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小一盏茶其间却隐藏着无数工匠之人的匠心与坚守,从辛勤劳作的采茶人、制茶人、到追求烧陶技艺精益求精的茶具工匠、再到那一代代历经无数冲泡研磨,将茶文化融入每一口醇香,清冽的茶师,无不将工匠精神体现的玲离尽致。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起源地其间更是蕴藏着许多与茶有关的精湛技艺,我国由于没有固定的茶道,茶文化偏于民间化自由化,虽不如日本茶道中宗派流派区分那么明显,但因其地域广阔各地间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等差异所形成的茶品种类却远比日本丰富的多,各种茶类由于选叶、炒制工艺、发酵、杀青等工序细微的差别所制成的茶口味、功效也各有不同。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工匠精神;乐烧;怀石料理;普洱茶
一、中日茶道演进历程
(一)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最早在中国可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纪,最早古书中记之为荼,《尔雅·释草》一书中曾记载“荼,苦菜。”传上古时代帝王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最早饮茶之事可追随至三国时期,在《三国志》一书中曾记载东吴的孙晧皇帝在宴请群臣时,曾因大臣韦瞿不会饮酒而赐其茶,后来茶发展至西晋时期,首次在杜育的《荈赋》,出现了茶道精神的雏形,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道出了茶叶的生长环境,季节交替,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当一切准备停当,烹出的茶汤则有"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即便是早期我们也能看到当时茶作为一种饮品其制作工序到饮茶器皿的选料讲究,匠心独韵。
茶的兴盛在中国唐朝时期达到顶峰,伴随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绍茶事的经典巨著《茶经》的诞生,茶文化也真正开始在中国源远流长,作者陆羽被誉为中国茶圣的称号,其耗尽毕生心血将个人茶事绝学融入这部著作中,全书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几个方面茶文化中的各细微之处记载于其中,并融合了中国古代的道家、佛家、儒家学说中清净闲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超脱心境,形成了茶道的雏形。
(二)日本茶道演化历程
日本最早茶的传承要追溯至唐朝(日平安时代),比中国茶的起源晚了一百五十多年,由日本奔赴中国的遣唐僧在求佛法之时将佛经和饮茶之风一并带回了日本。而后日本的天台宗创始者最澄在804年,来到中国,次年将佛教经典和茶种一起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种植茶树技术的第一人。镰仓初期荣西禅师写下《吃茶养生记》一文,此书更是成为号有日本“茶经”称号的日本茶文化之经典。在此基础下,茶道的思想逐渐深入日本文化深邃,也逐渐成为人们修行礼节,提升自身境界的一种道法。到了室町时代,奈良称名寺一名叫村田珠光的僧人在当时盛行的斗茶基础上禅宗的某些做法,把饮茶和坐禅结合了起来,创立了茶道的雏形—闲寂茶的饮茶方式。之后同样是在僧人千利休的推行下,日式茶道真正发展到了巅峰的层次。他在闲寂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武士和贵族的书道院茶的做法,把茶道的发展努力向精神修养的方向推进,确立起了嫡系继承的“家元制度”,使茶道由无形发展至有形可传承并传承至今的有形之道。至此日本逐渐形成了有规矩可循的茶道,由入室礼节、室内陈设、入席礼节、茶以及相应怀石(为防止空腹饮茶伤害肠胃而搭配的茶点)的搭配、离席礼节等一系列的有形之道而使得茶道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而未走其形。
二、日本抹茶道中的工匠精神
小小一盏茶其间却隐藏着无数工匠之人的匠心与坚守,从辛勤劳作的采茶人、制茶人、到追求烧陶技艺精益求精的茶具工匠、再到那一代代历经无数冲泡研磨,将茶文化融入每一口醇香,清冽的茶师,无不将工匠精神体现的玲离尽致。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其独到之处在于将春季新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保存,到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之后放入茶碗中冲调成茶汤之后饮用,其茶汤浓厚、口感较浓郁,与冲泡茶相比更接近于近代的芝麻糊类的饮品,因其将茶叶中的叶绿素充分稀释在水中故汤色呈淡绿色也正因于此判别抹茶的好坏可以通过茶色来鉴别。抹茶可以说缘起于中国但大成于日本,且自明朝之后抹茶就不再流行于中国逐渐消逝。日本的抹茶不光在茶本身的制作上进行的革新,更加衍生出了与之相配的特色茶具和茶点,体现出日式抹茶道中的匠人精神。
(一)抹茶道里的茶具乐烧
