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科学性;两家学派理论硬核虽异,却显示了共同的现代语言学观念;它们的假说在理论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又共同关注认知的研究,为理论提供新的假说。
关键词:科学哲学 功能语法 生成语法 科学性 硬核 假说
引言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用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可图式为:P1→EE→P2…。这里P1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EE表示批判和选择的过程,P2羡示新的问题。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既是前后相继的,又是同时并存的。波普尔认为,科学是在竞争和选择的过程中发展的,只有批判,才能前进(刘放桐,1990:797)。本文主要谈TT阶段,即各种理论相互竞争这一阶段。
目前相互竞争的语言学理论中。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令人瞩目。关于这两大语言学理论,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在介绍、捍卫和批评某一语言学理论时。常见的基本模式是在单一理论内部开展多维研究,鲜有竞争理论间的宏观和微观对比分析。
正如另一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指出的。一种理论的某些最重要的性质是通过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比较而发现的,而不是通过分析。一位科学家要尽可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见解。就必须尽可能地引进其他见解,即他必须采用一种多元的方法论,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比较,而不是与经验进行比较(刘放桐,1990:828)。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现代科学哲学为基础,从科学性、理论硬核和假说这三个维度比较分析这两大语言学理论,谈谈笔者对这两大语言学派学习认识的一点心得。
1.0科学性的界定
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究竟有没有科学性?是不是一理论科学性强,而另一理论科学性弱?目前语言学界表面似无激烈的争论,但从一些文章看来,部分学者十分推崇转换生成语法中的“形式化”研究。认为其具有“纯科学精神”。不可否认,形式化研究把精确性、严格性、显明性、能行性和普遍性带入理论研究之中。促使理论研究走向深入和深化。但正如陈波(2000:122)指出的,“形式化是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的辅助研究方法,必须注意把它与其他研究方法配合使用。”笔者认为,仅凭借某种研究方法不足以说明一理论的科学性。如何客观地认识这两大语言学理论的科学性呢?
1.1精致否證主义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对我们有一些启示。对精致否证主义来说,只有当一个理论比它的先行理论有更丰富的经验内容,能预见更多的新的事实,或者说能导致更多的新事实的发现,它才是可接受的,或科学的。
关于这个理论模式,刘大椿(1998:286)这样评价道,“拉卡托斯关于理论发展模式的观点以理论的动态发展观和科学预见力为必要条件。拉卡托斯既坚持根据经验事实来确定两个理论之间的转换关系。又没有把理论本身还原为经验事实,这反映了他的历史主义态度和在科学理论发展观中恢复理性主义的愿望。”笔者在此并不欲言这个理论模式是万能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科学性的界定还涉及一些其他层面(可参阅刘大椿《科学哲学》),正由于“横看成领侧成峰”,我们才能对复杂的事物有一个多元的立体认识。
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在各自发生、发展和趋向成熟的过程中,显示了其理论科学性的一面。它们归并、修正或批判了前人语言学理论,提出新的研究范畴,拓宽了理论视域,并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对相关学科,诸如哲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文学等产生巨大影响。
1.2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是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学传统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延续。韩礼德语言学的直接思想源泉是B.Mainowsky和Spair Whorf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Firth的语言学理论。但他不囿于前人理论,把马林诺夫斯基人种学意义上的语言功能,即实用功能、巫术功能和寒暄功能,发展为语言学意义上的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实用功能和巫术功相当于概念功能,而寒暄功能相当于人际功能;他明确提出语篇功能,在把语言联系外部环境的同时解释了语言的内部关系。他发展了萨丕尔的观点,指出人类想表达的意义并非完全一样,语言使用者不自觉地受制于他们各自文化的表现方法。在Firth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他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重新规定了“系统”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
简言之,功能语法的六个核心思想是元功能思想、系统思想、层次思想、功能思想、语境思想和盖然思想(具体参见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语言作为社会文化语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研究。因此研究的重心不再是传统语言学所强调的词汇层面或句子层面的研究,而是以语篇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并进而从语篇与情景语境或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中揭示语言的性质与社会功能。其理论洋溢着一股逻辑相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
