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创意,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有一句名言:“创意,就像兔子。假使你手头有一对兔子,如果学会对它们细心呵护,很快就会养出一窝来。”但如何精准地掌控这些创意?
在灵感闪现时,借助一些工具和经验,你可以确保它带来好的结果。我们与创意领域的众多专家深入探讨,并从诸多公司的大事件年表中总结智慧,挖掘能够让创意变现的法宝。
不要让手头的好主意悄悄溜走,因为只有那些善于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的人,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业者。
你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得遍体鳞伤?《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一书的作者认为,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不要再扼杀你的创意了
大多数创意最后无疾而终。我们需要对此负大部分责任。因为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中一件接一件看似紧急的琐事而将这些创意延误;或受累于消极的项目管理计划而未能将创意执行到底;抑或因为一些更容易实现的、更新的、更能令人获得满足的其他点子,不知不觉地跑偏了轨道,放弃了原来的创意。
这意味着此时你进入了一个平淡期,创意所带来的兴奋度日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受最后期限逼迫的痛苦感。这一过程似乎可以无尽循环,妨碍你发挥出自身最大潜能。
在创意被一路推动向前,从梦想化为现实之前,它其实一名不文。只有我们将其他力量,如组织、圈子及领导力等赋予创意本身时,它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性。
创业者需要摈弃一切其他杂念,全力以赴,推进创意一路前行。这意味着你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或者对先前的一些理念进行微调,比如,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革新旧的回报考量机制(新的创意充满乐趣,旧的创意需要额外的努力)等。
为了《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这本书,我采访了许多能将抽象理念变成现实的创意人。你是否愿意聆听一二,让自己早日成为他们中一员?
?制定具体的时间表
随着各类通讯工具的涌现,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有些违背工作流程。经常被各种信息包围——电子邮件、短信、Twitter信息、Facebook上的最新帖子,电话以及各种即时通讯信息——我们并非投入精力,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而是受制于信息焦虑症,我们迫切地需要知道最新的信息,否则就会陷入不安之中。
我所接触的最有工作效率的那些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在生活中尽量排除外界信息的刺激。他们达到这个境界的途径很简单,以2-3小时为时间段,在此期间减少查收及回复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的次数,专注于那些需要深入研究及思考的长期项目,而不是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
?对资料进行分类安排
每一个创意的最终落实,都有三个层面的内容:行动步骤,可以稍后处理的材料,仅供参考的材料。
首先是制定行动步骤。这些步骤一定是以动词开头的句子,是需要实际行动的。你需要将这些行动计划与其他规划及笔记等区分开。
其次是稍后处理的材料。这些通常是在头脑风暴中产生的创意,你目前尚无法或无需立刻驾驭但将在后续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信息。把它们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并定期浏览判断其能否派上用场。我认识的一位企业领导者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把这些信息汇总到一个Word文档中,并随时补充,在每月首个周日早晨打印后仔细研究,从中剔除已经与当下项目缺少关联度的信息,将其中的一些列入行动步骤,剩余的部分则遗留在待筛选清单中,留待未来做进一步判断。
最后是参考文献。这类辅助性文件是支撑你的创意的文章、笔记或者其他材料。你无需花费大量时间组织这些材料。相反地,只需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这些文件,借助计算机软件的查找功能即可快速完成文件的调用工作。
?根据项目进展调整会议计划
如果你的时间十分宝贵,某些例会将会成为一种羁绊。如果会议当中没有更新的行动部署需要传达的话,不妨试试用声讯电话或者电子邮件代替。
在会议即将结束前,需要和每一位团队成员或者客户分享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让他们明白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各自的职责所在。通过不断的演练,在前进的过程中,错失了哪些东西,错误地理解了哪些东西,以及哪些东西是多余的,都能够迅速辨别出来。大声地说出行动部署,能够营造一种各司其职和各尽其责的氛围。
保持前进
不要让任何惰性扼杀你的创意灵感,努力奋进吧,这也是你尊重自己及自身创意的最好方式。
头脑风暴如何开展
文 I Caroline Tiger
问: 协作究竟是在催生创意,还是会摧毁创意?
