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方法对于China Daily和Washington Post网站上2016年4月23日对于中美签署《巴黎协定》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从标题、词汇选择、消息来源(引语)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了意识形态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报道;批评语篇;气候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到坎昆会议、利马气候大会、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一次次推进世界各国在气候变暖议题上的合作。2016年4月,130多个国家参加了《巴黎协定》的签署行动,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再次行动起来,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危机。
二、语料收集以及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的语料分别来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2016年4月23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2016年4月22日网络版的新闻报道,报道主题均是《巴黎协定》签署事宜。两国的主流媒体分别代表了美国和中国对待《巴黎协定》签署行为,即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举措的态度。在之前的全球几轮气候谈判中,中美两国作为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对待应对气候变暖的态度是有目共睹的,它们有着明显差异,这也是选取这两篇语料进行对比的原因。
(一)标题对比分析
标题是新闻报道内容的概括和浓缩,它以极其醒目的文字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标题可以看出报道者的侧重点和表达内容的倾向性。在这两篇新闻报道中,标题分别是:
中国:China signs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
美国:Obama’s rapid move to join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could tie up the next president.
从标题可以看出,《中国日报》标题主语是China,谓语动词是sign,宾语是Paris Agreement,整个标题的侧重点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待签署《巴黎协定》这件事,表现出对于该协定的重视程度。《华盛顿邮报》的标题主语是Obama’s rapid move,谓语动词是could tie up,宾语是the next president,整个标题侧重点是美国的政界(总统)的行为对于下一届政府(总统)的影响,“tie up”(束缚)这个负面色彩的词汇又表示出对于美国现任总统Obama行为的消极评价,隐晦地表达出报道方的立场和态度。
(二)词汇选择对比分析
Geis(1987)在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词汇按照其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分成两类:积极的(positive)和消极的(negative)。积极词汇帮助塑造坚强、严谨、认真的形象,而消极词汇会令读者感觉到软弱、失败、不严谨。在这两篇报道中,从双方词汇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报道者的立场和态度的差异性,举例如下: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标题层面,《中国日报》客观地报道了中国签署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表示了中国面对气候问题的积极态度;而《华盛顿邮报》并未将侧重点放在国家层面,却放在了政治层面,表明“奥巴马政府的这一仓促举措将会给下一届政府带来束缚”,很明显,显示了美国对于解决气候问题的态度是不积极的,而且也不是从如何有利于全球发展角度来考虑,仅仅是从美国个体发展来看待这一全球危机,凸显了其狭隘性和片面性。
关于对《巴黎协定》本身的描述上,《中国日报》表明中国人民对这一旨在改善全球环境的协定持欢迎态度,并会积极、坚定地执行我们的承诺;而《华盛顿邮报》将这一全球大多数国家合作参与的协定看作是“中美两个最大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国家的最新的一次秀”,这个“show”显示出美国媒体对该协议的轻视程度,并没有强调《巴黎协定》应有的重要性,相反将之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对于本国政府签订《巴黎协定》的评价,《中国日报》认为此举强有力地推进了国际间合作来共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是个积极且有着实际意义的举措;而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美国看来,该协定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文件,所以隐晦地传达着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的信息,和签订《巴黎协定》以求全球合力解决问题的精神背道而驰。
关于签订协定后的展望,《中国日报》表示在签订协议后会参与到国际合作中的同时,中国也会加强南南合作,会在发展中国家中推进贸易及其合作的机制,也会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而《华盛顿邮报》却表明,除了中美两个大国,并不清楚哪些国家会加入到国际合作的行列。那么关于下一步的举措,更是无从谈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日报》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正视全球气候变暖现状,珍视国际合作,有决心并拿出实际行动来加强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相比之下,《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展现出面对全球变暖问题,不愿意切实面对以及拿出实际行动的美国政府形象。
(三)引语来源对比分析
从表二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在报道中,采用了各国不同领域的专家的说辞,力图全方位反映各界对于《巴黎协定》签署的态度及意见,其中不仅包括中国的副总理张高丽,也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世界相关NGO组织负责人和知名大学的学者,这样读者可以客观了解到整个事件的情况以及各级人士对此的观点,对于该事件有着更加清晰且客观的认识。
与此相比,《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仅采用美国重要政界人士的说辞,包括白宫发言人、气候顾问、总统候选人等,展现出的对《巴黎协定》签署的新闻呈片面状,碎片状,令读者缺乏整体认识。
三、结语
本文就《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两份主流媒体对于中美两国签订《巴黎协定》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分别从报道的标题、词汇的选择以及引语来源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批评语篇的视角来看待两国对于全球变暖这个议题的态度以及行为。
分析表明,《中国日报》标题客观地表述了中国对此事件的态度,报道中选择的词汇具有积极及肯定的色彩,广泛地引用了国际社会各界权威人士的说辞,给读者的影响是个“具有行动力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此相比,《华盛顿邮报》的标题侧重于美国政界此次行动对未来美国政界的负面影响,报道中选择的词汇多半是消极且负面的,引用的说辞全部来自与美国政界,没有国际社会其他领域人士的态度及看法介绍,给读者影响是“模糊、犹豫、不确定的形象”。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
[2]Geis,M.L.The language of Politics[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7
[3]戴炜华,陈宇昀.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4.
[4]辛斌.汉英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比较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
[5]辛斌.批评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
[6]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china/2016.04.23/content_24796604.htm.
