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校健康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体验教育探索方式,并阐述了互动体验教学的特点,在互动体验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让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促进健康。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互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健康[1-3]的概念,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它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不同的科技条件下定义有其差异性。一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专门指躯体健康,即是就身体有无不适或有无痰患而言。但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就是说,人不仅有生理活动,还有心理活动和对社会、对生活事件的顺应(既认知活动),因此,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教育既是古老的,又是新兴的事业[4]。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健康教育学,它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的,至今也只有80多年的历史。健康教育学是一门发展迅速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边缘科学,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学的发展,一方面要依赖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药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有的研究成果[4];另一方面,它还需要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以及社会制度来推进。健康教育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也是由于人类的自然与社会的双属性所决定的。这一门中间科学从总体上看在现阶段它还是一发展中的学科。
健康教育的任务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以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健康教育则是旨在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系统的社会活动,它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必须指出的是,健康教育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一方面通过人们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6-8]。
学校健康教育,即学校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动员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共同促进师生健康。学校健康教育的中心活动既是教育性的,又是心理性的;既是矫正性的,又是预防性的。要做好学校健康的工作,必须要各级领导、班主任、教师与卫生保健人员有效地合作、共同完成。学校健康教育的工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并看成是全部教育过程中(包括家庭与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健康教育受到大学生普遍重视和欢迎[9]。
教无定法,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没有合适的方式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无法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可千篇一律。根据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教育课教学比较适合采取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
二、互动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
所谓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10],是指教师设计一定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践行,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提高整体素质,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完善自我,促进健康。
(一)时代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学生的经历、体验或经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科学性
教与学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三)创新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主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针对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是根据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运用的,有较强的针对性。
(五)实践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倡导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分享与探究的乐趣。
(六)实效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容易使教育见实效。
三、互动体验教学方式的实践
在健康教育学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通过互动体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完善自我,促进健康。相关主要实践环节如下:
(一)采取师生对话的方法,达到师生间的双向沟通
以书面匿名对话为主,口头对话为辅,进行沟通交流。书面对话的方式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以及时间和空间限制,大部分问题在师生对话中就可解决。
(二)利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认识自我
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和讨论活动,如利用“优点轰炸法”、“同伴教育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被人拒绝和拒绝他人、被人赞美和赞美别人时的感受,并学会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增进自信心,客服自卑心理。
(三)通过写日记或者每日一结以及每天阅览自己的优点等,逐步增强自信,不断完善自我
此项活动教师要不断督促,学生才能长期坚持,活动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的过程。
(四)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训练
组织案例分析和讨论(如网络成瘾、吸毒、性乱行为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积极面对青春的迷惘和成长的烦恼。认清友谊、爱情、恋爱、婚姻之间的关系,顺利渡过青春期。根据科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练习中认识自我,体验人生,更好地实现自我。让学生学会积极对待逆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学会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五)通过组织社区宣传和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感受生活、体验人生
只要教师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健康教育工作,就必然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只有真正做到师生同心、同行、同乐,能让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行为转变,才能创造快乐而有价值的人生。
四、小结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动式健康教育教学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异境思维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团队合作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作用,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学生健康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主编.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5.
[2]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1-25.
[3]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9.
[5]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5-184.
[6]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78.
[7]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602-610.
[8]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45-48.
[9]刘安银,王秀丽,孙泽华.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3):92-93.
[10]潘桂珍.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验教学方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70-74.
关键词: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互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健康[1-3]的概念,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它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不同的科技条件下定义有其差异性。一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专门指躯体健康,即是就身体有无不适或有无痰患而言。但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就是说,人不仅有生理活动,还有心理活动和对社会、对生活事件的顺应(既认知活动),因此,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健康教育既是古老的,又是新兴的事业[4]。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健康教育学,它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的,至今也只有80多年的历史。健康教育学是一门发展迅速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边缘科学,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学的发展,一方面要依赖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药学、行为科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有的研究成果[4];另一方面,它还需要靠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以及社会制度来推进。健康教育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也是由于人类的自然与社会的双属性所决定的。这一门中间科学从总体上看在现阶段它还是一发展中的学科。
健康教育的任务是研究健康相关行为以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健康教育则是旨在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系统的社会活动,它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必须指出的是,健康教育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一方面通过人们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6-8]。
学校健康教育,即学校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动员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共同促进师生健康。学校健康教育的中心活动既是教育性的,又是心理性的;既是矫正性的,又是预防性的。要做好学校健康的工作,必须要各级领导、班主任、教师与卫生保健人员有效地合作、共同完成。学校健康教育的工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并看成是全部教育过程中(包括家庭与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健康教育受到大学生普遍重视和欢迎[9]。
教无定法,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没有合适的方式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无法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可千篇一律。根据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教育课教学比较适合采取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
二、互动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
所谓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10],是指教师设计一定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践行,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提高整体素质,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完善自我,促进健康。
(一)时代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学生的经历、体验或经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科学性
教与学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三)创新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不唯书、不唯师,主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针对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是根据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运用的,有较强的针对性。
(五)实践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倡导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分享与探究的乐趣。
(六)实效性
互动体验式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容易使教育见实效。
三、互动体验教学方式的实践
在健康教育学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通过互动体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完善自我,促进健康。相关主要实践环节如下:
(一)采取师生对话的方法,达到师生间的双向沟通
以书面匿名对话为主,口头对话为辅,进行沟通交流。书面对话的方式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以及时间和空间限制,大部分问题在师生对话中就可解决。
(二)利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认识自我
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和讨论活动,如利用“优点轰炸法”、“同伴教育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被人拒绝和拒绝他人、被人赞美和赞美别人时的感受,并学会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增进自信心,客服自卑心理。
(三)通过写日记或者每日一结以及每天阅览自己的优点等,逐步增强自信,不断完善自我
此项活动教师要不断督促,学生才能长期坚持,活动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的过程。
(四)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训练
组织案例分析和讨论(如网络成瘾、吸毒、性乱行为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积极面对青春的迷惘和成长的烦恼。认清友谊、爱情、恋爱、婚姻之间的关系,顺利渡过青春期。根据科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练习中认识自我,体验人生,更好地实现自我。让学生学会积极对待逆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学会把握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五)通过组织社区宣传和大学生健康行为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感受生活、体验人生
只要教师真正地热爱学生、热爱健康教育工作,就必然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只有真正做到师生同心、同行、同乐,能让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行为转变,才能创造快乐而有价值的人生。
四、小结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动式健康教育教学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异境思维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团队合作和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作用,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学生健康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主编.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5.
[2]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1-25.
[3]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9.
[5]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5-184.
[6]刘桂珍.现代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78.
[7]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602-610.
[8]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45-48.
[9]刘安银,王秀丽,孙泽华.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3):92-93.
[10]潘桂珍.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验教学方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7,(35):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