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在思考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的确有助于创意喷发。在天马行空的讨论开始之初,预先提出一个主攻方向,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可让创意在这个过程中沉淀,凝聚智慧的结晶。
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或缺少发挥的余地,比如,为一款新产品命名,单独作战往往更为有效。“单个个体能够列出更好的备选名称清单,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这势必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协同作战。”《群体的智慧:协作激活创意》一书的作者,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商业教授凯斯·索耶(Keith Sawyer)博士这么认为。
为了能够碰撞出火花,促成最好的效果,可以让团队成员预先准备,在头脑风暴现场提出各自比较成型的想法。“你可以从中获得协同效用。比如,团队的某位成员对某项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对这一工作之外的事情一筹莫展,”索耶举例说明,“而其点子可能恰好启发了另一名对系统性工作了如指掌的战友。”但同时需要注意,不要将话题设置得过于僵化,如果过度纠结于一件事情,将会阻碍其他奇思妙想出炉。
一场有效的头脑风暴至少需要两名以上的成员,但参与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十位。同时人员的构成应该注意“认知的差异化”,也就是说,尽量不要让同一职业或类型的人扎堆出现,比如,全都是会计师就是不可取的。索耶建议,“真正重要的是,需要保证每一个人都跟他人有不一样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
在首次头脑风暴之后一周,需要再次召集原班人马,问问大家有没有新的想法。“在我们的创意孵化研究中,称之为‘孕育期’,”索耶评价道,“在头脑风暴中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后,你的自我意识将迅速上位,很快碰撞出精彩的点子。此时正是点燃创意花火的奇妙时刻。”
一些最好的创意出自不经意的争论或闲谈中,索耶称这类创意为“妙手偶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EO们需要创建这么一种文化:鼓励闲暇时间的漫谈并视合作为一件有价值的事情。3M公司的化学工程师雅特·富萊(Art Fry)在和同公司的科学家闲谈时得知,这位同事发明出了一种粘合剂,正在考虑怎么利用它。一周以后,亚特像往常一样在教会唱颂歌时,突然想到用那种粘合剂做便利贴。后来这个闲谈促成的小发明红遍了全球。
在灵感闪现时,借助一些工具和经验,你可以确保它带来好的结果。我们与创意领域的众多专家深入探讨,并从诸多公司的大事件年表中总结智慧,挖掘能够让创意变现的法宝。
不要让手头的好主意悄悄溜走,因为只有那些善于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的人,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业者。
你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得遍体鳞伤?《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一书的作者认为,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不要再扼杀你的创意了
大多数创意最后无疾而终。我们需要对此负大部分责任。因为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中一件接一件看似紧急的琐事而将这些创意延误;或受累于消极的项目管理计划而未能将创意执行到底;抑或因为一些更容易实现的、更新的、更能令人获得满足的其他点子,不知不觉地跑偏了轨道,放弃了原来的创意。
这意味着此时你进入了一个平淡期,创意所带来的兴奋度日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受最后期限逼迫的痛苦感。这一过程似乎可以无尽循环,妨碍你发挥出自身最大潜能。
在创意被一路推动向前,从梦想化为现实之前,它其实一名不文。只有我们将其他力量,如组织、圈子及领导力等赋予创意本身时,它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性。
创业者需要摈弃一切其他杂念,全力以赴,推进创意一路前行。这意味着你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或者对先前的一些理念进行微调,比如,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革新旧的回报考量机制(新的创意充满乐趣,旧的创意需要额外的努力)等。
为了《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这本书,我采访了许多能将抽象理念变成现实的创意人。你是否愿意聆听一二,让自己早日成为他们中一员?
