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非主流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wa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嘉宾_金锋+吴建新
  作为北、上、广三大城市之一,上海艺术氛围浓重、国际化,多产复合型影像制作者,既有专注观念艺术的马良,又有媒体人背景的常河。丰富的艺术活动以及悠久的历史令生活在上海的影像制作者有多种可能性。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着重艺术创新,具有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培养复合型人才。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一直努力将当代艺术理念与经验引入到教学实践的工作中,负责人金锋老师带领的教师团队中有相当数量艺术家,这使摄影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主义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只局限于单一课程的学习,更多是将书本内容与制作结合,规避了高校教学中“闭门造车”使学生创作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多元的创作理念也使作品类型呈现多样纷呈的状态。本期介绍的摄影专业的学生作品,不仅仅可以看到“摄影”,更看到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从东瀛影视短剧中汲取创意和灵感的《双胞胎》,三分钟的短剧形式,形式感的呈现状态展现某种尝试;接近当代艺术的《废品》,在观念化中取得现实与审美的平衡;《砖厂工人》是一次围绕工人生活的纯朴制作;《听阿婆讲那过去的事情》制作则接近电视台制作水准。
  在扎实的摄影基础上,学生创作与各种类型的影像制作相结合,也为这些作者的未来提供无限想象的空间。
  标准化人物纪录片《听阿婆讲那过去的事情》
  作者:孙科(目前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留校当教师)
  制作时间: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
  作品时长:58分钟
  作品类型:纪录片
  前期设备:SONY EX1、SONY EX3、佳能5D2、ZOOM H4N
  后期软件: Final Cut Pro、Compressor、Color
  选定正确的人物,纪录片至少成功一半。在《听阿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中,已逝的韶华岁月里,遇到梅兰芳的场景、父母之命的婚姻在王阿婆口中娓娓道来是迷幻的旧时光;寂寥的晚年生活,在舞蹈和英文中似乎还挣扎着保持晚年的优雅,但这“晚节”却被精神有问题的大儿子,与社会间离的小儿子等现实问题一一打破……破败与辉煌的对比令无奈的萧瑟顿生,在故事层面上甚至可以忽视影片画面上的小遗憾。
  —《大众DV》
  导演阐述
  2010年暑假,当时我还在上海读大学,为了拍摄毕业作品,到杨浦区一带采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来到了这条路牌是“隆昌路362弄”的小弄堂前。
  当我走进弄堂,里面是一个大院,紧接着,密密麻麻的住房扑面而来。第一眼,觉得这里好像古罗马斗兽场。再看一眼,这不是电影《功夫》里“猪笼城寨”的场景嘛。于是我举起了相机,拍起了照片。在我的家乡,从来没有见过人们这样紧紧依靠着比邻而居,也没有见过这么壮观而密集的住宅区,一切对我来说充满了好奇,这一待就是四天四夜。