1.3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是亚里士多德以哲学为本的语言学传统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延续。乔姆斯基的主要思想来源是笛卡尔及其学派的唯理主义和哲学语法,分析哲学和美国结构主义。他大张旗鼓地走出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窠臼,认为结构主义的语言描写不可能触及语言的本质。他认为。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表明心先天具有概念工具。有着天赋的能力,这就为揭开语言本质的奥秘提供了启示。然而他并不接受笛卡尔的心一身二元论的形而上学,主要汲取笛卡尔对待语言的唯理主义方法:继承了哲学语法的三个重要思想:1.语言学的任务是发现较深层的隐藏的组织原理:2.短语作为语法单位;3.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在进行了大量预备性研究之后。乔姆斯基建构了其独特的语法形式系统。这个系统由一个形式语言加上一套演绎装置组成,它不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想弄清人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 概言之,生成语法的几个核心思想是句法独立思想、普遍语法思想、生成思想、原则一参数思想和语言能力思想。乔姆斯基的最大贡献在于把语言作为生物心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研究。因此研究的重心不再是传统语法的规定性语言知识或结构主义所强调的语言表像描述,而是提出假设,探究人脑这个思维暗箱。并进而用形式语言充分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他的理论充满了理性主义和现代数理逻辑韵味。
显然,从上面语言学理论间的历时关系来看,这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更是一个科学的选择和建构的过程。以往人们只认识到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而没有意识到推动继承和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笔者认为,就是理论家的科学鉴别力和理论预见力。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理论必然显示了理论家自己对某一问题科学性的思考。它充分符合人类认知发展的特点。然而,任何理论问题的科学性思考都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和发展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某一理论“放置四海而皆准”。从这个角度来看,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本身都是科学思考的结果。它们更为丰富的理论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语言的真谛提供了理论武器。因而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科学性。
2.0科学研究纲领结构
我们知道。科学理论的评价对象不是单个的命题或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系列,而且这个理论系列通常都被明显地连续性联系在一起构成拉卡托斯所称的“科学研究纲领结构”。他认为任何科学研究纲领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理论系统,一般都是由下列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1)由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的“硬核”;(2)由许多辅助性假设构成的保护带;(3)保卫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一“反面启示法”;(4)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一“面启示法”。
拉卡托斯说,“一切科学研究纲领都在其硬核上有明显区别”。硬核是坚韧的、不许改变的和不容反驳的。如果硬核遭到反驳,整个研究纲领就受到反驳:如果它们被反驳而否证了,那么整个理论系统的大厦就会倾覆。“保护带”的任务和功能是保卫硬核。尽可能地不让硬核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从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可反驳的硬核。“反面启示法”是理论面临反驳时修正错误或增加新颖的辅助假说来保卫硬核。“正面启示法”是一种积极的鼓励规定,它提倡并鼓励科学家们通过增加、精简、修改或完善辅助性假说等办法来发展整个科学研究纲领。
2.1理论硬核
毫无疑问,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硬核是迥异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的第一性是社会性,它揭示了语言是如何在一个人类社会的更大系统中發挥作用的,因此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述和解释语言各层次上的各种语言特征。而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的第一性是生物性,一贯主张是语言是位于人类心智/大脑(mind/brain)中的语言认知系统的状态,是一种心智器官,因此它的任务是探索、模拟和刻画位于人类心智/大脑中的语言机制的模式和工作程序。
虽然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却显示了共同的现代语言学观念。它们都重视对语言的共性或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s)的研究。由于语言共性研究的发展,语言学的理论也从个性上升到共性。这样就产生了高层次的理论,加强了理论的深度。(赵世开,2000:4)
系统功能语法相信,语言的功能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元功能。它是种种语言所共有的。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如果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概念功能指的是符号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人际功能指的是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语篇功能则指的是使用中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言元功能思想是功能语法的基石。
对生成语法来讲,它更多地关注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即人类语言的本质。这也是乔姆斯基核心思想之一——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遗传规定的属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普遍语法指的是人脑遗传规定下来的属性,没有这些属性,人脑的语言系统就不可能发育长成;(2)人脑生下来的初始状态;(3)使人能在后天环境下学会说话的内在原因;(4)普遍语法只是学会说话的可能,它不等于具体语言的具体语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研究在观点和具体做法上并不一致。功能语法依靠的则是庞大的跨语语料和有出处的“正宗语料”,主张从各种语系和各个地区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言,就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的普遍现象。而生成语法依靠的是为数不多的具体语言和“语法性判断技术”(grammaticality iudgment),主张只要从英语作深入的分析。就有可能发现语言的普遍现象。然后用其他语言来验证,并加以补充和修改。