?制定具体的时间表
随着各类通讯工具的涌现,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有些违背工作流程。经常被各种信息包围——电子邮件、短信、Twitter信息、Facebook上的最新帖子,电话以及各种即时通讯信息——我们并非投入精力,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处理这些信息,而是受制于信息焦虑症,我们迫切地需要知道最新的信息,否则就会陷入不安之中。
我所接触的最有工作效率的那些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在生活中尽量排除外界信息的刺激。他们达到这个境界的途径很简单,以2-3小时为时间段,在此期间减少查收及回复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的次数,专注于那些需要深入研究及思考的长期项目,而不是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
?对资料进行分类安排
每一个创意的最终落实,都有三个层面的内容:行动步骤,可以稍后处理的材料,仅供参考的材料。
首先是制定行动步骤。这些步骤一定是以动词开头的句子,是需要实际行动的。你需要将这些行动计划与其他规划及笔记等区分开。
其次是稍后处理的材料。这些通常是在头脑风暴中产生的创意,你目前尚无法或无需立刻驾驭但将在后续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信息。把它们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并定期浏览判断其能否派上用场。我认识的一位企业领导者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把这些信息汇总到一个Word文档中,并随时补充,在每月首个周日早晨打印后仔细研究,从中剔除已经与当下项目缺少关联度的信息,将其中的一些列入行动步骤,剩余的部分则遗留在待筛选清单中,留待未来做进一步判断。
最后是参考文献。这类辅助性文件是支撑你的创意的文章、笔记或者其他材料。你无需花费大量时间组织这些材料。相反地,只需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出这些文件,借助计算机软件的查找功能即可快速完成文件的调用工作。
?根据项目进展调整会议计划
如果你的时间十分宝贵,某些例会将会成为一种羁绊。如果会议当中没有更新的行动部署需要传达的话,不妨试试用声讯电话或者电子邮件代替。
在会议即将结束前,需要和每一位团队成员或者客户分享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让他们明白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各自的职责所在。通过不断的演练,在前进的过程中,错失了哪些东西,错误地理解了哪些东西,以及哪些东西是多余的,都能够迅速辨别出来。大声地说出行动部署,能够营造一种各司其职和各尽其责的氛围。
保持前进
不要让任何惰性扼杀你的创意灵感,努力奋进吧,这也是你尊重自己及自身创意的最好方式。
头脑风暴如何开展
文 I Caroline Tiger
问: 协作究竟是在催生创意,还是会摧毁创意?
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在思考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的确有助于创意喷发。在天马行空的讨论开始之初,预先提出一个主攻方向,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可让创意在这个过程中沉淀,凝聚智慧的结晶。
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或缺少发挥的余地,比如,为一款新产品命名,单独作战往往更为有效。“单个个体能够列出更好的备选名称清单,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这势必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协同作战。”《群体的智慧:协作激活创意》一书的作者,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商业教授凯斯·索耶(Keith Sawyer)博士这么认为。
为了能够碰撞出火花,促成最好的效果,可以让团队成员预先准备,在头脑风暴现场提出各自比较成型的想法。“你可以从中获得协同效用。比如,团队的某位成员对某项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对这一工作之外的事情一筹莫展,”索耶举例说明,“而其点子可能恰好启发了另一名对系统性工作了如指掌的战友。”但同时需要注意,不要将话题设置得过于僵化,如果过度纠结于一件事情,将会阻碍其他奇思妙想出炉。
一场有效的头脑风暴至少需要两名以上的成员,但参与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十位。同时人员的构成应该注意“认知的差异化”,也就是说,尽量不要让同一职业或类型的人扎堆出现,比如,全都是会计师就是不可取的。索耶建议,“真正重要的是,需要保证每一个人都跟他人有不一样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
在首次头脑风暴之后一周,需要再次召集原班人马,问问大家有没有新的想法。“在我们的创意孵化研究中,称之为‘孕育期’,”索耶评价道,“在头脑风暴中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后,你的自我意识将迅速上位,很快碰撞出精彩的点子。此时正是点燃创意花火的奇妙时刻。”
一些最好的创意出自不经意的争论或闲谈中,索耶称这类创意为“妙手偶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CEO们需要创建这么一种文化:鼓励闲暇时间的漫谈并视合作为一件有价值的事情。3M公司的化学工程师雅特·富萊(Art Fry)在和同公司的科学家闲谈时得知,这位同事发明出了一种粘合剂,正在考虑怎么利用它。一周以后,亚特像往常一样在教会唱颂歌时,突然想到用那种粘合剂做便利贴。后来这个闲谈促成的小发明红遍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