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采取理念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讲述了地域文化传承对当地建筑的重要性,从传承建筑领域的地域文化为目的,结合当代成功建筑实例,以理论结合实际为研究手段,分析和诠释了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气质的关系。
关 键 词:地域文化传承;地域建筑气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序言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这样的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于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
2 地域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这多体现在地域性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理气候,建造环境,是否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因素,则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
当今时代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建筑行业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迅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 然而到处都可看到的却是用相同材料、相同手法构筑且外观相差不大的建筑, 以至于文化界的各个层面都在讨论地域特征的丧失。祯文彦把这种状态形象地称之为“走向表面硬件的均质化的时代”同时,也指出在这样的状况下,“各位建筑师即使以同一材质投入创作表现, 但是作品的文化格调、品位及风格并未形成趋同性, 由此导致世界各地建筑与城市设计作品的文化特征呈现纷繁多元的明显趋向”。从封建时代的中后期到近代,苏州一直是区域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在传承了上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当下苏州在生活方式上保留着许多浓厚的地方特色——苏州文雅,現世的生活态度, 是其成为一座充满人情,安逸却不失繁华的田园般的都市。正是这个城市固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特有的物质文化构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为地方建筑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特点,使建筑的空间与形式显现出一种特别的气质。
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地域建筑的气质和特色
苏州的建筑,除过中国古典富丽的园林别院之外,当代的建筑多本着个性却不失现实,质朴和低调的特色。这里的建筑中所展现出建筑师的控制欲及表现欲,不会是过分的强烈却也不太接受玄虚、深奥的理论与思想,对界内的先锋思想也不十分热衷。故而,虽然苏州的建筑在设计手法上的“克己”成为当地建筑的重要特色。建筑造型开放而不过分前卫,基本不使用夸张的造型与符号;建筑气质稳重,大方清淡可人;融合了一种简洁与精细并存的地域气质在里面。在设计风格上,苏州的建筑更倾向于容爱小巧的体态,端庄的立面以及个别部位的细部处理。都常说,苏州骨子里透着的一种“传统情结”,使得大部分人相较于标新立异的新奇建筑,更是钟情于中国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来的悠久文化信仰。将建筑融入地域环境之中的思想理念,是当今我国发展本土地域文化,传扬地域建筑历史文化和气质的关键所在。
恰如苏州图书馆,贝律铭将“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以分解大体,构造小尺度为设计手法,塑造多变、小巧庭园空间为目的。建筑外表不但清丽雅致,细部精致而不抢眼,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街道之间更是建立了紧密而有机的“街坊”关系。此外,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园林的建筑造园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与融合。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博物馆新馆的庭院,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中景物结合,寓情于景的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整体的建筑色彩上,贝律铭依旧选用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从而将一个新时代的建筑与这个古色古香的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灰色的花岗岩取代了那些传统的,有着特色苏杭文化底蕴却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青瓦坡顶和窗框,以追求更好的色彩和纹理的统一。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屋顶在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重新诠释之后,新的屋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这正是当代建筑时代所应该具有的,能将地域传统与文化气质与现今社会发展的脚步完美结合的艺术素质,也更是我们当下建筑行业打破“千城一面”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4 总结
由此可见,地域文化确实在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地域建筑的气质。如果因为城市与建筑的设计方法相似就失望地看待现代建筑,似乎有些过于悲观,即使是外表相似的城市,它们内部所隐藏的逻辑与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只有我们将地域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发扬,并将其精华展现在我们当今时代下的建筑内涵和气质中,才能打造出未来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特色建筑。
参考文献:
[1]:杨中有;建筑的气质[J];建筑与文化;2007年
[2]:张在元;21世纪的建筑与城市——桢文彦+张在元对话 [J];世界建筑;2001年
[3]:贺建红;地域性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殷蕾,女,(1988—),汉族,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建筑设计。
第二作者简介:张慧,女,(1989—),汉族,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建筑设计。
关 键 词:地域文化传承;地域建筑气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序言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这样的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于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
2 地域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这多体现在地域性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理气候,建造环境,是否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因素,则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
当今时代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建筑行业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迅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 然而到处都可看到的却是用相同材料、相同手法构筑且外观相差不大的建筑, 以至于文化界的各个层面都在讨论地域特征的丧失。祯文彦把这种状态形象地称之为“走向表面硬件的均质化的时代”同时,也指出在这样的状况下,“各位建筑师即使以同一材质投入创作表现, 但是作品的文化格调、品位及风格并未形成趋同性, 由此导致世界各地建筑与城市设计作品的文化特征呈现纷繁多元的明显趋向”。从封建时代的中后期到近代,苏州一直是区域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在传承了上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当下苏州在生活方式上保留着许多浓厚的地方特色——苏州文雅,現世的生活态度, 是其成为一座充满人情,安逸却不失繁华的田园般的都市。正是这个城市固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特有的物质文化构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为地方建筑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特点,使建筑的空间与形式显现出一种特别的气质。
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地域建筑的气质和特色
苏州的建筑,除过中国古典富丽的园林别院之外,当代的建筑多本着个性却不失现实,质朴和低调的特色。这里的建筑中所展现出建筑师的控制欲及表现欲,不会是过分的强烈却也不太接受玄虚、深奥的理论与思想,对界内的先锋思想也不十分热衷。故而,虽然苏州的建筑在设计手法上的“克己”成为当地建筑的重要特色。建筑造型开放而不过分前卫,基本不使用夸张的造型与符号;建筑气质稳重,大方清淡可人;融合了一种简洁与精细并存的地域气质在里面。在设计风格上,苏州的建筑更倾向于容爱小巧的体态,端庄的立面以及个别部位的细部处理。都常说,苏州骨子里透着的一种“传统情结”,使得大部分人相较于标新立异的新奇建筑,更是钟情于中国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来的悠久文化信仰。将建筑融入地域环境之中的思想理念,是当今我国发展本土地域文化,传扬地域建筑历史文化和气质的关键所在。
恰如苏州图书馆,贝律铭将“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以分解大体,构造小尺度为设计手法,塑造多变、小巧庭园空间为目的。建筑外表不但清丽雅致,细部精致而不抢眼,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街道之间更是建立了紧密而有机的“街坊”关系。此外,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园林的建筑造园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与融合。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博物馆新馆的庭院,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中景物结合,寓情于景的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博物馆整体的建筑色彩上,贝律铭依旧选用白色粉墙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从而将一个新时代的建筑与这个古色古香的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灰色的花岗岩取代了那些传统的,有着特色苏杭文化底蕴却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青瓦坡顶和窗框,以追求更好的色彩和纹理的统一。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屋顶在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重新诠释之后,新的屋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这正是当代建筑时代所应该具有的,能将地域传统与文化气质与现今社会发展的脚步完美结合的艺术素质,也更是我们当下建筑行业打破“千城一面”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4 总结
由此可见,地域文化确实在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地域建筑的气质。如果因为城市与建筑的设计方法相似就失望地看待现代建筑,似乎有些过于悲观,即使是外表相似的城市,它们内部所隐藏的逻辑与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只有我们将地域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发扬,并将其精华展现在我们当今时代下的建筑内涵和气质中,才能打造出未来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特色建筑。
参考文献:
[1]:杨中有;建筑的气质[J];建筑与文化;2007年
[2]:张在元;21世纪的建筑与城市——桢文彦+张在元对话 [J];世界建筑;2001年
[3]:贺建红;地域性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殷蕾,女,(1988—),汉族,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建筑设计。
第二作者简介:张慧,女,(1989—),汉族,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