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沉默的螺旋”的消失及网络舆论引导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99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沉默的螺旋”现象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和条件下,尤其网络上对于突发事件的讨论,“反沉默的螺旋”的现象日益凸显出来。伴随着“反沉默的螺旋”现象,谣言四起,事态发展受到外界舆论影响而越加恶化。本文以“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社会事件网络舆论沉默的螺旋
  一、“7·23”温州动车事故的网络传播
  “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是由微博等网络媒体首先发布消息。新浪微博发布献血号召,众多网友表示支持献血,除了对遇难同胞的关注,网友迫切想知道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但之后铁道部的“雷击”说法马上迎来公众的质疑,网络舆论纷纷开始讨论和猜测。有专家质疑“雷击致使设备故障造成事故发生”的言论,此时,围绕铁道部粗暴的救援方式、不透明的事故处理过程,公众对于事故疑问重重,宣布无生命体征后救出小伊伊点燃公众怒火,铁道部发言人的“反正我信了”,“只能说是奇迹”使得舆论彻底白热化,此时公众的愤怒被点燃。各大论坛、博客声援微博,精华帖在微博疯传,国外媒体相关评论分析在网络上迅速扩散。
  二、事故中“沉默的螺旋”的消失
  在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占优势地位的多数派意见永远占据优势地位。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面对某一事件时,总会存在对立的意见,而一旦这种对立的平衡被打破,占据优势地位那一方会显得越来越强大,最终导致力量的失衡,此消彼长,最终会有一方的意见完全消失沉默,而另一方就会占据着整个舆论的主导权,成为代表社会大众的“群体意见”。
  我们在关注动车事故的同时也开始关心动车的技术问题,到底中国目前的动车技术如何,技术是否成熟等问题都开始不绝于耳。但是在这之前,在网上基本很少能看到有人会对动车的快速发展提出质疑。因为当时中国政府在大力推动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上和运营管理上都有很大突破,所以偶尔网络上会有些对高速铁路发展过快,可能会产生管理问题的疑问,都被大家忽视了。这个时候“沉默的螺旋”现象便产生了,主流媒体大力宣传中国当前铁路技术如何高端的同时其他网络上的相关言论也基本是附和着主流媒体的论调,并没有对超高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形成有影响的反面舆论,所以“沉默的螺旋”现象很自然的形成了,并一直持续到事故发生。当动车事故发生之后,大家在网络上开始纷纷讨论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事故现场处理的情况,大家开始关注的焦点都是现场的救援和动车的损毁程度。逐渐的,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而有网友质疑中国高铁整体的发展,铁道部的体制,主流媒体面对公众质疑的问题集体失声,没有强有力的回应。而政府对这起事故始终不能给予公众令人信服的解释,使得公众的社会情绪不断积累,以微博为平台,舆论强烈反弹。“沉默的螺旋”现象到这个时候就消失了。
  网络传播环境放大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该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随着互联网越来越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正如清华大学著名传播学者刘建明所说的那样,“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沉默的螺旋不仅不再是普遍规律,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代替沉默的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网络提供的言论平台方便、畅通、自由。每一个人在平台上发表言论所会面临的压力和潜在威胁都降到了最低,甚至一个平时不敢说话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表达。
  三、“沉默的螺旋”消失的原因
  “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动车事故中的失效表现绝对不是一次偶然状况,而是有着一定的必然因素。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沉默的螺旋”理論,这个理论诺依曼是有一个假设前提的,也就是说满足这些假设前提的情况下,“沉默的螺旋”就一定会产生。(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的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5)这个假定与上述四个假定具有联系,其实上述四项内容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念。也就是说诺依曼的理论假设的前提,就是指每个个体都需要有一个社会认同的心理,心理学也确实有这个理论,就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被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英国学者泰费尔在布里斯托大学进行关于“内群体”的开创性研究,对于社会心理的“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视”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释和说明,社会认同由此发展而来。
