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渔还湖 筑牢乡村振兴生态底线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o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堡镇位于江苏省兴化市西北部,境内河沟纵横交错、垛岸星罗棋布,拥有蜈蚣湖、大纵湖两个湖泊(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生态型乡镇,有着“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的自然生态美景。但由于前期的无序开发,境内水质持续下降,湖泊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中堡镇以两湖整治为切入口,遵循湖泊生态功能特性,有序推进水资源和生态保护,全力打造河湖生态好风光,不断描绘“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画卷。
  一、绿色发展,引领退渔还湖新路子
  从过去无人问津的“鱼腥湖”到如今让人流连忘返的“生态湖”,大纵湖的华丽转型得益于秉持“退渔还湖”的绿色发展理念。市、镇各级政府将“退渔还湖”视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着力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发力点,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形成上下共识、全域共识、党群共识,以“绿色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破解“不想退还”的保守心态,提振治理精气神。在退渔还湖的过程中,中堡镇每年都要投入1000多万元的财政资金,同时还要拨付大量资金用于工程建设。面对财政负担,不少干部萌生出“不想退还”的想法。这种认识说到底是消极保守的心态在作怪,也是缺乏干事担当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堡镇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瞄准“绿色中堡、生态中堡、文化中堡、幸福中堡”的建设目标,把河湖治理的过程变成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以一班人带动一群人,提振干事精气神。
  破解“不要退还”的盲目认知,提高产品美誉度。退漁还湖势必会对养殖户带来直接的利益损失,随之而来的是“不要退还”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源自没有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表面上看清退养殖行为对养殖户造成了利益损失,实际上退渔还湖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过去,随着无序养殖的不断膨胀,大纵湖水质持续恶化,养殖的螃蟹不但产品质量下降,产量也下降到每亩50斤左右。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如今螃蟹每亩产量稳定在200斤左右。水产品质量持续好起来,名声持续响起来,农民的钱包也持续鼓起来。
  破解“不敢退还”的畏难情绪,提升群众满意度。过去,少数干部认为自然生态美景是中堡镇最大的本钱,如果因发展失当而破坏了绿水青山,势必会带来严重的损失。这种认识本质在于简单机械地把保护和发展二者对立起来,没有做到统筹兼顾。退渔还湖实际上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发展:既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发展,也是对党群关系的保护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公共资源。退渔还湖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二、生态优先,描绘河湖治理新画卷
  河湖治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抓好河湖治理,党建引领是核心,凝聚各方才智是关键,办好民生实事是落脚点。近年来,中堡镇通过河湖治理,以美丽河湖串起了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党建引领,还河湖“一碧万顷”。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一是突出党委领导功能,凝聚向心力。中堡镇不断加强组织建设,统筹河湖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成立由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河湖治理专班,充实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单位部门、村负责人为专班成员。以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河湖治理,形成了由党委、政府、企业、村、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党建+河湖治理”模式。将大纵湖治理作为年度“书记项目”,明确专班成员分别负责水环境治理、网格联动、建设规划、招商引资、宣传推介等工作。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示范评比和示范打造观摩活动,建立“党建引领、河湖管治”示范点和“湖长制主题长廊”。二是建强一线治理堡垒,提升战斗力。围绕大纵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建立专属网格,指挥部一线办公,将沿湖村全部纳入综合管理。在退渔还湖过程中,党员干部有围网养殖的必须进行自查自纠,并在第一时间签订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拆的承诺书。专班成员与村干部组成工作组,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养殖户思想工作,全力以赴推动退渔还湖工作。目前,湖区312户养殖户退出水产养殖,所有围网全部拆除,“水上长城”不见踪影,生态养殖示范区和万亩生态湖泊湿地保护区初步建成。
  生态修复,还河湖“美丽风光”。一是绿色引领,全方位推进修复治理。通过“退渔还湖、清淤净湖、清水入湖、生态护湖、项目兴湖”,湖区建成了3000亩生态养殖示范园区、1000多亩护植芦苇,湖区水体自净功能得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以创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为抓手,做好大纵湖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作。推进湖区周边绿化工作,成立“四季百花种植小组”,采取“定距划片种植、等边三角对接”的种植技艺打造四季花海。在抓好退渔还湖的同时,采取“小步快跑”的办法推动旅游景点建设,把大纵湖打造成以“低碳、健康、生活”为特色的滨水湿地旅游风景区。二是联合治理,全地域实施生态保护。组织大纵湖公司和沿湖三个村党员群众成立大纵湖环境治理管护队,在沿湖各村加大河湖治理的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力度,促进居民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积极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习惯,上下齐心实现湖区“无污染、水生态”。仅2020年夏天就打捞水花生、水草6000余方,让“生态环境就是民生,湖清水绿就是美丽,蓝天白云也是幸福”成为生动现实。如今,大纵湖恬淡清雅的湿地风光、错落有致的垛田风貌,共同构成了里下河地区独特的原生态景观。
  以湖为媒,实现“南北共治”。大纵湖总面积约为36.78平方公里,也是兴化市与盐都区的界河。南侧湖面属兴化市,北侧属盐都区。湖中央的一条“楚河汉界”堤坝,将这片里下河地区的淡水湖泊一分为二。以前,无论是旅游开发还是大纵湖保护,两岸都各行其道,“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戏”。为取长补短、共同做好里下河地区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文章,2020年起,中堡镇党委加强与盐都大纵湖管委会对接,两岸联手推进大纵湖退渔还湖、河湖治理、文化旅游、道路交通建设等事宜,推进大纵湖资源的共治共建共享。共同做好大纵湖、兴盐界河、上官河等边界跨界河湖的长效治理和常态管护,在道路交通、餐饮住宿、景点小品等多方面加强有效对接,着力做好生态、人文两篇文章,共同打造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退渔还湖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民生工程。退渔还湖,以退为进,退的是破坏生态的落后生产方式,进的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进步伐。
  绿色崛起,厚植生态底色。大纵湖自古就是苏中里下河名湖,“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当年游湖时曾留下了“湖上捕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的优美诗句。经过生态修复,大纵湖水污染问题大为改善,生态治理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湖面更宽、湖水更清、湖岸更绿、湖鲜更美”的思路,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化“两违”整治和“四乱”清除,不断擦亮大纵湖水美生态底色。目前,湖区总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区域达到Ⅱ类标准。2020年,创成大纵湖省级湿地保护示范区,中堡镇也因此被泰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生态环境建设先进集体”。每年飞到大纵湖过冬的珍稀鸟类大约有20多种,包括冠鼻麻雀、琵嘴鸭、豆雁、骨顶鸡、白琵鹭、勺嘴鹬,以及被称为“鸟中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稀鸟类“震旦鸦雀”。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仅2020年“十一”黄金周第一天来大纵湖的游客就超过了2000人次。