  我发现,镜头前的人们,泰然自若,似乎一直无视我这个闯入者的存在。但是他们对我也敬而远之,我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却无法真正进入他们的生活。在拍摄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到深夜,大院的铁门都会锁起来。难道这里的人们都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吗,而这幢奇特的大楼又究竟有着怎样神秘的往事呢?直到第四天,我即将结束工作,快要离开时,竟然有人主动和我说话了,就是影片主人公之一张嘉元大哥。原来他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对我的拍摄工作很感兴趣。就这样,我们交了朋友,他带我拍摄这幢据他说他生活了50多年的大楼,我也第一次听说,大楼的名字叫“隆昌公寓”。
  在现代人眼中的上海被冠以“魔都”之名,人们欣羡于它光鲜亮丽的外表,在这华丽的背后,却有如“隆昌公寓”这样一个外表破败,但有着奇妙往事的角落。
  创作初期,我对十几户人家进行调研,这其中有退休工人、上班族的;有年轻人、有老人。直到被张大哥带到家里,看到王阿婆时,我感觉他们是有故事的。王阿婆和张大哥相依为命,却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让我感兴趣的是王阿婆会跳舞且会讲英文,使我坚定了拍摄对象,更重要的是她叙述的历史故事会让很多人勾起回忆,她见证着这个城市的记忆。她是怎么来到“猪笼寨”隆昌公寓的呢?她的经历又如何?她的讲述和这座城市的记忆又构成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构成了我心中的疑惑。
  具体的时间安排是从2010年8月开始调研到次年3月确定主要拍摄对象,期间我至少花了4个月的时间选择拍摄对象,在确定好主要拍摄对象后,从2011年3月开始整整一年时间,我进行了集中拍摄以及后期同步开展,后期时间主要集中在最后三个月。
  在前期调研和实际拍摄的过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要注意选题,从采访和引导方面都会注意,但遇到突发事件就毫无办法了。比如在拍摄过程中,张大哥胳膊骨折了,这对影片拍摄造成了影响,但我还是比较客观的,而且我首先要尊重拍摄对象。拍摄隆昌公寓还是因为要从小地方折射大上海,因而影片的对比反差较大。整部影片让我们去关注身边的老人,去了解身边的老人,而他们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嘉宾点评
  金锋
  要说两点,首先影片出彩的部分就是阿婆这个角色和另一个辅助人物——她儿子,这对人物在影片中若隐若现的“关系”确实值得玩味,但我认为这“关系”若能再透一点,不那么白驹过隙、物是人非,那么全篇的厚重感就会提高。其次是对于这类类型化的纪录片,我不知是喜还是忧。学生阶段需要对未来的职业有规划,并能尽快适应行业需求,但这种类型化有点像得奖摄影类型那样的形式化创作,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作者的未来。
  吴建新
  孙科是个勤奋的学生,能拍会剪。这部纪录片是他的毕业作品,拍摄手法比较老练,镜头运用合理。他能与片中的张大哥成为忘年交,让挑剔的王阿婆在镜头前大吐私隐,这是纪录片人必备的能力。   影片的切入点也选得挺准,在一个有历史的建筑里,一位怀揣往事的老太太和一位性格古怪的儿子相依为命。这让我想到了梅索斯兄弟的《灰色花园》,和邱炯炯的《萱堂闲话录》。
  前不久,孙科的影片在上海纪实频道播放。祝贺之余,还是有些遗憾。播出的成片经过半年多补拍、剪辑调整后,太符合国内电视纪录片的人文腔调,典型的、一位老人的口诉历史。在隆昌公寓的巨大环形建筑内,数十年各式家庭的生活气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影片人物与环境的微妙关系如何表现,疏离现实的母子命运又如何引人叹息,还是值得继续深入和玩味的。
  工厂的个性《废品》
  作 者:庄 仪 (现为艺术家助理)
  制作时间:2011年
  作品时长:12分钟
  作品类型:纪录片
  前期设备:佳能EOS 5D Mark II 佳能24-70mm变焦镜头、百诺KH-25三脚架