2.2作为保护带的假说
有人对作为硬核保护带的假说看法不一。有的把假说等同于主观臆测、简单猜测或随意幻想,看不到假说科学性的一面:有的混淆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关系。认为假说本身就是科学理论,没有看到假说假定性的一面。可以这样说,假说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动因-准备-孕育-顿悟-验证-传播-发展这样一个时间阶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性做出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做出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它的提出、论证和构成体系,是通向科学理论道路上的必要环节。假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个别的事实中,规律是不可能被直接看到的。但是假说还不是科学的真理,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部分是推想出来的。是否真实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而和确实可靠的理论不同。
判断假说是否转换为科学理论有两个条件:第一,把假说运用于实践,如果有愈来愈多的事实和该假说相符合,并没有任何已知事实与之矛盾,那么,就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规律的真确反映。这是假说转化为理论的首要标志。第二,假说是否已转化为理论,除了解释性条件,还必须有预见性条件。如果由假说做出的科学预见得到实际的证实,那么,就标志着假说已经转化为理论。 简言之,假说有一定的推测性,是一种思维中的现象,是对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和推断。假说的假定性或推测性意味它是作为问题的可能回答之一而产生的。它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
对于儿童语言发育这一理论问题,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观察到近乎相同的现象,但他们基于不同的假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从而保卫了他们的理论硬核。功能语法认为个体的儿童语言习得和语言的历时发展变化一样经历并反映出一个历时性的语言功能变化过程,而生成语法认为儿童语言习得时凭借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遵循“原则一参数”的原理习得语言。
通过观察,韩礼德发现儿童在9个月前没有固定的意义模式:从9个月到18个月间是幼儿发展自己的意义系统阶段,语言系统只有两个层次:意义和表达,没有词汇和语法,其声音不是或不完全是模仿成人语音的结果:从17个月左右幼儿语言开始向成人转化。开始运用成人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语言的功能也开始组合,越来越抽象复杂。基于功能语法背后的假说一语言具有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儿童的语言发育是获得一套“意义潜势”的过程。此过程包括掌握几个初级的语言功能(韩礼德把这些功能总结如下:工具(instrumental)功能、控制(regulatory)功能、交流(interaction-al)功能、个体(personal)功能、启发(heuristic)功能、想象(imaginative)功能和告知(informative)功能),以及每个功能中都包含的一组供选择的意义。开始,每个功能中供选择的意义数目都很少。后来,随着儿童不断成功地运用语言,这些意义的数目迅速增加。
摆在生成语法面前的事实是。在12个月时儿童进入“一词阶段”。他们的话语由孤立的一词组成。此阶段没有明显的语法习得;18个月时,儿童进入基本的“二词”或“三词阶段”,有明显的语法习得,能进行曲折变化;18个月后,儿童的语法习得急剧增加;到30个月时,儿童已习得大部分的曲折变化和核心的句法结构,能生成类似于成人的句子。按照乔姆斯基的“天赋假说”(the innateness hvpothesis),语言习得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是一个心智过程。儿童生下来的时候,他的大脑呈现“零状态”(zero state,S0),这个状态可理解成“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它具有確定的生物遗传性。人脑的零状态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进入人脑的恒定状态(the steady state,Ss)。Ss意味着儿童语言系统发育成熟,开始表现出使用具体语言的语言能力。
由于语言学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并不象自然科学发展那样一理论取代另一理论,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天平来衡量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的假说。功能语法从“生物体之间”(inter-organism)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发育,而生成语法从“生物体内部”(intra-organism)的视角考察儿童语言的习得。但从这两大语言学理论目前不断的发展过程来看,它们基于语言事实,在不同研究的方向下又展示出一定的汇合点,即都重视认知的研究。韩礼德1999年与人合著《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从认知理解的角度描述了人类怎样解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乔姆斯基在1998年的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中把语言机制列入大脑认知机制中去,作为它的一个子系统。
3.0结语
本文以上从科学性、理论硬核和作为保护带的假说这三个方面讨论比较了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可以这样说,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的差别;同时,由于它们的共同研究对象都是自然语言,因此在某些方面又出现研究交叉的现象。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关于研究方法的自觉思考。舒克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编后语中提到,一种方法,既能助长学术,也会阻碍学术,是进是退,全靠研究者适度把握,随时检讨,以他人方法补己之短。