乐烧作为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起源于桃山时代大名丰臣秀吉为了给自己的聚乐第打造陶器特任命掌握中国烧陶技艺的长次郎的父亲为其烧陶,父子二人同为丰臣秀吉的聚乐第工程烧瓦,在承担此项工程的过程中与千利休相识。
千利休开创了闲寂茶的仪式后反对再使用中国的茶道具,恰逢与长次郎在聚乐第工程中相识,于是千利休以其茶道为茶具定性、定型并经由长次郎高超的手艺成就了延续到今天的乐烧茶碗。乐烧茶碗分为红、黑两色,分别被称为赤乐和黑乐。茶碗属于软陶工艺,碗壁十分厚实,碗底较宽,碗口稍稍内裹,无任何花纹修饰、简约朴素。制作时,完全用手拉胎;烧制时候,上面完全不罩任何匣钵。整个茶碗不仅体现出美感更在于使用,其茶筅可以在宽敞的碗底搅动,厚实的碗壁可以避免过烫,便于人们拿放;而黑或深红的色泽,更能使抹茶的绿色茶汤鲜艳夺目,给人在品茶之余增添了几分秀色可餐的感受。
在日本的茶文化中认为茶之器、茶之具为茶所生,故也因为茶所用,只有日常使用,才能从茶碗中看出祖先们的生活和人生哲学,每一只茶碗天然形成的细微的形制、颜色等差别,只有从日常的使用中才能体味出差别来。吉左卫门认为:“现在的社会,变化速度太快,人与人之间距离也越来越大。举办茶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把人带回到日常交流中。这时候,使用一只好的茶碗,能让你体会到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制作茶碗使用的自然的土,烧窑时必须用柴火,这样才能保持与自然的亲近关系,达到在茶道中與自然融为一体。乐烧中的这份传承、坚守不忘初心深刻的体现着日本茶具工匠们的匠心。 (二)抹茶道里的茶点怀石
日本著名茶道师,木村宗慎便将怀石与现代媒介相结合,让古朴的茶道文化、茶会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自2012年开始,木村宗慎在网站连载茶道和果子(日本小点心的称法)的搭配内容《一日一果》,按照当下的时间和节气特征进行制作,并配有不同精致的器物,外加详实的注明,为对茶道不熟悉不感兴趣的年轻一代带来了一份视觉盛宴,重新为古风带来了新的生气。2014年《新潮社》将其作品集合出版,此书在2015年获得了世界美食图书大奖赛的最高奖项。木村宗慎本人曾说过“我着重留意的是,不要让文章只是一部和果子的简介或目录,我希望这本书能表达出我款待上宾的真诚心意。三百六十五日里,每张照片对我来说都是一场茶会。”简言之中却表达出一位坚守精益求精的精神,表达出一位茶道师在这一信息膨胀,物质横流的新社会中坚守着那一份来自百年前的技艺,对钟爱之事不懈的探究与传承的一颗工匠之心。日本茶道能做到一直以来经久不衰的根本正是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茶道师们对于茶道不走样,不偏颇的坚守传承的结果。
三、普洱茶文化里的工匠精神
普洱茶是我國独有的一种茶,由于古时为茶马古道上马帮运送的一种货物,为方便运送将其制成茶饼状。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各个茶庄各有其妙法,但要说真正地道的普洱味道,还是要数茶山的少数民族茶农们最懂得其真谛,这些茶农从祖辈起便与茶树相伴,一代代后辈受茶园的滋养、恩惠,其后世世代代又守护古茶园、传承制茶工艺,他们深得大自然的真传,几百年来维持着最初的技艺古法,在现代工业化中独守着一份与自然合一的至纯滋味。春茶季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候,为了保证质量,鲜叶都要及时精制,古茶坊里制茶师傅们常常通宵达旦的工作,虽然时间紧迫但每一饼的质量绝对不会有丝毫偏颇。像布朗山二十三坊这样的古茶坊山中茶农们在西双版纳人迹罕至的深山里竟然修建了有85座之多。但可惜的是在我们感叹这些制茶匠人的精湛手艺之余,残酷的现实却是茶山里年轻人学习种茶、制茶的越来越少,即便普洱茶已经成为西双版纳乃至整个云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良莠不齐的、各种打着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等噱头的假冒劣质茶叶,茶文化的过度商业化让很多茶道中深层次的内涵正在逐渐消失,实在可惜可悲。
如今许多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演进很多已经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许多古老的技艺也因为不适宜经济的发展而不再有年青一代愿意去继承。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传统的工匠精神,那些依旧坚持着那来自几百年前的传统和规矩,依旧怀着最初的一份为自己钟爱之事献自己能尽之力的匠人们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需要我们发现与推崇。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2]陈椽.论茶与文化[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3]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
[5]王凯.日本茶道的器皿:茶器背后的思考[M].三联生活周刊,2013.