  后期软件: Adobe Premiere CS5.0 、Cool Edit PRO
  影片由细节与场景构成了全貌,类似的影像似乎可以在罗恩·弗里克的一系列电影中找到借鉴。黑白色调处理及大量特写令细节突出,与此同时,影像中工人的气质则呈现戏剧化的效果,这些生活中的工作场景被压抑化,以全新样貌的影像将人物和环境的符号组合成另外的形式,在光线和造型中,展现钢、油和纸等物品的时间感,甚至展现出物品的性格。在这种性格之下,是行动着的人的机械化的心灵。
  —《大众DV》
  导演阐述
  2011年末,我居住在上海浦东,经过一个社区时,看到有个回收废品的摊位在居民楼下,那废品堆得满地都是,虽然数量多,但丝毫不乱被分类摆放得整齐,居民把觉得无用的东西拿到这里换算成钱,而这些没用的东西又会去向何处?它将会怎样消失呢?我产生了疑惑,于是对废品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那天当我来到南汇,车停瓦屑,小镇路边有几家工厂,一辆辆装满工业金属废料的卡车驶进那里,我走进工厂观瞧,发现那里工人不多也就四五个,但堆积如山的金属废料却占领了绝大多数的地方,那几个工人重复甚至机械地搬运这些废品,被机器压缩打包了的金属块也堆放在那里,场景就像蚕食桑结出了茧,打动我的不仅是那里的环境,还有人物的状态,于是就决定以废品为对象,工厂为背景的创作。
  当初见到这个工厂的时候就被那些工人们重复的工作所吸引,这种重复的动作和工人麻木的状态正是想表达的,废品回收是整个社会生活循环的一部分,在这个大循环之中,那些工人何尝不是其中的一种小循环。强化出轰隆隆的机械环境,完全抛弃故事情节、演员表演、人物对话、画外解说,只展现工人的工作状态。
  黑白的使用,每一种色彩都有感情的影响,黑白灰让人感觉;深沉、浑厚、凝重、肃穆,例如工厂里那种重复、压抑的工作正符合黑白影调的这种情感特性和表达功能。黑与白的反差更能突出废品和机器的金属质感。黑白的运用不单突出了现场环境的压抑甚至能够投射出人物心理的压抑,黑白对于人物和环境的塑造突出了光影的效果。
  影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钢》通过在空间上的统一,相同运动的往复来回,表现人物与机械之间的关系,一种分解挤压的过程,其中机器的那种周期运动刻意地强调,结合人物的重复运动:抬起、放下、操作机器,缓慢的切换和重复的场景出现,意图让观众清晰地感觉到人物的工作状态和环境细节,通过镜头的切换在没有扭曲真实的前提下,产生较强的感受力。第二部分《油》使用了长镜头强调液体滴落过程,虽然镜头之间是不相干的,但试图通过镜头之间的组合赋予新的意义。第三部分《纸》在这群人里,他们与机器的关系更紧密,节奏处理的更快,通过镜头节奏的变化就像《生活三部曲》里导演描绘城市人那样快速运动的画面,充气阀门的音效贯穿始终。
  自从接触到了纪录片这种影片形式,就被它的严谨、自然、真实所吸引,所以在之后的纪录片创作中也领悟到了,与其他类型影片相比,在表达方式、叙事结构、记录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既有价值也不乏魅力。就本片《废品》来说我首次使用了实验性纪录片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考验,但经历了整个创作过程后。对纪录片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纪录片,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表象上的真实,更深层次的,拍摄目的与思想上的真实才是最需要恪守的。
  嘉宾点评
  金锋
  影片的感受其实透着观念短片的影响,像杨福东和陆春生的实验影像风格,如果我们不仅拥有题材、类型和影像风格标准的选择,还有其他的吗?那么只是在具备了摄影师的品质之上是否可以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某种潜在维度的关系,他可以呈现为态度、气息等,这部影片的长处是让人感受到了镜头的呼吸,但这个呼吸是需要让观众体认的,换句话说需要唤醒出主体为佳,这个主体我想不单指对象。这个可能是苛求吗?