  绿里淘金,提升发展成色。绿色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中堡的特色在水、优势在原生态,镇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为中堡的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项目引领,发动绿色引擎。2021年上半年,中堡镇与万科集团壹禾壹斗农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壹禾壹斗公司投资1.5亿元与中堡镇共同打造农业产业园。壹禾壹斗农业公司的落户,带来的不仅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企业回流。农香源食品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大麦若叶青汁等食品生产厂房,年销售额1.5亿元;泰州垄尚米业有限公司二期投资3000万元生产稻米加工,年销售额1亿元。二是品牌驱动,助推发展提速。通过推广绿肥还田,实现农药、化肥双下降,依托“公司—科研院校—基地—农户”模式,建设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种植优质大米、彩色大米,做响“八十八仓”绿色大米品牌,中堡香米也在“江苏好大米”评比中获得特等奖;繁彬养殖基地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兴化市(克氏原螯虾)推广示范基地;垄尚米业获评泰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中堡镇成功创建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并荣获省“味稻小镇”、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等称号。
  绿色福祉,积淀人才亮色。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一是留住“家乡燕”。以前中堡镇人才招引的难度在于企业落户后的招工问题,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匹配项目的落地,不少在外能人陆续回乡创业。如陆家甸村在外能人王月年与扬州客商合作创办了顺帆健身用品厂,专门生产军用产品,吸纳当地员工80多人,留住了原先只有离乡才能务工的“家乡燕”。二是招来“领头雁”。中堡镇党委不断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40名35周岁以下人员被纳入“青苗工程”“雁阵计划”,2021年新招聘16名村级后备干部。深化“雁阵培育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年轻干部交流及能力展示活动。结合村两委换届调整村党组织书记5人,1名90后年轻干部被选拔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全镇10名村党组织书记中35岁以下5人(占比50%)。推出“百雁筑梦”培养计划,选拔3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培养“金凤凰”。中堡镇党委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技艺文化为根本,制定乡土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加大本地鄉土人才培养力度,创成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1个,1名创业能手获得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通过打好“生态牌”“乡情牌”“事业牌”,积极吸引人才创业兴业,为乡村振兴积攒了强劲动能。
  (顾小兵:中共江苏省兴化市中堡镇党委书记;童洋帅:中共江苏省兴化市中堡镇党委委员、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其他文献
在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期间,苏州地区建立的基层党组织,包括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及所辖昆山、吴县、常熟、太仓、沙洲等各县支部全部经历了建立—发展—挫折—恢复的曲折过程,其中既有辉煌的成绩,也有严重的挫折。  一、苏州地区早期党组织建立的前提条件  从1919年起,中国历史经历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由于早期共产党员的宣传活动和大批有觉悟的知识青年的参与,
期刊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19世纪的历史制高点预见了全球化趋势的到来。这一趋势蕴含三重视角,即立足整体性考察世界历史进程的视域广度、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理论深度、透视现实运动展望未来的演进向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上述三重视角,在深刻把握21世纪全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赋予了共同体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并形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坚持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视域广度、坚
期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一处重大创新,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其内容在原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进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简单的扩容问题,实际上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
期刊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涟水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跨越发展为主题主线,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始终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涟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扩总量、提质量、补短板、优内涵任务依然较为艰巨,亟待拉长补齐提升、增强综合实力。作为经济欠发展地
期刊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本义为“约”,即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它要求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放肆,在生活消费上俭朴节制,不奢侈浪费。对于节俭,古往今来,人们褒贬不一,但总体而言,誉多于毁。西方学者如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等强调它是一种节约资源、拒绝浪费、量入为出的经济行为,有利于积累资本、发展经济。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西方学者希望
期刊
“十三五”以来,江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粮食安全支持体系更加完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收储调节能力极大提高,粮食产业经济活力持续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粮食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将8000多万江苏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进入“十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阐述伟大建党精神,号召全党同志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伟大建党精神既是旗帜方向,又是奋进力量,对于组织部门而言,践行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营养、砥砺斗志,坚实走好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赶考路”。  坚持真理、坚守思想,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基固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
期刊
城市更新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这件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