关键词:科学哲学 功能语法 生成语法 科学性 硬核 假说
引言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用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可图式为:P1→EE→P2…。这里P1表示问题,TT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EE表示批判和选择的过程,P2羡示新的问题。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既是前后相继的,又是同时并存的。波普尔认为,科学是在竞争和选择的过程中发展的,只有批判,才能前进(刘放桐,1990:797)。本文主要谈TT阶段,即各种理论相互竞争这一阶段。
目前相互竞争的语言学理论中。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令人瞩目。关于这两大语言学理论,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在介绍、捍卫和批评某一语言学理论时。常见的基本模式是在单一理论内部开展多维研究,鲜有竞争理论间的宏观和微观对比分析。
正如另一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指出的。一种理论的某些最重要的性质是通过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比较而发现的,而不是通过分析。一位科学家要尽可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见解。就必须尽可能地引进其他见解,即他必须采用一种多元的方法论,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比较,而不是与经验进行比较(刘放桐,1990:828)。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现代科学哲学为基础,从科学性、理论硬核和假说这三个维度比较分析这两大语言学理论,谈谈笔者对这两大语言学派学习认识的一点心得。
1.0科学性的界定
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究竟有没有科学性?是不是一理论科学性强,而另一理论科学性弱?目前语言学界表面似无激烈的争论,但从一些文章看来,部分学者十分推崇转换生成语法中的“形式化”研究。认为其具有“纯科学精神”。不可否认,形式化研究把精确性、严格性、显明性、能行性和普遍性带入理论研究之中。促使理论研究走向深入和深化。但正如陈波(2000:122)指出的,“形式化是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的辅助研究方法,必须注意把它与其他研究方法配合使用。”笔者认为,仅凭借某种研究方法不足以说明一理论的科学性。如何客观地认识这两大语言学理论的科学性呢?
1.1精致否證主义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对我们有一些启示。对精致否证主义来说,只有当一个理论比它的先行理论有更丰富的经验内容,能预见更多的新的事实,或者说能导致更多的新事实的发现,它才是可接受的,或科学的。
关于这个理论模式,刘大椿(1998:286)这样评价道,“拉卡托斯关于理论发展模式的观点以理论的动态发展观和科学预见力为必要条件。拉卡托斯既坚持根据经验事实来确定两个理论之间的转换关系。又没有把理论本身还原为经验事实,这反映了他的历史主义态度和在科学理论发展观中恢复理性主义的愿望。”笔者在此并不欲言这个理论模式是万能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科学性的界定还涉及一些其他层面(可参阅刘大椿《科学哲学》),正由于“横看成领侧成峰”,我们才能对复杂的事物有一个多元的立体认识。
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在各自发生、发展和趋向成熟的过程中,显示了其理论科学性的一面。它们归并、修正或批判了前人语言学理论,提出新的研究范畴,拓宽了理论视域,并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对相关学科,诸如哲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文学等产生巨大影响。
1.2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是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以人类学为本的语言学传统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延续。韩礼德语言学的直接思想源泉是B.Mainowsky和Spair Whorf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Firth的语言学理论。但他不囿于前人理论,把马林诺夫斯基人种学意义上的语言功能,即实用功能、巫术功能和寒暄功能,发展为语言学意义上的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实用功能和巫术功相当于概念功能,而寒暄功能相当于人际功能;他明确提出语篇功能,在把语言联系外部环境的同时解释了语言的内部关系。他发展了萨丕尔的观点,指出人类想表达的意义并非完全一样,语言使用者不自觉地受制于他们各自文化的表现方法。在Firth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他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提出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重新规定了“系统”的意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范畴。
简言之,功能语法的六个核心思想是元功能思想、系统思想、层次思想、功能思想、语境思想和盖然思想(具体参见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将语言作为社会文化语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研究。因此研究的重心不再是传统语言学所强调的词汇层面或句子层面的研究,而是以语篇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并进而从语篇与情景语境或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中揭示语言的性质与社会功能。其理论洋溢着一股逻辑相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