  吴建新
  庄仪的纪实短片形式感很强,偏实验作品。精致的黑白影调,缓慢移动的镜头,冷静客观。三个主题场景依次推进,画面质感由坚硬转向缓和。抽离人物、情节、抒情后,敲打、挤压、成型、再造、堆积,千篇一律的机械动作和声响,我看到的是一颗被遗留在大工业边缘的垂死心脏。
  第一次看庄仪的短片课程作业,就留下挺深的印象。里面有一位好摄影师的特质,耐心、安静、对细节的专注,也有判断力,这在学生中很少见。
  这部毕业作品在制作过程中颇费周折。片子刚剪出来时,里面还掺杂了人物、采访,庄仪硬着头皮往纪录片里做,又是经典在作怪。经过耐心的思想工作,年轻的作者终于放下了传统纪录片的包袱。后来,这部短片在2012年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上荣获最佳摄影奖,也算不枉费心机了。
  并非记录苦难《砖厂工人》
  作 者:王贯宇 (目前在瑞士学习)
  制作时间:2012年
  作品时长:35分钟
  作品类型:纪录片   前期设备:Sony高清摄像机
  后期软件:Premiere
  关于“砖场”,有很多话题可以拍摄,但《砖场工人》以一种朴实的镜头语言,贴近砖场中的工人,记录与拍摄他们的生活和“苦难”。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群生活在砖场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奋斗。导演在表述中,很坦诚希望拍摄到中国人的特殊特质——一部分人的人生努力和追求都是为下一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群放弃了自己希望的人,因而只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影片中,王贯宇选择了大张一家作为拍摄对象,并希望借此表现砖场工人中的这类父母——将儿女的成就看作自己的成就。
  如果影片遵循这条线索一直拍下去,也许将是个更为深刻的尝试,但这一出发点似乎并未得到始终如一的贯穿。也许是整个砖场工人生活状态的真实更加吸引导演,影片始终呈现一种原始的纪录片状态,而在镜头中我们也得以看到更多质朴的生活场景。
  虽然影片在试图以散点状态对砖厂以及工人们的生活进行记录时,脱离最初的初衷,但现场的情形和纸上谈兵的结论似乎总会发生偏差,不过,作为一部影片,完成才是最关键的。
  —《大众DV》
  导演阐述
  纪录片《砖厂工人》记录的是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郊外的一家砖场,这是一家拥有50名左右工人的砖场,由导演王贯宇的亲戚经营。在老师的介绍中,王贯宇似乎是个“一直找不到状态”的学生,在毕业作业的“压迫”下,王贯宇选择一种惯用的“简单”手段,开始拍摄砖场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以期完成一部真实反映社会底层人的工作以及工作状态的纪录片。
  这些砖场的工人大多来自周边乡村,以及来自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外来打工人员。这家砖窑厂隶属一家机械制造厂 ,机械制造厂名为“正中机械”。年产量约2000万块砖,销往周边乡镇。
  由于砖窑厂的特殊工作性质,砖窑厂冬天不生产,王贯宇的拍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拍摄所选的人物在砖窑场的工作和生活。春节前后,拍摄留守的人员与所选的工人,其中一些人去另寻工作。过春节后,工人返回窑场继续工作 ,新的工人重新进入砖窑厂。
  砖厂工人作为社会底层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环境恶劣,工作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低下等特点,砖窑场工人通过辛苦的工作维持着生计,他们其中不少人都对生活抱有憧憬,也保持着自己最基本的尊严。令王贯宇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些人对于下一代的骄傲和期待。王贯宇选择了来自云南昭通的张强(大张)一家的故事,所记录的人物也都围绕着他们。大张与比自己小一岁的妻子李萃云一起,每日劳作,以制造方砖为生。10岁的儿子张盼和8岁的女儿张琳跟随父母,在此地就读小学。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也成为父母的骄傲。