作者简介
魏宸(1994-),男,新疆乌鲁木齐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化。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工匠精神;乐烧;怀石料理;普洱茶
一、中日茶道演进历程
(一)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最早在中国可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纪,最早古书中记之为荼,《尔雅·释草》一书中曾记载“荼,苦菜。”传上古时代帝王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最早饮茶之事可追随至三国时期,在《三国志》一书中曾记载东吴的孙晧皇帝在宴请群臣时,曾因大臣韦瞿不会饮酒而赐其茶,后来茶发展至西晋时期,首次在杜育的《荈赋》,出现了茶道精神的雏形,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道出了茶叶的生长环境,季节交替,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当一切准备停当,烹出的茶汤则有"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即便是早期我们也能看到当时茶作为一种饮品其制作工序到饮茶器皿的选料讲究,匠心独韵。
茶的兴盛在中国唐朝时期达到顶峰,伴随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绍茶事的经典巨著《茶经》的诞生,茶文化也真正开始在中国源远流长,作者陆羽被誉为中国茶圣的称号,其耗尽毕生心血将个人茶事绝学融入这部著作中,全书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几个方面茶文化中的各细微之处记载于其中,并融合了中国古代的道家、佛家、儒家学说中清净闲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超脱心境,形成了茶道的雏形。
(二)日本茶道演化历程
日本最早茶的传承要追溯至唐朝(日平安时代),比中国茶的起源晚了一百五十多年,由日本奔赴中国的遣唐僧在求佛法之时将佛经和饮茶之风一并带回了日本。而后日本的天台宗创始者最澄在804年,来到中国,次年将佛教经典和茶种一起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种植茶树技术的第一人。镰仓初期荣西禅师写下《吃茶养生记》一文,此书更是成为号有日本“茶经”称号的日本茶文化之经典。在此基础下,茶道的思想逐渐深入日本文化深邃,也逐渐成为人们修行礼节,提升自身境界的一种道法。到了室町时代,奈良称名寺一名叫村田珠光的僧人在当时盛行的斗茶基础上禅宗的某些做法,把饮茶和坐禅结合了起来,创立了茶道的雏形—闲寂茶的饮茶方式。之后同样是在僧人千利休的推行下,日式茶道真正发展到了巅峰的层次。他在闲寂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武士和贵族的书道院茶的做法,把茶道的发展努力向精神修养的方向推进,确立起了嫡系继承的“家元制度”,使茶道由无形发展至有形可传承并传承至今的有形之道。至此日本逐渐形成了有规矩可循的茶道,由入室礼节、室内陈设、入席礼节、茶以及相应怀石(为防止空腹饮茶伤害肠胃而搭配的茶点)的搭配、离席礼节等一系列的有形之道而使得茶道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而未走其形。
二、日本抹茶道中的工匠精神
小小一盏茶其间却隐藏着无数工匠之人的匠心与坚守,从辛勤劳作的采茶人、制茶人、到追求烧陶技艺精益求精的茶具工匠、再到那一代代历经无数冲泡研磨,将茶文化融入每一口醇香,清冽的茶师,无不将工匠精神体现的玲离尽致。
抹茶(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其独到之处在于将春季新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后,做成饼茶保存,到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之后放入茶碗中冲调成茶汤之后饮用,其茶汤浓厚、口感较浓郁,与冲泡茶相比更接近于近代的芝麻糊类的饮品,因其将茶叶中的叶绿素充分稀释在水中故汤色呈淡绿色也正因于此判别抹茶的好坏可以通过茶色来鉴别。抹茶可以说缘起于中国但大成于日本,且自明朝之后抹茶就不再流行于中国逐渐消逝。日本的抹茶不光在茶本身的制作上进行的革新,更加衍生出了与之相配的特色茶具和茶点,体现出日式抹茶道中的匠人精神。
(一)抹茶道里的茶具乐烧
乐烧作为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起源于桃山时代大名丰臣秀吉为了给自己的聚乐第打造陶器特任命掌握中国烧陶技艺的长次郎的父亲为其烧陶,父子二人同为丰臣秀吉的聚乐第工程烧瓦,在承担此项工程的过程中与千利休相识。