1.3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是亚里士多德以哲学为本的语言学传统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延续。乔姆斯基的主要思想来源是笛卡尔及其学派的唯理主义和哲学语法,分析哲学和美国结构主义。他大张旗鼓地走出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窠臼,认为结构主义的语言描写不可能触及语言的本质。他认为。笛卡尔的唯理主义表明心先天具有概念工具。有着天赋的能力,这就为揭开语言本质的奥秘提供了启示。然而他并不接受笛卡尔的心一身二元论的形而上学,主要汲取笛卡尔对待语言的唯理主义方法:继承了哲学语法的三个重要思想:1.语言学的任务是发现较深层的隐藏的组织原理:2.短语作为语法单位;3.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在进行了大量预备性研究之后。乔姆斯基建构了其独特的语法形式系统。这个系统由一个形式语言加上一套演绎装置组成,它不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想弄清人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 概言之,生成语法的几个核心思想是句法独立思想、普遍语法思想、生成思想、原则一参数思想和语言能力思想。乔姆斯基的最大贡献在于把语言作为生物心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予以研究。因此研究的重心不再是传统语法的规定性语言知识或结构主义所强调的语言表像描述,而是提出假设,探究人脑这个思维暗箱。并进而用形式语言充分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他的理论充满了理性主义和现代数理逻辑韵味。
显然,从上面语言学理论间的历时关系来看,这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更是一个科学的选择和建构的过程。以往人们只认识到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而没有意识到推动继承和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笔者认为,就是理论家的科学鉴别力和理论预见力。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理论必然显示了理论家自己对某一问题科学性的思考。它充分符合人类认知发展的特点。然而,任何理论问题的科学性思考都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和发展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某一理论“放置四海而皆准”。从这个角度来看,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本身都是科学思考的结果。它们更为丰富的理论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语言的真谛提供了理论武器。因而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科学性。
2.0科学研究纲领结构
我们知道。科学理论的评价对象不是单个的命题或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系列,而且这个理论系列通常都被明显地连续性联系在一起构成拉卡托斯所称的“科学研究纲领结构”。他认为任何科学研究纲领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理论系统,一般都是由下列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1)由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的“硬核”;(2)由许多辅助性假设构成的保护带;(3)保卫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一“反面启示法”;(4)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一“面启示法”。
拉卡托斯说,“一切科学研究纲领都在其硬核上有明显区别”。硬核是坚韧的、不许改变的和不容反驳的。如果硬核遭到反驳,整个研究纲领就受到反驳:如果它们被反驳而否证了,那么整个理论系统的大厦就会倾覆。“保护带”的任务和功能是保卫硬核。尽可能地不让硬核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从而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可反驳的硬核。“反面启示法”是理论面临反驳时修正错误或增加新颖的辅助假说来保卫硬核。“正面启示法”是一种积极的鼓励规定,它提倡并鼓励科学家们通过增加、精简、修改或完善辅助性假说等办法来发展整个科学研究纲领。
2.1理论硬核
毫无疑问,系统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硬核是迥异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的第一性是社会性,它揭示了语言是如何在一个人类社会的更大系统中發挥作用的,因此它旨在通过语言在社会中应实现的功能来描述和解释语言各层次上的各种语言特征。而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的第一性是生物性,一贯主张是语言是位于人类心智/大脑(mind/brain)中的语言认知系统的状态,是一种心智器官,因此它的任务是探索、模拟和刻画位于人类心智/大脑中的语言机制的模式和工作程序。
虽然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却显示了共同的现代语言学观念。它们都重视对语言的共性或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s)的研究。由于语言共性研究的发展,语言学的理论也从个性上升到共性。这样就产生了高层次的理论,加强了理论的深度。(赵世开,2000:4)
系统功能语法相信,语言的功能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元功能。它是种种语言所共有的。元功能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如果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概念功能指的是符号与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人际功能指的是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语篇功能则指的是使用中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言元功能思想是功能语法的基石。
对生成语法来讲,它更多地关注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即人类语言的本质。这也是乔姆斯基核心思想之一——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遗传规定的属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普遍语法指的是人脑遗传规定下来的属性,没有这些属性,人脑的语言系统就不可能发育长成;(2)人脑生下来的初始状态;(3)使人能在后天环境下学会说话的内在原因;(4)普遍语法只是学会说话的可能,它不等于具体语言的具体语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研究在观点和具体做法上并不一致。功能语法依靠的则是庞大的跨语语料和有出处的“正宗语料”,主张从各种语系和各个地区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语言,就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的普遍现象。而生成语法依靠的是为数不多的具体语言和“语法性判断技术”(grammaticality iudgment),主张只要从英语作深入的分析。就有可能发现语言的普遍现象。然后用其他语言来验证,并加以补充和修改。