  砖场的薪金以多劳多得为原则,出苦力的工人每月3000元左右,特殊人员则更低,只有1000左右。工人们按一家一户方式生活在窑场提供的宿舍中。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大张与妻子生活环境的艰辛,而张盼与张琳正是生活在这肮脏逼仄的环境中。他们的成绩就是父亲赖以维持尊严的精神支柱。
  嘉宾点评
  金锋
  一种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本来应该是所有纪录片人都应该具备的,但作为今天的学生似乎已经是一个特别值得提的事了,当然这点不必杞人忧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部影片吸引我的地方是一种流动的东西,这种东西随着创作者身体的介入变得生动起来,并且成为串联影片阅读的线索,保有一贯的温暖关怀,不太像是没心没肺的这一代人的东西,估计连他的父辈们都很惊讶于王同学的创作。以至于我开始担心他就业的问题。因为很明显这个不是学院里教出来的,是哪里熏出来的。就像过年的腊肉,而且是乡下亲戚火车硬座带来的。
  吴建新
  王贯宇在大学前半程是个典型的差生,给我的印象是,作业很差、摄影技能为零。唯一可取的,人品不坏。
  临近毕业设计,终于发觉大学四年也混到头了,个人技术、观念都处于史前状态。于是想到了纪录片。不就是记录嘛,走你!借了部小摄像机回老家找拍摄对象。被否决了几次,最后通过亲戚找到一个砖窑,把镜头对准了一群艰难为生的砖窑工人。
  题材的强度和人物的鲜活,弥补了技术的缺陷。设备全傻瓜模式,贴身拍摄的面画生硬、粗粝、直接,不讲究构图、光线,人物关系有一搭没一搭。这种缺乏修养和态度的、电影萌芽时期的初级现实主义手法,估计强调“作者性”的朋友很难接受。Anyway,Who care who?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贯宇真的拍进去了。粗糙的画面里溢出的是同样粗糙、原汁原味的生活。有一个片段我记忆犹新:好像是大张的表弟,在冬天的雨里劳作完,一身泥水走进昏暗的屋子,靠近取暖器坐下,一下子蒸汽从他的身上、头顶升腾起来……
  一部纪录短片能有一个镜头打动我,让我记住这样的一群挣扎谋生的人、这样的一种生活,还苛求什么?最后,老师们全票通过:优秀毕业作品。
  喜感的制作《双胞胎》
  作 者:刘婷(现为堆糖网做互联网运营编辑)
  制作时间:2012年
  作品时长:9分钟
  作品类型: 剧情片
  前期设备:佳能EOS 5D MarkⅡ
  后期软件: Final Cut Pro
  影片的镜头随着台词剧本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拘泥于原始的灵感爆发点。影片最大的难度由台词推动故事发展与影像切换之间所造成。《双胞胎》的难度在于人物仅集中于两个人之间,且两个面部表情几乎相同。
  —《大众DV》
  导演阐述
  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碎事件,构成了刘婷的短剧创作《双胞胎》。影片中令人惊奇的是其表现形式:橱窗木偶的表演搭配粤语的配音。最终完成的影片是3集的3分钟情景短剧。影片将姐妹俩设定为截然不同的性格个性,以某一事件的发生,引起姐妹俩的对话为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   《双胞胎》的创作受到日本导演石桥义正的夜间栏目剧《富康家庭》(The Fuccon Family)的影响,该剧以原始的栏目剧形式,每集三分钟。最早是从2002年开始在日本大阪电视台播出部分内容,其后从2002年1月开始在日本东京电视台陆续播出。讲述一个移居日本的姓Fuccon的另类家庭的故事。《富康家庭》中的演员是摆在橱窗的模特人偶。特制的人偶形象,剧中的情节无论发生打斗到头发凌乱还是对骂到令人难以忍受,甚至主人公内心纠结到无比痛苦,人物都永远保持爽朗的笑容和可亲的态度。表面的和谐状态令人想起不安的生活下,人们强装的笑脸。
  刘婷迷恋于《富康家庭》诡异的形式感,也进行同样的尝试。最初曾想过利用纸人或芭比娃娃进行制作,但发现从实际制作的角度讲,橱窗模特的难度和视觉冲击力都强过另外两种方式,于是在《双胞胎》中,“人物”依旧选择了橱窗模特。但限于资金问题,无法如《富康家庭》中特制橱窗模特,只得购买普通人物模特。而这也让影片有了不同的意义,选择一模一样的模特,刘婷期许能暗喻出“分裂性格”——即使是同一个形体外貌的人偶,同样可以被赋予不一样的逻辑思维。橱窗模特,它们是被设计者,设计它们的导演就等于社会影响。对于屏幕外的观众,橱窗模特就像是剪影与浓缩。刘婷也期望因本片而使观者对社会影响产生反思。