[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energy-environment/wp/2016/04/11/obamas-fast-move-to-join-the-paris-climate-agreement-could-tie-up-the-next-president/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新闻报道;批评语篇;气候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灾害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到坎昆会议、利马气候大会、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一次次推进世界各国在气候变暖议题上的合作。2016年4月,130多个国家参加了《巴黎协定》的签署行动,意味着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再次行动起来,共同应对全球变暖危机。
二、语料收集以及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的语料分别来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2016年4月23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2016年4月22日网络版的新闻报道,报道主题均是《巴黎协定》签署事宜。两国的主流媒体分别代表了美国和中国对待《巴黎协定》签署行为,即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举措的态度。在之前的全球几轮气候谈判中,中美两国作为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对待应对气候变暖的态度是有目共睹的,它们有着明显差异,这也是选取这两篇语料进行对比的原因。
(一)标题对比分析
标题是新闻报道内容的概括和浓缩,它以极其醒目的文字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标题可以看出报道者的侧重点和表达内容的倾向性。在这两篇新闻报道中,标题分别是:
中国:China signs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
美国:Obama’s rapid move to join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could tie up the next president.
从标题可以看出,《中国日报》标题主语是China,谓语动词是sign,宾语是Paris Agreement,整个标题的侧重点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待签署《巴黎协定》这件事,表现出对于该协定的重视程度。《华盛顿邮报》的标题主语是Obama’s rapid move,谓语动词是could tie up,宾语是the next president,整个标题侧重点是美国的政界(总统)的行为对于下一届政府(总统)的影响,“tie up”(束缚)这个负面色彩的词汇又表示出对于美国现任总统Obama行为的消极评价,隐晦地表达出报道方的立场和态度。
(二)词汇选择对比分析
Geis(1987)在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词汇按照其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分成两类:积极的(positive)和消极的(negative)。积极词汇帮助塑造坚强、严谨、认真的形象,而消极词汇会令读者感觉到软弱、失败、不严谨。在这两篇报道中,从双方词汇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报道者的立场和态度的差异性,举例如下: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标题层面,《中国日报》客观地报道了中国签署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表示了中国面对气候问题的积极态度;而《华盛顿邮报》并未将侧重点放在国家层面,却放在了政治层面,表明“奥巴马政府的这一仓促举措将会给下一届政府带来束缚”,很明显,显示了美国对于解决气候问题的态度是不积极的,而且也不是从如何有利于全球发展角度来考虑,仅仅是从美国个体发展来看待这一全球危机,凸显了其狭隘性和片面性。
关于对《巴黎协定》本身的描述上,《中国日报》表明中国人民对这一旨在改善全球环境的协定持欢迎态度,并会积极、坚定地执行我们的承诺;而《华盛顿邮报》将这一全球大多数国家合作参与的协定看作是“中美两个最大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国家的最新的一次秀”,这个“show”显示出美国媒体对该协议的轻视程度,并没有强调《巴黎协定》应有的重要性,相反将之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对于本国政府签订《巴黎协定》的评价,《中国日报》认为此举强有力地推进了国际间合作来共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是个积极且有着实际意义的举措;而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美国看来,该协定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具有法律约束性”的文件,所以隐晦地传达着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的信息,和签订《巴黎协定》以求全球合力解决问题的精神背道而驰。
关于签订协定后的展望,《中国日报》表示在签订协议后会参与到国际合作中的同时,中国也会加强南南合作,会在发展中国家中推进贸易及其合作的机制,也会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而《华盛顿邮报》却表明,除了中美两个大国,并不清楚哪些国家会加入到国际合作的行列。那么关于下一步的举措,更是无从谈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日报》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正视全球气候变暖现状,珍视国际合作,有决心并拿出实际行动来加强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相比之下,《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展现出面对全球变暖问题,不愿意切实面对以及拿出实际行动的美国政府形象。
(三)引语来源对比分析
从表二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在报道中,采用了各国不同领域的专家的说辞,力图全方位反映各界对于《巴黎协定》签署的态度及意见,其中不仅包括中国的副总理张高丽,也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世界相关NGO组织负责人和知名大学的学者,这样读者可以客观了解到整个事件的情况以及各级人士对此的观点,对于该事件有着更加清晰且客观的认识。
与此相比,《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仅采用美国重要政界人士的说辞,包括白宫发言人、气候顾问、总统候选人等,展现出的对《巴黎协定》签署的新闻呈片面状,碎片状,令读者缺乏整体认识。
三、结语
本文就《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两份主流媒体对于中美两国签订《巴黎协定》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分别从报道的标题、词汇的选择以及引语来源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批评语篇的视角来看待两国对于全球变暖这个议题的态度以及行为。
分析表明,《中国日报》标题客观地表述了中国对此事件的态度,报道中选择的词汇具有积极及肯定的色彩,广泛地引用了国际社会各界权威人士的说辞,给读者的影响是个“具有行动力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此相比,《华盛顿邮报》的标题侧重于美国政界此次行动对未来美国政界的负面影响,报道中选择的词汇多半是消极且负面的,引用的说辞全部来自与美国政界,没有国际社会其他领域人士的态度及看法介绍,给读者影响是“模糊、犹豫、不确定的形象”。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
[2]Geis,M.L.The language of Politics[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87
[3]戴炜华,陈宇昀.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04.
[4]辛斌.汉英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比较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
[5]辛斌.批评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
[6]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china/2016.04.23/content_24796604.htm.
[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energy-environment/wp/2016/04/11/obamas-fast-move-to-join-the-paris-climate-agreement-could-tie-up-the-next-president/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