2.2作为保护带的假说
有人对作为硬核保护带的假说看法不一。有的把假说等同于主观臆测、简单猜测或随意幻想,看不到假说科学性的一面:有的混淆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关系。认为假说本身就是科学理论,没有看到假说假定性的一面。可以这样说,假说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动因-准备-孕育-顿悟-验证-传播-发展这样一个时间阶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现象及其规律性做出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做出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它的提出、论证和构成体系,是通向科学理论道路上的必要环节。假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个别的事实中,规律是不可能被直接看到的。但是假说还不是科学的真理,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部分是推想出来的。是否真实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而和确实可靠的理论不同。
判断假说是否转换为科学理论有两个条件:第一,把假说运用于实践,如果有愈来愈多的事实和该假说相符合,并没有任何已知事实与之矛盾,那么,就证明这个假说是客观规律的真确反映。这是假说转化为理论的首要标志。第二,假说是否已转化为理论,除了解释性条件,还必须有预见性条件。如果由假说做出的科学预见得到实际的证实,那么,就标志着假说已经转化为理论。 简言之,假说有一定的推测性,是一种思维中的现象,是对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和推断。假说的假定性或推测性意味它是作为问题的可能回答之一而产生的。它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
对于儿童语言发育这一理论问题,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观察到近乎相同的现象,但他们基于不同的假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从而保卫了他们的理论硬核。功能语法认为个体的儿童语言习得和语言的历时发展变化一样经历并反映出一个历时性的语言功能变化过程,而生成语法认为儿童语言习得时凭借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遵循“原则一参数”的原理习得语言。
通过观察,韩礼德发现儿童在9个月前没有固定的意义模式:从9个月到18个月间是幼儿发展自己的意义系统阶段,语言系统只有两个层次:意义和表达,没有词汇和语法,其声音不是或不完全是模仿成人语音的结果:从17个月左右幼儿语言开始向成人转化。开始运用成人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语言的功能也开始组合,越来越抽象复杂。基于功能语法背后的假说一语言具有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儿童的语言发育是获得一套“意义潜势”的过程。此过程包括掌握几个初级的语言功能(韩礼德把这些功能总结如下:工具(instrumental)功能、控制(regulatory)功能、交流(interaction-al)功能、个体(personal)功能、启发(heuristic)功能、想象(imaginative)功能和告知(informative)功能),以及每个功能中都包含的一组供选择的意义。开始,每个功能中供选择的意义数目都很少。后来,随着儿童不断成功地运用语言,这些意义的数目迅速增加。
摆在生成语法面前的事实是。在12个月时儿童进入“一词阶段”。他们的话语由孤立的一词组成。此阶段没有明显的语法习得;18个月时,儿童进入基本的“二词”或“三词阶段”,有明显的语法习得,能进行曲折变化;18个月后,儿童的语法习得急剧增加;到30个月时,儿童已习得大部分的曲折变化和核心的句法结构,能生成类似于成人的句子。按照乔姆斯基的“天赋假说”(the innateness hvpothesis),语言习得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是一个心智过程。儿童生下来的时候,他的大脑呈现“零状态”(zero state,S0),这个状态可理解成“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它具有確定的生物遗传性。人脑的零状态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进入人脑的恒定状态(the steady state,Ss)。Ss意味着儿童语言系统发育成熟,开始表现出使用具体语言的语言能力。
由于语言学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并不象自然科学发展那样一理论取代另一理论,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天平来衡量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的假说。功能语法从“生物体之间”(inter-organism)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发育,而生成语法从“生物体内部”(intra-organism)的视角考察儿童语言的习得。但从这两大语言学理论目前不断的发展过程来看,它们基于语言事实,在不同研究的方向下又展示出一定的汇合点,即都重视认知的研究。韩礼德1999年与人合著《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从认知理解的角度描述了人类怎样解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乔姆斯基在1998年的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中把语言机制列入大脑认知机制中去,作为它的一个子系统。
3.0结语
本文以上从科学性、理论硬核和作为保护带的假说这三个方面讨论比较了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可以这样说,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的差别;同时,由于它们的共同研究对象都是自然语言,因此在某些方面又出现研究交叉的现象。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关于研究方法的自觉思考。舒克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编后语中提到,一种方法,既能助长学术,也会阻碍学术,是进是退,全靠研究者适度把握,随时检讨,以他人方法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