  《双胞胎》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呈现出一种缓慢的冷静,这和刘婷本人悠闲的性格有关,另外将橱窗模特通过道具的摆设和镜头语言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处的环境氛围,为每个角色配上相应的台词,为短剧产生更多镜头语言,也使模特从而变得极具“表情”。《富康家庭》的故事情节中涉及多种人物,但这却是学生作业的资金所不具备的,在创作设计时,刘婷根据这对双胞胎的性格对日常生活琐事的不同态度进行编剧。不同的性格对于同一事件,产生的不同反应成为刺激故事发展的矛盾点。通过用尽可能简洁的镜头去拍摄这样的一组机械对象,模特的表现形式和拍摄方式是相互影响的,在模特物理条件受到一定束缚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通过画面其余的元素和镜头语言来填充完善情节,而它们的内在表情恰好可以让观众自行地进行想象补给。
  《富康家庭》中“长着”标准美式家庭的脸孔的Fuccon一家,却大讲地道的日本语。在《双胞胎》中,刘婷则邀请一位广东籍友人“扮演”姐妹。在制作过程中,导演严格的要求导致多次重拍,以至于在制作上有相当强度的压力,尽管人物和情节略为单一,但丰富的镜头语言却推动了故事进程。由于制作时间短到只有一周,且拍摄制作起来每一次都需要很多遍的重复,让刘婷在创作中也充满纠结。
  在放映时,成片尽管作品有资金、经验等学生作业的缺陷,观众仍呈现出良好现场反应,却令刘婷倍感欣慰。任何一部影片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所优势,足矣。
  嘉宾点评
  金锋
  从一种扁平化的阅读理解进入动态表现,一切从恋物开始,简单到令人思考停顿。很不错的切入点,这种空白之空白是一杯什么样的白开水呢!
  吴建新
  刘婷,来自广东的女生。南方人的个子,也有南方人的个性,执著有韧性。她的毕业作品是一部有趣的实验短片:由人偶扮演的一对孪生姐妹,在美式中产的生活场景中,用腹语对话,日常的可有可无的女生话题,类似“这东西好好吃哦”、“这衣服好好看哦”。而且,说的还是广东话。
  有阶层观念的、文化标签的、流行的、消费的、浅显的、简单愉快的、与价值无关的,这是我从她的作品里读取到的。从摄影的角度来说,高画质、灯光布景都很到位。温暖的影调,干净、对称的画面,精致、和谐。一切都很美好,就像生活在《新闻联播》里。
  [责任编辑:石文燕]
  金锋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摄影专业负责人,除教书外从事当代艺术创作。
  吴建新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摄影专业教师。个人作品以纪录片为主,2010年,制作完成第一部纪录片《复兴公园》。
其他文献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标准化生产平台,主流的、商业的。但是从纪录频道背景、选片口味、生存环境来看,纪录频道对选题要求相对其他栏目而言,要严格得多,结合拍摄《海峡攻心战》与纪录频道合作的过程,我从选题把握和一些技术标准的要求和大家谈一些心得。  当代纪录片日渐形成制作与播出分离的模式。这样,如何制作出一部合乎播出规范的纪录片就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作品的流通问题。因此,在选题把握上,找寻
期刊
严谨的“随意”  文_老张  本文的标题貌似有点不合逻辑,严谨和随意,本是相反的概念,之所以用引号把随意两字括起来,是因为,随意的拍摄方式是《一次别离》的拍摄表象,而其实,影片随意而拍的镜头画面,却涵盖着导演极其严谨的电影语言。  以随意的视觉感受,控制严谨的故事节奏,这不是一般功力导演所能掌控的,此片和早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有点相似,但并没有那么真的随意,有时候刻意而为的随意,倒是一种做作,
期刊