千利休开创了闲寂茶的仪式后反对再使用中国的茶道具,恰逢与长次郎在聚乐第工程中相识,于是千利休以其茶道为茶具定性、定型并经由长次郎高超的手艺成就了延续到今天的乐烧茶碗。乐烧茶碗分为红、黑两色,分别被称为赤乐和黑乐。茶碗属于软陶工艺,碗壁十分厚实,碗底较宽,碗口稍稍内裹,无任何花纹修饰、简约朴素。制作时,完全用手拉胎;烧制时候,上面完全不罩任何匣钵。整个茶碗不仅体现出美感更在于使用,其茶筅可以在宽敞的碗底搅动,厚实的碗壁可以避免过烫,便于人们拿放;而黑或深红的色泽,更能使抹茶的绿色茶汤鲜艳夺目,给人在品茶之余增添了几分秀色可餐的感受。
在日本的茶文化中认为茶之器、茶之具为茶所生,故也因为茶所用,只有日常使用,才能从茶碗中看出祖先们的生活和人生哲学,每一只茶碗天然形成的细微的形制、颜色等差别,只有从日常的使用中才能体味出差别来。吉左卫门认为:“现在的社会,变化速度太快,人与人之间距离也越来越大。举办茶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把人带回到日常交流中。这时候,使用一只好的茶碗,能让你体会到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制作茶碗使用的自然的土,烧窑时必须用柴火,这样才能保持与自然的亲近关系,达到在茶道中與自然融为一体。乐烧中的这份传承、坚守不忘初心深刻的体现着日本茶具工匠们的匠心。 (二)抹茶道里的茶点怀石
日本著名茶道师,木村宗慎便将怀石与现代媒介相结合,让古朴的茶道文化、茶会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自2012年开始,木村宗慎在网站连载茶道和果子(日本小点心的称法)的搭配内容《一日一果》,按照当下的时间和节气特征进行制作,并配有不同精致的器物,外加详实的注明,为对茶道不熟悉不感兴趣的年轻一代带来了一份视觉盛宴,重新为古风带来了新的生气。2014年《新潮社》将其作品集合出版,此书在2015年获得了世界美食图书大奖赛的最高奖项。木村宗慎本人曾说过“我着重留意的是,不要让文章只是一部和果子的简介或目录,我希望这本书能表达出我款待上宾的真诚心意。三百六十五日里,每张照片对我来说都是一场茶会。”简言之中却表达出一位坚守精益求精的精神,表达出一位茶道师在这一信息膨胀,物质横流的新社会中坚守着那一份来自百年前的技艺,对钟爱之事不懈的探究与传承的一颗工匠之心。日本茶道能做到一直以来经久不衰的根本正是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茶道师们对于茶道不走样,不偏颇的坚守传承的结果。
三、普洱茶文化里的工匠精神
普洱茶是我國独有的一种茶,由于古时为茶马古道上马帮运送的一种货物,为方便运送将其制成茶饼状。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各个茶庄各有其妙法,但要说真正地道的普洱味道,还是要数茶山的少数民族茶农们最懂得其真谛,这些茶农从祖辈起便与茶树相伴,一代代后辈受茶园的滋养、恩惠,其后世世代代又守护古茶园、传承制茶工艺,他们深得大自然的真传,几百年来维持着最初的技艺古法,在现代工业化中独守着一份与自然合一的至纯滋味。春茶季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候,为了保证质量,鲜叶都要及时精制,古茶坊里制茶师傅们常常通宵达旦的工作,虽然时间紧迫但每一饼的质量绝对不会有丝毫偏颇。像布朗山二十三坊这样的古茶坊山中茶农们在西双版纳人迹罕至的深山里竟然修建了有85座之多。但可惜的是在我们感叹这些制茶匠人的精湛手艺之余,残酷的现实却是茶山里年轻人学习种茶、制茶的越来越少,即便普洱茶已经成为西双版纳乃至整个云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良莠不齐的、各种打着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等噱头的假冒劣质茶叶,茶文化的过度商业化让很多茶道中深层次的内涵正在逐渐消失,实在可惜可悲。
如今许多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演进很多已经几乎被人们所遗忘,许多古老的技艺也因为不适宜经济的发展而不再有年青一代愿意去继承。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传统的工匠精神,那些依旧坚持着那来自几百年前的传统和规矩,依旧怀着最初的一份为自己钟爱之事献自己能尽之力的匠人们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需要我们发现与推崇。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2]陈椽.论茶与文化[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3]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
[5]王凯.日本茶道的器皿:茶器背后的思考[M].三联生活周刊,2013.
作者简介
魏宸(1994-),男,新疆乌鲁木齐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2013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化。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