  那么个体在大众舆论的环境中一旦发现自己与大家的言论不同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心理恐惧,生怕不被别人认同,甚至是反对,因此以顺应大家的意见,放弃自己的观点,来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躲避因此而背负的社会压力。好比诺依曼自己举的例子一样:对于狼而言,其他狼的嚎叫声,会强烈引发自己开始嚎叫……但并非所有的嚎叫都能导致狼群共嚎。位阶低的狼嚎较位阶高的狼嚎不易引发群狼共嚎。然而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都是如此,在“沉默的螺旋”理论里,诺依曼把个人对社会的鼓励恐惧感当做是一个绝对不变的条件,这就有问题,(1)因为实际情况中,这是一个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变量。他的观点实际上已经忽视了外在环境对于个人态度转变所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2)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不一致的情况下是会产生“沉默的螺旋”的现象,最后势力较小的那一方可能就会销声匿迹。但是我们试想这件事如果和你的个人利益或自身安全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当前你的默许会使你明天的利益或安全受到损失,个体是否还会是继续跟随大众默默无闻,这就是值得商榷了。比如说动车事件,当大家感觉到这个问题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大家就会很快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对一些公共媒体没有作出解释,但确实存在疑点的地方毫不客气的提出质疑。(3)每个群体当中都一定会有意见领袖,我们称之为“少数派”。这些“少数派”数量也许很小,但往往他们是意志坚定,不轻易受到外接影响,也轻易不会受大众观点左右的人。这些人对于舆论的引导是有很大作用的,并且会影响到那些没有主心骨的摇摆不定的群体。(4)当主流媒体的报道与事实比较接近,并且报道内容很客观全面,具备了与自身身份相一致的状况,自然会引导整个舆论的导向和发展。但如果主流媒体在长期的报道过程中都完全站在政府的角度,被社会群体看作是政府部门的传话人,那么这些所谓的主流媒体的公信度下降,自然在大家看来就不能代表大众观点,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得大家认为主流媒体是不代表社会大众舆论观点的。(5)网络上的公开性和虚拟性使得公众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像以前在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观点需要背负那么多的压力。公开性,使得谁都可以说出真话。虚拟性又使得在与大众观点相左的情况下受到的社会压力小很多。   四、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引导网络舆论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社会危机包含三个互相联系的要素,即社会系统的目标、价值观点的变化超出了其容许的极限;社会系统无法解决及驾驭问题;社会的组织原则在社会危机中遭到破坏。也就是说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可以说就是突发事件了。
  1、作出正面回应,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目前对于社会上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往往是反应最迅速的,也是扩散范围最广,影响最深刻的媒介傳播方式。而事件在发生之后,真正的数据和真实情况往往是扑朔迷离,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这也就加深了事件的模糊性,而越是不清楚的事情,大家越是会在网络上讨论和猜测。
  2、发布充分而全面的信息
  社会学研究成果表明,在紧急情况下,保证公众获取信息的“信息对称和信息充分”是十分关键的。往往政府不愿意发布第一手资料,对于事态的发展遮遮掩掩,把自己与公众人为的对立起来,让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很低。网络由于发表言论相对自由,网民都愿意将自己的观点放在如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上讨论。政府希望在网络上引导大家的言论,就需要讲真话,讲实话。将现场比较全面的展现在公众面前是对流言蜚语的最有力打击。
  3、收集和调查网络舆情
  危机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危机管理者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掌握充足的信息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也是公共危机传播的基本前提。以即时、互动、开放为特点的网络传播不仅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也为在网络上流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无形中给政府在危机事件中进行舆论疏导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①陈学明:《哈贝马斯“晚期资本主义论”评述》[M].重庆出版社,1996:3-9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0-221
  ③韩恒,《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J].《改革与开放》,2011(2)
  ④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⑤范东升、张雅宾:《传播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1990
  ⑥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
  ⑧祝军,《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机制探究》[J].《领导科学》,2012(27)
