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边疆民族地区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基准,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以美丽乡村建设的分类推进战略为基础,以恰当推广具体细化的分类工作经验为推手,就可以找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路径;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省情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加有效地制定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进一步明确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想。可以在以乡村生态文明的要求界定美丽乡村的五位一体内涵、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基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个维度,对云南民族地区所覆盖的全部村委会(社区)进行更为细致具体的分层分类,并做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应工作部署。
一、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基准
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高端谋划、高位部署了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显然,联动发展既有利于农村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有利于夯实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支撑。可以看出,“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把农户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城市经济结合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既可以满足云南各族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需要,又可以充分体现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价值、彰显云南民族地区的环境优势,从而可以成为满足新形势下谋求云南“三个发展”需要的有效载体,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1]因此,要必须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要求,落实好“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要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绝不是仅仅为了给村寨建设一个美丽的外表而已。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农村文化传承,要加强以湿地和森林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修复和保护,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美了,群众致富的愿望会愈加迫切,能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
二、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的一个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调,要“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2]《意见》的另一个基本原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强调,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2]可见,《意见》的原则要求,实际上很好地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分类推进工作的方法论思想。
三、以美丽乡村建设的分类推进战略为基础
云南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分为“以扶持支柱产业为主的稳健成长型、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快速打造型、以基本民生为限的公共财政兜底型”等3类。“以扶持支柱产业为主的稳健成长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主要类型,要长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工作和工作重心,从近期规划到远期规划及其在各时间节点上的实践推进等各方面都要抓实、抓好。对绝大多数乡村来说,只要支柱产业兴起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其他各项目标就能够比较顺利地随之达成。以支柱产业的稳健成长为基础,可以保证广大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都能够稳健成长。“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快速打造型”通常都有足够的公共财政投入支持,并以此为保障而能够实现短期内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以基本民生为限的公共财政兜底型”也主要是体现着政治责任担当,和政治保障类的区别在于,这些地区不具备上述2类地区的基本条件,既不能以扶持支柱产业为主而实现稳健成长,也不能且没必要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而进行快速打造,当前只能以有限度的公共财政兜底投入来保证这些地区的基本民生需要,待以后公共财政有更多力量的时候再加大投入来实现大规模的搬迁或整体提升人居环境。这样的地区,如果单个项目涉及的体量较小,现阶段就有可能同步安排公共财政投入来建设美丽乡村,但体量较大的地区就只能等待以后再行安排。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美丽乡村建设的分类推进战略为基础,积极探索分类推进的具体思路。
四、以恰当推广具体细化的分类工作经验为推手
云南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已经有意无意地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分类推进的工作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各地的良好做法和很多具体细化的工作经验都值得推广应用,可以成为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手。
(一)细化村寨分类,因村制宜
很多地区都探索实施了“一村一策”、“一乡一策”,围绕打造“生态村、特色村、文明村、和谐村、宜居村、小康村”的目标,以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为导向,全面进行以县市为单位修编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县域村庄发展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要求和“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绿化、村庄美化”的原则,确定迁村并镇、迁村合并、撤村并村的区域和数量,合理布局和发展“百户村、千户村?、万户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法依序地迁村并镇、迁村合并、撤村并村。这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路。
(二)建设模式创新,拓宽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攻坚战,没有固有的成功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设模式和方式方法,在各方面、各领域的工作中都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成功地探索和实践了“集中养殖型”、“集中连片型”、“撤村并点型”、“互帮互助型”、“党建带动型”、“产业带动型”、“生态家园型”、“乡村旅游型”等多种模式,有效推动重点建设村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建设格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也当如此。
(三)细化宣传教育,深入发动
有些民族地区通过召开会议、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广播动员、手机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知识政策,把广大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共建美好家园上来,掀起了新一轮“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服务业、培育特色文化村”大会战的高潮。[3]在下步制定鄉村振兴战略的时候,要认真总结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组织社科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索,撰写理论和调研文章,指导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同时,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现场访谈、专家讲座等活动方式,让人们关注、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引导社会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实践意义,让乡村振兴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乡村振兴的主流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廖兴阳.“美丽乡村”补齐云南短板[N].昆明日报,2014-05-23(0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R].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4-04-16.