《大卫与帕翠西》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从拍摄到剪辑,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是我学电影最辛苦的两年,也是收获最多,在专业上进步最大的两年。我很愿意在这里把整个制作过程和经验教训做一些分享。  缘起  2010年8月,我经南美朋友Oscar介绍,搬进了费城艺术博物馆附近的一座老房子,和房东大卫·肯伯格(David Reichenbacher)和帕翠西·怀特(Patricia Whit
期刊
北京作为目前国内婚庆视频行业引领风尚的标杆城市,汇集了多家优秀的团队。本刊近期走访的HSvideo_婚礼电影工作室,也以其鲜明的作品风格,赢得了业内的认可和新人的关注。HSvideo_婚礼电影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在艺术总监赵巍的带领下,迅速成长并在北京前沿高端婚庆视频制作中占据一席之地。让我们走进HSvideo_婚礼电影工作室,分享赵巍带来的观点。  赵巍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表示,此前在一家影视制
期刊
2012年12月26日,北京迎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但北京皇家大饭店大宴会厅呈现一派喜庆欢快的氛围,第三届“全城热恋”“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在这里隆重举行颁奖盛典。  本届婚庆视频大赛大画幅摄像机使用呈行业趋势,其营造的浅景深画面效果使观众看到了除了小画幅摄像机实现的纪实感婚礼记录形式外,更多的“电影感”婚庆视频的创意。针对婚庆市场新趋势, 索尼继NEX-FS100,NEX-FS700 两款高性价比
期刊
随着影视制作行业在这几年中的不断发展,对于视频拍摄中声音的采集和录制,导演或使用者都不约而同地提高了要求,过去使用机头麦克风和随机指向性麦克风的录制方式逐渐被专职录音师所取代,当然这和整体的市场表现,以及制作水准大幅提高都是不无关系的。  我们在前几期的文章中已经提及了RODE公司生产的NTG-1和NTG-2两款麦克风,如果说到影视录音的器材,有几款产品是绕不过去的,比如森海塞尔MKH416麦克风
期刊
当我的手中拿着松下AC90MC,我想我需要的摄像机应该就是这般大小的,它仿佛开启了我的回忆之门,一些经典的业务级摄像机从这扇大门中依次走出。这些走出来的“家伙”都是使用者的好朋友,但是它们这般身材的后继者已经多年未见了,坦白说,市场上现在充斥着很多傻傻大大的摄像机,我知道它们的出现都有不同的针对性,但是作为一个摄像师,一个真正使用摄像机的人群中的一分子,我需要告诉我身边的朋友,还有那些喜欢大气派的
期刊
从这个角度看索尼XDCAM EX系列三款摄像机新品EX280、EX260和EX160都是一个样子的,所以我们才策划了“我是谁”这个连续测评的专题,其实无论是识别摄像机还是了解我们的拍摄,了解“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很关键的,无论是HDSLR系统视频拍摄工具还是高端的2K、4K设备,我们手中的业务级摄像机仿佛都在不断地失去着它本来的模样。  2012年业务级摄像机的亮点无疑就是XDCAM EX系列的这几
期刊
第三届“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已经落幕,此次大赛共计收到包括网络参赛影片共计600余部,质量上、形式上以及情感表现力都与上届2011年相比有了不少提升。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目前婚礼视频行业的创作现状和趋向,本文以此次征集作品为基础,围绕2012年行业的发展态势,向您介绍目前婚礼视频的类型样式和常见创作器材、手法,让您窥一叶而知全貌。  为婚礼视频行业正名 商业视频之路向前延伸  2008年以来,随着大
期刊
今年在电影和视频领域最大的潮流应该就是数不胜数的摄影机了,你会发现可选择的设备从来就没这么丰富过,而且各厂商争先推出了自己的4K画质产品。HD视频的普及促使单反照相机拍摄视频越来越吸引消费的眼球,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股热劲会退去。而在各厂商间形成默契的一个现象是,单片大幅面的传感器普遍取代了传统的3CCD 2/3传感器,这在技术层面就大大促进了后期软件的技术更新,并且使4K影片制作成为可能,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