  ⑧刘杰静,《我国当前网络舆情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大学,2012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现代性角度出发,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和定性的文本分析方法,探讨《华西都市报》是如何通过西博会来建构“西部形象”的。研究发现,14年的报道中,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2008年之前主要是从经济的物化层面来构建西部现代性,而2008年后呈现多样化的现代性叙事。但《华西都市报》所呈现的实际是现代化的东西,是一种未完成的现代性图景。  【关键词】西博会现代性建构西部形象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
如果说,新疆是中国版图“雄鸡”的鸡尾,那斯姆哈纳便是鸡尾上的美丽羽毛。地处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是祖国每天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距离首都北京约5000公里。驻守这里的新疆军区某部斯姆哈纳边防连,被誉为“西陲第一哨”。国庆节前夕,本刊记者来到了“西陲第一哨”。  9月的帕米尔高原,茫茫戈壁,一片灰黄,连绵的远山已披上银装。  斯姆哈纳,柯尔克孜语意为“堆放铁丝的地方”
导语:德国不愧为“负责任的大国”,当其他欧洲国家还在互相扯皮时,她已经独自承担了太多太多。  德国正面临史无前例的难民潮的冲击,联合国难民署称德国去年接收的难民申请者总数成为全球第一,2015年涌入的难民将达到80万难民,占德国人口的1%。  难民的“圣地”  在欧盟各国中,难民独独偏爱德国。一位来自非洲的难民说:“德国给难民所提供的一切,我不认为世界上会有任何国家的条件和机会比得上德国,特别是德
【摘要】面对突发灾难性事件,新媒体的新闻报道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深化,新媒体不仅要发挥平台优势,更要继承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本文通过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12天之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和新浪新闻中心微博@头条新闻的内容分析,总结其在此次事件报道中的专业性表现,以期为今后的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灾难报道@人民日报@头条新闻  2015年6月1日21时28分许
【摘要】近些年,伴随着广场舞在大陆城市的风靡,“广场舞大妈”逐渐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那么媒介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广场舞大妈”形象?这样的呈现是否合理?形象建构的背后反映出怎样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广场舞大妈”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媒介报道为例,以“百度新闻”为搜索平台,通过标题关键词的抓取和报道类别的划分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广场舞大妈媒介报道形象建构  2013年
【摘要】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其中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被评为“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享有极高的认知度。本文以“人民时评”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栏目的特色。  【关键词】人民网人民时评内容分析  一、人民网简介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近期,美国海岸警卫队加大了在西太平洋特别是南海地区的力量部署和行动。就在近期,美国与东盟十国举行的首次联合军演已经拉开帷幕,而美国海岸警卫队的斯特拉顿号海警船已于9月1日从印度洋返回南海,目前正停靠在新加坡森巴旺海军基地。在美国的“印太战略”和南海政策中,美国海岸警卫队将扮演什么角色?在美军眼花缭乱的南海军事部署和行动中,它又将发挥什么作用?美国3艘海警船在西太地区的部署与活动轨迹  9月1日,美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官方微博“南阳交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2014年11、12月份微博样本的研究,探析其微博运营管理特色、传播效果,以及“南阳交警”政务微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政务微博南阳交警传播效果  一、“南阳交警”新浪微博的发展历程  政务微博是微博的一种形式,是由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开设的主要用于倾听人民心声、诉求,排解与政府管理有关的实
【摘要】本文以《合肥晚报》和万家热线两家媒体的新闻摄影报道专栏为研究对象,结合2014年全年内容样本,从选题、视角等方面剖析新闻摄影专栏的内容选择,审视市级媒体新闻摄影专栏的发展。研究发现纪实摄影和中心图运用是其主要表现方式,并对摄影专栏引导舆论以及利益驱动下媒体可能出现职业伦理道德问题等展开思考。  【关键词】新闻摄影专栏摄影报道  在眼球经济时代,摄影图片成为助力“轻阅读”、“快阅读”的重要力
【摘要】本文认为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的审丑行为,并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其在设置议程、建构公共话语空间、造就“乌合之众”三方面对审丑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大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做到理性审丑。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浪微博审丑媒介素养  关于“丑”,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它是美的对立面。人们习惯于欣赏美好的事物,在审美中收获身心的愉悦、陶冶性情,对丑恶的事物则多有鄙弃。然而有学者认为,审丑同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