[3] 杨德聪.树俭约新风 建美丽临沧[J].社会主义论坛,2013(6):18-19.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路径;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省情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加有效地制定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进一步明确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想。可以在以乡村生态文明的要求界定美丽乡村的五位一体内涵、内容结构的基础上,基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个维度,对云南民族地区所覆盖的全部村委会(社区)进行更为细致具体的分层分类,并做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应工作部署。
一、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基准
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高端谋划、高位部署了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显然,联动发展既有利于农村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有利于夯实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支撑。可以看出,“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把农户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城市经济结合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既可以满足云南各族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需要,又可以充分体现云南民族地区的生态价值、彰显云南民族地区的环境优势,从而可以成为满足新形势下谋求云南“三个发展”需要的有效载体,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1]因此,要必须按照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要求,落实好“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要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绝不是仅仅为了给村寨建设一个美丽的外表而已。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农村文化传承,要加强以湿地和森林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修复和保护,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美了,群众致富的愿望会愈加迫切,能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
二、以“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的一个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调,要“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2]《意见》的另一个基本原则“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强调,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2]可见,《意见》的原则要求,实际上很好地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分类推进工作的方法论思想。
三、以美丽乡村建设的分类推进战略为基础
云南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分为“以扶持支柱产业为主的稳健成长型、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快速打造型、以基本民生为限的公共财政兜底型”等3类。“以扶持支柱产业为主的稳健成长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主要类型,要长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工作和工作重心,从近期规划到远期规划及其在各时间节点上的实践推进等各方面都要抓实、抓好。对绝大多数乡村来说,只要支柱产业兴起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其他各项目标就能够比较顺利地随之达成。以支柱产业的稳健成长为基础,可以保证广大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都能够稳健成长。“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快速打造型”通常都有足够的公共财政投入支持,并以此为保障而能够实现短期内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以基本民生为限的公共财政兜底型”也主要是体现着政治责任担当,和政治保障类的区别在于,这些地区不具备上述2类地区的基本条件,既不能以扶持支柱产业为主而实现稳健成长,也不能且没必要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而进行快速打造,当前只能以有限度的公共财政兜底投入来保证这些地区的基本民生需要,待以后公共财政有更多力量的时候再加大投入来实现大规模的搬迁或整体提升人居环境。这样的地区,如果单个项目涉及的体量较小,现阶段就有可能同步安排公共财政投入来建设美丽乡村,但体量较大的地区就只能等待以后再行安排。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美丽乡村建设的分类推进战略为基础,积极探索分类推进的具体思路。
四、以恰当推广具体细化的分类工作经验为推手
云南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已经有意无意地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分类推进的工作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各地的良好做法和很多具体细化的工作经验都值得推广应用,可以成为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手。
(一)细化村寨分类,因村制宜
很多地区都探索实施了“一村一策”、“一乡一策”,围绕打造“生态村、特色村、文明村、和谐村、宜居村、小康村”的目标,以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为导向,全面进行以县市为单位修编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县域村庄发展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要求和“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绿化、村庄美化”的原则,确定迁村并镇、迁村合并、撤村并村的区域和数量,合理布局和发展“百户村、千户村?、万户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法依序地迁村并镇、迁村合并、撤村并村。这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路。
(二)建设模式创新,拓宽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攻坚战,没有固有的成功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设模式和方式方法,在各方面、各领域的工作中都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成功地探索和实践了“集中养殖型”、“集中连片型”、“撤村并点型”、“互帮互助型”、“党建带动型”、“产业带动型”、“生态家园型”、“乡村旅游型”等多种模式,有效推动重点建设村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建设格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也当如此。
(三)细化宣传教育,深入发动
有些民族地区通过召开会议、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广播动员、手机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知识政策,把广大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到共建美好家园上来,掀起了新一轮“优化村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服务业、培育特色文化村”大会战的高潮。[3]在下步制定鄉村振兴战略的时候,要认真总结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组织社科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索,撰写理论和调研文章,指导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同时,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现场访谈、专家讲座等活动方式,让人们关注、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引导社会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本质要求和实践意义,让乡村振兴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乡村振兴的主流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廖兴阳.“美丽乡村”补齐云南短板[N].昆明日报,2014-05-23(0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R].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14-04-16.
[3] 杨德聪.树俭约新风 建美丽临沧[J].社会主义论坛,2013(6):18-19.