新工科建设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要求: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培育的课程体系,创造批判性学习环境的教方式,实施主动实践,加强通识教育,尽早参与高水平科研,增加海外交流换学习经历,经常与名师交流等[3]。因此,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都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糖类、脂质、蛋白、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与合成和生物学功能。生物化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食品专业很多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多学科理论交叉的特点,涉及营养、医药、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利用生化知识和技术可以解决一些食品、医药工业领域中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食品生物化学概念抽象、知识点繁杂、内容枯燥、错综复杂又相互联系,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的重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新时期对该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提供了更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1 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课时有限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食品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和建设,除生化本身的特性外,还需要特别关注食品学科的大前提。食品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本专业学生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也意味着食品生物化学的课时是有限的。不同于生物类、医学类专业,食品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可能也没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化学进行巩固和补充。另外,除了一般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课程教学中还需要补充生物化学在食品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课程思政的内容,使得有限的时间更加宝贵,这对于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1.2 食品生物化学授课内容较陈旧 最新的研究进展很少涉及,生物化学正处于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科进展日新月异。为保证准确性,教课程材所囊括的讲授内容为本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而最新的成果则较少涉及。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有限的课时又决定了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在课堂为学生补充拓展更新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1.3 传统的评价体系比较落后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复杂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有难度;教师多采用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更不易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传统生物化学教学大多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的评分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助长了学生应付、懒散、考前突击等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养成[4]。建立一个科学的基于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 后疫情时期食品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利用更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提高食品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2.1 挖掘生物化学思政资源,體现课程知识传授和人文关怀融合的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表明,“立德树人”是我国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是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对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掌握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品德,从全方位育人角度来洞察课程价值,实现课程融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在设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时,教师在确立“课程思政-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包括奉献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并关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素质教育目标,如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创新意识、人文素养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7]。譬如,在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数不尽的国内外杰出科学家,包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克里克、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获得者屠呦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他们的先进事迹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受到科学家们的精神和意志的熏陶和感染,这些都是生化课程教学中优秀的思政素材。 2.2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互联网+教育”不是二者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深度融合,它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思维习惯,又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新信息的跟进。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食品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并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方向,基于互联网的海量的优秀的资料和资源也为教学改革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有力的武器。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个性化、自主性、互动式教与学成为可能。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对学生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知识和教学改革创新具有积极意义[5]。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解决食品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课时、实验室条件等因素受限制的问题,也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发挥“互联网+”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无限的自我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目前优质网络资源,包括已经被大家广泛利用的MOOCs(如中国大学慕课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微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ilab-x.com)、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https://www.jove.com)、大型专业仪器试剂经销商(如Abcam、Thermo Fischer、Beckman Coulter等)提供的Webinar(如https://www.abcam.cn/tag/webinars)等,进行自我学习;教师可以在宝贵的课堂时间上通过讲授、讨论、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并进行补充拓展。另外,本科生由于还未经历专业训练,搜索专业资料的能力还局限于百度百科等方式,收集的资料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使用专业数据库,提高其信息检索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工作态度。
2.3 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在传统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在新体系中需要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咨询和帮助;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是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者,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动起来、忙起来,增加学习体验,提高知识获得感,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信息加工、知识建构和内化的主体,同时培养良好的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竞争与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养[6,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其综合能力。例如,将重要知识点制作成10~15min的通俗易懂的“微课程”视频,让同学能够在课前通过在线课程完成快速自学;课堂理论教学在课前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或者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激发学生交流、协作和表达;教师还可以发布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和写作任务,加深其对生物化学的理解,同时锻炼写作能力[8]。例如,在物质代谢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挑战赛的形式研读、讨论肿瘤代谢高引用文献综述“Pavlova NN,Thompson CB. The emerging hallmarks of cancer metabolism. Cell Metabolism,2016,23(1):27-47”,充分认识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代谢途径的意义[9]。另外,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科研并解释实验结果,促进学生达到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10]。
2.4 构建“过程+激励”的评价模式,提升“以评促学”的效果 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为避免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课程评价中,应在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构建、自我思考等环节上提高分数分配比重。传统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学习以及创新学习的体现和侧重,而“互联网+”时代的雨课堂、MOOCs等资源为改革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是在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综合课堂表现,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教师可以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外学习、课堂参与、课程反馈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过提高课程参与的得分比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除课程成绩外,学生在参与线上的MOOCs、Webinar的学习,还可能得到主办方提供的证书、纪念品等实物鼓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考,教师还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最终比赛获奖或者发表学术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构建长效的“过程+激励”的评价模式,最终达到提升“以评促学”的效果。
3 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以及工程认证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发展出更行之有效的食品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通过融合生物化学思政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激励”的评价模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01:122-124.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金征宇.新工科建设及其对食品本科教育的启示[C].海口:2017.
[4]王海燕.項目教学渗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生物化学》过程性考核的应用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7):154.
[5]高涵,张春晶,郭红艳,等.“互联网+”环境下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0):60-61.
[6]时惠敏.基于雨课堂的生物化学O2O教学模式实施路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43-44.
[7]李玉芹,周蓉,唐裕芳,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30(7):126-128.
[8]邢常瑞,何荣,汪静,等.食品化学全过程学习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05-107.
[9]韩海棠.肿瘤代谢前沿文献在生物化学物质代谢教学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20,40(6):938-942.
[10]郭静,蔡志强,满在伟,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0,48(11):199-200,21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